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演示文档.pptx
- 格式:pptx
- 大小:334.26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第七章明代文学小说:明前期: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如,《三国演义》就是以“回”为单位的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
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
其中著名的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文言小说:文言小说指的是古代以文言记录的杂事、异闻和故事。
我国的文言文小说数量众多,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记鬼神怪异之事的志怪小说。
其中不少作品,虽然采取了神鬼怪异的虚构形式,却表现了积极进步的现实内容。
如《列异传·宋定伯捉鬼》,讲述了宋定伯夜行遇鬼,但他并不害怕,最后迫使鬼化为羊,卖钱千五百,表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智谋。
《搜神记·韩凭夫妇》和《董永》,前者描写韩凭夫妇反抗宋康王迫害,双双殉情而死后变成雄雌鸳鸯,相聚不散,后者讲述了人与仙女的爱情,均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是搜奇记逸的传奇小说。
第五章明清文论概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
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2.主情——明诗宗唐。
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mǐ亲庙)宋”,弥合唐宋。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第一节小说理论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一、李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世先后论也。
”比较:“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日常琐屑道听途说——虚实不辨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