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58.14 KB
- 文档页数:7
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其水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黄河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气候变化是导致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了高山融雪的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黄河的水量。
然而,随着气候进一步变暖,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会逐渐减缓,导致黄河水量减小。
随后,气候变冷,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使黄河水量再次增大。
人类活动对黄河水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人类在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如修建水库、挖掘渠道等。
这些人类活动改变了黄河的水流路径和水量分配,导致黄河水量减小。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黄河水量逐渐增大。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对黄河水量的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地壳的运动会导致断层的活动,进而改变黄河的水流路径和水量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逐渐趋于平稳,黄河的水量也逐渐趋于稳定。
黄河水量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都对黄河水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黄河水量的变化趋势。
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
合研究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水资源,确保黄河的持续发展。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一、引言黄河是中国著名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流域范围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覆盖了中国15个省份和自治区,其流域总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黄河的水资源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源,对于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原因。
二、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中游径流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资料的分析,近30年来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几个不同的特点。
A. 均值水量的变化近30年来,黄河中游水量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波动式的变化趋势。
1981年至1991年期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988年的径流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2年至1996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1996年的径流总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之后,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逐年上升,但不太稳定。
2013年以来表现出下降趋势。
B. 季节性变化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在不同的季节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春季进入河道的雪水和春汛带来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夏季的降雨则给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带来了增长。
从2005年起,夏季降雨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趋势仍然存在。
三、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造成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A. 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径流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变化都对径流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据气象数据分析,很多地方的气温和降雨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水循环变化,进而带来径流变化。
B. 大型水库的建设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导致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
过去几十年中,黄河流域建设了大量的水库,这些水库对黄河中游的径流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作者:刘昌明王冠王恺文罗秋雨来源:《人民黄河》2023年第09期摘要:干旱加剧黄河水资源短缺情势、影响黄河径流量的稳定、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给应对黄河流域性干旱提供参考,针对多子流域同旱这一极端干旱灾害,基于黄河15个子流域1956—2016年实测年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变化的显著程度,采用藤Copula函数分析不同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研究了多子流域同旱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56—2016年黄河各子流域实测年径流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大的洮河、伊洛河等子流域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2)黄河各子流域年径流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按同旱年数计算的同旱频率可能会低估大范围同旱的概率;3)2个及以上多子流域发生同旱的概率,1956—2016年为37%,1956—1989年为23%,1990—2016年为59%,1990年后多子流域同旱的概率显著增大,意味着黄河流域遭受大范围同旱灾害的形势变得严峻。
为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和流域可持续发展,应合理规划和利用河川径流,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发展,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径流量;干旱;子流域;同旱概率;黄河流域中图分类号:TV121;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3.09.001引用格式:刘昌明,王冠,王恺文,等.黄河主要子流域径流及其同旱概率变化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9):1-3,44.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耕地的灌溉用水,承担着北方地区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1]。
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径流量明显减少,干旱发生的强度上升、频率提高、范围扩大,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短缺情势、严重影响径流量的稳定并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5]。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特征研究
李天主;李彩虹;姜杰;李永;于泉洲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22(47)3
【摘要】黄河水沙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发生较大变化,对黄河治理及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文章基于黄河干流多座水文站观测资料,结合黄河干流各水文站距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利用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研究近几十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70年来,黄河干流各水文站的输沙量和径流量明显下降,但不同站点下降程度不同;黄河上游的唐乃亥和兰州水文站水沙的特征较稳定,中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水沙量下降最明显;黄河干流水沙年际变异强度总体上呈现向海增大的趋势,即越往下游水沙特征的年际变化越大。
【总页数】4页(P169-172)
【作者】李天主;李彩虹;姜杰;李永;于泉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瑞丰土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
【相关文献】
1.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阶段性分析
2.黄河入海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3.黄河中游输沙与减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4.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特征
5.1956-2017年黄河干流径流量时空变化新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上游兰州站降雨径流序列特性分析摘要:进行降雨和径流变化特性分析研究,可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重要依据。
基于黄河上游兰州站2000-2019年降雨径流资料,对降雨和径流进行年际变化特性分析,采用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法对降雨径流进行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利用不均匀系数对降雨径流年内分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降雨径流均呈逐年增加趋势,采用Mann-Kendall法和Pettitt法进行综合分析,降雨于2014年发生突变,径流于2005年发生突变。
降雨的年内分配逐渐趋向均匀,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逐年增加。
关键词: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突变分析;Mann-Kendall法;Pettitt法0引言降雨和径流均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径流的主要来源是降雨,且对降雨的变化十分敏感[1]。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逐渐加剧,使得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2]。
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陆地和海洋的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导致降雨的时空分布发生改变[3]。
降雨是产生径流的主要因素,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发生变化,改变了降雨径流关系。
因此揭示降雨径流变化规律,可为水循环机理研究,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也是构筑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是北方地区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且强有力的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4]。
黄河上游河段占总河长的63.5%,占总流域面积的51.3%,径流量占全河的62.0%。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尤为严重,而近些年来,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也逐渐凸显[5]。
黄河径流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不断减少,上世纪末的断流情况尤为严重。
