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炎:走进古文字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5
从文字形体和书法看“浙大简”刘绍刚2012-7-3 6:47:28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7.02《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已经正式出版了,它没有像上博简、清华简那样,一经出版就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对其真伪的质疑。
浙大简其实对我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春,我就有机缘看过其中的十余枚简,发现有《左传》的内容。
但仅凭这几枚竹简,还无法对整批竹简的真伪作出确切判断。
去年在兰州举行的一次简牍会议上,在向曹锦炎先生询问了这批竹简整理后的内容和科学检测的结果后,我在发言中对这批竹简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断。
浙大简出版后,特别是在看到邢文先生的文章后,我仔细翻阅了这批竹简,并对照已经发现并被学术界认可的楚简及其他战国文字作了一番比较,发现这批简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楚简相比,无论在用字和文字形体上,还是在书法上,确实有很多的不同。
很多字不单与楚简文字用字不合、形体不合、用笔不合,而且俗体字也是目前所见竹简中最多的。
这是我们最初怀疑这批竹简有作伪嫌疑的关键所在。
然而,对任何一批竹简的鉴定,在断定其真伪之前,都要作认真细致的考释,仅仅根据个人以往的印象所下的判断,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文仅从字形及书法角度,对浙大简作出初步的考察。
一、与楚简文字用字不合,而与晋系文字的字形或用笔相合浙大简作“聞”、“問”、“向”、“許”、“奎”、“守”、“觀”、“獻”等字,与楚简文字不合,但却都见于晋系文字,这似乎可以说明浙大简与晋系文字有关。
浙大简中一些字书写的笔顺也多与楚简不合,像“公”字,其笔顺与晋系的侯马盟书、温县盟书相近。
第28简的“公”字,与其他写法又有不同,其笔顺很接近现代人行书的笔顺,但在上博简中已出现过相同的写法。
(表一:浙大简与晋系文字相合的字形)在武汉大学简帛帛网上,“艅艎”认为:“余粗读《浙大楚简》,发现其字体与楚简殊为不类。
‘吾’、‘许’、‘赵’、‘魏’、‘者’等字秉承西周籀文体系,而楚文字则多用音韵假借为之。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
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
),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
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
)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
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
南方周末/2012年/7月/19日/第E24版阅读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生曹锦炎编者按 2008年3月,北京大学罗新教授在本报撰文,谈到文物工作者和研究者面临的一个学术伦理问题:面对盗掘而来的文物,要不要买?买,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盗掘;不买,文物可能会散失,从而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坏。
罗教授的文章指出了这一困境,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
从实践来看,近年有些机构往往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收藏盗掘的文物。
由于这些文物非经科学发掘而得,割裂了出土地的信息,鉴定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引起议论。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战国简,即是一例。
最近整理公布的浙江大学所藏战国简,也引起了同样的议论。
浙江大学曹锦炎教授的这篇文章,再次谈到了罗新教授所关切的鉴定的方法问题与学术伦理问题。
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旨在提倡学术争鸣,引起读者对此一困境的关注,非欲对浙大简的真伪有所断言,敬希亮察。
2012年5月28日与6月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分两次刊载了邢文先生对浙江大学所藏战国简的评论。
在这约万字的长文中,邢先生以他尽知战国竹书的自信,称浙大简的形制与内容,因不合他本人所知,故其简为伪;继以对浙大简科学检测结果的轻视与曲解,称北大等机构的检测,无一可信,故其简为伪;终而称浙大简的书法,无一笔符合他所理解的战国书法美学、王羲之的书法美学、以及——或尤其是——宋元后的书法美学,故其简为伪。
以如此虚骄、粗陋、毫无历史感的方式,下如此严重的判决,借邢先生本人的话讲,亦可谓“斯文扫地”。
针对邢先生的文章,我在6月18日做了回应。
对其文中不及专业水平的错误——如以不知为知,轻视科学检测,或以魏晋后的书法衡量战国书法等,我原想他文章发表后,会自羞其陋。
