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宗的自由精神

禅宗的自由精神

禅宗的自由精神
禅宗的自由精神

禅宗的自由精神

发布时间: 2008-05-26 15:08

一、禅宗典籍中的“自由”一词

胡适、殷海光等自由主义者都认定中国古典传统理念中无“自由”可言。以研究康德哲学著名的谢遐龄先生也曾说:“对中国人来说,‘自由’完全是个西方观念,甚至词都是外来的。中国文论传统中没有这个观念,因而中国人很难领悟‘自由’之究竟意义。”[1]此言不确。就我所知,“自由”一词并不是外来的。禅宗典籍里在所多有。试列举数例:

(1)《坛经》中“自由”一词出现五次。《坛经·般若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坛经·顿渐品》:“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

(2)《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一节“自由”一词凡五见,《古尊宿语录》所载百丈怀海语录内“自由”一词凡十三见。今列举《五灯会元》中的对“自由”的论述如下: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界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并与药。”[2]问:“如何是自由分?”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祗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3]

“既是自佛,何愁佛不解语。祗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4] (3)《黄蘗断际禅师宛陵录》:“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5]

(4)《临济慧照语录》:“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6]

“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7]

(5)《南泉普愿语录》:“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不是情见,随他因果,更有什么自由分?”[8]

“大道无形,理绝思量。今日行六波罗密,先用了因,会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自在。”[9]

“若自作得主,不引经论最省心力,若引经论,将他眼作己眼,不得自由大道。”[10]

(6)《圆悟心要》:“可以透脱生死,不在阴界中窒碍,如鸟出笼,自由自在。”[11]“大丈夫须到自得自由自在处始得。”[12]

“则个里若亲观其变,则能原其心。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哉?”[13]

“今时学道既有志性,当宜勉旃,与古为俦。心期证彻,到脚踏实地处,动用全归本际,千圣不可笼络,解会并亡,得失俱脱,乃是无欲无依,真正自在自由道人也。”[14]

由此我可断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数禅宗的典籍中“自由”为最多。这表明禅宗最重视“自由”,或者可以说,禅宗的根本精神就是自由。禅宗的自由精神既表现在它的根本理念和原初追求上,也表现在它的求道方式和生活风范上。本文旨在阐明禅宗的自由精神之所在以及我们今天怎么看禅宗的自由。

二、主体性的建立

禅宗的自由精神首先体现在其主体性的建立上。所谓主体性的建立,不是建立一个与客体相对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是建立一个与外在道德规范相对的道德主体,在禅宗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主体。禅宗是要开发生命中最根本、最内在的本源性力量,确立生命的真正主体。生命的真正主体从来都在那里发挥作用,所以人是自由的。人的所有生命活动,从穿衣吃饭到种田打仗到做学问写文章,都是真正主体的发用。但人实际上可能感觉到自己很不自由,活得很不自在,被重重的网罗束缚着。这是因为生命主体还没有直接发用,主体是穿透一层层的障蔽而发用的,因而打了很大的折扣。只有通过修行去除障蔽,使主体直接发用,人才能是真正自由的。禅宗所做的,就是斩断葛藤、使人直截了当地亲证自己的生命主体,使之在自己的生命中直接发用。这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义所在。

对于生命主体,禅家有各种表述。达摩的“含生同一真性”、惠能的“自性”、临济的“真正见解”都是生命的真正主体。对这一主体的最好说明,就是惠能在《坛经》中所表述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15]“自性”是自我生命的真性,是人类的心灵主体,这一主体具有高度的自我觉悟能力,具有透过重重遮蔽而显示自己的无限能动作用。一切的佛法智慧、一切的神通妙用、一切的道德文章均是从这里发生出来的。惠能在其传道生涯中所反复宣说的就是要人觉悟这生命的根本性质和力量。在他的观念中,所谓成佛既是最彻底最圆满地觉悟“自性”和成就“自性”的功德,也是“自性”的自我觉悟和自我成就,而不是对外在对象的追逐。他说:“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又曰:“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修行的目的,传统上称为“明心见性”:“洞彻本原,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不受后有,度己度人,普利群生,此乃人类最究极之目的也”。

