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仪、心电监护仪1
- 格式:ppt
- 大小:680.00 KB
- 文档页数:31
心脏电除颤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准备
1.患者处于丧失意识、无呼吸或呼吸不规则的状况下,应考虑进行心脏电除颤。
2.心脏电除颤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确保操作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二、设备准备
1.心脏除颤仪的选择: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心脏除颤仪,确保设备完好,电极粘贴良好。
2.心电监护仪:准备心电监护仪,用于监测患者心电图情况。
3.一次性电极:确认电极的类型和规格,根据患者年龄和体表面积选择合适的电极。
三、操作步骤
1.执行无创心肺复苏(CPR):在进行心脏电除颤前,应先进行30:2的无创心肺复苏操作,确保患者的血氧供给和循环。
2.心律评估:将心电监护仪连入患者,评估心律,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除颤能量。
3.电极贴附: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贴附位置,将电极剥离背面的薄膜,贴附在患者胸部。
4.电击操作:确认无人触碰患者或与患者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清楚告知其他人保持远离患者,按下电击按钮进行电击。
5.CPR操作:在电除颤后立即继续进行CPR操作,每次电击后应继续进行CPR操作2分钟。
6.心律监测:电除颤后,立即继续监测患者心律,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电除颤。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仔细阅读设备操作手册,熟悉操作流程和安全警示。
4.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记录操作时间、除颤能量和患者反应,以便后续病历记录和医学评估。
急诊科值班装备与工具介绍急诊科是医院中最为繁忙和紧张的科室之一,其工作需要使用特定的装备和工具来应对各种急救和紧急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急诊科常用的值班装备和工具。
一、身体防护装备1. 护目镜:护目镜是保护医务人员眼睛免受飞溅液体和细菌感染的重要装备。
2. 防护面罩:防护面罩用于保护医务人员的面部免受液体飞溅和气溶胶的侵害。
3. 防护口罩:防护口罩是急诊科医务人员必备的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阻挡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二、急救设备1.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用于监测病人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
2. 呼吸机:呼吸机用于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确保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3. 除颤仪:有需要进行心脏除颤的急救情况下,除颤仪可以通过电击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4. 输液泵:输液泵用于对需要紧急输液的患者进行精确定量输液,确保药物的准确投放。
三、急诊工具1. 剪刀:剪刀是急诊科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剪开衣物、绷带等。
2. 手术刀:手术刀是在急诊情况下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时使用的工具。
3. 微型胸骨锯:微型胸骨锯用于开展紧急胸骨切开术,处理心脏骤停等急救情况。
4. 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用于配制和注射药物,确保无菌操作和患者的安全。
四、绷带和敷料1. 弹性绷带:弹性绷带用于固定创伤部位,避免进一步的移动和损伤。
2. 纱布卷:纱布卷作为包扎创面的敷料,可以吸收血液和分泌物,保护伤口。
3. 创可贴:创可贴作为小型伤口的简易处理方式,可以快速覆盖创面并保持伤口清洁。
五、实验室检查工具1. 血压计:血压计用于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
2. 血糖仪:血糖仪用于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3. 快速尿液分析仪:快速尿液分析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试尿液中的各项指标,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六、人工呼吸道辅助工具1. 气管插管器:气管插管器是进行气管插管的专用工具,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急诊抢救仪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疗机构通常会配备各种各样的抢救仪器和设备,比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等。
这些仪器在急诊抢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急诊抢救仪器的分类、使用、维护和保养等方面展开讨论,为医疗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一、急诊抢救仪器的分类急诊抢救仪器主要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吸引器、输液泵等。
这些仪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都是在急诊抢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备。
1.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是用于监测患者心电图的仪器,能够实时显示患者的心电波形,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情况,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
