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
- 格式:doc
- 大小:9.08 KB
- 文档页数:4
企业经营与管理QIYEJINGYINGYUGUA NL I608引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固定资产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管理薄弱的现象,甚至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新形势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就应该以创新为主线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因此,对事业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进行探讨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机协调。
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固定资产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一直以来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包大揽使事业单位形成了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的效益。
虽然各事业单位都建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构建部门的工作为主,形成了“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各部门使用的资产名义上是单位所有,实际上是使用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出现了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并且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从而造成资源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浪费了资源而且管理效率低下。
(二)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国家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并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经济活动不强调收益,所以一般都不对成本进行核算。
事业单位的会计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按照事业单位收入和经营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但是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耗损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不能起到固定资产价值补偿的作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只对原值进行核算存在多方面的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能真实、全面、及时地反应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上的实际价值和净价值,不能做到账证相符,不能够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补偿,非常容易虚增资产价值,使固定资产出现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符合的情况。
[案例]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 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01年末该公司部分固定资产有关资料及会计处理情况是:1.设备A:账面原值40万元,累计折旧4万元,减值准备为零,该设备生产的产品为大量的不合格品。
大华公司按设备资产净值补提减值准备36万元。
2.设备B:账面原值10万元,累计折旧零,减值准备零,该设备因长期未使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经认定其转让价值为1万元。
大华公司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3.设备C:账面原值200万元,累计折旧50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150万元,该设备上年度已遭毁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在上年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大华公司本年度又计提累计折旧2万元。
4.设备以账面原值 30万元,累计折旧3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2万元,该设备未发现减值迹象。
大华公司从谨慎原则出发,从本年度起每年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
[案例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1.对于设备A,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产生大量不合格品时,企业应当计提全额减值准备。
该设备的固定资产原值40万元,已提累计折旧4万元,净值为36万元,所以大华公司补提 36万元的减值准备是正确的。
2.对于设备B,只有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无转让价值的情况下,方可计提全额准备,而大华公司的该设备虽然由于闲置不用已无使用价值,但仍有转让价值1万元,因此,不符合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条件,大华公司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做法将会使企业的费用多计、利润少计、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减。
应冲回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同时考虑该项调整对当期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
3.对于设备C,企业的固定资产在遭受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时,应在按规定程序核准报废处理前,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而且在对资产计提了全额减值准备后不再计提折旧,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理。
大华公司不仅未对此设备进行处理,反而计提了2万元的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分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是两个在会计中经常提及的概念,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各自拥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作用范围。
本文将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概念解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分别是会计核算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固定资产可能存在的减值风险进行备选的而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额外拨备资金。
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应对固定资产可能面临的意外损失以及不可预测的资金收入变动等风险,以保障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累计折旧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每年定量折旧,以减少其在账面上的价值。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逐年的折旧,降低已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反应其实际价值和使用情况。
二、关系分析1、共同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都是在会计核算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两个概念。
它们都是会计报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状况以及资本结构。
此外,两者也都需要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相关记录和报告,以满足各级税务、财政、监管机构等部门的监管和审查要求。
2、不同点虽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作用都是将企业固定资产的值进行调整,但其作用和作用范围有所不同。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针对固定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价值下降等失控因素而进行的备选,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限于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问题,也包括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相关费用和支出等因素。
而累计折旧则是针对已经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调整,其作用对象更加具体和狭窄,仅仅是对那些已经被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实施定量折旧,以反映其实际价值和使用情况。
3、联系虽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作用和范围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中,累计折旧的调整作用会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和账面价值产生影响,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和资产价值进行影响。
换言之,两者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都会产生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浅析发表时间:2010-09-29T13:52:56.607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9期作者:李佳[导读] 2006年2月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简称新准则)李佳(武汉市排水泵站管理处湖北武汉430000)摘要 2006年2月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简称新准则)在原准则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并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对固定资产减值做出了更明确规定。
本文从新规则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特点出发,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一、新准则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特点(一)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对于资产的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分别确定:(1)如果能够合理确定(证明)资产交易的协议价格是公平的,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
(2)如果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3)如果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即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新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务操作。
(二)新准则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企业操纵利润主通道,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会计核算论文提要摘要:本文阐述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及背景,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新题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摘要:企业公道规避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新题目是完善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治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治理水同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企业经营治理不善等原因,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固定资产减值。
假如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往处置用度后的净额和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用度包括和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用度、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用度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定摘要:(一)外部信息来源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进步,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期或者实在体已经损坏;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以为资产减值损失,计进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和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预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答应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
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进当期损益。
但是,税法规定以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当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计进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用度和应交所得税。
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和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用度。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往处置用度后的净额和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用度包括和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用度、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用度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定摘要:(一)外部信息来源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进步,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期或者实在体已经损坏;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以为资产减值损失,计进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和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预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答应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
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进当期损益。
但是,税法规定以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当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计进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用度和应交所得税。
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和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用度。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往会计因计提减值预备而少提的折旧额。
其次,根据当期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的差,计算出当期末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和适用所得税税率之积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存的余额,将本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存的余额和上期末已保存的余额进行比较,确定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
最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相等,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为零,将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全部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的影响固定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假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额;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二)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化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并按照会计故构潭ㄗ什?踔档娜啡虾图屏坑薪衔?凸鄣囊谰荩??币部稍銮科淇刹僮餍院突峒谱柿系恼媸敌浴#?)要切断资产减值预备和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预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应以营业利润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二)鉴戒国际会计准则,进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纵性。
我国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
我们应该鉴戒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纵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笔者以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
具体而言摘要:(1)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猜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猜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本钱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
(3)假如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表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原因。
(三)进步会计职业判定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计提的熟悉。
(1)就会计职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职员作出大量的职业判定。
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职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职员的职业道德。
(2)就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治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治理型转变。
企业应利用自身财务职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气力,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治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分治理职能的强化,及时、正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四)完善会计监视体系。
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视,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视功能,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公道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