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这个典故说的是赵普在担任宰相期间,曾经声称自己凭借半部《论语》就足以治理天下。
这个典故的含义在于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说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点事儿》“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咱老早就听说过,一直觉得挺神奇,挺有意思。
这《论语》到底有啥魔力,能让一个人靠着读一半就能治理天下呢?咱就先来聊聊这故事的由来。
相传宋朝的赵普,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就声称自己靠着半部《论语》就帮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妥妥当当。
想象一下,要是咱现在拿着半本书,说能搞定一切大事儿,那别人肯定觉得咱在吹牛。
可人家赵普还真就做到了,厉害吧!有时候我就琢磨,这半部《论语》里到底有啥宝贝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绝世秘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心法似的?细细一想,其实《论语》里讲的都是一些关于做人、做事、道德、伦理的道理。
比如要仁爱啦,要懂礼啦,要诚信啦,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东西。
也许赵普就是把这些道理悟透了,运用到治理国家中去,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成效。
再想想咱自己的生活,虽然咱不是治理天下,但这《论语》里的道理也同样适用啊!比如说和朋友们相处,咱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肯定能处好关系。
再比如工作上,要是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那肯定能少犯错误,进步也快。
虽然咱不能靠半部《论语》就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多学学里面的智慧,对咱的人生肯定有帮助。
这就好像是给咱的生活添加了点调料,让它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咱也可以把这些道理当作是咱们的秘密武器,遇到困难了,拿出来用一用,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啦。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拍着胸脯说:“嘿,我靠着半部《论语》,还真就把我这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了呢!”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说真的,这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思考,让我明白了道理的力量。
咱虽然不能治理天下,但可以管好自己的小天地呀,用这些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周围的人也能更加受益。
哎呀,总之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事儿,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取其精华,为咱所用。
让咱也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精彩大戏!。
半部《论语》治天下公元959年,赵匡胤是后周柴荣的心腹武将,掌控着兵马大权。
柴荣的突然离世,给赵匡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是继续辅佐后周,成就一番霸业;二是拥兵自重,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此时,寻找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官是他当务之急。
正当他非常着急之时,一位教书先生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人就是赵普。
与之交谈,发现他谈吐不凡,智慧过人。
赵匡胤十分高兴,于是委以重任。
然而,这个赵普并非经纶满腹,他只懂得一部《论语》。
好在他十分聪颖,虽然才学不高,但应酬赵匡胤还是绰绰有余。
由于赵普的辅佐和操纵,公元960年,发生了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终于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赵普也坐上了丞相宝座。
登上皇位后的赵匡胤,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他决定亲定国号。
通过苦思冥想,他选定了两个十分满意的字——乾德。
当赵匡胤在文武百官面前说出自己选定的年号之后,赵普第一个拥护:“好啊!好啊!朗朗乾坤,德泽后人,多么吉祥而大气!”听到丞相地赞赏,太祖皇帝非常得意。
正当他拿起御笔就要书写之时,只听一个大臣奏道:“起奏陛下,此二字已先后被大唐和西蜀王衍使用,因而不可作为大宋国号。
”堂堂大宋怎能使用别人用过的国号?太祖十分恼怒。
他猛一抬头,正好赵普与他近在咫尺。
于是,他边念边在赵普的脸上写道:“好个屁!”说完拂袖而去。
唐朝的历史不过三百余年而已,而“乾德”二字先后两次被使用,丞相赵普居然不知道!可想而知,皇帝是多么的失望。
赵普的学问在他心中也大打折扣。
不久,太祖皇帝就罢免了赵普的丞相职务。
公元976年,太祖猝然离世,太宗继位。
然而,太宗皇帝总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最后不得不重新启用赵普。
赵普在丞相地位置上干得有声有色。
有人偷偷地问他:何以能辅佐两代君王?他答道:“我是用半部《论语》使太祖皇帝得到天下,用另外半部《论语》为太宗皇帝治理天下。
”后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流传开来。
由此看来,智慧离不开知识,知识更需要智慧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简述《半部论语治天下》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档子事儿!这可是个老有说法的典故啦!你想想啊,一部论语,那里面的智慧就像那无穷无尽的宝藏似的。
就说那一个个道理,一条条教诲,可不就跟那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嘛!有人说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你说神奇不神奇?咱就好比一个国家是个大拼图,论语里的那些智慧就是一片片关键的拼图块呀!用好了这些拼图块,就能把国家这个大拼图给拼得稳稳当当的。
你看啊,论语里说要仁爱,这就好比是给国家这个大集体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
大家都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那这国家不就和和美美的嘛。
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家里能不温馨吗?还有啊,论语里讲的那些个礼义廉耻,那可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呀!就跟那路上的交通规则似的,有了它们,大家才不会乱套,才能有序地往前走。
要是没了这些,那还不得乱成一锅粥啊!再说说那学习的态度,论语告诉咱要勤奋好学,要不断进取。
这就像给我们每个人都装上了一个小马达,让我们不停地向前奔跑,去追求知识,去提升自己。
这不就是让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嘛!你说这半部论语是不是厉害得很?咱生活中不也一样嘛!咱要是能把论语里的那些智慧用好了,咱自己的小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呀!遇到事儿了,想想论语里咋说的,没准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和人相处的时候,记着要仁爱,别老是斤斤计较,那关系能不好吗?做事的时候,遵循那些个准则,不偷奸耍滑,踏踏实实地干,肯定能有好结果呀!学习的时候,就更得学学那勤奋好学的劲儿了,别老是偷懒,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你说这“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底是夸张呢还是真有其事呢?我觉得呀,虽然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是这其中蕴含的智慧那绝对是杠杠的!这就好像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
