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永生的眼睛 2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们对于故事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积极参与故事讨论,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们的准确阅读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们了解到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积极参与故事讨论,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们准确阅读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猜测寓言故事和故事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图片,带领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猜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永生的眼睛》。
(2)学生交流和讨论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b.与故事中的小鸟相比,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请谈谈你的观点。
4.默读与朗读(15分钟)(1)学生们进行静默阅读,并回答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2)学生们小组内展开对故事的朗读,鼓励学生们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来朗读故事。
5.深入理解与讨论(15分钟)老师根据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1)小鸟为什么选择放弃变老呢?他在故事中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我们在生活中如何珍惜时间和我们拥有的一切?6.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们发表自己对于故事的感悟和启示的观点,鼓励学生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2)老师复述故事内容,带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总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概述·《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 本课结合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
需要三课时进行教学。
· 学习课文中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的“永生”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情感升华。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人物形象。
●激发了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学习作者一家人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说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
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
学生能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奉献和选择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无私的奉献和乐观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2.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导,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3.2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3 表达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6.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永生的眼睛》语文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生命价值观的体现。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4.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亲情和生命的价值。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生命价值观的体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和生命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反思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
2.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生命价值观的体现。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和生命的作文。
6.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对亲情和生命的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永生的眼睛》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插图。
3. 亲情和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素材和案例。
4. 作文评价标准和参考范文。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掌握亲情和生命价值观的体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五、教学设计:7永生的眼睛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二检查生字词语:1 指名读词语捐献屡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不假思索栩栩如生突如其来重见天日2 交流词语理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概况说说。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小组内自主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2 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集体交流。
(1)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童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2)谈带有骄傲的句子,说说为什么骄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3)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读过课文后,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五、总结,升华感情:温迪的母亲说:“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课文选到这里为止,原文的结尾是这样,请同学们听一听原文的结尾,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永生的眼睛”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内容-具体内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讲解,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以及课文整体结构和主题的把握。
-重点:理解“永生的眼睛”象征意义,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永生的眼睛”的象征意义。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资源-教材:《永生的眼睛》课文及配套习题。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多媒体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素材。
5. 教学过程6. 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维持纪律:通过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措施,确保课堂纪律。
-激励学生:设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7. 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反馈信息: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8.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课后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
-发现教学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永生的眼睛》教案(修改)四年级263班:王尉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5、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环导学牛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屮含义深刻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课件出示:盲人孩子的图片,感受远离光明的痛苦。
课件出示:“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口,去看看心屮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辿捐献的角膜。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件:永生的眼睛板题:永生的眼睛出示课件: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生:永生是什么意思?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了解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学习,释疑解惑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的句子,体会一下我当吋的心情及态度是怎样的?学生找相关段落岀示: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
我不明白那些陕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教案是为了寻请教学成效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进程中,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知道含义深入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知道含义深入的句子,体会.知道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相干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一、启动情智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侧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1)有的人怕医生会由于自己是捐献器官理想者而忽视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祥。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像安静那样酷爱生活,酷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诵课文。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诵课文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出示文中词语)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旧4.不知道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光明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但是一想到那些还看不到美丽的春天的盲人,你是否想为他们捐献眼角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
二、新课学习(一)复习回忆课文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三)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1.自由读课文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3.指名回答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扩展练习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2.指名说四、课堂练习1.按拼音填空yì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jiāo ( )阳、()傲、()花、()气、上()、香()zǔ ( )挡、()织、()力、()国、()成2.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六、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2)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大意的把握。
3. 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寓意和道理的理解。
2.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者故事引入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永生的眼睛》。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5. 情感教育:(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2)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
2. 生字词掌握: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分享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恩之心。
七、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朗读课文,并和家长分享课文的大意。
2. 课后思考: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写一篇短文。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永生的眼睛 2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任务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4.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方法:自读法导读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到了,你想说些什么?你想看到什么?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这美丽的春天,真好!一位盲姑娘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带着他美好的心愿,深深的期盼学习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题目就是《永生的眼睛》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2.师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些什么?生:我读懂了课文讲了琳达一家三代人都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生:我读懂了,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
3.师:你们真会读书,读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
三、品读词句,理解内容。
1.师:让我们走入文中,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如果有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2.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的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生:互相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
师:谁能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说给我们听听?生:我找到的感动的句子是:“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父亲非常有爱心,他不仅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而且也希望他死后,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能捐献眼睛角膜。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教育女儿,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我的感受是:父亲他和妈妈决定死后把自己的眼睛角膜捐献出去,他一直在为别人着想。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安慰女儿,当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父亲的心情是冷静的,平静的。
师:让我们来平静的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的心中真的平静吗?生:不平静,因为当时的女儿不能接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也很难过,痛苦,但他要安慰女儿,所以只有这样说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心中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你能找出这句中最重要的词语吗?生:我找到的是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帮助了别人,别人获得的光明,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师:是的,父亲认为这是有意义的。
生:我找到的是最珍贵,因为他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且这是用钱买不到的,所以最珍贵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生:“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妙!”说明父亲很想捐献角膜给盲童,让他重见光明,得到快乐。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父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会明白的。
师:父亲这样的举动,也一定让他们自豪的。
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温迪他知道妈妈和外公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盲人重见光明。
师:温迪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个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生齐读)师:在这一刻,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生: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
师板书。
四、升华感情总结全文。
师: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不一样了,你们为故事中的人物而骄傲吗?生:大声说:骄傲师:为谁?说说你的理由?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感动了一家人,他一心为他人着想,他也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受到了感染。
生:我为琳达感到骄傲,因为他先开始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去做,到后来他也同意父亲的做法,并且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
师:我们为琳达的巨大改变而骄傲。
生:我为温迪而骄傲,因为他在14岁的时候就能理解外公这样去做,真的很了不起,他很善良,懂得去关心别人。
师:我为父亲,琳达,温迪而骄傲。
他们一家三代为了帮助别人,捐献眼睛角膜的善举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要有意义。
师:学到这,我们知道永生的眼睛就是:生: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给他人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生命的延续。
师;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生:深情的齐读课题。
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器官捐献自愿者们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人的身上看到这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板书:永生的眼睛关爱他人无私奉献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永生的眼睛 3教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教学过程阅读资料,交流感受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投影出示)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
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熟读精思,探究文本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出示投影)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