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寻找故障调试的常用三种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pcb板故障查找方法
PCB板故障查找方法
PCB板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
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故障。
那么,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故障呢?下
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目测检查
首先,可以通过目测检查来确定是否有明显的损坏或短路现象。
例如,是否有焊点松动、元件脱落、电路板变形等情况。
如果有,可以通过
重新焊接或更换元件来解决问题。
2. 电路图分析
如果目测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以通过电路图来分析故障原因。
首先,需要了解电路图的基本结构和符号,然后根据故障现象和电路图进行
比对,找出可能存在问题的部分。
例如,如果某个元件没有输出信号,可以通过电路图找到与该元件相关的电路部分,进一步确定故障原因。
3. 信号跟踪
如果电路图分析仍然无法确定故障原因,可以采用信号跟踪的方法。
信号跟踪是指通过测量电路中的信号变化来确定故障位置。
例如,可
以通过示波器测量信号波形,或者通过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参数,找到信号中断或变形的位置。
4. 故障模拟
如果以上方法仍然无法确定故障原因,可以采用故障模拟的方法。
故
障模拟是指通过模拟故障现象来确定故障原因。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
电路中的某个元件损坏或短路,来确定该元件是否存在问题。
总之,PCB板故障查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方法。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子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快速
准确地解决问题。
电路故障分析方法
电路故障分析方法是用来确定电路中故障原因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电路故障分析方法:
1. 品质精益故障分析法(Quality Lean Fault Analysis, QLFA):该方法是通过分析故障现象和相关数据,来找出根本原因并解决故障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确定故障的类型、位置和原因,从而快速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案。
2. 打印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故障分析法:该方法适用于对电路板上的故障进行分析。
它通过检查电路板上的元件和连接,以及使用测试仪器进行电路测试,来确定故障的原因和位置。
3. 递归置换故障分析法(Recurrent Replacement Fault Analysis, RRFA):该方法通过逐步替换电路中的元件,来确定故障的原因。
它可以帮助确定是哪个元件导致了故障,并进行相应的修复或更换。
4. 电路故障模拟分析法:该方法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工作情况,以及故障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可以确定故障的位置和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修复故障。
5. 外观检查法:该方法通过对电路外观进行检查,寻找可能存在的损坏、松动、短路等问题,以确定故障的原因。
i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电路故障分析。
PCB板检测的时候需要注意那些细节9个常识点详细说明PCB板的检测是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以便更有准备地保证产品质量,在检测PCB板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下面的9个小常识。
1、严禁在无隔离变压器的情况下,用已接地的测试设备去接触底板带电的电视、音响、录像等设备来检测PCB板严禁用外壳已接地的仪器设备直接测试无电源隔离变压器的电视、音响、录像等设备。
虽然一般的收录机都具有电源变压器,当接触到较特殊的尤其是输出功率较大或对采用的电源性质不太了解的电视或音响设备时,首先要弄清该机底盘是否带电,否则极易与底板带电的电视、音响等设备造成电源短路,波及集成电路,造成故障的进一步扩大。
