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 10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11
单元整合通史概览专题线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影响因素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③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横向链接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例1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多样性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后来他又说:“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为此,列宁在农业方面制定的正确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答案 B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A,原因是认为“在夺取政权时”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题目限定在“在农业方面”,即实行粮食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例2斯大林体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极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 。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 。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A.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B[根据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30—1940年机器的数量发生了急剧增加,与财政金融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表中内容可知,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政策方面实行减耕减产、政府补贴的方法,与表中内容数量的增加不符,故C项错误;“以工代赈”即通过兴办大量的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岗位,与表中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武汉调研)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单元检测提升一、选择题1.(2017·河南商丘名校调研)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A.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再结合表格数据1930年的离婚率由上一年的12%迅速降为3%,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失业率剧增,家庭收入迅速减少,人们无法承受离婚的经济压力,C项正确。
2.(2017·河南洛阳一模)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选B。
材料并非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的信息说明胡佛也曾经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说明并不是胡佛负有主要责任,故C项错误;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3.(2017·辽宁大连测试)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
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D.颁布《社会保障法》,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解析:选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能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但不能充分保障人民利益,故排除。
4.(2017·广东韶关调研)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解析:选C。
结合新政史实理解材料,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不能表述为“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A项错误;B项在新政之前就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不能体现新政的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C项正确;新政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5.(2017·山东临沂一模)“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保护劳工权利D.推行以工代赈解析:选D。
从题干材料“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可看出题目主要涉及的是就业方面。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是针对企业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颁布法律,与就业无关,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针对社会贫困和救济者,与就业无关,故B项错误;保护劳工权利主要是针对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问题,与就业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以工代赈主要是缓解社会失业造成的混乱,符合材料中“更好地分配工作”“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的主旨,故D项正确。
6.(2017·广东揭阳一模)马克思生前曾说过:“反动派(资产阶级)将会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下列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或史实与马克思生前的判断最相符合的是()A.俄国新经济政策B.美国罗斯福新政C.英国自由主义政策D.美国新经济的出现解析:选B。
俄国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实行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7.(2017·湖北七市联考)下表表明20世纪70年代()1870-1979年美、英、法、德、日、意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A.B.自由主义导致竞争无序C.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实现重组D.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削弱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1973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反映出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削弱,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8.(2017·河北唐山一模)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B.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C.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D.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程。
据材料,1946年德国和日本的数据都较1939年有所下降,不能说明20世纪四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前半期战争频繁,20世纪中期以后,国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所以1946年后数据加快增长,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不能由此说明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不能由此说明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洛阳一模)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等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有利于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10.(2017·湖北宜昌一模)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解析:选D。
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强调商业发挥的作用,故B项错误;此时的苏俄(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项正确。
11.(2016·广东广州期末)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题干材料并没有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故C 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12.(2016·河南洛阳期末)苏联2 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主要是基于赫鲁晓夫时期()A.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B.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C.冲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解析:选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中没有涉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进行改革,不是进行广泛改革,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说明放宽了对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材料二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 材料三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来说,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
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数据变化可得出变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1921-1936年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