咱可别小瞧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宝贝呀!就像那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论语里的智慧都给吸收了,用到咱自个儿的生活里去。
三一文库()〔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半部论语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第1页共4页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妙对宋太祖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24。
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成语
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成语是半部论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掌握半部论语,可以用之来治理天下。
它出自宋代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一书,原文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其谨于此者,或未必读书之富,然欲不流于浅陋顽犷,八者之中,不屏而绝者,一也。
杜少陵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近岁国初诸老在相位时,想见其风采。
至于文人才士,高下不一,然亦未易以资格拘之也。
吴参政明仲章致政归铅山,亦终日有书自娱,老而弥笃。
又三衢徐昌言,年逾八十,犹知书不倦。
此二公者,予皆与之游,信乎其乐无穷矣。
又如朱文公著书数百万言,固未尝尽信也。
至于杨维桢之徒,皆未尝一日无书也。
乃知天资高者,虽未读书而所得为多。
天资次者,虽读书不少而所得未必多。
何也?心有出入也。
赵清献公尝言:某生平无益于人者两事:少失学之咎与多得谤之咎。
此言甚痛。
若清献者,可谓深于得书者也。
刘安世曰:‘平生所读之书不过百二三十卷。
’予笑谓然叹其言之简也。
今乃知千卷之书皆其糟粕尔。
”
在今天,“半部论语治天下”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虽然只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或者技能,但却能够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或者解决问题。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儒学史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
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
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
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
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载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
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
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管理学著作。
中国这种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很不相同。
中国传统管理学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容易操作的。
不像西方管理学那样明确、具体而又容易操作。
中国传统管理学有这些特点,需要高水平的人去细心体悟,才能加以应用,也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以为管理学就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管理学来说,则不能适应。
这是需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
欧洲一些人认为日本企业管理是最成功的,而这其中就有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内容。
中国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在辽阔的国土上管理着五千九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国,中国传统管理学当然有很丰富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
二千多年来,孔子的“杀身成仁”的爱国思想对中国有益的影响“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家赵普留下的故事,赵普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手下的人物,足智多谋,忠心耿耿,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一部论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辅的,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时称其为传。
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如何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如何治国家平天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
《论语》主张“为政以德”,按照儒家的观点修身是治国的前提,所谓修身,就是学习。
我这10年读《论语》,他不仅是儒家最高学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而且也影响及东南亚各国,至今仍然被视为治国乃至管理企业的思想宝库。
如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至今仍把《论语》等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读本。
新加坡、台湾非常注意对青少年进行以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
据考察,新加坡的工人在素质教育,守法观念,工作态度等方面均名列世界第一,这是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文明的基础。
《论语》在西方也产生了不少忽视的影响,今天我们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孔子思想精华部分可以吸收并发扬光大,当然儒家学说现有精华也有糟粕,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对它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一部《论语》全然是做人的学问,在先秦诸子中,孔子的人学思想最系统、最完整、最完善,影响也是最深的。
二千多年来,孔子的“杀身成仁”的爱国思想对中国有益的影响,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孔子衡量人的最高准则,二千多年来,孔子: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曾经哺育着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如宋朝的岳飞从小立下“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元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危不惧,英勇杀敌,被俘后,大义凛然,宝贵不移,威武不屈,从容就义。
[键入文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赵普
自宋太祖以后,北宋王朝的君主大臣们都极其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皇帝、宰相亲自带头的榜样影响下,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风气很快流传开来。
宰相须读书
北宋初年的一个冬天,夜里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在一片银妆素裹之中,两位客人先后来到汴京城内的某处深宅大院,在温暖的火炉旁宾主三人饮酒夜谈,就是在到这里,北宋王朝结束五代乱世,平定天下的策略诞生了。
