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劳动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河清)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主要注意力将集中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方面,即考察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失业总水平的决定因素。
希望学员通过本章学习,能掌握就业和失业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就业理论,并能有效把握我国转轨时期就业、失业问题以及旨在降低失业的公共政策。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㈠就业的度量劳动就业的含义和统计。
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
充分就业的内涵: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㈡失业的度量失业的概念。
失业率的计算。
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登记失业人员、调查失业人员。
自然失业率的界定及意义。
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失业保险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㈢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就业与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就业与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就业与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㈣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人口因素: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心理因素(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
第二节就业理论综述㈠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的内容和政策含义。
萨伊就业理论内涵: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的内部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㈡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的就业观点:认为有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非自愿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杨河清【篇一:人大版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试题型及答案汇总】class=txt>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b.劳动力资源;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c.利润最大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b.劳动力供求;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b.农业部门;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b.非劳动所得;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b.有希望的;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b.最小雇佣量;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b.劳动力需求价格;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b.土地;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