绝不能把佛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向之祈求赐福。在佛教中,在禅宗中,这绝对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临济曰:“无一念心希求佛果”。这不是说无心求佛,而是不要刻意的把佛果看作为一种对象去索求。佛果就内在于自己的赤肉团中,内在于自身的生命存在之中,当下即得,不须到处寻访,在外界求索。

那么,禅宗经常所说的“自由”与生命主体是什么关系呢?惠能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自由其实是“自性”远离了一切染污现象的本来状态,也就是生命主体本身及其所具的功能。因而,自由也不是一个外在的固定的有待追逐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客体。

在我们的现实生命状态中,“自性”被重重的“五蕴烦恼尘劳”(“无始无明”)遮蔽起来了。因而一般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自性”的存在。因而他们总是忙于在外部世界里去追寻,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寻找一个暂时的、或长远的依靠,而不

知去开发内在的生命资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体性。因而他们只是潜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现实的自由人;用黑格尔的话说,只是“自在的人”,而不是“自为的人”。他们永远只能被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没有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方向。他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深处。[16]

自由其实是“自性”的呈现、开显及发用,是一种完全的开放。要让“自性”呈现、开显及发用,就必须反对一切可能的概念化和客体化作用,打破一切外在世界的诱惑或内在心理的执着,超越一切由生死、善恶、净染等相对事物所构成的二元格局,打破困缚精神的牢笼。“本来,对是非的超越、冲突的超越,老庄已一早提出了方法。但真正把对立双遣,是佛教之精神,再由双遣变为绝对的自由,便是禅宗之特色。禅宗之特色是可以说、可以不说;可以做、亦可以不做;不是悉听尊便,而是永不陷落。”[17]百丈怀海说:“夫如佛者六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漏质,便是地行神通。”

有人说,“佛教的自由是出世的自由”,这话也许对,但对禅宗来说,出世与入世的对立是不存在的,真正“明心见性”以后,出世也可,不出世也可,或者说,哪里有什么真正的“世”可出?进一步说,“无出也无入”,但这并不妨碍有出有入,来去自由。换言之,一切出世与入世的对立观,甚至出与入的对立,都不是真实的。

自由是“本心本性的实存地醒悟”以后的生命活动。这就是禅宗自由观的实质。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明心见性以后,起心动念,无非佛性,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真如,此是亲证自性以后的生命境界,也就是禅宗的自由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无非真如;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也是表达的此种境界。

三、自由的禅家生活

禅家的精神是自由,这种精神也体现在禅家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

自由的修行。禅宗也打坐,但反对割裂定慧、机械打坐的修持方法。惠能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并不是不要打坐,而是说道的本质并不在此。要用“心”来领悟佛法的真谛,而不必要拘泥于打坐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在家还是出家。可以“只管打坐”,也可以从来不坐,不要以任何僵化固定的形式而限定“道”与“求道”。慧海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但这绝不是任运随缘混过一生的自然主义生存方式,必须以大毅力勇猛精进,在艰苦的实践中一点一点祛除障蔽,才能期望一朝顿悟生命的实相。圆悟克勤禅师曰:“佛道悬旷,就受勤苦,乃可得成祖师门下。断臂立雪,腰石舂碓、担麦推车、事园作饭、开田畴、施汤茶,搬土拽磨,皆抗志绝俗,自强不息图成功者乃能之。所谓未有一法从懒惰懈怠中生。既以洞达渊源,至难至险,人所不能达者,尚能。而于涉世应酬,屈节俯仰,而谓不能。此不为,非不能也。当按下云头,自警自策,庶己方便门宽旷,不亦善乎?”[18]

自由的戒律。一般人会以为戒律是束缚人的自由的,其实戒律的本意是防非止恶,以保障人的真实自由。但很多人会形式主义地理解戒律,而不能活用戒律的精神。禅宗所提倡的“无相戒”并不是不要戒律,而是要始终赋予戒律以自我心性的力量。“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戒本源自性清净”。所谓戒并不是一套外在的规范,而是清净心性的自我流露。与此相关,所谓“无相忏悔”也就是“自性忏”,是以“自性”的力量灭除罪业的生命净化过程。明心见性以后,整个生命都是纯净的,整个的生命活动都是纯粹的、自由的,也就无所谓戒律了。