故我的回应,便集中于浙大简的文本内容;以为由其文义深合战国文看,浙大简或不伪。
但6月25日,邢先生又刊出一文,自诩前面的文章,已“从形制、内容、鉴定到书法章法、结字、笔法”,对浙大简做了“全面辩伪”,斥我“书券三纸,却未及浙大简真伪之辨”。
两汉三国镜铭文字整理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者:曹锦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5期作者简介:曹锦炎,男,1950年2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
1981年11月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
毕业后长期在浙江省文物部门工作,1984年8月至2000年7月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研究、商周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项工作。
一、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研究现状中国铜镜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时期。
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随着铜镜的普遍使用,镜铭开始出现,从西汉中晚期的盛行,迄至唐宋,经久不衰。
两汉三国的镜铭文字,正处于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时期,是古今文字之变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虽然镜铭是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从使用角度上观察,镜铭文字与庙堂的钟鼎铭文毕竟有雅俗之分,因而显得庄重不足,草率有余,大量的俗体字、简笔字甚至错讹字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
再加上受铜镜尺寸、镜背布局等种种限制,以及工匠的文化水平等因素,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的识读难度也是众所周知。
铜镜的收藏与研究目前在中国已蔚然成风,对两汉三国镜铭的研究也有不少论作,但由于研究者大都不是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因此在镜铭的释读上尚有不少问题。
镜铭释读的关键在于识字,字不确定或被误识,如何能进一步正确探讨镜铭内涵?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铜镜研究的其他层面相对而言,明显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因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原因,往往对先秦古文字资料关爱有加,而近二十年来战国、秦、汉简牍的大量发现又使学者趋之若骛,因此很少有研究古文字的学者潜心到两汉三国镜铭文字的研究工作上来。
新公布上博竹简《卉茅之外》字迹研究70 等篇”。
本文从竹简形制、运笔特征、文字写法、文字笔画搭配、标识符号写法等方面的字迹特征,对《卉茅之外》与《鬼神之明》等篇为同一书手所写进行论证。
一、竹简形制及文字布局曹锦炎先生指出《卉茅之外》完简与《鬼神之明》“简长相同”,我们将《卉茅之外》与《鬼神之明》等篇的形制及每简容字对比如下:(单位:厘米)篇 名简数简长简首至一契一契至二契二契至三契三契至简尾容字鬼神之明852.110.715.415.410.646—50兰赋、李颂6①531115.515.510.551—57卉茅之外352————47 由上可见,除《卉茅之外》与《鬼神之明》简长相同外,《卉茅之外》简2容47字,在《鬼神之明》的46—50容字范围内,而《兰赋》《李颂》与《卉茅之外》除简长不同外,前者容字较多,即字间距更为紧凑。
由于整理者没有给出《卉茅之外》各契口间距的数据,《卉茅之外》与《鬼神之明》是否合编暂时还不能确认。
② 二、运笔特征虽然公布的《卉茅之外》图版是经过处理的,③但是该篇的运笔特征通过笔画线条同样可以显现出来。
该书手所写字迹长横画多直锋入笔,起笔处呈圆头状,如(鬼1),短横也有侧锋入笔,起笔处呈尖角形,如(鬼3),起笔后向右上行笔,横画收笔处又略向下行或回锋,如(卉2)、(卉1)、(卉2)、(鬼3)、(鬼5)、(鬼1)、(鬼1)。
竖画起笔多侧锋,行笔并不垂直,多呈弧笔,如(卉2)、(卉3)、(鬼4)、(鬼7)。
横折笔,折笔处圆滑,如(卉1)、(鬼4)。
《李颂》《兰赋》两篇的书写速度较快,所以其他笔画也有收笔处回锋的现象,如(兰2)。
运笔特征是判断书手同一性最为重要的一项,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书写时间,如《卉茅之外》与《鬼神之明》的运笔特征更为接近,也证明两者书写时间更近。
①②③《兰赋》与《李颂》为合编一卷的两篇,《兰赋》位于该卷第1—5简,《李颂》简1为整卷的最后一支简,该简抄写完毕再从该简背面开始书写接下来的内容,即《李颂》简2为《兰赋》简5背面、《李颂》简3为《兰赋》简4背面。
竞孙鬲器主名之字考释32 旁。
①黄锦前先生认为△与古玺文“”(《古玺汇编》3430)形体有别,释为“韄”不确。
②后在《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一文中,黄先生改从吴镇烽、董珊先生意见,并指出△所从“与”形和郭店简《老子》甲5号简“”、《老子》甲20号简“”相类。
金文中则有作父乙爵“”(《集成》8876)可与△字形相对照。
