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详细)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医外科简介中医外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与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一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基础体系。
中医外科的特点在于通过采用中医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应用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外科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专门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
它通过中医经络理论、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传统理论以及中药、针灸等独特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与西医外科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供外科手术和治疗,但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二、中医外科的发展历程中医外科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外科疾病的记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批杰出的中医外科专家,如华佗、扁鹊等。
三、中医外科的特点1. 综合治疗:中医外科强调“以病为中心”,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质、舌诊、脉象等多方面信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施治。
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还可以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手段。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科注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和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强调预防:中医外科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同时,中医外科也注重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中医外科的应用领域中医外科广泛适用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创伤外科:中医外科可以通过药物、针灸、热敷等治疗手段,促进创伤伤口的愈合,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缓解创伤患者的不适感。
中医外科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治疗中医外科: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治疗在医学领域中,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西医技术发展迅速,然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虽然中医主要以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为主,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医在外科领域也有着卓越的应用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外科的相关知识,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与治疗。
一、中医外科简介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外科学知识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西医外科相比,中医外科强调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主要包括手术、创伤和疮疡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外科的主要应用与治疗方法。
二、中医外科应用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手术起源于古代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中医手术主要包括拔牙、开膛、祛风、解结等。
这些手术在早期主要通过针灸、切割和烧灼等方式完成。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外科手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中医外科手术的应用范围包括骨折、疝气、瘢痕等。
2. 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在创伤治疗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传统中医创伤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消肿、止痛等。
中医治疗创伤的方法主要通过草药外敷、针灸、拔罐等手段来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中医外科创伤治疗还注重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以提升患者的自愈能力和抵抗力。
3. 疮疡治疗中医外科对于疮疡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方法。
传统中医疮疡治疗主要包括清洗伤口、排脓解毒等。
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草药和针灸疗法,加速疮疡的愈合过程。
三、中医外科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传统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草药煎汤或外敷药膏,用于缓解疼痛、消肿、止血等。
中药的疗效通常较为温和,对身体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外科疾病指的是以外伤、烧伤、创伤、手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外科通过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综合运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草药等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外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外科病证与辨证施治1. 外科病证的特点外科病证是指外伤、烧伤、创伤、手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外科病证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易引起并发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诊断和治疗。
2. 典型的外科病证典型的外科病证包括骨折、脱位、挫伤、切割伤、烧伤、交通事故伤、刀伤、枪伤、手术后并发症等。
3. 辨证施治中医外科辨证施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肝肾脾胃经络等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外敷和内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
二、外伤的处理和治疗1. 外伤的解剖生理特点外伤是机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等,外伤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2. 外伤的处理原则外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血、消肿、抗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外伤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针灸治疗外伤外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拔罐、刮痧等手段,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畅通,加快组织修复,缓解疼痛。
4. 推拿按摩治疗外伤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伤的方法,可通过推、拿、拉、摩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愈合。
5. 中药外敷治疗外伤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药物的局部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修复。
三、烧伤的处理和治疗1. 烧伤的分类烧伤按照烧伤部位分为头颈部、胸腹部、四肢、躯干、全身烧伤等类型,另外还有晒伤等。
2. 烧伤的处理原则烧伤的处理原则包括急救、止痛、防感染、保湿、促进愈合、改善疤痕等,早期积极处理,减少伤情发展。
3. 针灸治疗烧伤烧伤后可采取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局部微循环、消炎、止痛,促进皮肤再生。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结构、功能及相邻组织的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所致的一系列综合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外感风寒、肝肾不足、痰浊内蕴等引起。
在治疗上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肝肾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间盘坏死、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病变。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洗等,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气血循环和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病情。
3.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暴力作用时,发生了整体或局部的破坏,造成断裂的一种创伤。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推拿按摩、针灸等,通过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软组织修复、缓解患者疼痛和恢复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关节疾病关节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或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关节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能够缓解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5.疝气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自然或人工腹壁缺损处脱出而形成的疾病。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温肾壮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腹肌张力、促使疝气复位。
6.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指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组织破坏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增生性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肿起的皮下硬块。
中医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促进局部气血流通、软化瘢痕组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瘢痕疙瘩的质地和颜色。
7.淤血瘀阻淤血瘀阻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病机概念,指机体中的气血运行不畅、淤阻在脏腑、经络、气血中发生的病变,导致疼痛、肿胀、血瘀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指的是采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
