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句式、修辞看《谈读书》的文体
- 格式:pdf
- 大小:213.92 KB
- 文档页数:3
谈读书培根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加深您对于谈读书培根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培根《谈读书》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一一、课文内容分析《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较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较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定”的意思。
“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
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
《谈读书》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5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谈读书》。
《谈读书》一文就一个大段落,且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是该课教学的难点。
《谈读书》没有中心论点。
为什么没有中心论点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名著导读“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这个题目,暗示培根随笔的重要特点:“几乎一句话一个观点”。
但文章并非没有章法可循。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的精辟论述一一找出,并交流赏析。
在逐句赏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精彩语句归类,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把全文一大段文字分为三层:第一层,读书的目的;第二层,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书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即是阅读的主人。
二、说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说理的脉络,积累哲理警句。
2.借鉴文章说理技巧,了解作者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3.利用阅读期待,积极读出自己对阅读的理解来。
三、说教法、学法1.利用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的精美及其哲理,并运用摘记批注的形式积累语言。
运用归类组合的方式,由点到面,梳理文脉。
2.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借鉴文章的说理技巧,理解作者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3.积极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看到文题后,去猜想文章可能出现的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说教学设想(一)文本1.由格言警句切入。
你喜欢本文中的哪些格言警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归类。
梳理出文脉: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语言积累赏析。
结合名著导读《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把握培根随笔散文中心隐晦,句句隽永的特点,并理解文中警句哲理,摘记并批注一些警句(摘记批注也可以留待课后去做)。
谈读书优秀教案(优秀8篇)《谈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2.根据意思填词语:4.怡情傅彩(三)自学自测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
(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测试题: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四)互动展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引导归纳,回扣目标: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
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六)当堂训练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
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一、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③“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篇一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安排1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2019春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知识点教学谈读书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阅读题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处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
《谈读书》课文详细解析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存心诘难作者,不可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①《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品味】开头一句话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下面分别阐述这三种目的。
“足以……足以……足以……”,排比的方式表明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
画线句是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对人天赋的作用以及经验的作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一上册《谈读书》教案《谈读书》告诉我们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斟酌细思。
下方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高一上册《谈读书》教案,一同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言语。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好处,培养先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言语。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说话导入同学们是初三的先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播种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甚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言语!二、初读课文,全体感知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绪。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求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浏览领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灵秀,数学令人周到,科学令人深入,伦理学令人严肃,逻辑修辞之学令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情"这个论断有压服力,令人佩服。
(2)选段:"人的本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本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本性",使论述的道理浅显易懂,论述言语抽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二. 重点、难点分析《谈读书》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三. 新课讲解(一)《谈读书》1. 字词: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2. 作家作品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3. 整体感知:文章层次: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4. 深入剖析:(1)第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