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4.87 KB
- 文档页数:2
《弹力》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弹簧弹力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弹簧弹力的定义:弹簧是一种可以发生形变并具有弹性作用力的弹性体。
弹簧弹力是弹簧产生的等大反向作用于形变的弹性力。
2. 弹簧弹力的计算方法:根据胡克定律,一根弹簧所受的弹簧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即 F = -kx,其中 F 为弹簧力,k 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 为形变量。
3. 弹簧弹力的应用:弹簧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仪器仪表、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领域,如电子称、悬挂系统、减震器等设备。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使用到的弹簧产品,引发学生对弹簧的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弹簧弹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基本特性。
3. 计算练习:设计几道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计算弹簧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几个真实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弹簧的弹力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弹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弹簧的更多知识。
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弹簧弹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弹簧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和主题。
4. 能够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小说。
二、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弹力》是美国作家查克·帕拉尼克的代表作品,出版于1996年。
帕拉尼克是一位著名的当代小说家,以其黑色幽默和扭曲的故事情节著称。
《弹力》也是他最广为传播和讨论的一部作品。
2. 内容概要:《弹力》讲述了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乏味的白领工作者,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物理《弹力》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 弹力的计算方法3. 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方法。
2. 难点: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
2. 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让学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评价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弹力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弹力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2. 课件: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3. 视频资料:弹力现象的演示4. 练习题:针对弹力的计算和应用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弹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 第2周:讲解弹力的计算方法3. 第3周:分析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公平,是否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十、课后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根据弹力的计算方法,计算一个弹簧的弹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弹力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弹力的定义,并能够解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弹力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弹力是高中物理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为了加深您对于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弹力高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一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从而引出本节新课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环节二:规律建立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并且做出引导,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重力,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向学生提问: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2.如何测量弹簧弹力F的大小?3.如何描绘F-x关系较简洁直观?学生讨论,并得到实验方法:将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静止时,弹力大小等于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测量弹力的大小F,从固定于竖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测出悬挂重物时弹簧的伸长量x(或总长度)。
说明注意事项: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在读数;2.说明书中以说明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学生实验并列表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并展示表格的参考格式(可以有多种)根据数学知识,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描点连线,找到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展示学生所化图像,并说一说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环节三:规律的深化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称正比,即:F=kx。
1.k为劲度系数,大小有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单位:牛顿每米(N/m)。
2.适用范围:在弹簧劲度系数以内。
环节四:规律的应用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1.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环节五:小结作业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初中物理弹力学教案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2. 弹力的计算方法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弹力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弹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3. 学习弹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弹簧的伸长量计算弹力的大小。
4. 应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弹簧的弹力,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弹力知识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学生能运用弹力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弹力的相关知识,如弹性势能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弹力的内涵和外延。
九年级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什么是弹力,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弹力的计算:弹力的计算公式,弹性系数的测定。
3. 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计算方法,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性系数的测定,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产生原因。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的定义,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3. 讲解弹力的计算方法: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讲解弹性系数的测定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弹力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弹力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练习、实验报告。
3. 评价标准:能正确解释弹力的概念,熟练运用弹力计算公式,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物理教材。
2.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性系数测定仪、实例图片及视频。
3. 辅助材料:弹力相关习题集、实验指导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初中物理弹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弹力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拉弹簧、压弹簧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3. 学习弹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总结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是产生弹力的条件。
4.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弹力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弹力》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看书和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归纳总结出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以及会测量力的大小。
【学习过程】一、通过看书了解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性形变什么是塑性形变,通过一些实验体会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活动1:1、用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直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互交流。
交流后,自学课本6面“弹力”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自主评价1:(1)什么叫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2)什么叫做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3)什么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二、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学习活动2:在一个弹簧的下面第一次挂一个钩码,第二次挂两个钩码,第三次挂三个钩码。
自主评价2:(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做成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______________,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用弹簧做成的,叫做。
学习活动3:看一看,认识弹簧测力计。
自主评价3: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通过看书结合实际练习,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活动4:给你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并和你的同学交流。
