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549.50 KB
- 文档页数:9
《德育原理》参考答案1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
3、德育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德育的学科课程分为两类:直接的德育课程和间接的德育课程。
4、德育主体: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但更强调教师是整个教育或德育过程的主体。
当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5、道德自律:人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追求道德完善与人格提升。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有哪些功能?第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第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与享用;第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2、什么是德育的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有哪些?活动课程是德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原则: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当与其它课程相互配合;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3、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环节:德育活动的准备、开展和评价原则: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注意学校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4、德育环境有哪两种状态,怎样实现其德育价值?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德育影响的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是中介机制的建设,如社会制度、学校角色等;后者主要加强两个方面: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影响的有序化和社会及学校德育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应变机制建设。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呈现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2、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围绕以下要点展开:根据个性实际、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德育与心育的统一、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就可以酌情给分。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这两部分知识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以单多选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涉及地位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一、知识详解(一)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直接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间接功能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和其他教育目标一样,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的特点,可以对德育活动发挥导向、选择、协调、激励、评价的作用。
所不同的是,与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相比较,德育目标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德育目标表现出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
德育目标的社会性是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特点。
2.层次性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教育类型的德育目标的差异方面,而且反映在同一德育目标在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上的不同要求方面,这种层次性具有标准的高低之分、价值的优劣之分。
虽然智育、体育、美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层次性,但他们的层次性却无此种性质。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我国,厚德载物、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文化精髓,都为当今制定德育目标奠定了历史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随着时代发展,道德的内容和目标也会发生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德育功能⼀、功能分类(⼀)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发展所产⽣的作⽤和影响,它是德育的衍⽣性功能或⼯具性。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个体⾝⼼发展的作⽤和影响。
它是德育的固有功能或本体功能。
(⼆)正功能与负功能正功能与负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维度。
正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负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起到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指依照德育⽬的、任务和价值期望,德育在实际运⾏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指⾮预期的且具有较⼤隐藏性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品德形成功能德育的品德形成功能即德育活动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作⽤和影响。
1、德育在个体道德认识发展中的作⽤2、德育在个体道德情感发展中的作⽤3、德育在个体道德⾏为发展中的作⽤(⼆)智慧发展功能德育的智慧发展功能即德育对个体智慧发展的影响和作⽤。
1、德育影响着智慧发展的⾮智⼒因素2、德育为认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3、德育引导着智⼒发展的⽅向(三)审美愉悦功能(享⽤功能)德育通过提升个体的道德⽔平与精神境界,是个体达到⼀种道德⾃由的境界,从⽽实现个体的精神愉悦。
这种审美⽅⾯的愉悦是⼀种精神⽣活⽽⾮物质⽣活⽅⾯的享⽤。
1、德育可以满⾜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2、优良的德性是享受美好⽣活的⼯具3、⾼尚的道德⾏为能使⼈感到快乐4、⾼尚的道德意境能带来审美愉悦三、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产。
⾸先,通过学⽣的政治社会化,实现⼀种政治⾓⾊的认同。
其次,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培养政治接班⼈。
最后,通过树⽴⼀种宽容的道德观念,实现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融合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产、传播3、对社会政治⾏动的引导⼀⽅⾯,德育引导⼈们选择正确的政治⽬标;另⼀⽅⾯,德育引导⼈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经济功能1、德育对社会⽣产领域的影响2、德育对社会消费领域的影响⾸先,个体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直接构成了个体的⽣产能⼒,成为个体⽣产活动中的⼀个重要软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教养和社会行为习惯,以培养出具备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公民。
在社会中,德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公民素质和形成健康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德育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合作的状态。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合作的意识。
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社会和谐意识的重要内容。
通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我们可以使更多的人具备和谐共处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德育可以提升社会公民素质。
社会公民素质是指公民在社会中遵守法律、遵守伦理道德、热爱祖国等方面的素质。
德育是培养人们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
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权益与义务,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懂得公平正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具备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我们能够培养更多具备高尚道德行为和公民精神的人才,提升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
最后,德育可以形成健康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是指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健康的社会风尚。
德育教育能够通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促使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尊重他人、热爱公益事业等,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通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我们能够培养更多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推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撑。
综上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公民素质和形成健康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努力培养具备高尚道德行为和公民精神的人才,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1、守一: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望多: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重要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界较长时间认可一种“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作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正确的理解是: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现代德育的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5、德育的理论形态: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是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8、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以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评价的形成。
•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实践。
9、德育的主要功能•(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包括个体生存功能、发展功能。
享用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对平衡系统的作用。
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2、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享用是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3、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1)、动机作用;2)、方向作用;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名人名言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的,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
(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则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
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
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
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
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