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建高塔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8
科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建高塔》。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建高塔》是六年级教科版教材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做框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建高塔》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讨论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瓶子怎样放稳定性好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难点: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说教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精品课件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章节的内容。
具体包括:塔的结构与稳定性,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稳定的高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
2. 学会运用科学原理设计稳定的高塔,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设计稳定的高塔。
教学重点:塔的结构与稳定性,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建高塔课件模板、教学投影仪。
学具:A4纸、剪刀、胶水、直尺、三角板、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各种高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高塔的结构特点,讨论影响高塔稳定性的因素。
2. 知识讲解讲解塔的结构与稳定性,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掌握影响塔稳定性的因素。
3. 例题讲解演示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设计稳定的高塔,并展示一个具体的例子。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尝试设计并搭建一个稳定的高塔,要求记录设计过程和搭建方法。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设计心得和搭建技巧。
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塔的结构与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底座大小、重心位置、材料强度等2. 建高塔方法科学原理:三角形稳定性设计要点:底座稳固、重心低、结构合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并搭建一个稳定的高塔,要求至少两层,高度不低于50厘米。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并搭建高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高塔建筑,了解其设计原理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设计稳定的高塔。
2.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高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高塔的结构特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运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再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并学会将探究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后进行再反思,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再思考”四个过程逐步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透明胶、水、一次性筷子。
教师准备:学生熟知的、我国知名的、世界知名的高塔图片,风扇,卷尺,桌子。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不倒翁):同学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生答:不倒翁)2.师:同学们知道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倒翁不容易倒?(引导学生回答:不倒翁是上轻下重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倒,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倒翁和高塔的结构相结合更容易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3.师:接下来让我们观赏一些世界有名的高塔。
(放出各地著名高塔,埃菲尔特塔、东方明珠塔、广州高塔“小蛮腰”........)4.师:你们认识这些高塔吗?请观察这些高塔,这些高塔也具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的特性,猜猜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高塔既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倒的?这些高塔和不倒翁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整体结构上他们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5.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师:那么我们要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做实验)2.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塔的模拟实验。
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高塔所在的环境,会有那些原因使高塔倒下?(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原因(地震、大风……)写在黑板上。
)3.生回答4.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利用台上的塑料瓶来模拟我们的高塔,结合高塔所在的环境,来验证以下三个问题,在大风、摇晃桌子的情况下:①怎样放最容易倒?②怎样放不容易倒?③怎样放最不容易倒?5.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塔的基本结构以及稳定性原理。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搭建高塔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搭建稳定的高塔,掌握吸管塔的基本结构。
2.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创新高塔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吸管:若干根,长度适中。
2.剪刀:用于剪裁吸管。
3.胶带:用于固定吸管。
4.辅导书、PPT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塔的基本结构吗?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吸管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吸管塔的结构,思考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塔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塔。
2024年26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26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结构与稳定性》中的第1课时《建高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不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探索如何通过增加底面积和降低重心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学习塔的基本结构和建造原理;结合实际情境,设计并搭建一个高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塔的结构特点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掌握建高塔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高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塔的结构特点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建高塔的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搭建过程中,提高高塔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用的高塔模型、塔的结构图、相关教学视频等。
2. 学具:A4纸、剪刀、胶水、直尺、三角板、牙签、塑料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结构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塔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塔的稳定性。
3. 示范讲解:展示示范用的高塔模型,讲解塔的基本结构和建造原理,强调增加底面积和降低重心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原理设计高塔图纸。
b. 学生利用学具,按照图纸搭建高塔。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改进设计。
a. 为什么要增加塔的底面积?b. 如何降低塔的重心?c.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塔的稳定性?六、板书设计1. 塔的结构特点2. 建高塔的基本原理增加底面积降低重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并搭建一个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高塔,拍照记录并附上设计说明。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高塔的设计和搭建,拍照提交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塔的结构特点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能否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搭建过程中。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搭建高塔的方法,掌握稳定性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搭建高塔这类实践活动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选用合适的材料搭建高塔。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选用方法。
2.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搭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搭建材料,如积木、纸杯、吸管等。
2.分配学生到各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积木的稳定性好,但重量大;纸杯重量轻,但稳定性较差等。
让学生在选择材料时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搭建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更高的高塔,或者使用更少的材料搭建同样高度的高塔。
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搭建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对塔的形象不陌生。
但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活动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知道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搭建吸管塔,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吸管塔的搭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塔,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吸管塔的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3.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搭建吸管塔,观察和记录吸管形状、大小对塔稳定性的影响。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吸管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直观的原则,突出吸管塔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吸管塔稳定性实验2.吸管形状、大小对稳定性的影响3.实践操作步骤4.注意事项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