自由的言说。我们在禅宗的典籍中屡屡见到奇特之极的言说。所谓奇特,是指其超出了我们的日常思维,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妄心去揣度其用意。但禅宗的言说并不全是奇特,大部分禅宗的话语其实极其平实,像六祖的大部分话语就非常真切自然。

当然有时也非常尖锐峭拔,那都有其特殊的旨趣。对开悟者来说,一字一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的。七通八达,随手拈来,无非自性。惠能说:“我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自由的教学法。禅宗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自由的。只要是有利于打破学人的迷执,有助于其领悟自性者,无不可用。六祖教学时即无成规,一切都是当机指点,自由自在,单刀直入。临济的“机用”:“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两不夺。”有名的“德山棒”、“赵州茶”、“云门饼”都是为了使学僧领悟禅的真谛。为了把人从自卑怯弱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树立起与佛祖无别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禅宗的高僧大德们几乎探索了一切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从实际的生活中来的的,具有一种“生龙活虎”的精神。

自由的生活。禅宗的生活之道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药山惟严)。临济称“随处做主,立处皆真”。南泉曰:“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由分。今时学人,多分出家,恶处即不认,争得!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在亲证了生命的实相以后,自由自在地在人间生活,为众生服务。所谓“平常心是道”(南泉)、“日日是好日”(云门语,碧岩录第六则)、“砍柴搬水,无非妙道”等都是开悟以后的生活境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展现“清净自性”的力量。但应该注意,禅的生活并不一定都是优雅的审美境界,也必须有面灭除邪魔、整顿乾坤的力量。圆悟克勤曰:“所以立处既真,用时有力。况总领英雄,驱虎豹之士,攘巨寇,抚万性,安社稷,佐中兴之业,皆只丈此一著子,拨转上头关键,万世不拔之功,与古佛同见同闻,同知同用。”[19]有些学者单纯强调禅宗的审美境界,是非常片面的。

所谓“自由的生活”还意味着生死自由。禅籍中记载了多起禅僧“坐脱立亡”的事迹,甚至还有邓隐峰禅师立化这样的事情。这好像是奇迹,其实是禅家获得自由

后的一种自然现象。现代人对此似乎难以领会,因为现代人还没有掌握肉体生命的自我控制机理。这不是依靠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

四、禅宗与中国人的自由追求

殷海光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里,跟自由主义能发生亲和作用的是佛老思想。可是,佛老思想只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一种人生态度。她不是像孔教那样的制度。佛老思想所造成的境界和态度,可导致人采取退避不争的方式来缓和暴政的迫害借此‘全生保真’,但不能鼓起人争自由的勇气。”佛老思想真的“不能鼓起人争自由的勇气”吗?我以为不然。历史上不乏为自由而斗争的佛教徒。晚明的紫柏尊者为终止矿税而被朝廷迫害致死,谁不谓其为“勇猛大丈夫”?章太炎先生在《答铁铮》一文里也说:“明之末世,与满洲相抗、百折不回者,非耽悦禅观之士,即姚江学派之徒。”一个在禅定中“了生死的——彻悟为理想献身不是个体生命的断灭,而是对生命的礼赞与超越的人,是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太虚大师当年不但写了《自由史观》等论自由的名著,而且确曾为自由而“入险”、“入魔”。自称“前生是禅宗和尚”的梁漱溟能为自由而与强权抗争,而那些高喊自由的自由主义者一旦有事要么去求美国人庇护要么偃旗息鼓。

所以,不能认为佛教或禅宗对中国人的自由精神只起消极的作用。禅宗不探讨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由,是因为其关注的是生命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宗无视政治的压迫或者一味逃避。其实,禅宗或者一切宗教学者的本意,都是要在强化精神力量的基础上而应对外在世界的压迫的,他们决无忽视或无视外在压迫的意思。禅宗从来不主张逃世。有些学佛者个人选择躲进深山修炼,这不能说明他是在消极逃避,他只是以一种方式锻炼他的精神,实现他的自由。不要以为他会一直呆在深山里,他还会到俗世上来,他还会为众生做事。所以禅宗讲的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自由主义者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好的,但他们以为只有西方人、或者只有基督徒才有自由是不对的。中国人也是自由的,佛教徒也是自由的。

