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上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传古镇
- 格式:pdf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8
茶马古道,水墨上里——上里古镇导游词【茶马古道】千百年来,在这方土地之上,在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地带,有两条神秘的道路如两股动脉,把内地和西藏紧紧相连,这就是茶马古道。
多少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就存在着这两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既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传播的文明古道,也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来的艰辛之道。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尤其是与西藏毗邻的四川和云南更是茶叶的主要产区。
与这两个地区唇齿相依的西藏,虽然对茶叶十分渴求,却由于酷寒的高原气候,茶叶无法种植,只能依赖于川滇茶叶入藏。
在以马匹作为主要动力的年代,中原地区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西藏却盛产良马,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汉藏两个民族走到了一起。
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茶马古道也就在历史的深处呼之欲出。
两个民族和两个地区在这种互补式的交往中相互依靠,一直走过了上千年的路程。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普洱县出发,经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达西藏的昌都,另一条则由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泸定、康定、巴塘、昌都。
两条古道在昌都会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萨,尔后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和后藏的江孜、亚东、作为茶马古道北线的起点站,雅安的重要性可用得上举足轻重来形容。
正是千年来不绝如缕的这条古老商道催生了雅安的历史与文化,要打量雅安的昨天,离开了“茶马古道”四个字就无从谈起。
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宋代时官府曾在这里设立过“茶马司”,清代更被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尽管历代的志书和土著的口碑津津乐道的总是本地如何给皇帝供奉了何种贡茶,但真正影响深远的历史却写在茶马古道上。
今天,当众多的公路和航线从内地直指西藏边地,茶马古道已基本丧失了意义,但茶文化却成为雅安最重要最本质的历史遗传,它就如同这个城市的灵魂,浸入到了城市和人共同书写的记忆之中。
蒙山是雅安境内名山县的一座海拔不到两千米的山峰,却因一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而人所皆知。
上里古镇旅游攻略上里镇位于雅安市古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其实在国内很多旅游网(蚂蜂窝、聚途网、百度旅游)都有很多攻略与游记,但是那些都并不是专人体验而写的,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设计的,本人在上里古镇游玩过几次了,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这里给个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成都到雅安1、班车成都新南门汽车站乘坐到碧峰峡的车,在雅安北高速公路收费站下;也可以在石羊场汽车站乘成都至雅安的大巴到雅安,再转车到上里。
雅安到上里雅安市北二路的雅安汽车南站有白色小面包到上里,票价每人7元,大约40分钟可达。
2、自驾从成都自驾车到上里有两条路可走。
(1)、走成雅高速公路,在雅安北出口下,经下里、中里到上里;(2)、走成温邛路到邛崃,先游平乐古镇和夹关古镇,然后上山即到白马泉。
二.住宿只要有身份证,肯定能开到房间。
古镇上住宿很多,随便找一家价钱都差不多,不过想环境好些,最好是找临河的。
吊脚楼,四方客栈是比较有名的客栈。
一般住宿为标准间80-120一间。
可以还价,不过如果是在旺季,可能还不了多少。
虽然平时是80-120,但是节假日会涨价到220-260一间,很吓人的。
所以最好不要周末去。
相对来说好讲价些。
吃饭可以吃有名的大肉挞挞面,也可以FB一顿,尝尝古镇有名的山药炖土鸡和河鱼之类,吃中餐各家的标准不一定一样哦,所以可以找不是临街那种店店吃。
要比临街的中餐馆吃下来便宜几十块钱哦。
三,景点介绍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
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更多的就不介绍了自己去看看吧!!。
行走韩家大院川西南最后的清代民居p 李贵平四川雅安市以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著名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
上里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在上里古镇,最有名气的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韩家大院,为清代道光年间韩氏盐商所建,也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
62. All Rights Reserved.行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当时,上里镇内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靓丽娴淑)、张家碇子(习武设镖)。
此地后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族各自的千秋伟业,“五家文化”也成为上里的文化名片。
上里古镇建筑群中,最有名气的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韩家大院。
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川西南一般的建筑风格,由于这家人在朝廷为官者多,因此仿北京官府宅邸风格而建,坐东向西,三院,每院三级,院院相通,由七个四合院组成,古称“七星抱月”。
从大门进入,三台院落越直越高,意为“步步高升”。
整个建筑融入了很多民间思想和官场思想,如台阶石的级数、尺寸大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习俗文化。
这座古宅从建设到完成经历了一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的心血,而这一百多年中,花在雕刻上的时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韩家大院曾是雅安一带名气很大的豪宅。
我留心数了一下,大院的内门、窗棂等处共有九百余幅雕刻精品,均为镂空雕、木雕镶嵌等,其人物大到十余厘米,小至几厘米,五官、神态、体态惟妙惟肖,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鲤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刻画精细之致,显得很有亲切感,无不透出艺术灵气。
曾是富甲一方的豪门“敦伦纪、重祖坟、慎葬埋、重祀典、谨嫁娶、谨嗣续……”贴在雕花窗棂上的那副“淡饭清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对联,应该是韩氏家族由兴到衰,历经十六代,费时两百年才悟出来的人生真谛。
