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 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 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 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 位、 世界第二位。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 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 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
1919~ 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第三,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解析: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基础来实现,“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B项正确;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 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 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 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 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 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