其实,自由的根源在心性,在主体。只向外追索,永远得不到真自由。外在世界当然不可能没有限制,但这并不构成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中国的先哲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他们抓住的是做人的根本。从主流上说,禅宗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解脱和自由。没有自由的个体,群体的自由只是虚妄的幻想。梁漱溟是自由的,太虚是自由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多的权利,而是因为他们的自由的心性。他们是出于自己的内在真心,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我们没有理由禅宗为民主政治做出贡献。但从本质上说,如果没有这种自由的精神,没有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民主政治中的广大选民也很容易被政客和传媒所操纵。

总而言之,禅宗的自由是建立在真正主体性之上的实践自由、生死自由,也就是“坚持在社会中,积极地对待生活,勇猛精进”,这是禅宗的精神所在。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使这种精神彰显出来,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做贡献。

--------------------------------------------------------------------------------

[1]谢遐龄:《砍去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第9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 《五灯会元》,第134页,中华书局本。

[3]同上,第135页。

[4]同上,第136页。

[5] 《古尊宿语录》,第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6]同上,第39页。

[7]同上。

[8]同上,第124页。

[9]同上,第126页。

[10]同上,第127页。

[11] 《圆悟心要》,第57页,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编。

[12]同上,第59页。

[13]同上,第88页。

[14]同上,第101页。

[15] 《坛经·行由品》。

[16]一般人总把真理问题当作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但在中国传统或佛教的传统中,真理问题决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真理问题是一个本体论或存在论的问题。

[17]霍韬晦:《现代佛学》,第156页。

[18] 《圆悟心要》,第8页。

[19] 《圆悟心要》,第6页。

(本文原发表于《佛学研究》第11期)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

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

看日本动漫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观赏《幽灵公主》 日本很多动漫都带有神学色彩,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千与千寻》,《棋魂》,《龙猫》等等。这些动漫集中表现了禅宗思想在日本是占有极大的地位的。本文以《幽灵公主》为例,简单谈谈日本的禅宗文化。 《幽灵公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影片中有虾夷族的首领,即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席达卡,有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小桑,即女主人公,有山林的保护神----麒麟兽,有勇敢的斗士----白狼,有被诅咒的野猪----拿各神。还有森林精灵,大猩猩等。电影的故事梗概是受诅咒而变成“业报神”的拿各要毁灭一切,而为了拯救族人的阿席达卡射杀了拿各,但因右臂被却因被触角缠住而受伤,手臂中更是有着拿各神的仇恨诅咒,要解除诅咒,他必须要往日本西部,在解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日本就已经存在宗教信仰,并且通过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千余年来,三大宗教即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神道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人的思想及精神,而禅宗则是佛教诸宗中对日本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宗派。因此,揭示日本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作用等,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日本的禅宗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而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曾经形成过二十四种之多的流派,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为主要派别。临济宗以荣西为开祖,曹洞宗以道元为开祖,黄檗宗以隐元为开祖。临济宗和曹洞宗同时创建于镰仓时代,黄檗宗则创建于江户时期。目前,临济宗的主要寺院有妙心寺,大龙寺,大德寺等。曹洞宗的主要寺院有永平寺和总持寺。黄檗宗的主要寺院是万福寺。临济宗的信仰者多为武家阶层,曹洞宗的信仰者多为庶民阶层,二黄檗宗则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 虽然禅宗在日本占有非常流行,但其实禅宗传入初期,受到佛教的压制,它在日本并不流行。那为什么直至今天日本禅宗三大派别能够站得如此之稳呢? 日本真正形成禅宗热,始于镰仓幕府时代,正是武士集团兴起的时候。一些著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肖艺吴隽宇 ?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 本国思想的借鉴。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 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 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 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 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禅宗试题和答案