2.除颤器除颤器是用于心脏电击复律的设备,可以在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进行紧急处理,挽救患者生命。
3.呼吸机呼吸机是用于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的设备,可以在患者呼吸道受阻、呼吸功能衰竭时进行呼吸支持,确保患者呼吸畅通。
4.吸引器吸引器是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设备,可以防止患者窒息、排除呼吸道阻塞。
5.输液泵输液泵是用于输注药物或液体至患者体内的设备,能够准确控制液体流速和剂量,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
二、急诊抢救仪器的使用急诊抢救仪器的正确使用是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使用急诊抢救仪器时,医护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1.了解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正确操作。
2.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在使用仪器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理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抢救措施。
4.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在使用抢救仪器时,要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急诊抢救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急诊抢救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是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
心内科常用抢救仪器使用说明手册(2017版)目录1、心电监护仪 (1)2、除颤仪 (7)3、呼吸机 (14)4、简易呼吸气囊 (14)5、负压吸引器 (16)6、心电图机 (21)7、微量泵 (25)8、血糖仪 (31)心电监护仪A:型号UT4000CB:型号:UT4000BC:型号MEC-1000D:型号:MEC--2000E:型号BTD-352AF:M6/BTD-352A型多参数监护仪G:型号 GS10(三导线/五导线通用)一、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二、心电监护仪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用电安全。
2、正确安放电极位置。
3、安放电极时要使皮肤脱脂,减低皮肤电阻。
4、电极应与皮肤密切接触,出汗时随时更换,定期更换电极片的位置,防止皮肤过敏或破溃。
5、报警系统始终打开,出现报警及时处理。
6、对频繁测血压患者,定时松开袖带片刻,以减少频繁充气对血液循环造成的不适感,必要时更换测量部位,血氧饱和度传感器定时更换手指。
7、造成心电干扰的原因有:(1)交流电干扰(2)皮肤清洁脱脂不彻底(3)电极固定不良或脱落(4)导线断裂(5)导电糊干涸(6)严重的机电干扰。
三、心电监护仪故障处理1、心电导联(ECG)(1)电极片的位置准确。
(2)局部皮肤未清洁或毛发过多,有皮屑导致电极片接触不良。
清除电极片处皮肤时不可用酒精棉球,应该用生理盐水或清水。
(3)合格的传感器,类型,规格。
(4)每24小时更换电极片。
(5)不能使用过期的电极片或重复使用电极片。
(6)导联线扣脏或者氧化,心电导联电缆电线折断可受干扰。
2、呼吸(RESP)(1)RA导联与LL导联连线穿过呼吸时活动的最大的区域,以获得最大的呼吸波。
(2)肥胖及狂躁的病人易出现波形不对。
3、无创血压(NIBP)(1)选择合适的袖带及模式设置、病人类型的设置。
(2)袖带上的标记对准肱动脉,松紧适宜,以可插入两横指为宜。
(3)袖带应于心脏(右心房)水平并外展45度。
(4)病人正在移动、发抖或痉挛时测量会出现误差。
急诊科常用医疗设备介绍
在急诊科中,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处理急诊患者。
本文将介绍几种急诊科常用的
医疗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机、呼吸机、除颤仪等。
血压计是急诊科中最基本的医疗设备之一,用于测量患者的血压值。
通过血压计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低血压等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心电图机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急诊科医疗设备,用于监测患者的心
电图信号。
通过心电图机可以检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指导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呼吸机在急诊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辅助患者进行呼吸。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呼吸机可以提供必要的氧气,维持患者的呼吸
功能,是急诊科必备的设备之一。
除颤仪用于处理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能够给予患者及时的除颤治疗。
在急诊科中,除颤仪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设备,医生需要
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迅速进行必要的除颤处理。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常用医疗设备,急诊科还会配备其他各种各样
的设备,如X射线机、CT、B超等,用于帮助医生进行更全面、准确
的诊断。
这些医疗设备的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是提高急诊科抢救效
率和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急诊科常用的医疗设备种类繁多,每一种设备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用途,医生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急诊科医疗设备的性能会越来越先进,为急诊抢救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除颤仪操作使用规范除颤仪是临床用于心脏电复律或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的抢救设备。