1材料与方法1.1.流域概况及数据来源黄河流域位于96E~119E,32N~42N之间,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的河段为上游,全长3472km,上游流域面积38.6万km2,平均比降1‰。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姚文艺;高亚军;安催花;焦鹏【摘要】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19 to 2012, the trend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reaches upstream of Tongguan was analyzed with nonlinea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the mid-198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ruptly changed before the late 1960s and abruptly changed again in 1986. At the century sca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before 1960, high and low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occurred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whi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wer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since 1960. Though rainfall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endency of annual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in the middle reach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rea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we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load,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he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decrease of runoff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Thu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strong.%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
第11卷第3期2006年5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3May 2006收稿日期 2006203220收到,2006204218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要创新项目KZCX32SW 2218作者简介 周德刚,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与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变化的研究。
E 2mail :degangzhou @1631com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周德刚1,2 黄荣辉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3摘 要 分析了黄河源区1960~2000年气候变化特点,对蒸发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植被和冻土的变化,对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明显增加,降水在90年代偏少,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但蒸发变化不大,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在90年代后降水强度的减弱也可能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 I )数据显示植被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退化的趋势,冻土在80年代以后表现出的明显的退化趋势,植被冻土的退化可以使得冻结层上水位下移,土壤水向土壤下层的渗漏增加,也会造成径流的减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黄河源区 植被 冻土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320302208 中图分类号 P463 文献标识码 AExploration of R eason of Runoff Decreasein the Source R 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ZHOU De 21,2and HUAN G Ro ng 2Hui 11 Center f or Monsoon S ystem Research ,I nstitute of A tmos p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02 Graduate Universit y of the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9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ic vari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1960-2000is analyze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s is estima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are studied ,then the reason of runoff obvious decrease after the 1990s is explored 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ir tem 2pera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increased evidently since the mid 1980s ,and the mean precipi 2tation after 1990in this area is lower than before 1Climatic variation has a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 1The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shows that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s varies inapparently ,so the direc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s th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1The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weakens after the 1990s 1This may be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1The variation of normal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NDV I )in the source regions shows vegetation has a deteriorating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1Frozen soil is degenerating seriously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upper limit of frozen soil is descending gradually ,while the lower limit of f rozen soil is as 2cending 1The degene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f rozen soil may cause water level of f rozen crust descent ,and water in near surface soil leakage into lower soil ,which may also influence runoff to decrease 1K ey w ords climatic variation ,runoff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vegetation ,f rozen soil3期No13 周德刚等: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原因探讨 ZHOU De2G ang,et al.Exploration of Reason of Runoff Decrease in the S ource Regions of the Y ellow River1 引言黄河源区在水文上指黄河流域在唐乃亥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间群峦叠嶂,海拔大部在3000m以上,源区集水面积为1212×104km2,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到黄河总径流的1/3以上,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被形象称为“黄河水塔”。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1、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
2、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结冰。
3、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山东段有凌汛。
扩展资料:一、历史变迁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 1 -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二、年径流特性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人文原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源于青海的昆仑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的径流量是评估一个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受到多种人文因素的影响。
第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中国人口众多,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人口密度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满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黄河径流量逐渐减少。
农业用水的增加,尤其是大规模灌溉,导致了黄河的调水量增加,从而减少了其径流量。
第二,水资源管理政策。
黄河径流量的变化还与水资源管理政策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政策,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这些政策包括水资源定额分配、水资源价格改革、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补偿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黄河径流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农民耕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
第三,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导致黄河径流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黄河的径流量。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黄河径流量的减少,特别是在黄河源区和中游地区。
第四,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的变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农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黄河的径流量。
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人文原因包括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资源管理政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黄河的径流量。
为了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黄河继续流淌,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河川径流演变与响应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摘要】气候变化是区域水文变化最直接和重要的驱动因素。
采用Mann-Kendall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近60 a来气温、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探讨了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近60 a来,黄河流域气温显著性升高;降水量总体减少,但呈非显著性变化趋势;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实测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
黄河干支流4个重点水文站的实测径流与响应区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年代的降水-径流关系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21世纪以来,相同降水下的产流量明显偏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文情势的显著影响。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6页(P1-5)【关键词】黄河;气温;降水;径流;演变趋势;响应关系【作者】赵建华;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刘艳丽;鲍振鑫【作者单位】[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3]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过程的扰动影响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