雅安上里古镇采风总结
雅安上里古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上里镇。
这里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川西民居特色,保留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适合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下面是对雅安上里古镇采风的总结:
一、自然环境优美
上里古镇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较好,周围山峦起伏,水流清澈。
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很多大自然的美景,如溪流、森林和田野等,它们将为你的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
二、古镇风情浓郁
上里古镇是川西一带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聚集地之一,仿佛是遗存在时间里的一个古老村落。
古建筑、民间艺术、乡土风俗、人情味道,都是上里古镇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四川西部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乡土风情。
三、颜值极高的古建筑
上里古镇有着众多具有浓郁川西风格的古建筑,如廊桥、园林、宅院、石板路等,这些古建筑保存完好,气势磅礴,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是拍摄风景、建筑的好去处。
四、美味的食物
上里古镇有着独具特色的川西美食,如豆腐脑、擂辣椒、糍粑、羊肉汤等,口感鲜美,值得品尝。
采风期间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
总之,在雅安上里古镇进行采风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这里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风景,是创作和旅行的理想之地。
上里古镇风景写生总结2000字上里古镇风景写生总结上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这个古老的小镇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和摄影师前来写生和拍摄。
上里古镇的美景令人陶醉。
小桥流水、青石板路、古老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古镇独特的风景线。
一条条曲折的小巷蜿蜒而过,沿途的石墙上爬满了藤蔓,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这些小巷中,欣赏着古镇的美景,感受着这里的悠闲氛围。
古镇的建筑也是上里古镇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宅院和庙宇,它们都是当地人们的居住和信仰场所。
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保存得相当完好。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这些建筑的细节,感受到了古镇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韵味。
除了古建筑,上里古镇的自然风光也非常吸引人。
这里有许多绿树和花草,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古镇周围环绕着水系,清澈的小河和湖泊与古建筑相映成趣。
在写生的时候,我常常选择一个靠近水边的位置,一边悠闲地写生,一边欣赏着水面上的倒影和岸边的景色。
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中。
除了风景之外,上里古镇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活动。
比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里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赛。
在这个节日里,整个古镇都洋溢着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此外,上里古镇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坊,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制作过程,了解这些传统工艺的精髓。
总的来说,上里古镇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写生,我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次写生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
上里:时光慢行的驿站作者: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12年第01期上里的生活透着青草的味道,一切都是淡淡的,只有各式各样跳动的绿意充斥其间,像一只猫咪的爪子,轻轻的抓挠着人们的心。
这个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古镇,初名“罗绳”,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曾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
现在的它,“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六月,背着行囊,随着车行驶在去上里的路上。
似乎是刚刚还在柏油马路上,一转弯就变成了狭窄的盘山公路,还没来及褪去城市的最后一缕重金属,一下子就跌入绿色的海洋,爽朗的司机扯着大嗓门吆喝:“我们过碧峰峡了哦!”路的一旁是深深的沟壑,底部清清的溪流被横七竖八的顽石切割成了碎玉,只听得水声潺潺。
路的另一旁陡峭悬壁,树影青葱,草木挡不住的地方,岩层如刀刻般迂回蜿蜒,这分明是古栈道的遗迹。
天阴沉沉的,不知道要是有一缕阳光打在峡谷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不知过了多久,在树影斑驳中远远的看见了上里。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车停在村口没有进去,游人纷纷拉着行李跟着热情的店主徒步前进。
随着细浅的水道在雨中小镇穿梭,我看见了我要停靠的驿站,只是个小小的三层木建筑,孤独地伫立在曾经的南方丝绸之路上。
远处的青山朦胧在淡淡的雨雾中,门前狭窄的小巷、周边的小店都用一片片的木板作为大门,对面房檐上蜘蛛网挂满尘埃,青青的石板上鲜有人走动。
整个小镇那样安静,仿佛眼前的雨幕把那仅有的喧嚣挡在耳外。
明清时代的木质吊脚楼矗立于街道两侧,阡陌交通,像一个个“井”字。
这蕴含着来自于千年前的祝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
坐在二层的阳台,可以看见对面的韩家大院,这院落并不像以往的大宅那样庭院深深深几许,反而很像小镇上其他的古楼,几许寥寥的楼阁默默矗立,褪去色彩的雕花闪烁着岁月的斑斓。
门口传未老板的声音,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南方的米饭有点硬,菜和汤都淡淡的。
上里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作者:梁有权来源:《华人时刊》2016年第05期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物资地,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