2、检测PCB板要注意电烙铁的绝缘性能不允许带电使用烙铁焊接,要确认烙铁不带电,最好把烙铁的外壳接地,对MOS电路更应小心,能采用6~8V的低压电路铁就更安全。
3、检测PCB板前要了解集成电路及其相关电路的工作原理检查和修理集成电路前首先要熟悉所用集成电路的功能、内部电路、主要电气参数、各引脚的作用以及引脚的正常电压、波形与外围元件组成电路的工作原理。
如果具备以上条件,那么分析和检查会容易许多。
4、测试PCB板不要造成引脚间短路电压测量或用示波器探头测试波形时,表笔或探头不要由于滑动而造成集成电路引脚间短路,最好在与引脚直接连通的外围印刷电路上进行测量。
任何瞬间的短路都容易损坏集成电路,在测试扁平型封装的CMOS集成电路时更要加倍小心。
5、检测PCB板测试仪表内阻要大测量集成电路引脚直流电压时,应选用表头内阻大于20KΩ/V的万用表,否则对某些引脚电压会有较大的测量误差。
6、检测PCB板要注意功率集成电路的散热功率集成电路应散热良好,不允许不带散热器而处于大功率的状态下工作。
PCB焊接后的的调试方法及技巧说明对于刚拿回来的新PCB板,我们首先要大概观察一下,板上是否存在问题,例如是否有明显的裂痕,有无短路、开路等现象。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检查一下电源跟地线之间的电阻是否足够大。
然后就是安装元件了。
相互独立的模块,如果您没有把握保证它们工作正常时,最好不要全部都装上,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装上(对于比较小的电路,可以一次全部装上),这样容易确定故障范围,免得到时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一般来说,可以把电源部分先装好,然后就上电检测电源输出电压是否正常。
如果在上电时您没有太大的把握(即使有很大的把握,也建议您加上一个保险丝,以防万一),可考虑使用带限流功能的可调稳压电源。
先预设好过流保护电流,然后将稳压电电源的电压值慢慢往上调,并监测输入电流、输入电压以及输出电压。
如果往上调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流保护等问题,且输出电压也达到了正常,则说明电源部分OK。
反之,则要断开电源,寻找故障点,并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电源正常为止。
接下来逐渐安装其它模块,每安装好一个模块,就上电测试一下,上电时也是按照上面的步骤,以避免因为设计错误或/和安装错误而导致过流而烧坏元件。
寻找故障的办法一般有下面几种:测量电压法。
首先要确认的是各芯片电源引脚的电压是否正常,其次检查各种参考电压是否正常,另外还有各点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等。
例如,一般的硅三极管导通时,BE结电压在0.7V左右,而CE结电压则在0.3V左右或者更小。
如果一个三极管的BE结电压大于0.7V (特殊三极管除外,例如达林顿管等),可能就是BE结就开路。
信号注入法。
将信号源加至输入端,然后依次往后测量各点的波形,看是否正常,以找到故障点。
有时我们也会用更简单的办法,例如用手握一个镊子,去碰触各级的输入端,看输出端是否有反应,这在音频、视频等放大电路中常使用(但要注意,热底板的电路或者电压高的电路,不能使用此法,否则可能会导致触电)。
如果碰前一级没有反应,而碰后一级有反应,则说明问题出在前一级,应重点检查。
PCBA调试步骤一、通电前检测当一个电路PCB板焊接完后,在检查电路PCB板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时,通常不直接给电路PCB板供电,而是要按下面的不走进行,确保每一步都没有问题后再上电也不迟。
1.连线是否正确检查原理图,需要检查的地方主要在主控芯片的电源和网络节点的标注是否正确,同时也要注意网络节点是否有重叠的现象,这是检查的重点。
另一个重点是原件的封装。
封装采取的型号,封装的引脚顺序,记住不能采用顶视图,切记,特别是对于非插针的封装。
检查连线,包括错线、少线和多线。
查线的方法通常有两种:①按照电路图检查安装的线路,根据电路连线,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检查安装好的线路;②按照实际线路对照原理图进行,以元件为中心进行查线。
把每个元件引脚的连线一次查清,检查每个去处在电路图上是否存在。
为了防止出错,对于已查过的线通常应在电路图上做出标记,最好用指针万用表欧姆挡的蜂鸣器测试,直接测量元器件引脚,这样可以同时发现接线不良的地方。
2.元器件安装情况引脚之间是否有短路,连接处有无接触不良,可以使用万用表的二极管检测,表笔在电路板上滑行检测。
三极管、二极管、集成器件和电解电容极性等是否连接有误。
电源接口是否有短路现象。
调试之前不上电,电源短路,会造成电源烧坏,有时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用万用表测量一下电源的输入阻抗,这是必须的步骤。
通电前,断开一根电源线,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端对地是否存在短路。
在设计时电源部分可以使用一个0欧姆的电阻作为调试方法,上电前先不要焊接电阻,检查电源的电压正常后再将电阻焊接在PCB板上给后面的单元供电,以免造成上电由于电源的电压不正常而烧毁后面单元的芯片。