概念题: 1.见性心法:就是“自性本心”。 2.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是在什么时候:在弘忍五祖门下出现了神秀和慧能。由于神秀和慧能两种见地不同,其实应该是神秀和慧能各偏执于某一种修行见地,然后各执己见,以此都认为是究竟法。这个时候,有了南能北秀,也就是说南禅和北禅,那么禅宗的一花开五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3.宗教合一的时代:禅宗只是一个禅宗,也就是只是一个心宗,一直传承到了五祖;这个心宗一直是衣钵法脉相传,一直是教与宗不分的,是合一的。一直以来,从释迦牟尼到了东土的五祖弘忍,经历了三十几代。这三十几代的传承当中,宗与教是合一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传的真正的是见性心法。 4.宗教分家:到了神秀与慧能,这个时候把教和宗被他们分家了,所谓分家了,就是又演化成为了五家七宗,每一家、每一宗都认为自己是正法传承,一直到现在,佛门弟子修持都找不到衣钵,都是在迷茫当中转来转去,其实始终连佛门这个门槛都没有迈进去的。 5.五家七宗:从南北宗一直传到了明清,其中有三家已经是没有传承了,就只剩临济和曹洞。 6.华藏的渊源:那咱们就是曹洞宗。 7.禅宗的传承:从二十八祖,也就是从东土初祖达摩到了五祖弘忍,我刚才所说的,这个就是禅宗的传承,这是真正的见性心法的传承。

8.禅宗的初祖:达摩是在公元535年到了中土,所以他是为中土禅宗的初祖。 9.慧可:他是生于公元的487年,在达摩座下修学六年得法,达摩将衣钵和《楞伽经》四卷传给了慧可。这个时候,他即为东土禅宗的二祖,达摩就西归了。他是以居士的身份得到了衣钵,而且是在得到了衣钵的时候才剃度。他就独自一人枯守着原来达摩面壁的那个洞,也是一直在修,他就终日拿着石头在磨一个石帽。他是在得了正法传承的之前,已经是破了重关了。 10.达摩传衣钵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11.永化堂里面的初祖:是尊慧可为禅宗的初祖。 12.永化堂里面尊达摩:是法性心宗的第二十八祖。 13.僧璨:僧璨的出生时间一直是一个争议,咱们也先不说。(应该是在606年左右。)有一天,有一个居士,四十岁左右,来见慧可。这个居士他其实身体有病,算是风寒,风寒在那个时代是很难治的,也就像现在的绝症一样。他就找到了慧可,就是说,弟子身染风寒,请和尚帮我治疗,或者说,我有罪,要来忏悔。慧可就说:“将罪来,与汝忏。”就是说,将你的罪拿来,我来帮你忏悔。这个居士想一想,过了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慧可说:“与汝忏罪竟。”我已经给你忏罪了,就是忏悔了你的罪过了,所以:“应依佛法僧住。”就是说,你应该出家,依佛法僧住。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知何为佛法?”我看到了你是和尚,我已经知道你是僧人了,那什

