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发光粒子的能级与跃迁
- 格式:pdf
- 大小:251.17 KB
- 文档页数:3
激光的发光原理激光(Laser)是一种通过激光介质产生激光辐射的装置。
激光的发光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从能级理论和谐振腔的角度。
从能级理论的角度来看,激光的发射是通过物质的原子或分子能级跃迁来实现的。
在一个激光介质中,如固体、液体或气体等,能级分布不同,在外加一定能量的入射光作用下,激发了物质中的激发态(高能量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几乎不稳定,会通过非辐射跃迁或自发辐射跃迁返回到低能量态,释放出光子能量。
如果在这个能级转变的过程中,激发态和基态的能级差距非常大(例如,能级差距为电子伏),则会释放出高频率(短波长)的光子,此即称为激光。
而从谐振腔的角度来看,激光的发射则是依靠谐振腔的作用。
谐振腔是由两面高反射镜组成的光学装置,其中一个镜子是部分透射的(半反射镜)。
当激光介质处于谐振腔中时,光子在谐振腔内进行多次反射,从而形成了驻波模式。
其中,半反射镜透射一部分光子,形成了输出光。
在激光介质的内部,光子的反射、吸收和自发辐射三个过程同时进行,而自发辐射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谐振腔的反射作用,自发辐射所产生的光子在谐振腔中多次反射,从而增强了自发辐射的概率。
同时,激光介质的性质要求能量放大,即非辐射跃迁所消耗的能量应小于通过自发辐射释放的能量。
这样,在介质中激发态的粒子逐渐增多,达到饱和,而且这些粒子都处于同一电磁模式中,它们的相位关系保持一致。
当外界向谐振腔注入一定的能量刺激时,光子会通过受激辐射跃迁的过程,顺着谐振腔对激光介质产生进一步的刺激,使得激光进一步放大。
最终,当周期性的光子都在谐振腔中多次反射后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激光输出。
总结起来,激光的发光原理是通过能级的跃迁和谐振腔的作用相结合来实现的。
能级的跃迁使得激发态的粒子逐渐增多,并保持了相位一致性,而谐振腔的作用则使得光子在内部的多次反射增强了自发辐射的概率,并通过受激辐射跃迁进一步将能量注入激光介质,最终形成激光输出。
发光产生的条件发光是指物体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出光线的现象。
在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发光现象广泛存在。
那么,什么是发光产生的条件呢?一、激发能量发光的首要条件是激发能量。
物体要发光,首先需要吸收足够的能量,通过激发能量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能量可以是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例如,当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受到电能的激发,进而发出光线。
而当木柴燃烧时,化学能被激发,产生火焰的光亮。
二、能级跃迁发光的第二个条件是能级跃迁。
物体在吸收能量后,其内部的电子会跃迁到一个较高的能级。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就以光的形式发出。
这就是光子的产生过程。
三、激发态的稳定发光的第三个条件是激发态的稳定。
在能级跃迁过程中,只有激发态足够稳定,电子才能停留较长时间,从而释放出较多的能量。
如果激发态不稳定,电子会很快返回基态,能量释放得很少,无法形成明显的发光。
四、适当的温度发光的第四个条件是适当的温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内部的粒子运动越剧烈,能级跃迁的几率就越大。
因此,高温条件有利于发光的产生。
例如,太阳的高温使得它发出强烈的光,成为地球上的主要光源。
五、特定的物质发光的第五个条件是特定的物质。
不同的物质对能量的吸收和释放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物质对特定波长的能量很敏感,能够有效吸收和释放光。
例如,荧光粉可以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明亮的荧光。
而LED的发光则是由半导体材料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六、适当的环境发光的第六个条件是适当的环境。
有些物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光。
例如,荧光材料只有在暗处才能发出荧光,而在明亮的环境下则看不到光线。
类似地,夜光材料只有在暗处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发光。
七、合适的波长发光的第七个条件是合适的波长。
不同的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响应。
只有当物体所处环境中有对应波长的光照射时,才能激发物体发光。
例如,磷光材料只有在紫外光照射下才会发出磷光。
八、适当的能量发光的第八个条件是适当的能量。
激光原理激光原理激光是一种具有高度单色性、高亮度和直线传播特性的电磁波。
它的产生是通过激发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然后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放出光子。
这些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相同的相位和相同的方向,形成了一束高度集中、方向性强的光束。
1. 激发原理激发原理是指将物质中的电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使其处于激发态。
