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级数学上册.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课时)教案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24.01 KB
- 文档页数:1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01 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02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19“探究1”,完成下面的探究内容.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x人,第一轮后共有(x+1)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人,第二轮后共有1+x+x(1+x)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1+x+x(1+x)=121,解得x=10或x=-12(舍),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03 新课讲授类型1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例1(教材P19探究1的变式题)某种电脑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1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1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三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思路点拨】设每轮感染中平均1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经过两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的台数,从而可列出方程.【解答】 设每轮感染中平均1台电脑会感染x 台电脑.列方程,得1+x +x (1+x )=81.解得x 1=8,x 2=-10(舍去).∴第三轮被感染的电脑为:81+81×8=729(台).∵729>700,∴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超过700台.答:每轮感染中平均1台电脑会感染8台电脑,三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超过700台.【方法归纳】 传播类问题规律:(1)设开始数量为1,每轮感染的数量为x ,经n 轮感染后的数量为b ,则所列方程为(1+x )n =b ;(2)设开始数量为a ,每轮感染的数量为x ,经n 轮感染后的数量为b ,则所列方程为a (1+x )n=b .【跟踪训练1】 某生物实验室需培育一群有益菌.现有60个活体样本,经过两轮培植后,总数达24 000个.其中每个有益菌每一次可分裂出若干个相同数目的有益菌.每轮分裂中平均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多少个有益菌?解:设每轮分裂中平均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x 个有益菌,根据题意,得60(1+x)2=24 000.解得x 1=19,x 2=-21(不合题意,舍去).答:每轮分裂中平均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19个有益菌.类型2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握手问题例2 (教材补充例题)在李老师所教的班级中,两个学生都握手一次,全班学生一共握手780次,那么你知道李老师所教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吗?【思路点拨】 设李老师所教班共有x 名学生,每个人都要和其他(x -1)个人握手一次,共握手x (x -1)次,但每两个人握手一次,则全班学生一共握手12x (x -1)次. 【解答】 设李老师所教班共有x 名学生,依题意有12x (x -1)=780,即(x -40)(x +39)=0,解得x =40或x =-39(舍去).答:李老师所教班共有40名学生.【跟踪训练2】 某市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解:∵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共7×4=28场比赛.设比赛组织者应邀请x 队参赛,则由题意可列方程为x (x -1)2=28. 解得x 1=8,x 2=-7(舍去).答:比赛组织者应邀请8队参赛.类型3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数字问题例3 (教材补充例题)一个两位数等于其各位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个两位数.【思路点拨】 设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为x ,则根据“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可以表示出十位上的数字.再根据等量关系“一个两位数等于其各位数字之积的3倍”列出方程.【解答】 设这个数的个位数为x ,则十位数字为(x -2).由题意,得10(x -2)+x =3(x -2)x .解得x 1=53,x 2=4. 答:两位数为24.【方法归纳】 数字问题常用解题技巧:(1)三个连续偶数(奇数):若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 ,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 -2,x +2.(2)两位数的表示方法:若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 ,b ,则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a +b .(3)三位数的表示方法:若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a ,b ,c ,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100a +10b +c .【跟踪训练3】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是6,把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所得的新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的积是1 008,求这个两位数.解:设原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x,十位数字为(6-x).根据题意,得[10(6-x)+x][10x+(6-x)]=1 008,即x2-6x+8=0,解得x1=2,x2=4,∴6-x=4,或6-x=2,∴10(6-x)+x=42或10(6-x)+x=24,答:这个两位数是42或24.04 巩固训练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则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C)A.11人B.10人C.9人D.8人2.两个相邻正整数的平方和比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2倍大51,则这两个数是5,6.3.某人用手机发短信,获得信息人也按他的发送人数发送该条短信,经过两轮短信的发送,共有90人手机上获得同一条信息,则每轮发送短信中,平均一个人向9个人发送短信.4.(21.3第1课时习题)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枝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枝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枝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有1+x+x2=91,即x2+x-90=0.解得x1=9,x2=-10(舍去).答:每个枝干长出9个小分支.05 课堂小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设”,即设未知数,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2)“列”,即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根;(4)“检验”,即验证是否符合题意;(5)“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21.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探究1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 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思考: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 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 人患了流感;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____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______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______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人患流感.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5.为什么要舍去一解?6.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题的突破口,从而学会运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实际举一反三,引导数学知识解决传染病问题,为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体会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体会数学思想。
感?注意:1.此类问题是传播问题.2.计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总结解决传播问题的注意事项。