心脏电复律技术通过除颤仪应用高能量脉冲电流短时间内直接或经胸壁间接作用于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的心肌纤维在瞬间同时除极,消除折返激动和抑制异位兴奋灶,从而转复多种快速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律的过程。
【基本结构与功能】除颤仪一般由蓄电部分、放电部分、能量显示器、心电监护仪4个部分组成。
1. 蓄电部分充电时由电压变换器将15V直流低压换成脉冲高压,经过高压转换器将电压升高至7000V,最后通过高压继电器来向电容充电。
也可用充电电池提供电压。
2. 放电部分除颤治疗时,首先高压继电器切断充电电路,接通放电电路,使电容储存的电能经由除颤仪内部的电感、外接导线、电极板及人体构成构成的放电回路产生高压放电脉冲。
放电时,在极短的时间即3.5秒内能达到最大放电300~450J。
一台除颤仪附有2个体外电极板,通过导线与主机相连,电极板我呈圆形或方形,成人用电极板直径为90mm,儿童用为70mm。
除颤仪主要是通过体外电极板向人体放电来实现其作用,电极同时也可监测患者心电图的改变。
3. 能量显示器电复律选择的能量能在显示屏上体现。
4. 心电监护仪有5个心电监护导联线。
使用时按“导联选择”键选择希望观察患者的导联,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是否显示展上显示,按“心电波形波幅”键调整QRS波的波幅到适当的的高度,按“心律报警范围键将心律报警的上下限调整到合适的数值。
此外,除颤仪上还有一“同步”开关,主要用于同步电复律的情况,按“同步”键时,除颤仪由R波触发放电。
当仪器处于非同步状态时,放电由人工激发。
【工作原理】除颤仪按放电时间划分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工作方式。
1. 同步电复律复律脉冲的发放是利用心电图上R波触发同步装置,使电刺激落入心电图上R波降支或者R波起始后30毫秒左右处,即相当于心室绝对不应期中,使电击与心动周期在时间上达到步调一致,从而能够使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其目的在于避开心动周期的易损期。
心脏除颤器和心脏除颤监护仪校准装置操作规程1 依据JJF 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2 适用范围本操作程序适用于普通心脏除颤器和心脏除颤监护仪除颤部分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
不适用于自动外部除颤器、体内植入式除颤器的校准检查。
3 检定前的准备工作3.1检定环境:温度:(20±10)℃;相对湿度:不大于80%;3.2检定设备:PHASE型除颤/经皮起搏器质量检测仪。
3.3供电电源:电压220(1±5%)V,频率50(1±2%)Hz。
3.4周围无影响校准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
4 检定过程和检定方法4.1外观检查目视检查被校一起的外观及附件,被校准的除颤器和除颤监护仪各开关、旋钮、按键等应工作正常。
被校仪器应无影响其电气性能的机械损伤,附件齐全。
4.2工作正常性检查目视和手动检查被校仪器的各种功能,被校仪器上的各种控制旋钮应档位正确,接触良好,步跳清晰,调节平滑。
除颤电极应表面光洁,不得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毛刺和过多的腐蚀斑点。
主面板应有能量值的数字显示或模拟表指示,应有充、放电开关和充电指示灯,当能量充满时,应有显示指示及声音提示。
4.3释放能量检查被校仪器的除颤电极放置于除颤器测试装置的放电电极上,依次选择测试装置MUNUAL→DEFIB→ENERGY选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选择除颤仪的6个能量点进行充放电测试,并且其中应包括最大能量点和最小能量点,记录数值。
4.4充电时间检查通过声音或充电完成指示灯确认被校仪器储能装置处于完全放电状态。
依次选择测试装置MUNUAL→DEFIB→CHG TIME选项,按下START,phase3开始计时5s,计时结束的同时按下除颤仪的充电按钮。
除颤仪充电完成后,迅速对极板放电,记录数值。
4.5充放电次数检查依次选择测试装置MUNUAL→DEFIB→ENERGY选项,通过声音或充电完成指示灯确认被校仪器储能装置处于完全放电状态,在1min内分别用200J、200J、300J 能量档进行充、放电操作。
除颤仪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除颤仪及附件、导电糊、心电监护仪,插线板。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3.操作步骤
(1)在准备电击除颤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室颤。
(2)打开除颤仪,接上电源线和地线,并将电源开关转至“交流”位置。
(3)定位:电极位置应能产生最大的经心脏电流。
标准位置是①右侧:胸骨右缘锁骨下方(胸骨右,锁骨下一横指处),②左侧:腋中线,平乳头,(第4、5肋间)。
(4)取导电糊涂于电极板放置处。
(5)按下胸外除颤按钮和非同步按钮,准备除颤。
(6)按下充电按钮,注视电功率数的增值,当增加至所需数值时,即松开按钮,停止充电。
(7)电功率的选择:成人首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200J。
(8)取下电极板,同时嘱床旁人离开,准备除颤。
(9)操作者两臂伸直,使自己身体离开床缘,电极板紧贴患者皮肤,施加大约10㎏的压力放电,进行除颤。
(10)除颤完毕后取下电极板,举在手上1-2s,再放下。
如除颤一次未成功,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可仍选择200J或者提高到360J。
(11)评估除颤效果。
(13)放下电极板,立即行CPR5个循环或两分钟。
注意事项:①除颤前应详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②电极板放
置位置要准确,并应与病人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
③电击时,任何人不能接触病人及病床,以免触电。
④对于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处理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除颤。
⑤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3-5天后可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