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8.55 MB
- 文档页数:24
椎体结核与椎体转移瘤是常见的椎体疾病,两者在影像学上有一些鉴别要点。
通过影像学的鉴别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时明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影像学表现、部位特点、边界清晰度、骨质破坏程度、软组织侵犯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影像学表现1. 椎体结核:X线表现为椎体早期呈现不规则模糊的小斑点状或片状密度增高,进展期呈现椎体变平、变矮、变宽,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及硬化增生,椎体前缘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椎体椎弓根联合区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紧贴椎体形成冷脓肿。
2. 椎体转移瘤:X线表现为椎体密度增高、骨质破坏以及椎体变形,偶见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
CT和MRI表现为椎体呈蜂窝状、梨形、圆形不规则破坏。
单个或多个椎体受累,病变好发于胸椎和腰椎。
放射性骨扫描可显示椎体转移灶的高放射性摄取。
二、部位特点1. 椎体结核:好发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其次是颈椎、腰椎顶端、胸腰交界区椎体。
2. 椎体转移瘤:好发于胸椎和腰椎,多为单级受累,较少出现多级受累。
转移瘤偏向于发生在椎体的前中部,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不规则破坏。
三、边界清晰度1. 椎体结核:病变椎体边缘模糊,边界不清晰。
2. 椎体转移瘤:病变椎体边缘清晰锐利,边界明显。
四、骨质破坏程度1. 椎体结核:骨质破坏与硬化同时存在,病灶周围可见小积液,局部纤维化硬化后形成寒性脓肿,软组织肿胀。
2. 椎体转移瘤:骨质破坏多为明显酷似溶骨性破坏,少有骨质增生。
五、软组织侵犯1. 椎体结核:炎症性软组织侵犯明显,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
2. 椎体转移瘤:软组织侵犯较少,周围软组织不明显肿胀。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椎体结核与椎体转移瘤在影像学上有一些鉴别要点,但鉴别的过程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以确诊为主要目标。
对于这两种疾病,我们应该采取合理和及时的治疗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椎体结核与椎体转移瘤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脊柱疾病,两者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鉴别要点。
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和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式:回忆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观看椎体、椎间盘、椎弓根、附件破坏、硬膜囊和脊髓受压情形。
结果:12例患者2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6例,3个椎体4例。
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成不均匀强化。
结论:MRI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椎体骨炎,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及神经损害。
对脊柱结核有确切诊断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脊柱结核是脊柱外科常见病,由于X片和CT对脊柱结核诊断较困难,MRI检查是脊柱结核初期诊断最准确手腕之一。
本文回忆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式一样资料12例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岁~58岁,平均年龄岁。
病程2个月~3 a。
所有病例有胸背部和(或)腰背部疼痛,7 例有下肢病症,8例有驼背,2例有结核中毒病症低热、盗汗和消瘦。
检查方式利用飞利浦公司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
脊柱相控阵线圈,采纳SE序列及FSE/T2/SPIR。
矢状位T1WI(TR/TE 500 ms/13 ms~600 ms/13 ms),T2WI(TR/TE2 250 ms/120 ms~3 200 ms/120 ms)。
层厚4 mm,层距mm,FOV为320 mm。
轴位T2WI(TR/TE 2 250 ms/110 ms~3 500 ms/110 ms),FOV 220 mm。
必要时加做冠状位成像。
9例患者行Gd DTPA增强T1WI。
2 结果病变部位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 例,腰骶椎2例。
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6例,3个椎体受累4例。
椎体及附件改变椎体破坏以与椎间盘相邻处为主,离椎间盘较远的部位MRI显示正常,其中前中部破坏为主者8例,椎体全数破坏4例,2例患者椎弓根受累。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标题: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摘要: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综合回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结核形式,其特征是侵袭性生长和明显骨质破坏。
脊柱结核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其治疗难度大,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对于脊柱结核的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脊柱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5岁,农民工,一周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乏力等症状,近日出现左下肢放射状疼痛,随后出现下肢无力。
体格检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下肢肌力明显减退等。
患者之前没有过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史。
临床病理特点: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局部疼痛、脊柱畸形、感染部位局部温度增高、压痛等。
患者的脊柱结核病例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和下肢放射状疼痛,同时出现下肢无力和肌力减退的症状。
体格检查还进一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和温度升高情况。
这些病理特点提示可能是脊柱结核引起的。
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和MRI等。
其中,MRI对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骨骼破坏的评估更为敏感。
该病例通过CT和MRI检查发现腰背部椎体明显破坏和脊柱畸形。
2.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和活检材料的培养和病理学分析。
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意义。
在该病例中,通过活检材料的病理学分析,发现组织中典型的结核杆菌。