电路板设计中增加保护电路,比如使用恢复保险丝等元件。
主要是检查有极性的元器件,如发光二极管,电解电容,整流二极管等,以及三极管的管脚是否对应。
最好,先做开路、短路测试,以保证上电后不会出现短路现象。
如果测试点设置好的话,可以事半功倍。
0欧姆电阻的使用有时也有利于高速电路测试。
PCB硬件系统的调试分析【摘要】PCB硬件系统即便根据设计电路的参数来安装,通常也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
这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客观、完整地考虑各项复杂的因素,要在安装后进行相应的测试来发现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再开展调整及纠正,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来达到PCB硬件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标准。
本文分析PCB硬件系统的调试过程,从PCB 测试调解设备的系统组成,到PCB 测试设备的硬件系统等两种故障类型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故障现象的相应诊断措施。
【关键词】PCB;硬件系统;系统调试一、PCB硬件系统的调试(一)PCB硬件系统的连线调试要全面开展对原理图的检查,重点的检查方向为是否准确标注芯片电源及网络节点,同时注意是否存在重叠的网络节点。
另外的检查重点为原件的封装。
封装使用的型号和引脚顺序,以及不能运用顶视图,尤其是非插针封装更要进行详细的检查。
检查错线、少线及多线等连线情况。
检查连线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是根据电路图对安装的线路进行检查,按照电路连线,以特定的顺序检查每个安装完毕的线路;第二是根据实际线路与原理图进行对照,并从元件开始展开查线。
一次性查清每个元件的引脚连线,检查每条连线在电路图上的终点。
为了避免错漏,对于已检查的连线要在电路图上明确标示,优先选择指针万用表的欧姆挡中的蜂鸣器进行测试,直接对元器件引脚进行检测,这样可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当接线情况。
(二)PCB硬件系统的元器件安装可采用万用表中的二极管来开展引脚间的短路、不良连接点等的测量,检测方式采用在电路板上使用滑行检测。
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元件及电解电容极性等连接是否正确。
电源接口有否存在短路情况。
调试前暂不通电,若电源短路会导致电源烧坏,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必须通过万用表进行电源输入阻抗的检测。
在通电之前,将其中一根电源线断开,使用万用表进行电源端的检查,确定其是否对地短路。
在设计过程中电源部分采用一个0欧姆电阻来开展调试,通电前首先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为正常范围,之后再焊接电阻至PCB上为后面单元供电,防止通电时由于电源电压异常而导致后面单元芯片被烧毁。
电子线路板的各种故障检测方法采用适当的方法,查找、判断和确定电子线路板故障具体部位及其原因,是故障检测的关键。
下面介绍的电子线路板各种故障检测方法,是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体应用中还要针对具体检测对象,交叉、灵活加以运用,并不断总结适合自己工作领域的经验方法,才能达到快速准确有效排除故障的目的。
1.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人体感觉发现电子线路故障的方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也是各种仪器设备通用的检测过程的第一步。
观察法又可分为静态观察法和动态观察法两种。
一、静态观察法它又称为不通电观察法。
在电子线路通电前主要通过目视检查找出某些故障。
实践证明,占电子线路故障相当比例的焊点失效,导线接头断开,电容器漏液或炸裂,接插件松脱,电接点生锈等故障,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没有必要对整个电路大动干戈,导致故障升级。
“静态”强调静心凝神,仔细观察,马马虎虎走马观花往往不能发现故障。
静态观察,要先外后内,循序渐进。
打开机壳前先检查电器外表,有无碰伤,按键、插口电线电缆有无损坏,保险是否烧断等。
打开机壳后,先看机内各种装置和元器件,有无相碰、断线、烧坏等现象,然后用手或工具拨动一些元器件、导线等进行进一步检查。
对于试验电路或样机,要对照原理检查接线有无错误,元器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IC管脚有无插错方向或折弯,有无漏焊、桥接等故障。
当静态观察未发现异常时,可进一步用动态观察法。
二、动态观察法它也称通电观察法,即给线路通电后,运用人体视、嗅、听、触觉检查线路故障。
