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游仙诗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种体式。
就其本义⽽⾔,这指的是歌咏仙⼈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句数或⼗句,或⼗⼆句,或⼗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夸张、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法;⽽道家神仙典故的运⽤,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调。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种纯写求仙长⽣之意。
另⼀种则是愤世嫉俗之⾔。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上 ;乘彼⽩云,⾄于帝乡”。
(《天地篇》)屈原在《离骚》⾥愤慨⾼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为《仙真⼈诗》,及⾏所游天下,传令乐⼈歌弦之”。
这些《仙真⼈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则是汉代以後的事。
神仙思想在汉代⼀直发挥着重⼤影响。
在汉⼈的宇宙观⾥,⼀个具体⽽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
反映在⽂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乐府⾥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有关仙⼈、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泛地流⾏开来。
魏、晋时期⽂⼈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量被表现于⽂学作品之中。
⽽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
如曹操的《⽓出唱》、《陌上桑》、《秋胡⾏》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
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等,这些作品显⽰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步确⽴为⼀种诗体,始于昭明《⽂选》。
《⽂选》所录有何劭⼀⾸和郭璞七⾸。
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优秀9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篇一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
【诗歌鉴赏】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郭璞《游仙诗》原文及翻译赏析郭璞《游仙诗》原文【其一京华游侠窟,山林得道成仙栖于。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存有搞吏,莱氏存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短揖谢夷齐。
【其六杂县寓鲁门,风冷将为灾。
吞舟涌海底,高浪骂蓬莱。
神仙排云出来,但见到金银台。
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娥扬妙音,洪崖颌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
奇龄安五龙,千岁方婴孩。
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郭璞《游仙诗》译者注解【其一、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不象通常的游仙诗专写下想象中的仙山灵域,往往留世默默,言多无私。
其歌咏神仙实际就是歌咏得道成仙,而歌咏得道成仙的地方往往见到出忧生乖张之情。
2、京华:京师。
3、得道成仙:指归隐独守的人。
栖于:山居为“栖于”。
4、朱门:指豪贵之家。
5、篷莱:似当做“篷藜”,指隐者定居的地方。
此篇“藜”字与栖于、荑、梯、羝、齐为韵,于古音属于脂部。
《杂县寓鲁门》篇(《游仙诗十四首》之六)“高浪驾蓬莱”与灾、台、杯、颐、垓、孩为韵,于古音属于之部。
蓬莱就是海上仙山之名,本篇祗言得道成仙高蹈,不言求仙,“莱”字当是误字。
6、捐:斟。
7、荑;初生的草叫作“荑”。
丹荑:或是指赤芝,赤芝又名丹芝,菌类。
古人坚信芝是灵草,喝了可以延年。
8、灵溪:水名。
潜盘:隐居盘桓。
9、尼里云梯:指登仙。
仙人降生因云而上时,所以说道云梯。
这里文说目鹑潜隐,就是游仙。
0、漆园做吏:指庄周。
、莱氏:指老莱子。
逸:隐。
《列女传》:“莱于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或言之楚。
楚王遂驾为至老莱之门,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
’老莱曰:‘诺。
’姜日:‘妾间位居江湖为人所新制,能够免遭患乎?妾无法为人所新制。
’投过其畚而去。
老莱乃随而锥果。
”2、进:指避世更远,入山更深,象老莱子夫妇那样。
《周易?乾九二》:“见龙在田。
郭璞《游仙诗》赏评郭璞,字景纯,两晋时人。
他博洽多闻,精通阴阳历算、卜筮之术,十四首《游仙诗》更是闻名于后世。
他的《游仙诗》的风格虽然与西晋诗风一样形式讲究,辞采华丽,却没有流于浮艳,而是借游仙来抒写自己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情怀。
钟嵘的《诗品》说郭璞是“宪章潘岳,文体相晖,彪炳可玩,始变中原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又评他的游仙之作是“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楫翼栖榛梗’,乃是坎?坝交常?非列仙之趣也。
”是十分中肯的。
自从钟嵘此论一出,后世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旨虽然也偶有异议,但绝大部分人的观点基本不出这层意思。