自主评价4:(1)你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弹力》教案】1【篇二:《弹力》教案】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2、3、4五.教学反思:【篇三: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弹力》的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弹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如何通过实验测量弹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理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如何测量弹力的大小。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4. 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评价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否准确测量力的大小。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弹簧测力计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2. 引导学生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八、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用于演示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
2. 实验材料:如弹簧、挂钩、绳子等,用于搭建实验装置。
九年级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3. 弹力的计算公式:弹力F = kx,其中F表示弹力,k表示弹簧常数,x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弹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弹簧常数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弹力的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弹力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弹簧玩具,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力。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4. 讲解弹力的计算公式:介绍弹力F = kx,解释其中F表示弹力,k表示弹簧常数,x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5.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并测量弹力的大小。
6.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
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弹力产生原因的掌握情况,通过解答相关问题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弹力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评估。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类型的弹簧,如橡胶弹簧和空气弹簧,并解释它们的弹力产生原理。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掌握胡克定律,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胡克定律。
2.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胡克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弹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弹簧在受到拉力时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弹簧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原因?2.弹力的概念(1)讲解弹力的定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抵抗变形的力。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
3.弹力产生的条件(1)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变形。
(2)展示弹性变形的实例,如弹簧、橡皮筋等。
4.弹力的方向(1)讲解弹力方向的一般规律:弹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2)展示实例,让学生判断弹力方向。
5.胡克定律(1)讲解胡克定律:在弹性范围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2)引导学生推导胡克定律的公式:F=kx,其中F为弹力,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6.胡克定律的应用(1)讲解胡克定律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如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劲度系数等。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例展示、实验设计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胡克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延伸1.开展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胡克定律。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探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弹性力学,了解弹性力学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4.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教学设计篇1【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
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弹力》年级:初中学科:体育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弹力”这一体育概念的含义。
2. 了解身体某些部位具有弹力的原因。
3. 学习并练习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
4. 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弹力?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弹力?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图示和文字,详细讲解身体具有弹力的原因,如肌肉弹力、关节弹力等。
同时,讲解身体弹力的重要性和对运动技能的影响。
3. 实践操作(30分钟)3.1. 暖身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简单暖身运动,如慢跑、摆臂、摇头、转腰等,以准备接下来的活动。
3.2. 弹力练习(1)教师示范一些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和对弹力的训练效果。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教练,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
4. 温故知新(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复习刚才的学习内容。
比如,问学生哪些动作是能够增强身体弹力的?5. 结束(5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提高身体的弹力水平。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执行动作。
2. 针对理论讲解部分,可以设计一份简答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于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对于实践操作的反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介绍《弹力》的概念。
2. 图示和文字材料,介绍身体弹力的原因和训练方法。
3. 暖身运动和弹力练习所需的器械和场地。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弹力。
2.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或活动,锻炼身体弹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3. 弹力的测量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1)弹力的概念:物体因受力而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在受到拉力时,其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被测力不超过量程。
②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不在则调零。
③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④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加深对弹力测量工具的理解和掌握。
4. 总结与拓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弹力的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深入探究力学领域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学生实践操作弹簧测力计,评价学生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测量方法和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预习目标:
1、列举生活中有弹力的物体,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力测力计的原理,能简要描述弹力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预习和动手,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能对弹力测力计产生一定的兴趣。
预习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自学内容
任务一:弹力
自学课本P6页“弹力”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1、什么叫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2.什么叫做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3.什么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弹力的大小与有关。
5.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观看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你认为该怎样保护它?
任务二:弹簧测力计
一、自学课本P5-6页弹簧测力计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观察其结构,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出它的测力原理是。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本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 图7.2-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测量头发能够承受的拉力大小为_____N。
4.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些,你知道为什么吗?5.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练习】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3.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
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预习诊断: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A、撑杆跳高
B、跳远
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守门员用力扑住射向球门的足球
2.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A.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
B.弹簧测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
C.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D.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标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
3.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4观察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