当电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会放出一个光子。
这个过程称为自发辐射。
2. 反转粒子数密度反转粒子数密度是指在一个物质中,处于激发态的粒子数比处于基态的粒子数多。
只有在反转粒子数密度大于临界值时才能产生激光。
3. 共振腔共振腔是指由两个反射镜组成的空间,在其中放置了具有反转粒子数密度大于临界值的物质。
当一个光学泵浦器向物质注入能量时,会激发物质中的电子,使其处于激发态。
当这些电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会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被反射镜反射回共振腔内部。
4. 激光输出当光子在共振腔内来回多次反射时,它们会与处于激发态的粒子相互作用,促使更多的粒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
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粒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放出越来越多的光子。
最终,在一个反射镜上形成了一束高度集中、方向性强的光束。
5. 激光特性激光具有单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等特性。
单色性是指激光只有一种频率;方向性是指激光具有非常好的直线传播特性;相干性是指激光具有非常好的波前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
6. 应用领域激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通信、制造业等领域。
例如,激光可以用于制造高精度的零件、切割材料、焊接金属等。
同时,激光还可以用于医疗领域,例如激光手术、激光治疗癌症等。
此外,激光还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例如激光通信和光纤通信等。
总结通过对激发原理、反转粒子数密度、共振腔和激光输出等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激光的产生和特性。
同时,我们也能够了解到激光在科学研究、医疗、通信和制造业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激光发生原理
激光发生原理是指通过在某种物质中产生放射性共振,使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当能级转跃返回时释放出激光光子。
其具体原理如下:
1. 光增强:从低能级到高能级的能级转跃,需要外界输入一定的能量。
光增强是通过光泵浦的方式,将外界的能量输送到活性介质,使活性介质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
2. 粒子聚集:由于激光的发射频率是确定的,活性介质中的电子会在高能级聚集形成亚波长级的粒子聚集,这种聚集状态使得粒子发出的光同步而相干。
3.受激辐射:当活性介质中的粒子聚集到达足够大的数目时,会出现受激辐射。
这种受激辐射是由于活性介质中的一个高能级电子跃迁到低能级时,能够刺激一个已经处于低能级的电子跃迁到更低的能级,并排放出与已经激发的电子同样频率和相位的粒子。
4.反射和反射:在活性介质两端设置反射镜,激光由于多次在反射镜之间反射并不断受到激发,逐渐形成激光增强效应。
当光线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即达到激光阈值,就会产生一束非常纯净、相干和高亮度的激光束。
激光原理考试重点第一章激光的基本原理1.光子的波动属性包括什么?动量与波矢的关系?光子的粒子属性包括什么?质量与频率的关系?答:光子的波动性包括频率,波矢,偏振等。
粒子性包括能量,动量,质量等。
动量与波矢:质量与频率:2.概念:相格、光子简并度。
答:在六维相空间中,一个光子态对应的相空间体积元为,上述相空间体积元称为相格。
处于同一光子态的光子数称为光子简并度,它具有以下几种相同含义:同态光子数、同一模式内的光子数、处于相干体积内的光子数、处于同一相格内的光子数3.光的自发辐射、受激辐射爱因斯坦系数的关系答:自发跃迁爱因斯坦系数:•受激吸收跃迁爱因斯坦系数:)。
受激辐射跃迁爱因斯坦系数:。
关系:;;为能级的统计权重(简并度)当时有4.形成稳定激光输出的两个充分条件是起振和稳定振荡。
形成激光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粒子数反转分布和减少振荡模式数5.激光器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要说明各部分的功能。
答:激光工作物质:用来实现粒子数反转和产生光的受激发射作用的物质体系。
接收来自泵浦源的能量,对外发射光波并能够强烈发光的活跃状态,也称为激活物质。
泵浦源:提供能量,实现工作物质的粒子数反转。
光学谐振腔:a)提供轴向光波模的正反馈;b)模式选择,保证激光器单模振荡,从而提高激光器的相干性。
6.自激振荡的条件?答:条件:其中为小信号增益系数:为包括放大器损耗和谐振腔损耗在内的平均损耗系数C7.简述激光的特点?答: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和高亮度。
8.激光器分类:固体液体气体半导体染料第二章开放式光腔与高斯光束1.开放式谐振腔按照光束几何偏折损耗的高低,可以分为稳定腔、非稳腔、临界腔。
2.驻波条件,纵模频率间隔答:驻波条件:应满足等式:式中,为均匀平面波在腔内往返一周时的相位滞后;为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腔的光学长度;为正整数。
相长干涉时与的关系为:一或用频率来表示:一.纵模频率间隔:不同的q值相应于不同的纵模。
腔的相邻两个纵模的频率之差3.光线在自由空间中行进距离L时所引起的坐标变换矩阵式什么?球面镜的对旁轴光线的变换矩阵?答:光线在自由空间中行进距离L时所引起的坐标变换矩阵式球面镜的对旁轴光线的变换矩阵:而-为焦距。