通电观察,特别是较大设备通电时应尽可能采用隔离变压器和调压器逐渐加电、防止故障扩大。
一般情况下还应使用仪表,如电流表、电压表等监视电路状态。
通电后,眼要看电路内有无打火、臂烟等现象;耳要听电路内有无异常声音;鼻要闻电器内有无烧焦、烧糊的异味;手要触摸一些管子,集成电路等是否发烫,(注意:高压、大电流电路须防触电、防烫伤)发现异常立即断电。
印制电路板故障排除方法印制电路板(PCB)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之一,它由经过设计和布线的电路图生产而成,常用于计算机、手机、摄像头、控制器、信号调节器等产品中。
然而,在实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PCB 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排除方法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印制电路板故障排除的方法。
1.检查线路当PCB 出现故障时,首先需要检查各个电路之间的连线是否存在问题。
有时PCB 板本身的线路可能没有问题,但是PCB 板和其他组件之间的连接会失效。
因此需要在开始检查PCB 之前,先用万用表等工具检查所有电路和元件的正常工作电压。
2.使用示波器当PCB 板上的元件出现问题时,使用示波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出问题所在。
首先,将示波器接到PCB 板上,检查是否有任何明显异常信号。
其次,检查元件的信号波形,有助于判断元件是否必须更换。
示波器可以检测正台波、负台波、平方波等信号,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故障是否来自不良元件或线路。
3.检查信号和电源当PCB 板连接外部电源时,有时会出现断电或不正常的电源情况。
这时可以使用万用表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以确认电源是正常的。
同时,也需要检查信号线路是否正确连接,信号接口是否有损坏。
因为这些电路连接存在问题可能导致PCB板出现故障。
4.检查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PCB 板上常见的元件之一,但也是故障较多的元件之一。
电解电容通常用于存储电荷,因此需要注意其正负极的正确连接。
检查电解电容的方法是使用ESR 测试仪器,确保其内阻在正常范围内。
5.检查IC 芯片IC 芯片是PCB 板上最关键的元件之一,也是故障率较高的元件之一。
当PCB出现问题时,首先需要检查IC 芯片是否正常。
通常情况下,IC 芯片故障时会导致PCB 板无法正常工作。
使用芯片检测仪可以检查IC 芯片是否损坏。
6.检查焊点焊接在PCB板上的各个元件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焊接问题可能导致电路不可用或损坏电路。
电路板(PCB)制造出现各种问题及改善方法(一)一、电路板工程设计制作1.1CAM制作的基本步骤每一个PCB 板基本上都是由孔径孔位层、DRILL 层、线路层、阻焊层、字符层所组成的,在CAM350 中,每载入一层都会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开,以便于我们操作。
1.1.导入文件首先自动导入文件(File-->Import-->Autoimport),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对齐各层(Edit-->Layers-->Align)并设定原点位置(Edit-->Change-->Origin-->Datum Coordinate),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层排列(Edit-->Layers-->Reorder),将没用的层删除(Edit-->Layers-->Reorder)。
1.2.处理钻孔当客户没有提供钻孔文件时,可以用孔径孔位转成Flash(Utilities-->Draw-->Custom,Utilities-->Draw-->Flash-->Interactive)后再转成钻孔(钻孔编辑状态下,Utilities-->Gerber to Drill);如果有提供钻孔文件则直接按制作要求加大。
接着检查最小钻孔孔径规格、孔边与孔边(或槽孔)最小间距(Analysis-->Check Drill)、孔边与成型边最小距离(Info-->Measure-->Object-Object)是否满足制程能力。
1.3.线路处理首先测量最小线径、线距(Analysis-->DRC),看其是否满足制程能力。
接着根据PC 板类型和基板的铜箔厚度进行线径补偿(Edit-->Change-->Dcode),检查线路PAD 相对于钻孔有无偏移(如果PAD 有偏,用Edit-->Layers-->Snap Pad to Drill 命令;如果钻孔有偏,则用Edit-->Layers-->Snap Drill to Pad 命令),线路PAD 的Ring 是否够大(Analysis-->DRC),线路与NPTH 孔边、槽边、成型边距离是否满足制作要求。
电路板调试的6个小技巧!