本文也就不再赘述,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游仙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郭璞的《游仙诗》辞藻富艳,善用华美的文字,形象地描绘瑰丽的山川风物。
郭璞的《游仙诗》中表颜色的字用得很多,而且以“绿”、“红”、“紫”等鲜明富丽的颜色为主。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游仙诗》其三。
此诗的前四句“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
”①色彩极为鲜明,翡翠戏于兰茎,花鸟交相辉映,鲜丽明艳;翠绿的藤萝缠绕在高高的林木上,郁郁葱葱的覆盖了整座山峰,不但使山峰更显深邃幽静,而且给景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的仙气。
其间更有飞泉、紫烟点缀,隐士清幽的琴声不时地回荡其间,真是诗画相配,人景相生。
又如《游仙诗》其六写蓬莱仙山的景色是“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仙山乘着吞舟巨浪而来,随着仙山一起出现的是富丽堂皇的金银台和滔滔云海,形象地写出了蓬莱仙境的宏丽壮阔。
第二,善于描绘出出尘绝俗的隐士境界和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并在浪漫色彩浓郁的背景中凸显所摹绘的隐士、神仙形象。
如《游仙诗》其二,写的是隐士情怀。
开头两句“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这位摒绝荣利,弃绝世事,隐遁在清溪千仞之岗的隐士居处的清幽。
接着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两句,颇有仙意,白云在梁栋间自由地飘飞,徐徐清风从窗口吹来,仿佛是神仙居所。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译文及鉴赏《游仙诗·京华游侠窟》是由郭璞所创作的,词中开头两句双起,以“京华游侠窟”与“山林隐遁栖”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相互对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游仙诗·京华游侠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游仙诗·京华游侠窟》魏晋:郭璞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译文京城是游侠出没的地方,山林是隐者居住的处所。
豪贵之家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归隐山里。
渴了到水源掬饮清波,饿了登山采食灵芝。
灵溪完全可以隐居,何必升天求仙呢?庄子决心遁隐,不愿为官;老莱子的妻子有超逸之志。
只有安心作潜龙的人,在行动上才能保持作“见龙”的自由,否则只知仕进,结果必然象“羝羊触藩”那样,碰得头破血流。
辞别伯夷、叔齐而去,完全超乎尘世之外。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注释京华:京师。
游侠窟:游侠活动的处所。
遁:退。
隐遁:指隐居的人。
栖:在山林居住。
朱门:豪贵之家。
何足荣:有什么值得荣耀的?未若:不如。
蓬莱:海中仙山。
托蓬莱:托身仙山,指归隐。
源:水之源。
挹:斟。
冈:山。
掇:拾。
丹:指丹芝,又叫赤芝。
荑:凡草之初生通名荑。
丹荑:初生的赤芝。
据《本草》,芝是灵草,吃了可以长寿。
灵溪:水名。
李善注引庚仲雍《荆州记》:“大城西九里有灵溪水。
”潜盘:隐居盘桓。
登云梯:指登仙。
仙人升天因云而上,所以叫云梯。
漆园吏:指庄周。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尝为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
”即所谓“傲吏”。
莱氏:指老莱子。
《列女传》记载,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楚王坐着车至老莱之门,请他出来做官,他许诺。
“妻曰: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梦游天姥吟留别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语天姥3,云霞明灭或可睹4。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我欲因之梦吴越9,一夜飞度镜湖月10。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谢公宿处今尚在12,渌水荡漾清猿啼13。
脚著谢公屐14,身登青云梯15。
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
熊咆龙吟殷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兮欲雨21,水澹澹兮生烟22。
列缺霹雳2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24,訇然中开25。
青冥浩荡不见底26,日月照耀金银台27。
霓为衣兮风为马28,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9。
虎鼓瑟兮鸾回车30,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31,恍惊起而长嗟32。