激光基本原理一、激光产生原理1、普通光源的发光——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普通常见光源的发光(如电灯、火焰、太阳等地发光)是由于物质在受到外来能量(如光能、电能、热能等)作用时,原子中的电子就会吸收外来能量而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即原子被激发。
激发的过程是一个“受激吸收”过程。
处在高能级(E2)的电子寿命很短(一般为10-8~10-9秒),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会自发地向低能级(E1)跃迁,跃迁时将产生光(电磁波)辐射。
辐射光子能量为hυ=E2-E1这种辐射称为自发辐射。
原子的自发辐射过程完全是一种随机过程,各发光原子的发光过程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即所辐射的光在发射方向上是无规则的射向四面八方,另外未位相、偏振状态也各不相同。
由于激发能级有一个宽度,所以发射光的频率也不是单一的,而有一个范围。
在通常热平衡条件下,处于高能级E2上的原子数密度N2,远比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密度低,这是因为处于能级E的原子数密度N的大小时随能级E的增加而指数减小,即N∝exp(-E/kT),这是著名的波耳兹曼分布规律。
于是在上、下两个能级上的原子数密度比为N2/N1∝exp{-(E2-E1)/kT}式中k为波耳兹曼常量,T为绝对温度。
因为E2>E1,所以N2《N1。
例如,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2=,在20℃时,kT≈,则N2/N1∝exp(-400)≈0可见,在20℃时,全部氢原子几乎都处于基态,要使原子发光,必须外界提供能量使原子到达激发态,所以普通广义的发光是包含了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两个过程。
一般说来,这种光源所辐射光的能量是不强的,加上向四面八方发射,更使能量分散了。
2、受激辐射和光的放大由量子理论知识知道,一个能级对应电子的一个能量状态。
电子能量由主量子数n(n=1,2,…)决定。
但是实际描写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除能量外,还有轨道角动量L和自旋角动量s,它们都是量子化的,由相应的量子数来描述。
四能级系统激光产生的原理1.引言1.1 概述概述四能级系统激光是一种基于四个能级的激光系统,其原理基于原子或分子能级的跃迁。
在这种激光系统中,激发光源将原子或分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然后通过跃迁到第二激发态,并进一步跃迁到亚稳态。
最后,在亚稳态和基态之间的跃迁释放出具有特定波长和相干性的激光光子。
四能级系统激光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激光切割、激光雷达、医学治疗和科学研究等。
它具有高度的激光效率和较长的寿命,可以提供强大且稳定的激光输出。
本文将介绍四能级系统激光的基本原理,包括能级结构和激发跃迁过程。
此外,还将探讨四能级系统激光的应用前景以及它所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通过深入理解四能级系统激光的原理和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的优势,并克服潜在的挑战,推动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字数: 175)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四能级系统激光产生的原理。
本章将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四能级系统激光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四能级系统激光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对本文的目的进行说明。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四能级系统激光的基本原理。
我们将解释四能级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发射过程,并着重介绍其能级结构。
通过对能级结构的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四能级系统激光的产生机制和特点。
结论部分将对四能级系统激光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我们将探讨该技术在通信、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并分析四能级系统激光的优势和挑战。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展望未来对于四能级系统激光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四能级系统激光产生的原理,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的阅读,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四能级系统激光产生的原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光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如光通信、医疗、材料加工等。
