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554.50 KB
- 文档页数:23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训练】1—5CBBCB 6--8 CBA
9. (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
(3分)
(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2分)思潮:实业救国。
(1分)
(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
(1分)论证:①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
(3分)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运动争。
(3分)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
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
(3分)。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自然经济解体的客观进步作用体现在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4.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
“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 )。
7.决定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8.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9.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世界,由固守传统转变为向近代化迈进( )。
10.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的过程是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
11.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12.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而来( )。
答案1.√ 2.√3.×正确答案: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 5.√ 6.√7.√8.×正确答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强烈冲击9.√10.√11.√12.√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及其后的洋务运动。
从那时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一些变革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
第一个重大变革是农业。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浪潮。
传统的手工农业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大量农民因此失业。
同时,农业现代化导致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工业化。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
经过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化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政策。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许多国有企业和工厂被建立起来,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厂工作。
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农民失业问题。
第三个重大变革是城乡差距的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城乡差距也逐渐扩大。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工人和职员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而农村地区则很少从工业化发展中受益,农民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改善。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第四个重大变革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政府逐渐减少对经济的控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私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经济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竞争,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五个重大变革是信息技术的突破。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改善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和服务业的发展。
以上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些主要变动。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将会继续进行。
虽然这些变革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们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2•衡阳六校联考】2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解析】D 材料中并未涉及抵制洋货、爱用国货内容,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也未涉及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国家充实银行资本为发展工商业提供贷款,这就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D项符合题意。
2.【2012•东城期末考】13.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解析】B B、C两个时期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时期。
A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C 、D两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只有B项的“实业救国”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原因,B项正确。
3.【2012•安徽名校模拟】12.某历史研究著作中有以下插图,这张插图反映出A.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扩大B.政府完全放弃抑商政策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洋务运动进入全盛时期【解析】A 图片反映的是宣统年(1908—1912年)清朝为举办大清国南洋劝业会发行的公债。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盛行,插图反映了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
B项的“完全”说法太绝对,可排除; C项出现于1912年至1919年,与“公债”的时间不符。
D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也与题干时间不符。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103·河北高中联考)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
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1847年,可知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理解“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说明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B。
A、C项反映的是表象,不是本质,可排除;D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2013·济南模拟)《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士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可得中国的传统商业、手工业都受到列强输入商品的冲击。
3.(2013·临沂期中模拟)“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随着上海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苏杭,带来社会生产的变化,就是更多的人从事纺织业。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仍然是手工劳动,D项不正确。
4.(2013·浙江名校联考)(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可知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故A、D两项符合材料信息。
“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可看出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B项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无法体现外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抑制,故C项符合题意。
5.(2013·如东县调研)“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材料表明()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某一派别的主张,可将题干设问转换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主张。
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
B、C、D与材料信息不符。
6.(2013·广东百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船只数吨数广州上海广州上海1844 1849 1855 1863 306331867441334373400142099142357300500858452547157191964309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答案】A【解析】在鸦片战争前,广州是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
据材料信息可知,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都在增加,但上海增加速度远远快于广州。
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故选A。
其它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7.(2013·广州调研)“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迁移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内容可推断,选选A。
8.(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
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答案】C【解析】甲同学认为“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说法错误,论据中没有数据变化和发昌机器厂产生的影响,所以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
乙同学认为“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只是一个例子,不猛以偏概全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注意企业的发展的因素存在,但是也有带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9.(2013·盐城调研)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0 4250 100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解答采用排除法。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可排除④;①②可以从图表数据中获得,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在改变。
10.(2013·洛阳模拟)下面是“1872-1894年的中外贸易货值示意图”(以海关两为单位)。
准确的解读是A.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B.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C.中国的进出品结构趋向合理D.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图片反映1872-1894年中国进口不断增加,逐渐大于出口,说明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1.(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根本因素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 B.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注意“根本因素”“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经济决定政治。
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题意。
11.(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结合《1894年在华外资工业数据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厂商类别数据资本(中国元)造船厂和修船厂12 4,943,000茶叶加工7 4,000,000机器缫丝7 3,972,222进出口加工业(茶叶加工和机器缫丝业除外)19 1,493,000其他轻工业制造业39 3,793,000电力厂和自来水厂 4 1,523,000合计88 19,724,000A.外商企业的出现始于鸦片战争B.在华外资工业都是轻工业C.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是合法的D.当时中国是外企一统天下【答案】A【解析】观察图表,B项不符合题干表中“造船厂和修船厂”一栏;外商在华开设工厂合法是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作出的规定,C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中国是还是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故选A。
12.(2013·咸宁模拟)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
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①l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知,1894年以前,中国消费的棉纱是土纱,而之后机制纱比例总趋势是增加的,①②③能够体现,而④项并不能体现,虽有机制纱,但并不一定是外国进口棉纱。
13.(2013·湖北名校联考)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
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答案】A【解析】注意题目中时间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一战之前,因此“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政治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因此选A项,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下,更多人投资实业。
14.(2013·北京东城联考)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故排除②,因此选B。
15.(2013·临沂期中模拟)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日益边缘化,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事实;D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