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_语言文化语言文化一、引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
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
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
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
”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
”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
Braniff 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
同样the hevrlet autbile 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 hevy Nva 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
N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
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
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中泰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内容提要:汉语和泰语同源,其英译词具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
透过汉、泰语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我们窥见的是汉、泰两族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和泰语英译词相似性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汉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
因此,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决定了汉语和泰语在吸收英译词时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例如:吸收的方法有音译,意译,半音半译等。
一、中泰英译词的相似性及其原因汉语和泰语同源,同属汉藏语系,泰语又属壮侗语族。
两种语言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两种语言在接受外来词时也有相似性。
而且两国地理位置接壤,风俗习惯也相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相似的文化就会带来相似的语言。
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1]“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贷’,只要有文化的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
” 在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中认为:[2]“外来词是指来源于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词”。
所以英译词是指在外来词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词。
但是绝对不是外语中原来的词,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在接受外族语言影响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重新改造和创制的过程。
所以,从汉、泰语的借入形式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在吸收英译词时对原英语词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造。
汉、泰语在吸收英译词时,在借入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全音译直接模仿英语词的语音形式,再用汉、泰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汉语和泰语语音的特点及规则,从而产生新词。
这类词通常称为音译词。
如:汉语:咖啡(coffee)吉他(guitar)巴黎(Paris)伦敦(London)白兰地(brandy)法兰西(France)奥林匹克(Olympics)休克(shock)拷贝(copy)泰语:กกกก——coffee 咖啡กกกกก——horn喇叭กกกกกกกก——Olympics奥林匹克กกกกกกก——guitar吉他กกกก——care 注意,关心(二)半音半意在汉语里,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英译词,可以分为两类。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题目1:解决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参考答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题目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资金; 政策; 帮扶; 教育参考答案:教育题目3: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应当优先重点发展(): 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初等教育参考答案:民族教育题目4:蒙古语按谱系分类,属于( ): 阿尔泰语系;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参考答案:阿尔泰语系题目5:在蒙古族中传播较广的宗教是( ): 藏传佛教; 小乘佛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参考答案:藏传佛教题目6:政府依法管理的是( ): 宗教教义; 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参考答案:宗教事务题目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 民族自治; 民族自决; 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参考答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题目8: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 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政治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参考答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题目9: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9/5/01; 1948/5/01; 1947/5/01; 1949/10/01参考答案:1947/5/01题目10: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效力和地位() : 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高于宪法; 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等同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参考答案: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题目1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思想的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语⾔⽂字的⽂化特征表现在: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语⾔是重要的⽂化事象,指的是语⾔的诞⽣意味着⼈类⽂化的诞⽣,⽂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的发展。
语⾔是⼀种有特殊性的⽂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不同的语⾔代表的是不同的语⾔习俗,如因汉语特点⽽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习俗,不同的语⾔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所造成的⽂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们的⽣活之中,成为社会⽂化的⼀部分。
另⼀⽅⾯,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化事象联系在⼀起,社会政治、⽂化对语⾔的发展和使⽤起着直接的影响。
⽂化对语⾳、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促进其他⽂化事象的发展;⽂字也是重要的⽂化事象;⽂字是⽂化的载体,服务于⽂化,同时⼜促进⽂化的发展。
语⾔是⽂化的代码,⽂字对语⾔的记录,突破了语⾔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离开了⽂字,许多⽂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字对⽂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字对⽂化的促进作⽤,也表现在⽂字对语⾔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的语⾔却⾄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多种语⾔可归属为哪五⼤语系根据语⾔之间有⽆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语⾔归属为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语⾔、⽂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知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道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客观事实,因其内在的规律与逻辑,必然存在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生性、互补性和矛盾性。
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不同行为体即多样性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恪守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共生",从文化持有者的"主位"立场出发,弱化文化间的矛盾,强化文化间的共生与互补,从而实现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时期。
这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使我国经济运作的基本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使科学、技术、思想和艺术等文化的生存状态、组织发展方式以及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柏默曾经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用于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记录的符号,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群体沟通和交际的方式、途径。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人类言语能力的社会化产物,又是一种必要的规则的汇总,此种规则被社会群体所接受,使其每一个成员得以完成言语活动。
”而对于“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者讨论已久,仍莫衷一是、颇有争议。
“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西方的拉丁文“cultura”,它的原义是指耕作土地,后来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智能和精神。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化”的定义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动作行为和思想、信仰的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文化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法律和法规;第二个方面是思想、信念和信仰;第三个方面是习惯、风俗和禁忌;第四个方面是礼仪、礼节和仪式;最后一个方面是技术、工具、艺术品以及其他有关成分。