激光的发射原理
激光的发射原理是基于光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原子或分子处于基态或激发态时,通过外部能量激发,例如电子激发或能级跃迁,会产生处于激发态的粒子。
这些激发态粒子会通过受激辐射逐渐回到低能级的稳定状态,释放出电磁辐射。
在激光器中,通过光学增益介质中的激发粒子,使其趋向于到达激发态的聚集,形成所谓的“倒转粒子分布”。
在镜子的两端设立出反射膜,使光通过来回反射,从而形成光的正反馈,激发光的增幅。
当激发粒子到达足够高的激发水平时,它们会自发地释放出具有相同频率和相干性的光子,这个过程叫做受激辐射。
受激辐射所产生的光子会经过增益介质来回传播,不断被反射、增幅,形成多个相干的光子。
这些光子在发射器中一直受到限制,直到一个光子达到某个边缘,足以通过半透反射镜而逃离发射器,从而产生激光束。
激光发射时具有相同波长、相干性和方向性,能量高度集中,在空间中以高速传播。
这种特性使激光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科学研究、医疗治疗、通信、材料加工等。
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激光技术在现代科学和工业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医疗、通信、制造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激光技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
本文将讨论电子的跃迁行为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并对其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子的跃迁行为。
在一个原子或分子中,电子存在于离散的能级上。
电子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能量来完成能级之间的跃迁。
在激光的作用下,电子会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产生特定波长的光。
这种跃迁行为是激光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探讨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
激光通常由聚集在一个能级上的原子或分子相辅而成。
当激活能使足够多的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时,就形成了激射粒子。
激射粒子经过受激辐射过程,将高能级的电子导向到激光介质的激光源处,产生强烈的相干光。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的跃迁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能级变化决定了激光的波长、光强和相位。
进一步地,我们来研究激光与电子跃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激光的特性与所使用的激光介质和能级结构密切相关。
当激光与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时,激光的能量将被吸收,使一部分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这就是激光所用的受激辐射过程。
同时,电子也会通过自发辐射的方式返回到基态。
这种相互作用造成了激光的放大和放射,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闭环。
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不仅仅在激光技术中发挥作用,还在其他领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在光谱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材料吸收或发射的特定波长的光来研究其电子结构。
这种方法常用于材料分析和表征。
此外,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也为激光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控制激光的波长和光强,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这为新材料的合成和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利用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我们也可以实现光子晶体的制备,其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可应用于传感器、光通信和光学器件等领域。
总结起来,电子在激光场中的跃迁行为是激光技术的基础。
激光发光粒子的能级与跃迁
刘韬
北京工业大学 应用数理学院 000611班
指导教师:俞宽新
摘要弹 研究了与激光发光粒子的能级系统,包括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
指出四能级容易实现反转粒子数,因此效率高。
同时研究了与激光发光相关的三种跃迁,即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
关键词 三能级,四能级,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
一、引言
激光是怎样产生的?在一个原子体系中,总有些原子处于高能级,有些处于低能级。
而自发辐射产生的光子既可以去刺激高能级的原子使它产生受激辐射,也可能被低能级的原子吸收而造成受激吸收。