王维诗歌中禅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

禅宗_顿悟_论中的时间意识及其现代意义_詹冬华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1 在佛教思想史上,“顿悟”论渊源有自,影响深远。在禅宗看来,所谓“悟”就是“明心见性”、“识心自度”,是主体心念的当下澄明。这种“悟”不是舍却身心并迁跃至另外一个心地之境,而是自我本心的瞬刻证悟。因为,并没有另外一个真心需要被发现,彼心即是此心,前念迷则凡,后念悟则佛,因此,“悟”只是心念之间的顿然转换。同时,这里的“悟”并不期待着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任何时节和场所、一切日常的行住坐卧都是悟的契机,此亦即南宗禅所谓的“顿悟”。禅宗“顿悟”的解脱论和修行观依据一种独特的时间体验,问题的关键在于,瞬间即永恒何以可能?如何为这种独特的时间体验解码?这样的时间意识对现代人又有哪些启示意义?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析。 一、无念无住:破除对时间的执念 时间体验是解读禅宗顿悟论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点 已为前贤所注意到。李泽厚认为,禅宗的顿悟是在感性经验中达到超越同时又不离开感性,其“最突出和集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时间的某种神秘领悟,……这可能是禅宗的哲学秘密之一”[1](P196)。铃木大拙在比较历史和禅时也认为:“历史与禅都关涉着时间,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历史对于非时间性(Timelessness)毫无所知,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虚构;禅却反要贯穿时间与非时间。这就是说,非时间存在于时间,时间也存在于非时间。禅的生命呈现在时间与非时间的矛盾。”[2](P310)李泽厚和铃木都从某个理论维度触及到了禅宗的时间问题,两者的观点都非常精到且深刻。毫无疑问,就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而言,上述二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与指引。那么,南宗禅究竟是如何在感性中达至超越的,其时间体验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这里结合慧能的顿悟禅思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浅解答。 慧能的顿悟禅思想可以用“无相”、“无念”、“无住”这“三无”来概括,《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 禅宗“顿悟”论中的时间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詹冬华,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南宗禅的“顿悟”追求在瞬间达至永恒,强调不执著于诸法的流变无常,而一任心念的顿然转换。因此,其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关心,既无所保留,也无所期待,它只在当下的显隐、生灭交替中洞见时间的本相。禅宗的顿悟还表现于对时间的圆融性体验。在这里,时间前后互摄,彼此映现,原有的时间秩序被打破,时间呈现为一种灵动活泼、圆满自足的状态。禅宗的时间体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开放敞亮的襟怀和姿态,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并在对碎片化、“非历史”的时间感的深刻反思中追求永恒的意蕴。 关键词:禅宗;顿悟;时间意识;空观;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9)01—0121—06 收稿日期:2008-10-21 基金项目: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诗学时间研究”(项目编号:WX0809)和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詹冬华(1976~),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 赖大仁(1954~),男,江西师大文学院教授,江西师大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121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贡献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宗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 王维信奉佛教,还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王维早年丧父,其母崔氏年青守寡,“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以及佞佛社会风气的渐染下,与其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对于熟谙禅宗的王维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奉禅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诗人,其创作思想、创作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佛禅的影响。 首先,佛教禅宗对王维创作思想和创作题材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唐宋文人学士普遍地熟悉佛典,礼敬佛法,有的甚至受戒成为佛门弟子。几千卷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再者,佛教禅宗本身蕴涵着极大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彼岸世界的探讨,都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去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少著名文学家都受其影响,如王维、白居易等。王维留下来大约#$$余首诗,有政治讽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但最能体现王维文学成就的还是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其次,佛教禅宗对王维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它以主张专修禅定而得名。《六祖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 。意思是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而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以此为获取宇宙终极真理的心理条件。凝神静思时,人的潜意识十分活跃,往往能产生无数奇幻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禅定”状态与作家创作时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相通。“顿悟”,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即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悟”是指一种敏锐的内心体验,一种对事物准确而深刻的识见力和观照力。“妙悟”既可表现为对佛性禅理的识见力,又可表现为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禅悟是东方思维中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关系到哲学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体验、灵感、想象、独创等,它与艺术思维能力有共通性”。&’( 禅与诗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联系,二者都需要静寂的心态和敏感的体察力。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把佛教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重主观、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诗人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主体可以无碍地进入客体,客体也能无迹地出于主体。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幽远开阔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王维将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自幼习禅近佛的王维来说,“禅宗”对其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收藏打印关闭字体:[大 宜春,古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今辖袁州、樟树、丰城、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三市六县一区。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宜春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府首邑。千古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指其人其物均出自宜春。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一首诗中写了段见闻:“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描绘了古宜春一派梵天佛国的景象。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靖安宝峰寺方丈一诚大师欣然题笔“宜春是禅宗圣地”。 