惟觉时之枕席33,失向来之烟霞34。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5。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36,须行即骑访名山3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8,使我不得开心颜!词句注释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实词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通假字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打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云青青兮欲雨下雨2.名词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向东南訇然中开:从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向东3.使动用法: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战栗;使……惊熊咆龙吟殷岩泉:使……震响句式:省略句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对此欲倒(于)东南倾一夜飞渡(于)镜湖月(我)脚著谢公屐(我)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关于乐府体诗:所谓“乐府诗”,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人乐的诗歌,但这只是最初的情况,从后来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诗,它的范围是不仅指此的。
在文学史上,“乐府”或“乐府体诗”,是包括后世作家的仿作在内的。
从句式上看,乐府诗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命名。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虚构,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传统上,“游”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行为,有两个源渊。
其一是屈子流放之后孑身行吟。
它表现的是生命个体在被世俗权力否定之后执著不渝地向历史与正义发言的自证行为,一方面捍卫了道德伦理的神圣与高尚,又一方面,成就了自己的悲壮人生和峻伟形象,充满着与外在黑暗势力和内在怯弱人性作斗争的悲剧美。
游仙诗名词解释
“游仙诗”是一种汉字文学形式,它起源于汉朝人张九龄
(712-770)的诗集《游仙篇》之中。
这类诗歌以古典韵文诗体为主,尤以抒情传神及细腻描写为特点,表达着作者对生活,宇宙及人性的思考。
游仙诗由六字诗及八字诗组成,用典型的流派语言表达丰满的情感,以调子交错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宇宙中的节奏,带给读者一种缓缓的心灵之旅。
此外,游仙诗还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最重要的是强调情感的表达,张九龄的游仙诗总是在朦胧的语言中勾勒出一种抒情的气氛。
游仙诗一般以志恸、抒情、思乡、家乡及吟咏自然风景等为主题,其视角景物及个性化的情感,可以让读者从中体悟出艺术家对于生活与宇宙的美妙感悟。
在《游仙篇》中,张九龄运用其抒情手法,带领读者到一个充满美好与悲悯的境界,游仙诗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宁静、平和、从容的情绪。
后人以张九龄的游仙诗为范本,继续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游仙诗作品,包括《梦溪笔谈》、《宋诗百首》、《诗经》等。
千百年来,游仙诗长期流传,代代相传,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流派,也被称为“千古绝唱”。
在当今社会,游仙诗仍然受到读者的青睐,它以精妙的节奏表达着古典文学中最精致的意境。
今天,中国诗词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另一个高度,它们更好地呈现了人类的思想,丰富了中华文化,也让人们
能够从中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游仙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特点,把游走的情感与藏身的思想完美结合,也使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一路传承至今。
游仙诗,一种千古绝唱,一种浩荡壮阔,一种抒情传神,一种赋予我们生活如歌的情怀。
曹植游仙诗大全
曹植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诗人,被誉为“曹操之子,文采青春”。
他的游仙诗以浪漫主义的风格而闻名,描绘了仙境般的美丽景色。
以下是一些曹植的游仙诗:
1.《赠郭盛》
登临送目望长安,落日飞来白鹭岸。
抄得春山如画里,遍无人迹见人喜。
2.《白马篇》
嫩雪明霞浅米粳,愁人痿髪难眠宁。
心迷剧渴无获得,使我沉酣依白驹。
3.《东篱乐府》
仙翁攒珥戴域半,一园杨柳入兰帐。
舞袖遥窥玉九龙,鸾凤流盘竟绕梁。
4.《借弓实射》
青钱拨白云,瑶草穿青葱。
三山拔岳峙,万里架苍穹。
5.《东篱乐府》
新作溪山好,几度情愁秋。
春流可爱处,一轮皎亮浮。
6.《送友人》
青松驻蓑服,白马驻箕踞。
朝云遥掩目,晓月自分苏。
这些诗句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的文采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李⽩的诗作。
这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由的渴求,对⿊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城。
天台四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夜飞度镜湖⽉。
湖⽉照我影,送我⾄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澹澹兮⽣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照耀⾦银台。
霓为⾐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青崖间。
须⾏即骑访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通过了解李⽩的⽣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2.过程与⽅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通过学⽣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到本课。