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山环水绕,尽显古镇风韵顺着河边的一座石砌石桥进入古镇,就来到了水井街。
上里的街道采取“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
街道用红砂石板铺成,两边密密麻麻遍布单层或二层的木结构店铺,单层的都是老式的铺面,二层的大多是新修的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
这些楼阁店铺青瓦飞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饱经岁月侵蚀后,昔日光鲜的容颜虽已蛻去,但是其工艺的精湛、构造的精巧依旧在泛着浓浓的陈木香味中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沿街而建的一家家酒肆、旅馆、饭店、商铺,别具一格,却又是那么协调自然。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古街,伫立青苔斑驳桥头,如同时光穿越,岁月倒流。
遥想千百年前,高桥两岸骡马互市,马帮铃响,客商云集,往来喧嚣,络绎不绝。
集市上到处堆满了名山的茶叶、邛崃的井盐、康巴的马匹、西藏的药材皮货,这些货物随着马帮的队伍络绎而来,又络绎而去,绘成南丝绸之路画卷上最亮丽的一笔。
双桥相映串起千年苍桑上里古镇因水设市,因市有桥。
小小的上里镇,群山环抱,两水相拥,为了出入劳作方便,乡民便在河上架设了十余座石桥,有拱桥、石板桥、石磴桥,有单孔的、多孔的,这些桥造型各异,别具一格。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高桥及二仙桥。
高桥是进出古镇的必经之路,也是南丝路驿道进入古镇的主要通道。
高桥宽约三米,高约五米,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是一座五券石拱桥。
这座桥桥面平坦宽阔,桥下东西两券各有一沿堤人行道穿券而过,桥上、桥下便都可行人,因此这座桥便被誉为“清代的立交桥”。
如果说高桥成就了上里的繁华,那么二仙桥则为上里注入了灵气。
顺着陇西河西行约200米,就看到一座石拱桥如一轮明月升起在陇西河上,这就是二仙桥。
上里古镇三青台在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有一座古镇,这里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令该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革命老区和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她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上里古镇。
到雅安向北经碧峰峡,不久便到了上里,这里距雅安市区27公里。
一阵夏日小雨过后,沿途的陇西河山色空蒙。
将进古镇时,路边有一座老宅——韩家大院。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处位于古镇内,一处就是这里。
这座韩家大院地处上里镇四家村八组,2007年6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四家村韩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于道光四年(1824年)完工,是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劝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之华居。
大院坐北朝南,背靠一小丘,四周长满了茂盛的竹林和桢楠,宅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院子呈四合院格局,最值得细看的是院子门、窗、枋、檐上的木雕,这些木雕内容丰富,造型多样,雕刻精细,工艺精湛。
这种花窗叫三交六椀菱花,是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是古建筑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
因此,在偏远的雅安能见到这种花窗实属罕见。
堂屋正门上,悬挂着一匾:桂馥兰馨,这块匾是同治甲子年(1864)韩老夫子的学生亲友为庆贺他喜得贵子而书赠的,距今已150年了。
来到古镇入口,路边有双表摩崖造像,双表由基座、表柱、盛露盘和蹲兽构成;高浮雕为前景,以茶马互市、安居乐业等为内容;浅浮雕为背景,以民风、民俗为主线,水碾与节气农事相连,寓意岁月轮回。
往前,路边的庄稼地里,有一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清廷为褒扬武举韩腾蛟之祖母杨氏、痒生韩廷儒之母范氏姑媳二人双守节而敕建旌表的节孝牌坊。
石牌坊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
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
鲁史古镇:一幅茶马古道水墨画卷作者:庄文勤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7期从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云南省凤庆县鲁史古镇。
远山如黛,沧江东流。
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鲁史,原称阿鲁司,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古驿道形成于1302年,是内地通往边境的通道,北入昆明,南经顺宁(今凤庆县)、镇康出缅甸,进入东南亚国家。
唐宋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马帮运输线,清朝民国时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线,一条是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丽江-迪庆到四川及西藏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四川雅安-康定-昌都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这两条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其实,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有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
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
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的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鲁史古镇居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东南北三面环山,因地理位置险要,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定居,随后就形成小镇和古驿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随着世界第一高的双曲拱坝小湾电站的蓄水发电,青龙桥已经拆除,到达鲁史古镇已经无法再走青龙桥-骡马萎坡-金马-鲁史这条线了。
如今,从凤庆县出发,经大寺,跨亚洲第一高的新漭街渡大桥,过永新,便可以到达鲁史镇。
一路上,小湾电站库区的百里长湖烟波浩渺,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墨绿的是老茶树,嫩绿的是田地禾苗,翡绿的是竹子……不过最神奇的还是山中时不时腾起的白雾,一阵阵或高或低地轻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随着山风如影随形地在山上飘来移去,清晰时可以看见雾气翻腾,浑浊时连眉毛都缠绕雾气,似有无数精灵在其中轻盈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