而在《辞海》里叙述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一切,如思想、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关系关键词:文化民族语言来源:《甘肃民族研究》1995.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
”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农业首先得到发展。
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
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
当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
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
文化通常在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意义上被使用。
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广义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的构建可作多层次的分析。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定义所界定的文化内涵真是太宽广了,人世间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包括在内,它与我们日常谈论的“某人文化水平高低”之类的“文化”真是差别甚远。
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来指涉人类普通性知识的掌握水平。
按照这个理解掌握文化并不是人人必须,也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事情。
但是文化在民族学中却用去指涉各民族成员人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
基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他们由社会习得的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人与人之间可以划出不同的民族来,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
同样每一个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以便使自已置身于某一个民族中,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
两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社会上没有民族归宿的人绝对不存在,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族籍,这就是民族的客观归宿性。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我们首先对民族语言的起源作一简要的探讨。
自古代以至十九世纪,各派学者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知几几,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家们,如英国的洛克(Lock),亚当斯密士(Adam smith),德国的菜伯兹(Seib niz)、赫尔德(Herder)、冯德(Wundt)、法国的卢骚(J·J·Rousseu)、勒南(Renan)等,各有各的看法。
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考证,从地球冷到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和动物的进候算起,人类的历史大约也有几十万年。
在这几十万年当中,有历史记载的不过几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最新科学认定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太古时代,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适应交际的迫切要求和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的定论。
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四个特征,然而在民族众多特征中,语言具有多重性的特殊地位。
语言与民族的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仅十分专化,甚至十分顽固,即使延续数百年上千年之久,民族与语言皆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但对应关系却依然如故。
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
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从文化结构上看,当然也包括语言在内。
则这个总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构成文化的总网罗。
就语言而言,它与其子系统的关系就比较特殊,它不仅可以一个子系统的身份参加文化整体运作,它还必须充当所有子系统多种特征、属性、内容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
也就是说,该民族文化中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括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
这种功能的发挥又得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如果用民族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语言的这套符号系统——以声符为物化形式的符号;事实上使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现象都在有声符号之上结成了同根关系。
正因为如此,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作用,因而在文化运作中,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因此,从局外人看来,要把握其特征,并通过它去掌握该民族的整个文化将都是最简捷的途径。
一个民族的母语既然是该种文化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而且是专用表达形式,因而它对于该民族来说,当然具有专一的归宿性。
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是一个公用的桥梁。
语言在充当这种桥梁作用的同时,将该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内容经常发生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作为该民族文化特有的信息体系,存入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大脑。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都在各民族语言的宝库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词汇上,更重要的是对上述这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的内在语言系统,即贮存于每个使用该语言成员大脑中充当建立联想关系的依据的内贮信息库。
这个内贮存信息库的习得,不仅是通过幼儿在学习本民族母语中逐步地学到存入大脑。
正如结构主义学派追随者雅可布孙所说的,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有两大基本的信息系统,即由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生物遗传密码,和由神径——生理及社会——心理机制传递的语言能力。
索给尔与雅可布明确地告诉人们单分析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不足以反映该语言的特点,还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入具体的民族之中,才能真正反映该民族的语言的主要特征,它证明了“内语言”的存在,而且让我们注意到“内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依存关系。
语言从原始人类创造有声之后,直到今天,它是不断发展着的。
这种发展,这种随着时代而发生演变,虽然很少被语民们所觉察。
语言这种发展究竟是什么来做基础呢?语言本质上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
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共同劳动的时候起,一直到当代电脑时代止,都是一往直前的发展着,作为为社会服务的语言也不可能不向前发展。
要是不了解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语民的社会发展历史和语言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文字的起源。
任何语言都是脱离不了声音的,但不见得每种语言都有文字。
语言起源很早,但文字却是后来很久才有的。
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曾经有不少的摸索。
中国古代有“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记,所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
据说南美洲秘鲁古代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用红色代表兵,黄色代替黄金,白色代表白银,绿色代表谷物,一个结表示十,两个结表示二十,一个双结表示一百,两个双结表示二百等。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符号,还不是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代表人们各种概念,并不能把它念出来。
用图画表示意义可说是由实物帮助记忆过渡到象形文字的一座桥梁,也叫表形文字的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有楔形文字,埃及的神圣书体,中美洲马雅人图形文字,中国的汉字。
这四种文字体系符号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由表形趋向于表意,由表意趋向于表音。
楔形文字在古代曾为苏美利人、巴比伦人、古波斯人、喜地特人取用,现在已消亡。
埃及的圣书体曾演变成僧侣书体和平民书体,自纪元三世纪埃及为亚历山大王所侵服后已日渐衰落,所以三世纪后所用的科泊特文已经改用希腊字母,而埃及的圣书体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了。
中美州马雅人所用的图形文字也久已不复存在于世。
汉字可说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的书写体也曾经过篆、隶、楷、行、草等几度变化,汉字并且曾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演化成了他们的假名、许文和字哺。
汉文字是从古到今传统一贯,使用人数最多的超级文字。
藏文创制于17世纪,彝文最早物证为贵州省大方县大铜钟(1485)所存文献内容极广。
傣文成于14世纪。
水族占卜用书写文字,创制时代不详,大约不会早于明代。
综观汉藏语系的各种文字的创制与发展,可以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分界时期在19世纪末。
后期国内民族在外籍族的影响下创制的文字,其中又可以从公元1950年后为界划出两段。
前段为外籍宗教徒为布道传教而创,方式取法于这些宗教徒的本族文字体系。
后段则出于民族平等和加速少数民族智力开发的需要,则一律取用拉式拼音文字,如茵文、布依文、壮文、侗文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古今中外,众多民族的社会里都是有语言的,不曾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文字没有民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载意义的口头有声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用书面符号系统,以民族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字是一组附着于语言的文字因子。
由于文字与语言诸因子群之间存在的是附着关系,所以文字与语言的结合较为松散。
这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不呈严格的对应关系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存在,充分表明了文字与民族文化整体联系的松驰。
有文字的民族往往经历了多次的文字改革,甚至全盘重来,然而语言却无法简单地人为左右。
蒙古文创于13世纪,原型取法于回鹘文字母,几经改良后,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文”,尚通用于我国内蒙古地区。
文字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书写工具,社会的上层教育制度和社会信息的跨地超时传递机构,而语言则依于信息的直接传递需要,家庭内的教育和人体发音器官的训练,致使文字在功能上依存于语言,但在存活条件上不与语言结成同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