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海讲义: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

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依存度(资源型产业的职工及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依存度(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魁先生运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同时考虑历史沿革、城市发展及统计误差,以1999年为基准,提出界定矿业城市的指标体系:①矿业产值地级市大于1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②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于5%;③矿业从业人员人数大于6000人。符合上述指标之一即入选。此外,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新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按照上述统计标准,我国现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236个地级市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427座县级市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个,占全国168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10.7%;建制镇36座。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也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和标准。①资源型城市的确定原则:一是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一种是先矿后城,也就是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东营、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另一种是先城后矿,城市在资源开发以前已经出现,但是,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发展,如大同、邯郸。二是动态原则,也就是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注重它的全过程。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是通过若干年的转型,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已经很小,这些城市就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②依据下面四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一是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采取10%的临界值是因为: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我国所有城市的这一比值平均为4-5%;在研究地区支柱产业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二是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三是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我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果大于5%说明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四是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根据上述原则、标准和步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个。其中,黑龙江最多,有13个;山西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在这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63个,

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它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从行政级别看,地级市47个,县级市71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二、城市之痛

1、就业之痛

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情况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万人)

大同7.5 抚顺12.4 淮北 2.8 冷水江 1.8 孝义 1.1 辽源 2.7 萍乡 3.9 攀枝花 3.1 乌海 1.9 伊春 6.5 鹤壁 2.4 平顶山 2.9 阜新15.6 淮南 4.7 铜川 2.8 双鸭山 6.5 白银 2.9

2、生态之痛

1958年建市的东川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曾经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省辖市,被称作“铜都”。然而,因为资源枯竭,走向衰落的东川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成了省会昆明的一个远郊区。2001年,累计生产48万吨精铜,创造55亿元财富的东川矿务局也由于资源枯竭而破产。成百上千年的深度开采,弃渣弃土,再加上过度放牧,陡坡垦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现在的东川被称为“泥石流博物馆”,平均每年发生15次大的泥石流,最多的年份高达28次,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