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ST段再抬高1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13 KB
- 文档页数:1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的价值。
方法:纳入2021.04至2021.05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26例,随机分至2组。
参照组、试验组各13例。
两组依次应用常规、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模式。
评价2组干预效果。
结果:救治时间方面,试验组更为优异,P<0.05。
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利于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其生命质量。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危急症中多见,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主要类型。
该病不仅发病急,而且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需要予以其快速的急救治疗。
就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言,患者发病的1h内,属于造成其死亡的关键性能阶段,这就需要重视保障患者的抢救效果,即在其送院后,尽快安排抢救,从而促进其抢救成功率提升[1]。
本研究评价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1.04至2021.05,选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66例,随机分为2组。
参照组:13例。
7例男、6例女。
年龄46~82(62.04±4.42)岁。
试验组:13例。
8例男、5例女。
年龄45~81(62.10±4.38)岁。
2组基线资料波动小,P>0.05。
所有患者均同意此次研究。
1.2方法参照组:应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
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采取吸氧干预。
对其生命指标进行监测。
及时进行输液,目的是确保其体内平衡得到维持。
完善各项检查,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
试验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如下:(1)患者进入急诊后,即刻通知主治医师,并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先抢救、后挂号的形式。
(2)予以患者相应检查,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同心内科各医师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然而,溶栓治疗需要在一定的时间窗内进行,不同的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是否有差异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本文将对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溶栓时间窗的定义。
溶栓时间窗是指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开始到进行溶栓治疗之间的时间范围。
一般认为,溶栓时间窗的界限为发病后3小时内为早期窗,3~6小时为中期窗,6~12小时为晚期窗。
早期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显示,早期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早期抢救能够使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得到迅速恢复,减少心肌坏死的范围,而且早期治疗可以在治疗的同时预防再灌注损伤。
因此,早期窗内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期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显示,中期溶栓治疗相对于早期治疗来说效果较差。
虽然中期窗内溶栓治疗仍然能够恢复一部分梗死的心肌功能,降低梗死面积,但是梗死面积往往已经较大。
此外,中期窗内溶栓治疗时间较长,心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损伤,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
晚期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显示,晚期窗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最差。
早期和中期窗内溶栓治疗已经超过了心肌细胞的远端坏死时间,坏死的心肌细胞已经无法恢复。
晚期窗内溶栓治疗主要能够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血流,减轻心肌的缺血状态,但是对心肌功能的恢复效果很有限。
总之,不同溶栓时间窗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早期窗内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期窗内溶栓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而晚期窗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最差。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 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激酶溶栓启动时间分为发病3h 内溶栓组(36例)、 3-6h 内溶栓组(38例)和6-12h 内溶栓组(34例),通过分析、比较血管再通率来评价尿激酶的溶栓疗效。
结果 10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血管总再通率为57.41%(62/108),其中发病3h 内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6.11%(31/36);3-6h 内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57.80%(22/38);6-12h内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26.47(9/34),三组血管再通率的总体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0 min,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2)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3)起病10min的心肺复苏,或者3周内进行过大手术。
(11) 4周内有内脏出血。
(12)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
(13)感染性心内膜炎。
(14)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1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16)目前正在应用抗凝剂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3]。
1.2 治疗方法:所有stemi患者到院后立即吸氧、卧床休息及必要时镇痛;溶栓前无禁忌者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继以100mg/d维持,并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75mg/d维持;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3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结束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共5d;予调脂,根据心率、血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acei或arb。
1.3 疗效评估:血管再通的间接判定指标:(1)2小时内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
(2)tnt(i)峰值提前至发病12h内,ckmb酶峰提前到14h内。
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杨作富急性心肌梗死(简称AMI)是指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应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
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在过去其死亡率较高,近十年来通过及早的再灌注治疗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
AMI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E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血管持续、完全阻塞。
STEMI所形成的血栓是富含纤维蛋白原的红色血栓,该类AMI适合溶栓;而NSTEMI 是由于斑块部分破裂所致的冠脉不完全闭塞的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导致,对该类型AMI溶栓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近年来报道经静脉溶栓治疗AMI的文献较多,但很多文献几乎都未提及是对哪一类型的AMI溶栓。
我院自从2005年开展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来,一共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了溶栓,其中有26例是用第一代溶栓药尿激酶进行溶栓,血管再通率达到66.3%,存活率达到了100%,另有12例上运用第三代溶栓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瑞通立)进行的溶栓,血管再通率达到了83.33%,因一例合并严重心源性休克及糖尿病,入院后2小时内死于循环衰竭,存活率达到了91.67%,38例病人总存活率达到97.37%。
血管再通率第三代溶栓药明显优于第一代溶栓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较10年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10年前我院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仅达50%左右,自从2005年我院开展了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尤其是应用第三代溶栓药以来便我院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院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年龄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