三、重难点精讲例题: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100 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4 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 7000 台?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 x 台电脑,则1+x+x(1+x)=100,即(1+x)2=100.解得 x1=9,x2=-11(舍去) .∴ x=9.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步骤是:明确每轮传播中的传染源个数,以及这一轮被传染的总数.传播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教师最后巡视指导,并总结解题注意事项。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几何图形的最大面积1.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能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2.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3.能应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图形中最大面积问题.一、情境导入孙大爷要围成一个矩形花圃.花圃的一边利用足够长的墙,另三边用总长为32米的篱笆恰好围成.围成的花圃是如图所示的矩形ABCD.设AB边的长为x 米,矩形ABCD的面积为S平方米.当x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二、合作探究探究点:最大面积问题【类型一】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大面积小李想用篱笆围成一个周长为60米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单位:平方米)随矩形一边长x(单位:米)的变化而变化.(1)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当x是多少时,矩形场地面积S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析:利用矩形面积公式就可确定二次函数.(1)矩形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60-2x2,从而表示出面积;(2)利用配方法求出顶点坐标.解:(1)根据题意,得S=60-2x2·x=-x2+3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30.(2)S=-x2+30x=-(x-15)2+225,∵a=-1<0,∴S有最大值,即当x=15(米)时,S最大值=225平方米.方法总结:二次函数与日常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体现了二次函数这一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在不同背景下学会从所给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类型二】利用二次函数判断面积取值成立的条件(2014·江苏淮安)用长为32米的篱笆围一个矩形养鸡场,设围成的矩形一边长为x米,面积为y平方米.(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当x为何值时,围成的养鸡场面积为60平方米?(3)能否围成面积为70平方米的养鸡场?如果能,请求出其边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解析:(1)先表示出矩形的另一边长,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函数关系式;(2)已知矩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3)求出y的最大值,与70比较大小,即可作出判断.解:(1)y=x(16-x)=-x2+16x(0<x<16);(2)当y=60时,-x2+16x=60,解得x1=10,x2=6.所以当x=10或6时,围成的养鸡场的面积为60平方米;(3)方法一:当y=70时,-x2+16x=70,整理得:x2-16x+70=0,由于Δ=256-280=-24<0,因此此方程无实数根,所以不能围成面积为70平方米的养鸡场.方法二:y=-x2+16x=-(x-8)2+64,当x=8时,y有最大值64,即能围成的养鸡场的最大面积为64平方米,所以不能围成70平方米的养鸡场.方法总结:与面积有关的函数与方程问题,可通过面积公式列出函数关系式或方程.【类型三】最大面积方案设计施工队要修建一个横断面为抛物线的公路隧道,其高度为6米,宽度OM为12米.现以O点为原点,OM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1)直接写出点M及抛物线顶点P的坐标;(2)求出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3)施工队计划在隧道门口搭建一个矩形“脚手架”CDAB,使A、D点在抛物线上,B、C点在地面OM上.为了筹备材料,需求出“脚手架”三根木杆AB、AD、DC的长度之和的最大值是多少,请你帮施工队计算一下.解:(1)M(12,0),P(6,6).(2)设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a(x-6)2+6,因为抛物线过O(0,0),所以a(0-6)2+6=0,解得,a=-16,所以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16(x-6)2+6,即y=-16x2+2x.(3)设OB=m米,则点A的坐标为(m,-16m2+2m),所以AB=DC=-16m2+2m.根据抛物线的轴对称,可得OB=CM=m,所以BC=12-2m,即AD=12-2m,所以l=AB+AD+DC=-16m2+2m+12-2m-16m2+2m=-13m2+2m+12=-13(m-3)2+15.所以当m=3,即OB=3米时,三根木杆长度之和l的最大值为15米.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设计表格,经历计算、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直观地看出变化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传播问题)教学设计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传播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章第3节第一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1).审:审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已,未知之间有什么关系?(2). 设:设未知数,语句要完整,有单位(同一)的要注明单位;(3).列:列代数式,列方程;(4).解:解所列的方程;(5).验:是否是所列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答案也必需是完事的语句,注明单位且要贴近生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 找出相等关系.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解题步骤,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中考要求。
2.有一句广告语“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马上用亮甲”假定一个人一个指甲得了灰指甲,(在不作任何防控措施前提下)一天一个灰指甲传染两个,几天后这个人满手指甲都患灰指甲.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传播性问题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
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传播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据调查,初春是流感盛行的季节,1经研究,流感在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5人,开始有1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1个人,他传染了5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中有_____人被感染;第二轮中,传染源是______人,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5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中有____________人被感染.2、你发现这个传染有什么规律?按这样方式传染下去5轮后有多少人患传染病?3、若在上面的传染中每人每轮传染x人,那n轮后有多少人患传染病?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2.联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得更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掌握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一、情境导入
某细菌利用二分裂方式繁殖,每次一个分裂成两个,那么五次繁殖后共有多少个细菌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疾病传染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
有64人患了流感.
(1)求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多少个
人?
(2)如果不及时控制,第三轮将又有多少人
被传染?
解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
人,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一轮,有x个人被
传染,此时,共有(1+x)人患了流感;到了
第二轮,患流感的(1+x)人作为“传染
源”,每个人又传染给了x个人,这样,在
第二轮中新增加的患了流感的人有x(1+x)
人,根据等量关系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答.
解:(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个
人,由题意,得1+x+x(1+x)=64,解之
,得x1=7,x2=-9(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7个人.
(2)7×64=448(人).
答:又将有448人被传染.
方法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一元二次方
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读懂题意,正确的列出
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二】分裂增长问题
月季生长速度很快,开花鲜艳诱人,
且枝繁叶茂.现有一棵月季,它的主干长出
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
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小分支的总数是73.
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根据题意
得:1+x+x2=73,解得:x1=8,x2=-9(舍
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8个小分支.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
题的步骤和关键.特别是解有关的传播问题
时,一定要明确每一轮传染源的基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