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1可直接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33.51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2019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项【一】【新课标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期望他们可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参照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期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假定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2019 高三第一学期年终全国各地“诗歌鉴赏”试题优选(共26份)“诗歌鉴赏”试题优选〔共26 份〕福建省三明市一般高中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6、阅读下边的两首诗歌,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调笑令[ 唐] 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量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3 分〕(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此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 3 分〕【答案】:6、(1) 〔 3 分〕同:都是边塞诗。
异〔 1 分〕:戴诗反应的是士兵对长久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急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茫、悲壮、忧愁的复杂情绪。
〔2 分〕(2)〔 3 分〕①起兴。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叹息长久戍边的士兵仿佛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类悲凉的感想,思乡之切与怨愁之厚交叉在一同。
〔1 分〕②衬托。
经过边草、白雪、明月,衬托了战士静夜思归的心境。
( 或顶真、频频 ) 〔 1 分〕〔综合1分〕安徽省蚌埠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课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8~9 题。
〔 8 分〕写真寄夫[唐] 薛媛①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掉,时展绘图看。
【说明】①写真:画人像。
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范,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
“善书画,妙属文”的薛媛,察觉丈夫意愿,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边这首诗以寄意。
楚材心里内疚,终与妻聚会。
②丹青笔:画笔。
③索寞:憔倅。
8、有人说,首联一“寒”字尽显诗人功力,请联合诗句作简要剖析。
〔 4 分〕答:9、请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在全诗的作用。
〔 4 分〕答:【答案】:8、〔 4 分〕答题重点:冰冷镜体之寒;对夫绝望及年光易逝之寒。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1.[送别怀人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2.[羁旅思乡诗]临江仙·暮春赵长卿①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00题专项训练(附答案解释)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③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②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③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是人寓居于此。
10. 简要分析颈联的艺术技巧。
11.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C. 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 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2019⾼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21道精选试题⼀直以来,在⾼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是考⽣们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
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抓不到答题的采分点是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道典型题型及解析,同学们可要打印下古代诗歌鉴赏21道典型题型及解析今天杨杨⽼师就帮⼤家整理列举出古代诗歌鉴赏来,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2019⾼考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直以来,诗歌都是万千学⼦最喜爱的⽂学体裁之⼀,但是在⾼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也是考⽣们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
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抓不到答题的采分点是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我们为⼤家准备了古代诗歌鉴赏21道典型题型及解析,(诗界翘楚7道,词坛巨擘7道,丰神情韵擅唐诗7道)。
⼀起来学习⼀下吧。
(⽂章底部“打卡留⾔”,即可下道完整试题及答案解析。
)载21道完整试题及答案解析诗界翘楚⼀、诗⾻陈⼦昂阅读下⾯两⾸唐诗,完成下列⼩题。
春夜别友⼈陈⼦昂其⼀银烛吐青烟,⾦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川。
明⽉隐⾼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紫塞⽩云断,青春明⽉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书。
1. 明代蒋⼀葵称赞《春夜别友⼈(其⼀)》中“五、六语佳”,请简要赏析其⼀中五、六句的表达效果。
2. 这两⾸诗都写别友⼈,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侧重,请结合两⾸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①选取典型景象“明⽉”“长河”“晓天”点明时间,照应题⽬“夜”;②⽤词准确,“隐”“没”既使画⾯富有动感,⼜暗⽰时间之长;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隐”“没”表明时光流逝,催⼈离别,衬托与友⼈难分难舍的深情。
2. 《其⼀》“此会在何年”句,重在表达与友⼈深厚情谊和后会⽆期的离别伤感之情;《其⼆》“愿上⼤⾂书”句,重在表达⾃⼰向朝廷上书论政、为国建功⽴业的豪情壮志。
⼆、诗杰王勃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
2019年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纸鸢王令①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
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的飞升。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019届古诗鉴赏选择题训练1
1.晓行巴峡·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⑴树杪:树梢。
⑵殊方语:异乡语言。
⑶赖:多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莺为故国声”借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E.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畏人①·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异方”是指异地他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内心十分欢喜。
B.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 《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 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 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3.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4.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5.过岭①·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
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 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6.早发昌平岛①·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
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
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
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B. 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C. 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D. 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1、CD试题分析:C项,“万井”指千家万户;D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句的情感不同
2、AC试题分析: A项,此时诗人正身处他乡,内心孤苦,说“十分欢喜”不恰当;C项,尾联不是直接抒情。
3、DE试题分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4、AD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5、AD试题分析: A项,“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七年”被贬时间之长,此时贬官归来,又喝到曹溪的水,两项对比之下更显水之甘甜,表现出乐观的精神。
由此可以知道,“一勺甘”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
D项,从诗歌所写景物和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6、CB试题分析: A项,“‘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分析不当,此处所写虽为乐景,但此诗表达的是哀情,故这里是乐景衬哀情。
D项,“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分析不当。
从尾联来看,“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独泠然”体现出孤独寂寞之情。
E项,“矛盾的内心”分析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