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光的干涉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9
光的干涉》教案-新人教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2.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3. 能够运用干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对干涉条纹间距、光强分布的理解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激光器、分束器、反射镜、光屏、滑动变阻器、单缝、双缝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的波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干涉现象。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介绍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干涉条纹间距、光强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干涉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及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难点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实验2. 干涉条纹的特性:等距、对称、亮度3. 干涉条纹间距的计算:Δx = λ(L/d)4. 光的衍射现象:单缝衍射、双缝衍射5. 衍射条纹的特性:同心圆、不等距、亮度变化七、教学过程:1. 复习光的干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杨氏实验。
2. 讲解杨氏实验的原理,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
3. 分析干涉条纹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干涉条纹的等距、对称、亮度特点。
4. 讲解干涉条纹间距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间距、透镜焦距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及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2)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教学难点:(1)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2)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单缝衍射实验装置、激光器、光屏、刻度尺等。
2. 教学软件:相关教学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干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干涉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理论讲解:介绍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解释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和衍射现象。
4. 学生操作:分组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和单缝衍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的特点及区别。
6. 拓展与应用:举例说明干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干涉眼镜、干涉式红外探测器等。
五、课后作业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及应用。
3. 思考题:请举例说明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6.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及应用6.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6.2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条纹及特点6.3 迈克尔逊干涉仪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7. 教学重点:(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条纹及特点。
8. 教学难点:(1)迈克尔逊干涉仪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八、教学准备7. 实验器材: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光屏、刻度尺等。
九、教学过程7. 导入:通过展示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干涉仪的作用和应用。
8. 理论讲解: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解释干涉仪的干涉条纹及特点。
光的干涉》教案-新人教选修第一章:光的干涉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干涉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干涉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3. 单缝衍射的原理和公式。
4. 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2. 干涉现象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干涉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析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干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干涉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和公式。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应用:分析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光学滤波器、干涉仪等。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第二章:双缝干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双缝干涉的原理。
2. 双缝干涉的公式的推导和解释。
3. 双缝干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双缝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2. 双缝干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难点:1. 双缝干涉公式的推导和解释。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2. 实验法: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析双缝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双缝干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双缝干涉的原理。
2. 讲解:详细讲解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双缝干涉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教案光的干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及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
2. 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对称性在干涉现象中的应用。
2. 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干涉现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干涉现象的定义、条件,以及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探讨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5. 总结:对干涉现象的定义、条件、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干涉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介绍一些干涉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干涉仪、引力波探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1. 光的干涉现象:了解干涉现象的分类,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2. 干涉条纹的形成:探讨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分析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单缝衍射实验装置、激光器、光屏等。
2. 教学软件: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八、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干涉现象的分类,重点讲解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干涉条纹的形成规律,探讨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干涉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干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时13.3光的干涉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
理解光是一种波,干涉是波特有的性质。
2.明确光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相干光源的概念。
3.理解干涉的原理、干涉条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能够利用明暗条纹产生的条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重点难点: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以及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和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回顾和应用机械波干涉的相关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
本节做好光的干涉的演示实验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导入新课:在托马斯·杨之前,不少人都曾进行过光学实验,试图找到证明光的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但这些实验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找到相干光源。
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做了著名的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了基础。
杨氏干涉实验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它的巧妙之处在哪?1.杨氏干涉实验(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①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证明光的确是一种②波。
(2)双缝干涉实验:让一束③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就形成了两个波源,它们的④频率、⑤相位和⑥振动方向总是相同。
这两个波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互相叠加,挡板后面的屏上就可以得到⑦明暗相间的条纹。
2.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1)出现亮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⑧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⑨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⑩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
(2)出现暗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1.杨氏实验观察到的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说它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解答: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2.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用激光做光源?解答:激光亮度高、相干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