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鸡无高峰的原因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80 MB
- 文档页数:42
蛋鸡产蛋期出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处理方法-养鸡技术在蛋鸡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异常情况,如鸡群产蛋高峰缓慢上升、无法达到产蛋高峰或者产蛋高峰持续时间较短。
引起产蛋期异常的因素比较复杂,导致产蛋量减少或者蛋品质降低,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了解了异常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期出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处理方法。
1、原因分析自身因素。
品种不纯,即使用商品蛋鸡受精后产出的种蛋用于孵化,这些后代雏鸡品种通常发生退化,成熟后产蛋量只能够达到大约70%,且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使产蛋量提高。
后备鸡培育较差,即由于气候炎热或者育成阶段饲养管理较差等阻碍生长发育,尤其是在12周龄以前的阶段,如果没有加强饲养管理,缺乏营养,体重无法达到品种标准,且鸡群体重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均匀度较差,即使达到开产周龄体重依旧没有达标,且仍然存在明显差异,胫骨非常短,就算更换饲喂产蛋高峰期高蛋白质饲料,产蛋量依旧无法升高。
饲养管理因素。
舍内通风较差,而饲养数量过多,就容易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氨气等,导致蛋鸡无法正常产蛋,甚至发生某些疾病。
蛋鸡适宜温度为13~23℃,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产蛋造成影响,如果蛋鸡在夏季的产蛋量通常会有所降低,甚至停止产蛋,就是由于温度过高而引起。
蛋鸡适宜的湿度是60%-70%,如果湿度过低,就会造成皮肤干燥、羽毛蓬松杂乱等,并导致鸡体出现脱水而使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果舍内湿度过高,会导致机体呼吸困难,抑制空气中水分的排出,使鸡体过于污秽,容易滋生大量病菌而发生疾病,都会影响生长发育,体成熟均匀度降低,造成产蛋量存在明显差异。
饲料因素。
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比例不合理,且没有根据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合理搭配饲料,导致营养水平过低过高或者忽低忽高,使其发生较大的应激。
例如,蛋鸡饲喂高营养饲料,往往会由于能量过剩而导致脂肪沉积,使卵泡发育受到影响或者发生形成脂肪肝,而高蛋白还会引起肾脏疾病;饲喂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导致蛋鸡正常产蛋所需的营养无法得到满足,且缺乏胆碱、蛋氨酸以及维生素等,还会导致机体发生脂肪肝综合症等都会对产蛋产生直接影响。
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和营养价值的重视,鸡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不可否认的是,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一困扰。
一、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1. 饲料不均衡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饲料不均衡。
鸡蛋的产量和质量与饲料的品质息息相关,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就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从而出现无产蛋高峰期。
2. 疾病影响蛋鸡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当蛋鸡患病时,就会影响其产蛋率。
而在蛋鸡无产蛋高峰期时,疾病的传播更加严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蛋鸡的产蛋率。
3. 生长环境差蛋鸡的生长环境对其产蛋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生长环境差,蛋鸡就会感到不适,从而影响了它们的产蛋情况。
生长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饲养管理不当蛋鸡的饲养管理对其产蛋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比如饮水不畅、饲料不足、居住环境不卫生等,都会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出现无产蛋高峰期。
二、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对策1. 改善饲料质量要解决蛋鸡无产蛋高峰期问题,首先需要改善饲料的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配方,确保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均衡,才能保证蛋鸡的健康生长和正常产蛋。
生产者应该选择优质的饲料,并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投喂。
2. 加强疾病防控为了避免疾病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生产者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定期对蛋鸡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情及时隔离治疗,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提高蛋鸡的免疫力,从而保证蛋鸡的产蛋率。
3.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在生长环境上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
首先是要保持鸡舍的通风透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保持鸡舍的卫生清洁。
其次是要为蛋鸡提供充足的空间和适宜的光照,以促进蛋鸡的生长和产蛋。
4. 规范饲养管理规范饲养管理是提高蛋鸡产蛋率的关键。
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蛋类制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而作为蛋类主要生产者的蛋鸡,其生产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蛋类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在蛋鸡饲养中,蛋鸡无产蛋高峰期是农民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
1、季节因素——春季是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春季是阳光渐渐增多、温度升高的时期,是蛋鸡生产的高峰期。
此时,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蛋鸡的生理周期更易受到刺激,从而提高了产蛋率。
2、饲料因素——饲料品质直接影响蛋鸡产蛋率。