这两位来客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胞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这座深宅大院的主人则是北宋的开国元勋赵普(922~992)。
赵普的原籍在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后来他的父亲带领家族迁到洛阳(今属河南)居住。
后周时,赵普在军中担任小吏,以勤奋能干得到赵匡胤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归德军节度使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
赵匡胤称帝以后,赵普的官职不断提升,最终在乾德二年(964)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身为朝廷重臣的赵普并非文人出身,这在极重文治的北宋实在是一个罕见的特例。
曾为小吏的赵普年少失学,虽然认识文字,读的书却并不多,再加上他平素不擅言辞,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从不读书。
决心大量任命文官,开创一个全新制度的宋太祖经常劝他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文化,甚至为此很严厉地批评赵普。
从此赵普开始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努力地学习儒家典籍。
《论语》治天下
赵普读得最多的是被儒生们分外推崇的《论语》,赵普将这部号称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籍放在卧室的盒子里,每天退朝回家就关上房门用心攻读。
在后世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这段
1。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赵普原籍幽州蓟县(现在的北京),因为少时经历了很多叛乱纷争,读书不多,从小学的是如何做个小吏。
后来,赵普位极人臣,学历便显得有点低了,连宋太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经常劝他读点书。
赵普虚心听取意见,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得当。
赵普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书箱里只藏了一部《论语》,而且只翻看了一半。
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便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最大的新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战经验有时强过书本经验。
比起许多书生,赵普的官运无疑是亨通的,三次入相,经历太祖、太宗两代政权之更替。
为保全自己,公元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辞官,但太宗仍下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当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历程,终年七十一岁。
宋太宗派官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
历史中的赵普留给我们的是多面和复杂性,他有时是严厉正直的谏官,雪夜决策、杯酒释兵权,但其收受贿赂、随波逐流、见风转舵,同样引来无数非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普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强权体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以身家性命为重,他从来不是真英雄,只是一个在多变的封建君主威严下,战战兢兢、游走其中的官吏。
善于揣摩上意的部下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
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
公元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
匆忙之间,赵匡胤率军北征,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由此,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大宋。
在旧史的记载中,总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被迫的,看似是军人起哄。
但事实上,这是场精心策划的布局,而当时担任军中谋略的赵普无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
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们所无法想出来的。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强令读《论语》,并被告之,《论语》在“四书”中尤其重要,既然《大学》之道在“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读《论语》几乎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是说,你把半部《论语》读通读透就足以治天下了。
于是当时就不得不一篇一篇的“子曰”下去了。
后来,渐渐长大,接触了更多的文史知识,原来“半部《论语》治天下,远不是那么回事。
话说,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淮南滁州遇到一名乡村教师,名叫赵普,并且得到这位乡村教师的帮助,赵匡胤打败了南唐大军,后终于建立北宋政权,赵普也因此被视作心腹,随后大部分征战,都如影随形跟在赵匡胤身边。
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天下大乱,这是前事之师,北宋立国,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赵匡胤首先想的就是天下如何安定下来,于是就找赵普商量,赵普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迅速说出问题所在:天下之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就是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961年的一天,赵皇帝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请来喝酒,然后跟他们语重心长地谈了一次话,我这个皇帝是你们”黄袍加身“硬塞给我的,可是皇帝这个位置实在是大家都想坐的,你们手上那么多兵,保不齐也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啊,这让我睡不安稳觉啊。
这些武将们大惊,喝完这顿酒之后,纷纷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从赵皇帝认识赵普到公元964年赵普被封为宰相,并封韩王,前后8年,也算君臣相知啊。
倘若一直这样平稳过下去,赵普的余生一定是平和安顺的,可是时代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杯酒释兵权“之后,武事渐不为国家看重,国家开始大兴文事,所谓“兴文教,抑武事”。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国家开始“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迅速恢复和完善了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于是全国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乡村教师出身的赵普显然文化水平不行。
据赵绍祖《读书偶记》中记载说,“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半部论语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妙对宋太祖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
”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君臣情笃当初,宋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刚毅果断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论语》有多大的威力呢?历史上有一个人只读了半部《论语》,就敢说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