(让学⽣在温故中知新) ⼆、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早年就有⼤济苍⽣的志向,唐⽞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吴筠推荐李⽩,⽞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宗只把他看做⼀介词⾂,并不重⽤。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译文及鉴赏郭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诗作《游仙诗京华游侠窟》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逐句翻译以及对其鉴赏,探讨郭璞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京华游侠窟译文:曰游临近九春己兮,踏雾归鸾阙。
飞动游仙慷慨群丑人,令人悔晚穿紫骝。
白衣渡月乘风入,一条江自东去飘远。
被天童苕带狂草丽窟。
睹凡心狡,山此若睐。
取月台,卧岭。
三千鸟无聊。
好有不尽径袭人遍人言庙。
鉴赏:郭璞的《游仙诗京华游侠窟》给人一种奇幻、浪漫的感觉。
诗中描述了主人公踏着轻柔的雾气回到太平盛世的玉皇殿,享受着仙境般的游乐。
诗中那种畅游仙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片刻的安宁与快乐。
首句“曰游临近九春己兮,踏雾归鸾阙”中,九春己指的是九春还未到来,而踏雾归鸾阙则表达了人们在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无限遐想。
诗中的“令人悔晚穿紫骝”,表达了对过去的不能挽回的遗憾。
接下来的几句“白衣渡月乘风入,一条江自东去飘远。
被天童苕带狂草丽窟。
”描绘了主人公骑着紫骝走在月色的江河之间,进入了狂草丽窟,领悟了山水之间的奇妙。
最后一句“睹凡心狡,山此若睐。
取月台,卧岭。
三千鸟无聊。
好有不尽径袭人遍人言庙。
”表达了主人公在游仙的过程中,对世俗之事的看淡和遗忘。
他摒弃了尘世的繁琐,追求高远的境界。
总体来说,郭璞的《游仙诗京华游侠窟》通过描绘独特的神话世界,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他以诗歌的形式,将美好的幻想和虚幻的仙境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诗中的翻译和鉴赏,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郭璞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他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将诗人的灵感与世间的百态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首优美而独特的诗歌作品。
王子乔王子乔,参驾白鹿云中遨。
参驾白鹿云中遨,下游来,王子乔。
参驾白鹿上至云,戏游遨。
上建逋阴广里践近高。
结仙宫,过谒三台,东游四海五岳,上过蓬莱紫云台。
三王五帝不足令,令我圣明应太平。
养民若子事父明,当究天禄永康宁。
玉女罗坐吹笛箫。
嗟行圣人游八极,鸣吐衔福翔殿侧。
圣主享万年。
悲吟皇帝延寿命。
长歌行其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
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董逃行吾欲上谒从高山,山头危险大难。
遥望五岳端,黄金为阙,班璘。
但见芝草,叶落纷纷。
百鸟集,来如烟。
山兽纷纶,麟、辟邪其端,鹍鸡声鸣。
但见山兽援戏相拘攀。
小复前行玉堂,未心怀流还。
传教出门来:“门外人何求?”所言:“欲从圣道求一得命延。
”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
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服尔神药,莫不欢喜。
陛下长生老寿,四面肃肃稽首,天神拥护左右,陛下长与天相保守。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脣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翻翻。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报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交在门,饥不及餐。
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以何忘忧,弹筝酒歌。
淮南八公,要道不烦.参驾六龙,游戏云端。
步出夏门行邪径过空卢,好人常独居。
卒得神仙道,上与天相扶。
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
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
揽辔为我御,将吾上天游。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
(fū,足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题解】本篇为汉乐府古辞,《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瑟调曲。
是一首游仙之作。
汉乐府游仙诗颇多祝颂之辞,本篇大约也是宴席酣饮之际的祝颂之歌。
诗语意似未完,《陇西行》中"凤凰鸣啾啾"四句,疑亦属于此篇,今补上备阅。
【注释】①邪径,斜路,小路。
邪,通"斜"。
②谒,拜见。
王父母,古代传说有东王父、西王母。
诗苑纵横NG NG 6魏晋游仙诗体式美的内涵马福兰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以描绘神仙、仙境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它起源很早,正式流行约于魏晋。
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故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梁朝萧统所编5文选6列/游仙0为文学体裁之一。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对于游仙诗,人们多关注其在内容、意境等方面的特点及分析,而很少就其体式做专门的研究。
魏晋游仙诗通过描写自由飘逸的神仙世界,不仅从内容上体现了作者寄托苦闷、追求自由的理想精神,而且从形式上也蕴含了这种情感需求。