称宜春为禅宗圣地,是因为宜春这块版图上,集中闪烁着许多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一般认为,确定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这三位祖师中,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而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慧能,志载也曾结茅靖安山中,其地后辟为禅院,寺名亦以慧能弘法之地“曹溪”而命之。 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时,进入了极盛期。所谓“五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后来临济宗下派生出杨歧、黄龙两宗,故曰“五家七宗”。史称“江右奥区”的宜春市,为禅宗各家的孕育繁衍、成长壮大提供了一块充满生机的沃土。 禅宗五家中,沩仰、临济、曹洞三宗出现于晚唐。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沩山灵祐先于奉新百丈山师从怀海,后迁湖南沩山,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是曰“沩仰宗”。黄檗希运亦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系云岩昙晟的弟子,昙晟亦师从怀海二十年。良价云游至宜丰洞山,又创禅宗一派,是曰“曹洞宗”。 禅宗五家中,云门、法眼二宗出现于五代。两宗虽不发祥于宜春,但其法嗣们却都相中了宜春这块风水宝地以振宗风。云门始祖文偃一传弟子道谦禅师出居靖安宝峰,法济禅师出居宜丰黄檗,清禀禅师出居宜丰洞山。法眼始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吴言生教授 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我看到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已与刚来的时候大不一样。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同学们很早就上殿,参加礼佛、读经、抄经、佛学讲座等活动,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高。再就是前来和同学们交流的法师与老师们,非常恪守职责,个个都是口吐莲花,大家听他们的讲课都会得到很大的受用。老师们已经把我要讲的题目都讲完了,我坐在这儿感到很茫然,该讲些什么成了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如果讲错了一句话就要五百世变成野狐身。我今天在这里肯定会有些不成熟甚至是荒谬的话,我担心我讲完后也变成野狐。但转念一想,哪怕是肤浅的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是好的。 我们这次很难得聚在一起,来参加夏令营,来吃赵州茶,来体验禅茶一味。我想,大家自从来到赵州、跨入柏林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吃赵州茶了。今天我把对禅宗、对赵州禅初步的看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佛法是对那些最渴求、最需要的人讲的,而同学们已经是很解脱、很自在了,可能我在这里是画蛇添足或者是吃力不讨好。说得不好,我是用一种名相束缚了大家,大家记住一大堆名相,回去把自己束缚住了;说得好,就更麻烦了,又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名相束缚了大家。所以, 1在座的各位同学、营员,下课后大家首先要做的是,把我今天所讲的统统忘掉!我讲的题目是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我简单地以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八个字来进行论述。本心论 禅宗的思想或佛教的千经万论,都是在说明我们原本具有善良、纯洁的心,禅宗的本心论就是解释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与超越的内涵。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对本心的阐述有《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华严经》《圆觉经》《涅盘经》等。大乘经典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的核心就是从佛教经典里来的。、 在《楞伽经》《大乘起信论》中,有关本心的基本观点是如来藏思想。,是指我们修行路途中的佛性、佛性种子,深深埋在生命的基因所谓“藏”里面,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世上,我们就具有了佛性。《起信论》把心分成一心二门,从本体上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觉经》强调的是恢复每个人原本的圆满觉悟之心,即人人本有的清净本性。 《法华经》里有一则衣藏宝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到他富有的亲戚家作客,亲戚请他吃饭,吃到一半,衙门来人叫亲戚去值班,这时穷人已喝醉了,亲戚临走前把一颗很珍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但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仍然像过去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那个富有的亲戚碰面了,亲戚对他说,我在你衣服里缝的那颗宝珠你 2怎么还不拿出来用,还像过去那样贫困潦倒?于是穷人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打开衣服一看,果然有一颗无价的珍宝。《法华经》的这个故事,是用穷人来比喻我们凡夫,而富有的亲戚则是大智大觉的佛陀世尊,宝珠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都有澄明的自性,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所以依旧在外面流浪,捧着金碗讨饭吃。《涅盘经》里用毗尼宝藏和力士额珠作比喻。毗尼宝藏大家比较熟悉,力士额珠讲的是,大力士眉间镶嵌了一颗宝珠,有一次与人相扑时,两个人的头互相抵触,把宝珠顶进了皮肤里,力士的额头上就长了个脓疮,疼痛难忍,便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宝珠还在额头上的皮肤里,只不过是由于嗔恨心把宝珠顶进去了,实际上宝珠还没有丢失。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在自性上都是非常干净、珍贵的,但由于我们的贪、嗔、痴三毒使我们原本纯净的佛性隐没,不能够显现出来。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 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 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序写成后,在明月殿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8汉语国际教育金晶【内容摘要】禅宗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衍生的本土宗派,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流传时间最长,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用辩证的眼光评析禅宗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初唐,终于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宗派——禅宗。所谓禅宗的“禅”字虽然由梵文“禅那”(dhyā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也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但二者之间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禅那”指经由精神的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是佛教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中国的禅宗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对本体的领悟,或对自性的参证;冥想和思索,反而会失去禅的精神。 禅宗相传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祖释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期六祖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初步形成系统和规模。唐朝中晚期禅宗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又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一、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最先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封建统治阶层中开始流传。佛教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此时,佛教只是君王士大夫的新鲜消遣;连年战乱使普通民众生活于水生火热,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印度佛教的那些教义对他们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因而在民间的流传度不高。 佛教的传播者意识到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糅合。频繁的战乱,窘迫的生活,乱世中难以改变现实的无力感使得人民急需精神上的逃避和慰藉,宗教的普及便有了基数庞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渐渐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消遣可以用来作为巩固统治地位、麻痹人民的政治工具。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佛教一枝独秀,乘势而起,成为维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惠能大师传