这个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赵普。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论语》名句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的知识,欢迎阅读。
【论语其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唱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话,就出自《论语》的第一篇《学而》。
开幕式上,那些头戴长冠,手持竹简,宽衣长袖的儒生,也是模仿当年摇头晃脑地吟诵《论语》的儒生;而他们手中的竹简,就是孔子曾经“韦编三绝”的“韦编”,上面就是用毛笔竖排书写的《论语》。
《论语》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孔子的一些善言的书。
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年了。
【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温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以和我讨论学问,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
这是《论语》首篇《学而》中的话。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子分析说,《论语》将学习放在书的开篇,就是让大家明白,学习是一切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学习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学习,都会变得迷惑、懈怠。
孔子主张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学思结合,方可成为有学识、有道德之人。
《论语》中多处言及学的重要,也有多处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但总体强调应将学与思适当地结合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
这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求知时说的,这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毕竟有限,总有不懂之处,故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不足,不断学习,这才是明智之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键入文字]“半部论语治天下”由何而来?赵普真的做到了吗?《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对于《论语》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是什么意思呢?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和谋士,北宋开国功臣。
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同州节度使一职时,赵普即追随其鞍前马后,在赵匡胤手下任掌管刑狱的推官。
赵匡胤创业之初,赵普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赞襄军事。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谋和参与者之一,他为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北宋草创之初的稳定和之后的统一大业、生存发展、繁荣富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什么意思二赵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和丞相萧何,久经考验,互为倚重。
虽然在历史上赵普的名气远远不如萧何,但二人的施政理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而治,与民生息。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靠半部古书就能治国安邦,这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史料记载,赵匡胤虽然行伍出身,但他或许是历代帝王里最喜读书的一位。
无论是以前行军打仗,还是当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释卷,勤读不缀。
在后周为将时,每攻下一座城池,别人忙着抢夺金银财宝,子女玉帛,他却不辞辛苦扛回一箱一箱的书籍,这不合时宜的嗜好连柴荣也觉得诧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有些霸气的名言就出自这位赳赳武夫之口,这等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句流传千古的谎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导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出于此”。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赵普”条称:“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这句话真是因赵普而出么?赵普(公元922—992年),五代后周至北宋时人,参与策划宋太祖、太宗兄弟建立宋朝的陈桥兵变,太祖在位时任过十年宰相。
他建议太祖逐步削夺地方将领的财权、兵权,选拔各地精兵到中央作禁军以削弱藩镇武力;实行更戍法,军队经常变换驻地,使兵卒和将领互不认识;又“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等大将兵权,防止他们率军谋反。
史称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但太祖称其为“书生”,赵普也自称“书生”。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965年)灭蜀后,见蜀宫女持有乾德四年铸造的铜镜,问身边大臣何故,无人知晓究竟,叫来学士窦仪,才知蜀王衍曾用乾德年号,太祖遂有“宰相须用读书人”之语。
当时赵普恰在朝为相,可见太祖并不将他看作读书人,否则不应出此言。
至太祖晚年,赵普因挑拨赵匡胤兄弟关系、违法经商牟利、包庇犯法属下等劣迹被罢相职,离开京城。
太宗时,赵普又两度短暂入朝为相,一手策划了除掉太宗弟秦王廷美和政敌卢多逊的大狱,迫死多人。
992年去世前封魏国公,真宗时封韩王。
朱熹撰《五朝名臣言行录》以赵普居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生活常识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
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
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
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
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
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
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
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
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
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
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
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
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
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
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
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