一、魏晋游仙诗的体式美体式,即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包括字数、句数、篇幅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总体而言,魏晋游仙诗在形式上体现了一种自由奔放、流畅放达的体式美。
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式多变,自由灵活。
魏晋游仙诗当中大部分作品在句式上采用杂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不同形式,自由变化、丰富多样。
尤其是在一首诗当中错综间杂三言至八言,使整首诗显得灵活多变,错落有致。
这一特点在体现诗体本身的自由奔放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表达内容、抒发感情的需要。
诗中相间杂言的形式自先秦时期的5诗经6既已产生,直到汉乐府民歌。
正如刘勰云:/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
0(5文心雕龙#明诗6)从总体而言,5诗经6以四句为主,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子,读起来具有节奏感,而又富于变化。
到了汉乐府民歌,则突破了5诗经6的四言格式,为表现诗歌丰富的内容,而杂用一言到十言的长短不齐、句数多变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到了/五言腾跃0(刘勰5文心雕龙#明诗6)的魏晋时期,文人创作五言诗已趋于成熟与丰富,此时的游仙诗亦如此,如曹植的5升天行65五游咏65远游篇65仙人篇65驱车篇65游仙诗6,嵇康的5答二郭诗6,阮籍5咏怀诗6八十二首,又如张华、枣据、成公绥、何劭、张协、郭璞、庾阐等人的5游仙诗6,皆为句式整体的五言诗。
《游仙诗》读后感“游仙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独特题材。
什么是游仙诗呢?只要诗歌内容述及仙人生活,以及企慕仙人生活、与仙人交往、幻游仙界,描写思仙情怀以及采药炼丹等精神风貌,或以游仙理念为写作动机,实际却赋予诗歌咏怀内涵的诸多创变作品,皆属游仙诗。
游仙诗源于神仙思想。
仙境的传说一直带给俗世凡人极大的震撼与诱惑,神仙境界缥缈、难以捉摸,就因为它始终带着一股朦胧的神秘色彩,更加深人们的企盼与遐想。
诗人在游览仙境,讴歌仙人居住的另一个神秘世界时,无不敞开心扉,发挥想象,挥斥八极,神游万仞,艺术表现也更加惝恍迷离,因此赢得众多文人的偏爱是很容易理解的。
如果从游仙诗大胆想象这一视角去探寻它的渊源,可以找到古代神话,如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干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力,所以远古神话总是那么宏阔,那么虚幻。
这些在庄子的散文里有进一步的发挥,如《逍遥游》就是著名的想象世界。
虚构的天地比起客观现实世界有无限的灵活性,这些特点都成为后来游仙诗的基本要素。
从“游仙”二字看,它就不能没有虚构,无法脱离想象。
“屈子《远游》乃后世游仙之祖”(朱干《乐府正义》卷十二),尽管屈原在《离骚》中也有大段的游仙描写,但其著名的《远游》诗篇却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游仙题材的真正开端。
“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对恶浊现实政治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而远游之路,“托乗而上浮”,去的是天上,是人们所崇仰的神仙世界。
这是远游的根本原因,成了后世许多诗人超脱自己的精神主题。
王夫之进一步分析说:“因念天地之悠悠无涯……寓形几内,为时凡几,斯既人生之大哀矣。
况素怀不展,与时乖违。
”(《楚辞通释》卷五)生命之有涯,现实的局促,是游仙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另外的要素是远游的世界,“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在无限的时空中,“从王乔而娱戏”。
为了证明自己的永存,仙人王子乔的形象进入了诗歌领域。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
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
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汉魏六朝;游仙诗;类型;结构一、游仙诗的类型游仙是汉魏六朝诗坛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曾风靡一时,广为流布。
仅据现存资料统计,就曾有过60余名,260多篇作品,可以想见其当年的盛况。
创作的兴盛带动了理论的发展。
六朝时,对游仙诗的研究也随之起步。
钟嵘《诗品》的品评已涉及游仙诗,卷中评郭璞《游仙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云云,实际上是把游仙诗分为了“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两大类,并将前者作为正体。
萧统《文选》特立“游仙”一目,标志着游仙作为一种诗型已正式为批评界所确认。
所选作品为何劭一首和郭璞七首。
前者为“列仙之趣”的苗裔,后者为“坎壈咏怀”之代表。
从入选的数量看,萧统不仅承认“坎壈咏怀”为游仙之一体,而且还是颇为赞许的。
其后,唐代李善、清代朱乾等人也都是沿袭了这种分类的思路。
不过,本文对游仙诗分类的探讨则打算换一个角度,从“游”与“仙”的组合关系入手,来加以梳理归类。
据此,本文认为游仙诗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1.游仙诗(狭义)这类诗,就“游”而言,以叙述者介入为特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隐含的第一人称(即由于诗歌语言的限制,作品没有出现代词“我”、“吾”等,但实际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我”游仙的历程;就“仙”而言,可以是仙境、仙人,或者仙术。
例如,嵇康《游仙诗》:“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