摘自《惠能大师传》/陈南燕著 ——(惠能已然还在岭南老家,偶遇安道诚读经) 禅门有三经,即《维摩经》、《楞伽经》和《圆觉经》。安道诚诵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佛教用来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般若”,梵语意为最高的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达彼岸。和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能够清除一起烦恼,从而获得解脱、到达涅槃彼岸的智慧。 怎样去除一切妄念?《金刚经》里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自有性,空幻不实,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应该是无所执着。 惠能给无尽藏和刘志略讲经,尽管不识文字,但惠能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惠能白天干活,晚上剖析经义。他讲解时,发挥玄远,洞彻幽微,让听者口服心也服。 ——(惠能在西山石窟与智远禅师学坐禅) 禅是一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深观来开发生命的智慧。禅要求人们思维,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静定,不能躁动。双腿盘坐着就是最好的方式。佛教认为,安安静静得坐禅,能去除坐禅者的烦恼。譬如说,有了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维,观想自己所受的是一具骷髅,遍身不净,色欲自然除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克服了三个魔女的引诱,实际上用的正是坐禅修持的方法。所有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坐禅都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法门。 —— 在印度,坐禅又叫节假跌坐。双腿屈叠于大腿之上,背脊自然挺直,颈稍前倾,气沉丹田,呼吸平静和畅,目光散视或凝视,排除一切杂念顾虑,这事入禅,然后还有五大法门。 第一法门是数息观。数息要求坐禅者计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排除各种杂念,让心念集于呼吸上,为散乱心重者修习的法门。 第二法门是不净观。坐禅者借着观想自身他色身之不净。如死尸清淤,腐烂生虫、白骨散坏等相而息止贪欲之心,为贪欲心重的众生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三法门是慈悲观。坐禅者在抑制了内心的欲望之后,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到真正的快乐,以对治嗔恨,是瞋心重者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四法门是因缘观。坐禅者要用理性思维来战胜心中所执的成见,对一切事物都要用理性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成因,求得正确的误解,以对治愚痴。 第五法门是念佛观。坐禅者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法相,念诵他的名号,以此摆脱恐惧、战胜烦恼,求得达到平和清静的心境。 ——(惠能到东山禅寺拜四祖弘忍为师) “但是,”惠能继续说:“这种渐臻佳境的修行却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人的觉性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不离觉性的。神秀授师认为要以戒精勤修行,方能显性佛性,这就是说,佛性在外。而我认为,自心即佛,万法都由本心而生,人的本心便是一切,他是天生清净无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的。” 张日用听惠能如此一番言语之后,真正有点惊讶了。惠能又继续往下说: “所以说,要获无上菩提,很大智慧,就应该契证觉性,自识本性;所有说,静坐敛心算是禅,又不全是禅,即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所有说,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浅论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

浅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 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 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 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 的语言结合上。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身份上,王维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他开创的水墨 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王维的这种双重身分,这种艺术家 独具为优越条件,使他在写诗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诗的意境与画的想法融合起来。 他能把诗、画完美交融,把“诗境”带人画境,使画意更为充实,隽永;又指把“画境”融人“诗境”,使诗意更为形象,精妙。在王维笔下,山水和田园总显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这是因为诗人始终以画家的眼光赏析客观事物,用画理建构诗歌形象。他把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对生活深切的感受,用多种绘画艺术加以浸染和渗透,使诗的意境更远,美感更深。 其二,王维的“诗中有画”,并非纯粹的景物描写,其中融入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情思,情感间接表露,是王维归居田园的归隐思想的表现。如王维的辋川诗集,是王维在辋 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反映了王维在他的老师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 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之后,诗人在政治上不再得志,但也不想与李林甫同流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