治疗策略:1. 抗结核治疗:包括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一般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醇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物联合方案。
维持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耐药、复发等。
根据该病例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开始了合理的抗结核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脊柱结核合并严重脊柱畸形、神经损害或采用化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脊柱结核诊断金标准
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脊柱结核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背痛、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
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影像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
其中,MRI是最为
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脊柱结构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
在MRI上,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包括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脊柱
后凸畸形等。
3. 细菌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细菌学检查包括痰液、脓液、组织等标本的培养和涂片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但是其阳性率较低,仅
有30%左右。
4. 免疫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结核感染情况,但是其阳性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疑似脊柱结核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较常见。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所见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在X线片上表现出骨质破坏,椎间隙改变,脊椎变形或脓肿形成而在临床上又有腰痛,脊椎运动障碍、窦道、变形,低热和脊髓受侵等现象。
随着自动电视X光机的不断引进,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准确估计病变范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92例经CT、手术、穿刺证实的脊柱结核,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2例中,男性68例,女性24例,年龄16~67岁,平均43岁。
临床症状表现为低热、盗汗、消瘦或血沉增快19例;颈胸、腰脊部疼痛伴运动障碍及畸形42例;上肢疼痛,麻木7例;下肢疼痛,麻木12例,进行性下肢瘫痪20例;29例伴有结核病史。
病程9个月~12年不等。
其中5例误诊为脊柱转移性肿瘤,3例因病程轻微而漏诊。
2X线表现2.1 部位:病灶位于颈椎4例,胸椎23例,腰椎21例。
胸腰椎段交界34例,腰骶部交界10例。
其中病变1个椎体53例,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16例,4个椎体5例。
2.2椎体骨质破坏45例,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圆形或不规则形、糜烂性骨质破坏缺损,边缘模糊或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其中42例椎体塌陷呈溶骨性破坏,3例仅表现为椎体前缘浅凹状骨质缺损。
2.3附件型10例:椎弓根6例、横突4例。
其均表现为骨小梁模糊,结构不清,同时伴有椎体破坏,并累及小关节。
2.4椎间隙变窄及消失62例:边缘性28例,骨膜下型及附件型各为7例。
椎体互相嵌入并出现成角畸形20例,其边缘毛糙模糊不清,同时伴有脊柱曲度改变。
2.5死骨形成16例:松质骨死骨表现为砂粒玻璃样至米粒大小,多少不一。
2.6椎旁脓肿:脊柱周围有梭形软组织肿胀。
腰大肌影模糊、饱满、增宽、以至隆突,在颈椎即为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增宽。
其中10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影。
3讨论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较为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
文献报道的中年人脊柱结核病例中,本组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45.5%,临床症状与体征多不典型,常为病变程度不相一致,易造成临床漏诊和误诊。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在X线平片、CT、MRI中的表现特点。
结果 X线平片表现: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变形,脊柱局部后突畸形;椎旁偶可见寒性脓肿。
CT表现:能更清楚的显示椎体破坏、钙化、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显示冷脓肿;显示椎管及脊髓有无受压情况;MRI表现:显示炎性水肿及病灶周围炎性反应的范围;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信号明显异常;强化后清晰显示冷脓肿的界限及壁的情况;可清晰显示椎管、硬膜下腔及脊髓的情况。
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X线平片、CT、MRI中显示各有特点,以MRI最为敏感,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影像骨质破坏冷脓肿骨关节是结核病的好发部位之一,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占全部骨结核的50%以上[1],脊柱结核的影像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术前必做的项目。
本文回顾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临床、影像资料,探讨其X线平片、CT、MRI的表现,旨在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术前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0年经活检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男:女比例1.5:1,年龄7岁~62岁,平均年龄32岁,35岁以下24例,占68.6%。
临床表现主要为脊柱疼痛,多为持续性或者间歇性酸痛或钝痛,29例;脊柱活动障碍25例,脊柱畸形19例;9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上臂、下肢等出现放射痛;18例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等,其中5例伴发肺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3个月~6 年不等,平均病程13个月。
2例伴有瘘管形成。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
岛津500MAX线机:脊柱常规正侧位。
飞利浦十六排螺旋CT:病变部位平扫,层厚5mm,层距为5mm,选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