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护
- 格式:pdf
- 大小:210.13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内容介绍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护,旨在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身体健康。
辨证施护内容包括对病情、病因和病机的全面分析,采取相应的施护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患者辨证患者辨证是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关键步骤。
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护理人员可以辨认出患者所处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虚实、寒热、表里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不同的施护方法。
虚实辨证施护1.虚证施护:–饮食调理:推荐患者增加营养摄入,多食用补益元气的食物,例如黄芪、养生汤等。
–运动调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护理: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抵抗力。
2.实证施护:–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增加清淡易消化食物的摄入。
–中药施护:根据患者的实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泄热利湿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环境调理:保持室内通风清爽,避免潮湿和寒冷环境的刺激。
寒热辨证施护1.寒证施护:–保暖措施:提醒患者保持室温适中,加强身体的保暖,防止寒冷刺激。
–温补饮食:推荐患者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如姜、肉类等,以提升体温。
–草药施护:使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2.热证施护:–降温措施:提供清凉环境,控制室温,保持通风。
饮食上推荐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藕等。
–中药施护:针对不同的热证类型,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表里辨证施护1.表证施护:–温补措施:提醒患者多穿衣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同时饮食上多摄入温性食物,如姜茶、红糖等。
–草药施护:根据患者的表证类型,选择药性辛温的中药进行治疗。
2.里证施护:–清热解毒:针对不同的里证类型,使用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利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西瓜等。
中医内科学: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失眠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
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
或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失眠的病因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辨证要点1.辨脏腑失眠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心神;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神不安等。
2.辨虚实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
实证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所致。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失眠辨证施治法:1、虚症:01:心脾两虚:[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
膏药制作基地中医辨证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出处】《正体类要》【类别】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睡商”已经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
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
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
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01、内治法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02、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03、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中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改善中风患者失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工具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不寐的诊断标准。
2 方法2.1 对照组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①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②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③保持心情舒畅④睡前用温水泡脚,配合按摩脚底,饮热牛奶。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2.2.1耳穴埋籽: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耳廓,使用耳穴探测仪选穴:神门、心、脑、肝、肾。
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皮肤,待干后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耳穴处,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压3-5分钟,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教会病人和家属按压的方法,指导每天按捏2-3次,每次3-5分钟,睡前加强按捏,留籽2-3天,双耳轮换进行。
2.2.2辨证施护:中风失眠者以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刚阳上亢为主要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a.痰热内扰型:此类患者多为入睡困难、易醒,难以再续睡。
应做好情志护理,患者易急躁,缺乏治疗耐心,护士为其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夜间病室安静,避免打扰;患者饮食宜清淡,宜食黑大豆、藕、香菇等,忌食羊肉、牛肉等,禁食生冷、肥甘、厚腻及辛辣、煎炸之品,以免加重疾病。
食疗以清热化痰为主,如茯苓、竹叶、丹参、陈皮等;指导患者每晚睡前进行深呼吸,帮助入睡。
b.阴虚火旺型:此类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平素性情急躁、五心烦热。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以免影响睡眠;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心平气和,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滋补、泻火之品,宜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甘厚味之品。
不寐护理常规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
以不能获得正规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失眠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漫赤,舌红苔黃,脉弦而数。
2、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皖痞,泛恶暧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澹,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看电视、小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3)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宇,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避免噪声的干扰。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睡眠总讣时,睡眠形态及睡眠习惯等情况。
2)了解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可乐等。
3)观察患者夜尿情况。
2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应温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3饮食护理1)饮食应清淡可口,忌辛辣、肥腻之品。
2)用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应进食,饮浓茶、咖啡等。
可予睡前饮适量牛奶。
4悄志护理(1)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使其树立信心。
(2)嘱其家属及亲友劝导患者不能思虑过度。
5临症护理(1)睡前用温水泡脚,或热水浴。
(2)心脾两虚者,睡前按摩背部夹脊穴。
(3)心气虚弱者,给予酸枣仁粉睡前冲服,或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安神补心类的药物。
6并发症护理(1)抑郁症1)预防患者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
2)维持适当的营养,排泄、睡眠、休息活动与个人生活上的照顾。
3)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阻断负向的思考。
(2)健忘症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情绪。
3)勤于用脑。
失眠中药处方大全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中医药中,有许多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失眠,其中包括中药处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处方,希望对失眠患者有所帮助。