电路板调试的6个小技巧!一个电子装置,即使按照设计的电路参数进行安装,往往也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因为人们在设计时,不可能周全地考虑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如元件值的误差、器件参数的分散性、分布参数的影响等),必须通过安装后的测试和调整,来发现和纠正设计方案的不足,然后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使装置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
因此,调试电子电路的技能对从事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来说,是不应缺少的。
硬件工程师调试电路板的时候,直接接触裸板,很容易造成电路板损坏。
我们总结了几条小技巧,能够有效避免电路板意外受损。
1,先摸一下金属,再拿电路板
人体带有静电,尤其在干燥的地区,摸到金属经常会被电到。
静电对电路板的损害非常大,打到裸板很容易把元器件打坏。
工厂的工人都佩戴有静电手环,穿着防静电服。
但是硬件开发工程师在办公室里,一般都不会有这么好的静电防护措施。
所以要养成防静电的好习惯:拿电路板之前,先找一个金属物体摸一下,把身上的静电泄放掉,然后再拿电路板。
2,拿电路板的板边,不要捏着芯片
还是因为静电。
虽然可以通过摸金属泄放掉静电,但拿着电路板往实验室走的时候,不可能一直摸着金属。
而此时身体一样会产生静电。
因此拿着电路板的板边,而不是直接捏着芯片部分。
这样能够使静电不直接打到芯片,而是传导到电路板的地线上。
(电路板板边一般都会设计有一圈GND线路)
3,用直流电源供电,而不是适配器或电池
硬件工程师调试电路板的时候,需要供电。
直接使用直流适配器或者电池,不能直接看到。
PCB板寻找故障调试的常用三种方法
对于一个新设计的电路板,调试起来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当板比较大、元件比较多时,往往无从下手。
但如果掌握好一套合理的调试方法,调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对于刚拿回来的新pcb板,我们首先要大概观察一下,板上是否存在问题,例如是否有明显的裂痕,有无短路、开路等现象。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检查一下电源跟地线之间的电阻是否足够大。
然后就是安装元件了。
相互独立的模块,如果您没有把握保证它们工作正常时,最好不要全部都装上,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装上(对于比较小的电路,可以一次全部装上),这样容易确定故障范围,免得到时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一般来说,可以把电源部分先装好,然后就上电检测电源输出电压是否正常。
如果在上电时您没有太大的把握(即使有很大的把握,也建议您加上一个保险丝,以防万一),可考虑使用带限流功能的可调稳压电源。
先预设好过流保护电流,然后将稳压电电源的电压值慢慢往上调,并监测输入电流、输入电压以及输出电压。
如果往上调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流保护等问题,且输出电压也达到了正常,则说明电源部分OK。
反之,则要断开电源,寻找故障点,并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电源正常为止。
接下来逐渐安装其它模块,每安装好一个模块,就上电测试一下,上电时也是按照上面的步骤,以避免因为设计错误或/和安装错误而导致过流而烧坏元件。
寻找故障的办法一般有下面几种:①测量电压法。
首先要确认的是各芯片电源引脚的电压是否正常,其次检查各种参考电压是否正常,另外还有各点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等。
例如,一般的硅三极管导通时,BE结电压在0.7V左右,而CE结电压则在0.3V左右或者更小。
如果一个三极管的BE结电压大于0.7V(特殊三极管除外,例如达林顿管等),可能就是BE结就开路。
②信号注入法。
将信号源加至输入端,然后依次往后测量各点的波形,看是否正常,以找到故障点。
有时我们也会用更简单的办法,例如用手握一个镊子,去碰触各级的输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