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05.01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他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但今天却空有一身力气,一腔热血。
他登临北固亭,空怀满腔爱国热情,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声。
他是一位爱国者,却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却无用武之地。
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诚挚的爱国情怀。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这时,辛弃疾已经三十五岁了,自江北率领人马回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平。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建康赏心亭远眺,他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郁积在胸中的牢骚和苦闷一吐为快,于是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是他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辛棄疾詞兩首》導學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准確認讀和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準確並流利地誦讀這兩首詞,體會詞的聲律美。
3.嘗試背誦《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通讀全詞,結合注釋,給下列詞語注音。
遙岑()玉簪()螺髻()鱸()魚堪膾()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釋下列詞語遙岑遠目:玉簪螺髻:斷鴻:風流:膾:北顧:倩:可堪:揾:烽火揚州路:【課堂探究】一、為了聲韻和諧,詞中多有語序倒置的句子,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誦讀幾遍,體會其表達效果。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二、小組誦讀——班級展示【當堂檢測】一、聽寫下列詞語二、背誦《水龍吟》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賞析《水龍吟》,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觸的意境。
2.能準確說出詞中的典故,並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誦並默寫《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背景介紹辛棄疾於紹興十年(1140)生於被金人佔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
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
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
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
《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時年35歲。
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
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
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複國。
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
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二、閱讀全詞,結合注釋,回答下列問題。
1.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具体解说】【词人落笔便是一幅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有我之景,“,”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遥岑.()②玉簪.()③鲈.鱼() ④堪脍.()⑤揾.英雄泪() ⑥舞榭.歌台()⑦巷陌.() ⑧封狼居胥.()⑨赢.得() ⑩廉.颇()(2)多音字①巷⎩⎪⎨⎪⎧巷.陌()巷.道()②尽⎩⎪⎨⎪⎧尽.西风()尽.自()2.辨形组词①⎩⎪⎨⎪⎧脍()侩()狯()刽()桧()烩()②⎩⎪⎨⎪⎧揾()瘟()愠()蕴()3.词语释义(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断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栏杆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气吞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1)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自主学习】一、背景介绍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苍凉空阔的意境;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手握宝剑却无用武之地,恢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愁与恨。
【课堂探究】点拨:下片抒情。
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起时,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某某历城〔今属某某〕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某某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X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那么招之即来,麾之那么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某某某某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是年春,他由某某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某某〕,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某某某某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某某。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1页 共6页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 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熟练地背诵、默写词作。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借古讽今手法,总结典故,分析其作用。
(3)激情投入,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词作,结合课下注释明确相应的典故,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考使用这些典故的作用,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马建民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zān) 螺髻 ( jì) 鲈鱼堪脍( kuài) 揾英雄泪( wèn)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
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
(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答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móu )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ó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平常。
草草:草率。
北顾:北望。
可堪:不忍。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案: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下阙: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答案: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