1. 安神补脑汤。
【组成】黄柏、龙骨、牡蛎、茯苓、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远志。
【功效】安神补脑、镇静安眠。
【适应症】心神不安、失眠健忘、多梦、健忘、嗜睡、头晕目眩等症状。
2. 安神定志丸。
【组成】黄柏、龙骨、牡蛎、茯苓、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远志。
【功效】安神定志、镇静安眠。
【适应症】失眠健忘、多梦、健忘、嗜睡、头晕目眩等症状。
3. 安神补心丸。
【组成】黄柏、龙骨、牡蛎、茯苓、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远志。
【功效】安神补心、镇静安眠。
【适应症】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健忘、嗜睡、头晕目眩等症状。
4. 安神补肝丸。
【组成】黄柏、龙骨、牡蛎、茯苓、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远志。
【功效】安神补肝、镇静安眠。
【适应症】肝火上扰、失眠健忘、多梦、健忘、嗜睡、头晕目眩等症状。
5. 安神补脾丸。
【组成】黄柏、龙骨、牡蛎、茯苓、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远志。
【功效】安神补脾、镇静安眠。
【适应症】脾虚失眠、健忘、多梦、健忘、嗜睡、头晕目眩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处方,可以根据自身的症状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失眠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药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2.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3. 饮食方面,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4. 心理调节也很重要,可以通过运动、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缓解失眠带来的压力。
总之,失眠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睡眠障碍,中药处方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中药处方对失眠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有关,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因此,任何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体虚不足、以及久病之人等。
其中,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则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
饮食不节和体虚不足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失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但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失眠的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最终,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产生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调节心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常伴随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少阴病、水肿病、咳嗽病和胸痹心痛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失眠,但是这些疾病所指的“不得卧”并非指失眠,而是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在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虚实和邪正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实、清热、化痰的方法;对于虚证,应该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如果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补泻。
在具体的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心火炽盛证可以使用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等;肝郁化火证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在使用方剂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1、简介失眠症是指患者无法在夜间正常入睡或保持稳定的睡眠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中医护理针对失眠症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促进睡眠的同时,还能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失眠症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2.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颜色等,以及睡眠不佳带来的面容疲劳等症状。
2.2、闻诊倾听患者的描述,并观察其言语流畅程度和声音的稳定度。
2.3、问诊询问患者的失眠症状的具体表现、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等。
2.4、切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其脉象,寻找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向。
3、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护理失眠症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3.1、中草药疗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失眠的具体原因,配制中草药,具体包括饮片、颗粒剂、散剂等形式。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石斛汤、五味子饮等。
3.2、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循环,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身体放松,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穴、足三里等。
3.3、推拿按摩疗法利用按摩手法刺激患者的腧穴和经络,舒缓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入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抚摩、揉捻、捏鼓等。
4、饮食调理中医护理失眠症还包括饮食调理,推荐以下一些食物:4.1、玉米玉米具有安神镇静的效果,可作为晚餐时的主食或小吃。
4.2、红枣红枣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作为日常的水果食用,或与其他食材一起制作成粥、糕点等。
4.3、小米小米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适合患有失眠症的人食用。
5、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失眠症还包括心理护理,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压力,达到安定情绪的效果。
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包括音乐疗法、催眠疗法、放松训练等。
6、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文件:- 失眠症中医护理的专家指南- 失眠症的中草药配方示例- 失眠症的针灸穴位示意图7、法律名词及注释7.1、中医护理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的过程。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组别 Hg b(g/l)SI(ug/l)F EP/Hgb(ug/l)治疗组治疗前 6.8±1.2400±30 5.3±0.3 48例 治疗后10.8±1.4550±10 1.9±0.2对照组治疗前 6.6±1.6410±25 5.2±0.5 40例治疗后11.1±2.1540±8 2.1±0.3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
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无差异性。
两组治疗前后6月随访复发率比较:治疗组48例Hgb下降大于2g/l0例Hgb 下降小于2g/l2例(4.1%)Hgb无下降46例对照组40例Hgb下降大于2g/l4例Hgb 下降小于2g/l8例(30%)Hg b无下降28例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明显不适反应。
肝、肾功能、血脂正常。
对照组:出现嗜睡8例,便秘6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2例,肝、肾功能、血脂正常。
讨 论 西医对治疗贫血主张缺什么补什么,如明确为缺铁性贫血予以补充铁剂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但铁剂治疗短期疗效佳,而远期复发率较高且治疗时容易出现诸如便秘、嗜睡、皮疹、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
有些病人因此而不能耐受铁剂治疗。
祖国医学主张辨证论治,凡临床表现为面白、头晕、心悸、耳鸣、乏力、浮肿等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诸证患者予以健脾生血,补肾填精治疗。
益血生胶囊由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鹿血、熟地、白芍、当归、牛髓、紫河车、党参、炙黄芪、白术等22味名贵中药配伍而成。
具有很好的健脾生血作用。
对缺铁性贫血以气血两虚为表现的患者,服用后效佳,远期随访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对临床有补铁困难的患者是良好的替代治疗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收稿2006-01-19;修回2006-02-15)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60例李小波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0)白丽萍 陕西省中医医院(710000)米 新 中国东方航空西北分公司门诊部(710082)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