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属于这一系列的,还有汉乐府《长歌行》、《董逃行》、《善哉行》、《陇西行》、《艳歌》,曹操《气出倡》、《陌上桑》,曹植《远游篇》、《五游咏》、《仙人篇》,戴暠《神仙篇》,王褒《轻举篇》等以及曹植、鲍照、卢思道、释慧净诸人的《升天行》等。
游仙诗是中国文学培育出的独特诗歌题材,也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游仙诗是描写仙人、仙境等脱俗意象的诗歌,一般用来表达诗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或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逍遥独立精神的推崇等。
现可见以“游仙诗”为标题的诗歌最早出现在曹植的作品中,以后游仙诗的创作渐多,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
一般认为,游仙诗导源于先秦,崛起于汉魏,发展于两晋,绵延于南北朝,以后历朝皆有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别具民族文化特色而又持续绵延的文学现象。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
(一)信仰。
游仙信仰在原始萨满教中就已出现,在战国时代楚、齐、秦等国“造神”运动中得到了重要发展,具体体现为魂灵崇拜、山海崇拜、药崇拜观念等,体现为“昆仑神话”体系与“蓬莱仙话”体系的合流。
(二)仪式。
游仙诗体现在郊庙祭仪中,通过献祭供养神灵,以求得到仙药而长生成仙,乐舞可以说是对天地神灵最高级的献祭;同时在世俗宴享仪式中也多有“求仙药”的描写,决定了游仙诗的结构特征。
(三)方技。
老庄道与黄老道认为凭借导引来“制炼形魄”、“却谷食气”实现长寿乃至飞升的愿望,成为神仙修炼的理论指南;在文学中的典型代表为《楚辞·远游》。
上述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古文人游仙诗的风貌。
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的特点, “游仙诗”往往寄附于巫术宗教性质的“献祭”仪式中。
这些祭仪的主持者是帝王们,祭仪具有为帝王独占的特性。
汉代游仙文学除体现在郊祀活动中外,更多地应用于世俗宴乐场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仅是道教中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们也相继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此类作品,在我国第一部作品选集———《文选》中就单列“游仙”一体。
游仙诗涉及神话、宗教、方土文化、哲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1·由于受到时间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这是随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必然会产生的要求力, 2·由于受到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曹植寻求道家式的逍遥。
三曹游仙诗不仅数量众多,且成就突出,要之,三曹游仙诗主旨不同,在企羡神仙长生的共同表象下所蕴含的,曹丕对人生苦短的深沉慨叹,曹操是对大业难成的重重忧虑,而曹植更多的则是忧生之暖。
唐人游仙诗在前代的基础上,又独具自己的时代特色及风格特点。
唐人游仙诗借梦中游仙所表现出的立足于现实的理想追求,自叙身世遭际而抒发愤慨心声的吐露,对人间帝王及世俗社会无知求仙迷信之风和所谓终南捷径的揭露与批判,对民生问题的关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积极性。
再者,它对女性的欣赏羡慕,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女冠仙姝的同情亦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唐人游仙诗对大自然及祖国
山河的赞美,对美丽仙境、超脱俗仙人的憧憬,对厚生厌死的向往也体现了唐人的宇宙意识、审美追求与不懈努力。
它鲜明的时空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浓重的和谐意识等都代表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意蕴与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
受时代宗教信仰以及诗坛主流风格的影响,宋代游仙诗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在诗歌的主题方面,有许多游仙诗表现出三教思想融合的痕迹;游仙诗不是完全脱离现实,而与政治关系更加紧密,与当时道教发展相适应,增加了以个人修练即以内丹术以求飞升成仙的成分。
由于文学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宗教世俗化的原因,游仙诗在宋人笔下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内容。
其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上的仙人仙事以及道教胜地、仙迹进行歌咏的,也有描写仙游情景的,如郑刚中的《题赤松》、李欣的《王母歌》等。
宋代的文人有着强烈的济世精神,许多游仙诗就表现个人的政治愿望,诸如范仲淹的《上汉谣》之类,或者借此派遣政途中的苦闷。
宋代游仙诗当中刻画了许多仙女形象,这些仙女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姿色超凡,风情万种。
实际上文人是借此表达对美色的追求。
游仙诗以中国古代的原始哲学观念和宇宙模式为文化背景,由中华农业文明崇德厚生的文化氛围和民间原始宗教强烈的升仙信仰所孕育。
游仙诗以浪漫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塑造游仙诗奇特的景观和事象意态,诗人在那虚幻的天堂美
景里更清醒地观察与思索着现实和人生,。
游仙诗就是人们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因受时间和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生命自由内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