在饲养过程中,饲料的质量、配比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蛋鸡的食欲、养分吸收等方面,从而影响产蛋率。
3、环境因素——蛋鸡饲养环境的改变也会对产蛋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疫病、气温过高或过低等情况,都会导致产蛋率的下降。
4、品种因素——不同的蛋鸡品种对环境适应性不同,有些品种产蛋数量多,有些则产蛋数量少。
选择适合自己饲养条件的蛋鸡品种,是确保蛋鸡产蛋率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1、科学饲养——科学合理的饲养是蛋鸡产蛋率提高的关键。
在蛋鸡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饲料的计量和配比,丰富饲料种类,增加饲料营养水平,合理添加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2、环境控制——蛋鸡饲养过程中合理控制相对湿度、饮水温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不仅会保证蛋鸡的营养健康,更能提升蛋鸡的产蛋率和种群免疫力。
3、提高管理水平——对蛋鸡进行科学地饲养和适时的保健治疗,可以调节蛋鸡的生理周期和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蛋鸡的产蛋效益。
4、正确选品——饲养者在选择蛋鸡品种时,要基于自己的饲养水平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蛋鸡品种。
同时,还要了解蛋鸡的品种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保证蛋鸡的健康生长和产蛋效益。
总之,蛋鸡无产蛋高峰期是饲养者在蛋鸡饲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通过对饲料、环境、科学管理和品种选择等方面的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蛋鸡的产蛋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中对蛋类产品需求的增长。
在蛋鸡生产中,经常碰到一群蛋鸡不能进入产蛋高峰,表现为产蛋期短,全期料蛋比在3:1以上,经济报酬很低,经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饲养管理方面1.饲养密度太大我国蛋鸡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小规模、大群体。
由于受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或者饲养者片面追求饲养规模,养殖户育雏、育成的密度普遍偏高,第一周的育雏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0只,而实际高一倍者比较普遍,甚至高2-3倍。
有的户从进鸡到转群上笼饲养密度不变,早期不能按时分群,6周龄的胫长、体重难以达标,直接影响育雏、育成鸡的质量。
在多年的蛋鸡生产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饲养密度为限制蛋鸡生产性能的首要因素。
2.通风不良育雏早期为了保暖,门窗均封得很严,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泌物、排泄物的增多,粉状料的使用,羽毛、皮屑的脱落,舍内的空气极为污浊,雏鸡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出现流泪、打喷嚏、患关节炎等,处于一种疾病状态,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3.饲喂有效位置不够,鸡群均匀度差由于育雏的有效空间严重不足,早期料桶、饮水器的数量不可能很多。
随着鸡龄的不断增加,鸡只体格的发育,在料桶与饮水器不增加的情况下,鸡只能分若干次轮换采食、饮水,每只鸡采食的数量、质量有所差异,造成鸡群均匀度差。
4.同一鸡舍饲养不同批次的鸡个别养殖场(户),在同一鸡舍饲养不同日龄的鸡群,由于不同的饲养管理,不同的疫病的防治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也很容易造成整栋鸡舍鸡产蛋不见高峰。
5.体成熟与性成熟不同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均匀度低于80%,变异系数在10%以上,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下限,见蛋日龄相对偏早,产蛋率攀升的时间很长,表现为产蛋高峰上不去,高峰持续上不去,高峰持续时间短,蛋重轻,死亡淘汰率高。
另一种是均匀度低于80%,变异系数在l0%以上,平均体重高于标准上限,见蛋日龄偏迟,全期耗料量增加,料蛋比高。
6.产蛋阶段光照不稳定或强度不够实践证明,蛋鸡每天有14—15小时的光照就能满足产蛋高峰期的需求,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考虑到其它影响因素,一般采用16小时光照时间。
2018年第5期上而下卷起,室外塑料布自下而上卷起,使风管与纵墙上采光塑料布形成通风通路,实施自然通风。
3.2.2纵向通风系统的应用;在靠近出粪口一侧山墙设置风机,另一侧山墙设置湿帘,根据舍内鸡的数量,按夏季最大通风量确定风机数量和湿帘面积;考虑冬季纵向通风,风机设置需要大小结合;在实施纵向通风时,将双层塑料布和屋顶风管封闭严密,避免形成通风短路而影响通风和降温效果。
3.2.3设置水平管道,寒冷季节实施纵向通风;冬季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大规模纵向通风实施困难。
可在天棚下0.2m 的纵墙上每隔2m 设置一根贯穿鸡舍跨度的进气管,管径200mm ,在管上打出多个直径30mm 的小孔,小孔的总面积与进气管口面积相等,小孔开口于进气管斜上方,与水平方向成45°角。
通风量大小可根据舍温变化进行自动控制,一般与温控仪配合使用;也可与时间继电器配合使用,这需要确定舍内空气换一次需要的时间来确定风机开启时间;也可将温控仪与时间继电器配合使用。
4小结通过对半开放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鸡舍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的进行改进,将会极大的改善舍内环境质量,减小产蛋鸡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应激,进一步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
图2改造后半开放鸡舍蛋鸡产蛋高峰期的产蛋量决定着产蛋期的产蛋量,目前蛋鸡养殖常出现产蛋高峰期上不去,产蛋高峰期不稳定,甚至是无产蛋高峰期的现象。
引起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率低的原因较多,鸡苗的质量,饲养管理以及饲料因素等都会造成影响,需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蛋鸡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蛋鸡在开产后的140~200日龄间发生产蛋率上升缓慢,或者产蛋率不稳定,忽高忽低,或者鸡群无产蛋高峰期的现象,这会严重影响蛋鸡在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从而使养殖经济效益降低。
随着蛋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蛋鸡养殖也开始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对鸡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尤其是保证蛋鸡在产蛋期维持较高且稳定的产蛋率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