③曹辉、陶亮先生亦把△释为“韄”,又将“韄”视为“宁”之讹,认为“竞孙韄”即文献中的公孙宁。
④李家浩先生对△的字形分析有所不同。
他认为“4”和“止”的中间部分可与5簋“”、清华简《子产》简17的“”无法落实。
“”旁,左下部为“走”旁。
“走”旁的上部象“两臂摆动奔跑的人”,而“表示摆动的手臂”的笔画与“”旁有粘连,因此造成与“”是一部分的错觉。
据此,△从4从走从9,可隶定作“:”。
它和《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披露的楚王孙 铭文“”应是同一字。
⑦除楚王孙 外,《全集》著录的竞孙戈铭文“”从4从9,隶定作“;”,显然与△是一字异体的关系。
⑧雅南先生已指出:“‘;’与‘:’在铭文中显然指同一人,它们是一字异体,前者当分析为从‘4’、‘9’声,后者当分析从‘4’、‘<’声,而‘<’又从‘9’声。
”⑨可从。
上述竞孙鬲、戈及楚王孙 同出于河南上蔡郭庄一号楚墓,所记器主名相同,我们有理由认为三器器主为同一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董珊:《竞孙鬲、壶铭文再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2年6月4日。
黄锦前:《郭庄楚墓出土竞氏有铭铜器试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2年6月2日。
黄锦前:《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国学学刊》2017年第1期,第137页。
曹辉、陶亮:《上蔡郭庄一号楚墓“竞之朝”鼎铭文及相关问题试析》,《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第119页。
李家浩:《竞孙6鬲铭文所记人名考》,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清华大学,2019年12月7—8日。
阅读参考书目一、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 1965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 1979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 1971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 1956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 1981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80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 1985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 1985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 1983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 1988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 1959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 1985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 1929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58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 1959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5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7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1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 1983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释籑、纂、饡、纘、讚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 1938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 1964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 1976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1981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 1989战国“”(廩)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 1986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论“兵闢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2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释——兼释續、瀆、竇、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 