它包括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科学。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经络学: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运输系统,其功能是在整个身体内维持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外科治疗中,经络学不仅是诊断的重要指标,还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例如,针灸、拔罐、刮痧等治疗疾病的方法,都是基于经络学的原理。
2. 中医气血学:中医学将人体内的活动和机能归结为气血两大方面。
气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血是人体流动的液体。
气血的运动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外科领域,中医学常用气血来描述外科手术前后的情况。
例如,气血瘀滞、气滞血瘀等等,这些术语都是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来的。
3. 中医五行学:中医学将自然界的万物按照五行分类,即金、木、水、火、土。
人体也是五行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在中医外科治疗中,五行理论在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手段中医外科学通过采用特殊的药物治疗、针刺疗法、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外科疾病。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1. 针灸疗法:针灸在中医外科学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直接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从而加快血液循环,加强身体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除了手术治疗之外,针灸还可以治疗痛经、头痛、牙痛、腰酸背痛等症状。
2. 诊所手术:中医外科常使用诊所手术治疗疾病。
诊所手术一般包括吸氧治疗、换胃口针技术、开放性手术,切口清创等。
它们经常被用来治疗胃肠道疾病、手脚湿疹、极度疼痛等非传统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应用于许多外科医学情况中,包括肿瘤、疮疡、癌症、疼痛和消化不良等。
中药治疗主要基于中医学的概念来确定草药的组合和用量,以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中医外科病症描述
中医外科是指中医学中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除了一些常见的手术病症,中医外科还包括一些内科病症,如肝脾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外科病症及其描述:
1. 疝气(Hernia):通常是指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的突起,常伴有轻度疼痛和不适感。
2. 痔疮(Hemorrhoids):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出现疼痛、瘙痒、脱出、出血等症状。
3.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有时可以触摸到腹部块块感。
4. 胆囊炎(Cholecystitis):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痛、恶心、呕吐,伴有发热、黄疸等。
5. 胆石症(Cholelithiasis):常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疼痛可放射到背部,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
6. 胰腺炎(Pancreatitis):主要症状为上腹部剧痛,可放射到背部,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
7. 胃癌(Stomach cancer):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消瘦、黑便等。
8. 肺癌(Lung cancer):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9. 乳腺癌(Breast cancer):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变形、皮肤凹陷等症状。
10. 甲状腺肿瘤(Thyroid tumor):常表现为颈部肿块、咽下困难、声音嘶哑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医外科病症的描述,具体的病症还有很多,如骨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中医外科在诊断治疗这些病症时,通常会结合中医经络理论、脏腑学说、辨证施治等中医特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I、总论一、发展史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4.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
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分外痈、内痈两大类。
5.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6.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试述“五善七恶”。
(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
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③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④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
①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④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⑦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8.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1)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三、病因病机1.致病因素:(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
(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
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
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
(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
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
(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阳证阴证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热凉或不热肿形形势高肿突起下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剧烈、拒按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3.辨肿的性质: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风肿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湿肿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气肿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4.辨痛的原因: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痰肿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化脓肿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瘀血肿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5.辨痒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6.肿疡和溃疡做痒肿疡作痒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乳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有痒的感觉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溃疡作痒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溃疡经治疗后,引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腐肉已脱、新肌新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7.辨脓的有无有脓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9.应指: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四、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定义适应证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外疡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溃疡后期。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适应证代表方清热解毒红肿热痛的阳证五味消毒饮清热泻火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黄连解毒汤清热凉血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清骨散4.养胃法: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代表方常用药物理脾和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和胃化浊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二陈汤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清养胃阴胃阴不足,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5.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6.箍围药定义: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金黄散、玉露散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阳证疮疡回阳玉龙膏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阴证疮疡冲和膏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半阴半阳证疮疡7.提脓去腐药定义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用法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提脓去腐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一、疮疡1.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分期内治外治初期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箍围消肿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冲和散、冲和膏、油膏中期托法(透托和补托)切开排脓后期补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病名定义西医病名临床特点疖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疖、头皮穿凿性脓肿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疔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疖、痈、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痈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皮肤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蜂窝组织炎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