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桃花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桃花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积累文言词语;○2诵读中感受桃花的美。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的。要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能力,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节课紧紧抓住了诵读这一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学中渗透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点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过多地使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所以我想: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应该是师生双方活动的重点。活动建构教学思想,把“活动”看作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增加作品魅力,扩大教学容量。

三、说学法指导: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着这一原则教学中采用:

吟诵法:《桃花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领略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情景联想法: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社会。

价值问题提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悟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异质分组:按照语文学习水平每四人分一组,每组都兼顾好中差三等,并选出一名组长。

2、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发现体会桃的“美”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疏通文意——联想想象——质疑探究

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反思“美”(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大屏幕出示陶渊明画像及“世外桃”一词,配以悠扬的古乐,并提问“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这个词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妙世界。愈是神秘就愈能扣动人们的心扉。能写出这样一个令人神魂颠倒的仙境的会是怎样一个人呢?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教学资,以此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创设情感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走近陶渊明的隐逸之风。(约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①老师配图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标注生字词的读音,渐入佳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③个别学生展示,同学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教师适时点评。

④自读与听读后,学生将自己标注的重点字句全班交流,以强化记忆。只有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了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从认识的心理过程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

(三)、疏通文义,积累词语,寻找世外桃的金钥匙。(约8分钟)完成教学目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部分常用文言词。

教师首先让学生调动以往文言文学习经验,探讨如何最有效地读懂文言文?引导他们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文意。常见关键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这些文言词语就像打开文言宝库的金钥匙。然后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