1990、2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981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2、1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3、1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 1986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 1986、3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幣”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期 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 1983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 1898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 1928名原孙诒让自刻本 1905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 194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 1986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 1978、3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说王林沄《考古》1965、6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1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曹锦炎目录1人物简介2学术背景3任职经历4荣誉称号5著作考录1人物简介1949年12月生,浙江省湖州市人。
1981年11月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古文字),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古文字学家。
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2学术背景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的研究,以出版专著(包含合著、主编)十余种,发表论文八十馀篇。
论文《释》曾获198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
长期在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开设古文字、中国青铜器两门主课。
1997年至1998年两度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邀请,担任访问研究员(前后时间共一年零二个月),协助饶宗颐教授,从事"甲骨文全文电子资料库计画"的甲骨文研究、整理击建库工作。
1997年4月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邀请,赴台湾作短期学术交流。
2001年12月应日本金泽大学文学部的邀请,赴日本作短期学术访问。
3任职经历1981年12月至2000年7月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1984年起任副馆长。
2000年8月至今供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所长。
职称研究员。
1984年担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8月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4荣誉称号他一直从事文博工作,致力于古文字、青铜器研究及博物馆陈列工作,并长期主持浙江省博物馆新馆的业务工作,策划、主持新馆的陈列。
曹锦炎曾多次获奖:1988年9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92年1月获省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被评聘为文博研究馆员。
1994年8月获文化部部优秀专家称号,1992年10月获国务院突出贡献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5著作考录著作目录一、甲骨文【专著】1.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作),中华书局,1988年2月。
曹锦炎:走进古文字曹锦炎:走进古文字主持人: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晚上好~非常高兴大家能来到“方太青竹简?浙江大学国学周”讲座系列的第二场,今天我们将和曹锦炎教授一起走进古文字。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曹锦炎教授。