因此,在光和原子体系的相互作用中,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总是同时存在的。
在受激辐射跃迁的过程中,一个诱发光子可以使处在上能级上的发光粒子产生一个与该光子状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个光子又可以诱发其他光粒子,产生更多状态相同光子。
这样,在一个入射光子的作用下,可以引发大量发光粒子产生受激辐射,并产生大量运动状态相同的光子。
这种现象被称为受激辐射光放大。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由于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都属于同一个光子态,因此它们是相干的,通常受激辐射与受激吸收两种跃迁是同时存在的,前者使光子数增加,后者使光子数减少。
当一束光通过发光物质后,究竟是光强增大还是减弱,要看这两种跃迁过程哪个占优势。
在正常条件下,即常温条件以及对发光物质无激发的情况下,发光粒子处于下能级的粒子数密度大于处于上能级的粒子数密度
如果采取诸如用光照,放电等方法从外界不断地向发光物质输入能量,把处在下能级的发光粒子激发到上能级上去,便可使上能级的粒子数密度超过下能级的粒子数密度,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粒子数反转。
2E 1E 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而为了实现粒子数反转就必须要有适合的能级系统的激活粒子。
二、能级系统
1、三能级系统
图1为三能级系统示意图。
作为激光下能级,泵浦元将激活粒子从能级抽运到能级,能级的寿命很短,激活粒子很快地经非辐射跃迁方式到达能级。
所谓非辐射跃迁,是指不发射光子的跃迁,它是通过释放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热能而完成的。
能级的寿命比起能级要长的多,称为亚稳态,并作为激光上能级。
只要抽运速率达到一定程
1E 3E 3E 2E 2E 3E E E E E E E s)
度,就可以实现与两个能级之间的粒子数反转,为受激辐射创造了条件
2E 1E 三能级系统的特点:激光下能态为基态,而作为激光上能态的中间能态在开始抽运时基本上无粒子,故至少要将基态粒子总数之半抽运到激光上能态才可以造成粒子数反转,这就需要强激励。
因此,三能级系统实现激射较费力,它的效率较低。
2E 2、四能级系统
图2中的是基态,泵浦源 1E
34将激活粒子从基态抽运到能级,
4E 4E 能级的寿命很短,立即通过非 辐射跃迁的方式到达能级。
3E 3E 能级的寿命较长,是亚稳态,作激 光上能级用。
能级的寿命很短, 2E 热平衡时基本上是空的,作激光下 能级用。
能级上的粒子主要也是
2E 通过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这种能级系统也很容易实现粒子数反转。
四能级系统的特点:激光下能态不是基态而是一个受激态,如果它离基态充分远,则在初始时刻基本上没有粒子,故只要从基态抽运较少的粒子到激光上能级就可造成较大的反转粒子数,产生较强的激射作用。
故四能级系统效率较高,容易使它连续运转。
三、跃迁
1、自发辐射
处于高能级的原子自发地向低能级
跃迁,并发出一个频率等于2E 1E 21()E E h /υ=−的光子的过程称为自发辐
射跃迁。
原子的自发辐射过程完全是一种随机过程,各发光原子的发光过程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即所辐射的光在发射方向上是无
规则的射向四面八方,另外未位相、偏振状态也各不相同。
这样的光相干性差,方向散乱。
由于激发能级有一个宽度,所以发射光的频率也不是单一的,而有一个范围。
图3 自发辐射
2、受激辐射
而受激辐射则相反。
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在频率为2E 21()E E h /υ=−的辐射场激励作用下,或在频率为21()E E h /υ=−的光子诱发下,向低能级跃迁并辐射出一个与激励辐射场光子或诱发光子状态(包括频率运动方向,偏振方向,相位等),完全相同的光子的过程称为受激辐射跃迁。
它是指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在光子的“刺激”或者“感应”下,跃迁到低能级,并辐射出一个和入射光子同样频率的光子。
这好比清晨公鸡打鸣,一个公鸡叫起来,其他的公鸡受到“刺激”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受激辐射的最大特点是由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与引起受激辐射的原来的
1E 图4 受激辐射
光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状态。
它们具有相同的频率,相同的方向,完全无法区分出两者的差异。
这样,通过一次受激辐射,一个光子变为两个相同的光子。
这意味着光被加强了,或者说光被放大了。
这正是产
生激光的基本过程。
3、受激吸收
处于低能级上的一个原子在频率等于
1E 21()E E h /υ=−的辐射场作用下,吸收一个光子
后向
高能级跃迁的过程称为受激吸收跃迁。
2E
图5 受激吸收
参考文献
(1)激光原理与技术,俞宽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激光原理,周炳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3)激光原理,陈钰清,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4)激光原理基础,王喜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12月 (5)激光技术,蓝信钜,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