曹锦炎教授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于沈武先生,主要从事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及出土文献的研究,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出版的专著《甲骨文校释总集》,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接下来有请曹锦炎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请大家掌声有请~曹锦炎: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做一次讲座。
我今天的讲座题目是《走进古文字》,因为好多同学对古文字都很陌生,认为古文字是高不可攀的,其实古文字也不是怎么太神秘。
这一次学校是配合“方太国学周”在浙江大学的活动,讲到国学,中国的大学最基本的还是汉字,正因为我们中国三千多年的文字,一直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还在运用,所以我们才有国学的传承基础。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几千年的文字,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能够继承下来呢,因为今天的古文字数量很多,没办法用PPT向大家来表达,所以我用黑板,请大家跟着我的黑板来听课。
我想大家都很关心我们汉字的由来。
我今天主要是从甲骨文的角度把中国文字的一些特色讲给大家。
首先我们先讲,在座的都是每一个人,大家知道现在的汉字“人”字是这么写的,甲骨文的“人”字是怎么写的呢,它有两种写法。
甲骨文的“人”字就是这么写,这个字实际上是人的侧面形状,比如说我站在这儿,看到一只手,这就是“人”字。
可能这样的字大家还不明白,我再来写一个甲骨文的字给大家看。
这个字大家应该认识吧,这是什么字,因为我们讲人,我们看是有物可对的,大人小人这个人怎么办,甲骨文造字的时候,先人很聪明,就是人的正面形象就是这样,我们正面的形状也是象形。
如果说我们把这个字稍微分开一下,侧面的就是人的侧面形状,甲骨文是刀刻的,所以刻成这样的形状,这就是古文字的“大”字。
其实甲骨文的时代,我们所讲的文字已经比较进步了,我们看这是侧面的人,两人背开了,这是什么字呢,就是我们的“北”字。
这个字的本质并不是“北”字,而是我们背靠背,我靠着你,你靠着我,背靠背。
背靠背两个人方向相反了,是“背”。
所以我们讲汉语里面背道而驰的“背”,打仗以后逃跑了叫败北,都用这个“北”字,“北”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的。
后来把这个字借为东西南北的“北”了,又造了一个字是“北”字,本来这个字就是北的意思。
甲骨文这样的字很多,刚才讲了这是“大”字,甲骨文里面“大”字加了一横,表示人站在地上,这是什么字呢,这个是“立”字,我立在上面了。
利用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到甲骨文有这样的字体,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去了,“从”字。
但是到了后来小篆出现以后,这个字变为繁体了,“从”字是有行动的字意了,所以后来变成了这样一个字,那就写得复杂了,实际甲骨文的“从”字很简单,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去了,那就是“从”。
这两个字下面加一横,或者加两横,这两个是并在一起的,这个就是“并”字。
同样,刚才我讲了这是侧面的人形,正面的人形是“大”字,正面的两个人字连在一起,一个是“立”字,两个字连在一起这个也是“并”字,这就是“并”的一个移体字。
到后来汉字统一以后,古书里面这个字还是有的,这两个字,“并”跟“丙”都是同一个意思,无非就是一个是正面的人形,一个是侧面的人形,都是通过“人”这么简单的变化来的。
刚才讲了,这些字都是透过人的变化,同样我们来看古文字里面跟人有关系的,比如说眼睛在甲骨文里怎么写,甚至有点像小孩子画画一样的,这是“目”字。
我们讲眉毛的“眉”字,是在眼睛上面的。
如果光画个眉毛,人家没办法知道是什么字,古文字这个“眉”字怎么写,就把前面表示眉毛的部位写出来,这个“眉”字就是后来我们演变为的这个字,上面这个部位其实就是眉毛的象形字,这是“眉”字。
我看东西是要看的,刚才我讲了这是一个人,强调了人的眼睛去看,这就是现在的“见”字。
但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发现甲骨文的“见”字有两种写法。
刚才讲到这是“人”字,古人不是像现在有凳子,古人都是跪着的,这个字就是跪在那里,日本现在还流行着这种坐法,当然屁股是不能够坐在脚上的,屁股坐在脚上是不礼貌的。
这个字就是汉字里面的“几”字,汉字里面的“几”字就像人跪在那里,实际上这个就是把人站在那里变成跪在那里,所以甲骨文的“见”有两种形体,原来我们把这两种形体都看成同样是一个“见”字,但是经过这几年竹简文字出来以后,发现甲骨文这两个字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站在那里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是”字,跪在那里的是“见”字。
因为古代去会见人,大家很有礼貌的,你对我跪在那儿,我对你跪在那儿,这就是“见”字,“是”字是指我站在那里看远处的,强调了眼睛,所以是站在那里。
同样的这些字里面,我们讲古文字的偏旁变化很多,比如说同样这样一个字,我现在写的都是甲骨文的字,或者把“手”字写得完整一点,这个是什么字呢,因为是人站在那里,我把你的头按下去了,这个字的本质就是把人按下去了,本来站在那里了,按在那里不是跪下来了吗,这是“印”字。
所以现在印章的印字本身就是把东西按下去。
再写几个字,一个手在上面按下去,这个是手在上面,这个是手在下面,有时候古文字偏旁多一个少一个左右无关,有时候区别很严格,这是什么字,俘虏的“俘”字,这个是“携”字,就是古人把人抓住了。
我们现在抓人揪着人家衣领子拎起来了,这是象形,俘虏人抓住人了是“俘”字,后来变成“俘”字的本质里面有这个重复的偏旁。
“携”字是我们要碰到这个人了,就是这个人我抓住他,马上要抓到了,这是“携”。
同样的,在这三个字里面我们看中国文字的变化,同样一个“人”字,无非一个是跪在那里的,一个是站在那里的,但是手的位置不同,就形成了现在不同的这样几个字。
应该说在甲骨文里面,这样的表达形式还是非常多的。
我再举几个例子,我要讲的还是这个人,强调了人的脚,这个实际上就是脚趾的“趾”字,我们现在写“企”字已经把上下分开来,“企”的本意是“企求”、“企图”,有高的意思,但是这个“企图”、“企求”不是说我们平常讲的有一点超过的意思,跟原来有一点距离的,“企”字本来就是我站在那里人脚垫起来,我企图、企望,脚垫起来,我强调了这个脚。
最早的甲骨文里面“止”字怎么写,在甲骨文最早的经文里面,这个字就是像小孩子一样,脚一直踩在上面。
古文字有时候用三个表示多数,后来甲骨文这个“止”字就写成这样。
同样,一个“砍”往外面出,后来这个字加了一横。
还有同样出去了,就是一个“砍”,我这个脚往外国走了,这就是出去了,往里面来的,我们现在写成“各”字,古书里面写成“各”字,甲骨文里面就把这个脚倒下来写,或者下面再加一横。
“各”跟“出”,“进”跟“出”,实际上就是通过脚趾的形体变化来反映了出还是进。
同样甲骨文里面有两个字,这个字在古书里常用,“降”字是往下降,“升”字就是往上升的意思,实际上这个字斜过来,这是一个台阶,我一步步往上走,往上走就是脚。
讲到这个字,我现在再引申开来,就是我刚才讲的,这是“止”,走路时走怎么办呢,走是两个脚走的,这是“步”字,甲骨文造字的时候,先人很聪明,这是走路的“步”字。
“走”字呢,刚才我讲了,这是正面的“大”字,走路的时候一个手前一个手后,肯定是两个手这么甩,我就用这个手来表示手的一前一后,这就是走路的“走”字了,我们现在写成这样的,看上面已经看不出来这是一个人形的字了。
汉字里面讲得很清楚,“奔”怎么办,三个脚,因为奔的时候跑得很快,跑得很快好像脚步很多,就是三个“止”。
但是这个字我们现在写就是错别字了,这个字本来是人走的时候三个脚趾,按道理讲“奔”应该写成这样一个字,我们在讲古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到了金文以后,“止”字就成成这样的形状,本来“奔”字可能到了金文里面应该写成这样的形状。
甲骨文里面跟金文里面的草字头,草就是像一根草,甲骨文是刀刻的。
这个字写得潦草一点,不是像草了吗,结果后来的草就变成了“奔”字了,所以我们现在奔跑的“奔”写成这个字。
我们讲文字演变到了隶书、楷书以后这个字就写成错别字了,现在大家都跟着错,实际上这个字是错误的。
回过头来到这个地方,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台阶,一步步往上走,那就是“升”。
但是从上往下走,这就是“降”。
这两个字就把古文字里头这些文字都结合在一起了。
好多同学都知道我们通常讲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我刚才这个例子,象形吗,是象形,象形应该说不算太错,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有问题的。
我们从大的范围来讲,象形文字跟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有区别的,西方拼音文字是用字母组成的,我们则是用很像的形状图画一样的来表示。
实际上在中国的汉字理论里面,如果是中文系的学生或者是书法专业的学生,会知道东汉许慎有一本书叫《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里面就提到了中国的字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就是我们以前文字学上讲到的六书理论。
实际上从我们现在来看,前面的四种,象形、会意、形声、指事,指的是造字的方法,而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这里今天不需要跟大家讲得太深。
刚才我举了许多例子,比如说“人”、“大”这种字都应该是象形字,但是刚才讲“列”、“应”这种字就是会意了,尽管这些字是象形,但通过两个偏旁把意思汇合起来,那就是会意字了。
比如说指事字,这就是现在的“夜”字。
腋下怎么表达,古人很聪明,这是个大人,表示胳肢窝下面加两个点,这个就是腋下。
后来“腋”字变成虚词了,又另外造这个字,这个字已经是形声字了。
从甲骨文到金文,这个“夜”字怎么写,很简单,这是“日”,月亮的甲骨文,早期的时候这是“月”字,后来就把个字变成“斜”,后来就把这个字变成“斜”,这个字变成“月”了。
甲骨文“夜”是晚上的,晚上是有月亮的,这个字深夜也是“夜”,就是我们现在写成的这个“夜”字,我们现在的“夜”字,实际上就是这一半的字,这一半是月亮的“月”的变形。
这个“夜”字就是指事字。
刚才说到上跟下,你说它有点抽象吗,上跟下怎么表达,甲骨文很简单。
一横,上面加个短横,这是“上”,一个短横在下面,这个就是“下”。
这个字到金文里面无非就是,这个是“下”,到后面又加了一横,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上下。
这样的字是指事字。
刚才讲到这是大人的“人”,人里面还有男人女人,甲骨文怎么表示呢,这就是甲骨文的“女”字。
刚才我讲了,人站在那里,甲骨文强调女人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两个手放在前面,规规矩矩地,这是甲骨文的“女”字。
后来我们看到金文里面的“女”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这么些相同之处。
演变到我们现在的“女”字,还是有这么一点斜过来的。
还有母亲呢,很简单,这里加两点,强调了乳房,这就是母亲的“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