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昔我游齐都》阅读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2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
:
篇一:必修五过关卷(含答案
集圣中学高二年级必修5
语文过关卷
姓名考号得分
说明: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4×3=12
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
A、寂寥姓缪荒谬蓼蓝撩拨
B、惆怅稠密田畴踌躇纱帱..........
C、悻然杏仁刑法醒木荇藻
D、长篙嵩峦缟素膏肓蓬蒿..........
2、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对于汇聚了全球智慧的世博会,一些人只是为了猎奇,心里数着进了多少馆,眼睛盯着
盖了多少章,浅尝辄止,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看。
....
B、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
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C、生活中的困惑或许稍作点拨便豁然开朗,因此与会嘉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珍惜这少....
有的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标签:标题]篇一:必修五过关卷(含答案集圣中学高二年级必修5语文过关卷姓名考号得分说明: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4X3 = 12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A、寂寥姓缪荒谬蓼蓝撩拨B、惆怅稠密田畴踌躇纱憾................C、悻然杏仁刑法醒木荐浹D、长篙嵩峦编素膏肓蓬蒿................2、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A、对于汇聚了全球智慧的世博会,一些人只是为了猎奇,心里数着进了多少馆,眼睛盯着盖了多少章,浅尝辄止,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看。
....E、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C、生活中的困惑或许稍作点拨便豁然开朗,因此与会嘉宾枳极主动,踊跃发言,珍惜这少.…有的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D、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2011年4月23 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口”。
E、他制定了五年的防护林计划,由于对这个地区复杂的气候、水文、植被情况没有掌握清楚,最后还是失败了。
C、上海七宝中学印制本校学生季晓宇绘制的“绿色世博出行指南手绘地图”并进行免费发送,有关部门对七宝中学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罚,对此,人们评价不一。
D、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代”之间出现分化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发展的环境要确保公平、发展的共识要取得统一。
4、依次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好的一项()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姪紫嫣红,「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四十九)
李白①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②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①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世。
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欲见到玉真公主,希望陈诗于帝王之前。
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垍之冷遇,败兴而归。
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有不遇之慨,遂化用曹植《杂诗》“美人迟暮”之意写下此篇。
②紫宫:皇帝的居所。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意思说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有着芙蓉一般鲜明美好的身姿。
B. “皓齿”代指清脆的歌喉,句意说她的清脆的歌喉最终没有发出声来。
C. “芳心”句中的“空”字用得巧妙,表现出女子有空闲时间保持情怀。
D. “归去潇湘沚”指回到湘江中的小洲上,目的是等待心上人寻觅而来。
E. “沉吟何足悲”表面上说不悲恸,其实是人生的大悲恸,是痛之至极。
9. 诗句“由来紫官女,共妒青蛾眉”发挥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分”,有何暗示意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 CD 9. 字面意思是由来已久宫内的宫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表现出佳人遭受闲厄则是“紫宫女”嫉妒所致,就像作者欲见到玉真公主却遭张堉冷遇一样。
暗示了自已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颗倒黑白、谄佞惑主不无关系。
抒发了作者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痛楚与苦闷。
古风其十李白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高三语文-魔方格(xx·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慨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照应,意在说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小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小题1:B小题2: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分析:小题1:此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辉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慨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试题分析:小题2:此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说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坚持努力诗句1.坚持日月珠,豁见沧江长。
——李颀《题神力师院》2.坚持敬一字,方知道在迩。
——陈文蔚《汪元思遗诗和意以谢》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4.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5.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守岁》6.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7.男儿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莱。
——司马光《和子渊除夜》8.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
——王冕《元日示师文》9.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卓文君《诀别书》10.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杜甫《新婚别》11.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李白《古风其二十·昔我游齐都》12.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3.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14.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
——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15.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寒山《诗三百三首》16.如何得到岸,努力莫端坐。
——寒山《诗三百三首》17.作歌靠少年,努力与天争。
——陈独秀《告少年》18.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元稹《织妇词》19.努力各努力,世道须明昌。
——陈著《送竺甥秀》20.去去从此辞,努力云中鞭。
——汪元量《居拟苏武四首·棠棣本同根》21.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苏武《留别妻》22.男儿努力要及时,致君尧舜收故物。
——苏泂《书怀》23.揖谢云雨师,努力勿罢休。
——王灼《中秋大雨》24.努力拾新翘,无言恤飞蓬。
——王夫之《拟阮步兵咏怀二十四首·其十二》25.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亨衢。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26.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李涉《岳阳别张祜》27.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古风其二十·昔我游齐都(2)赏析|翻译|原文【】以前我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
只见山岭苍翠,高峻入云,犹如一朵擎天的绿。
我还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赤松子。
赤松子借给我一头白鹿,他自己却乘坐两条青龙。
我欣然含笑与他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我们的身下成为倒影。
临行前,亲朋好友来送别,泪水如雪霏霏,牵衣不舍似杨柳依依。
希望他们有青松般的耐寒心,历霜雪而愈年轻。
人世间多凄风苦雨,白日喜欢衰退人的红颜。
此一别就是千万里,何时相见只有天知道啊!人生苦短啊,生死如旋风,一瞬即去。
纵然有紫金经,也恐怕误了白头翁,不能及时得道。
想到这里不禁粲然一笑,何必为他人担忧呢?让他们迷醉于功名利禄好了,让他们煎熬在人间的色利地狱。
赤松子留下赤玉舄以后就回到蓬莱岛了。
秦始皇想寻找赤松子,茫茫云海何处有?这是要有机缘的事情啊!【评析】这是李白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二十首。
此诗三段,品其情节,脉络互不连缀,古本作独立的三首。
萧士赟编辑时,合为一首。
其实此诗既可看作是独立的三首诗,也可看作是一首梦仙诗,借梦幻指明人类生活的畸形性。
这里暂且当作三首来赏读。
第一首,为游仙诗。
写游华不注,遇仙人赤松子,共同升天。
写山俊秀绿翠如芙蓉。
写游仙,自驾白鹿,赤松子挟青龙,飞升于日月之上,甚是浪漫。
第二首,为留别诗。
泣与亲友别二句,写临别而泣。
勖君为互文对举,劝亲友保持青松心,霜雪志。
世路二句言世路艰险,人生短暂。
末二句表示惜别。
第三首,表现了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诗分三层意思。
在世四句,叹息人生短暂,炼丹求长生而又不成。
抚己四句,自笑为名利所牵,不得安闲潇洒地生活。
终留四句言求仙落空。
故此诗有行路难的感慨。
2022年3月16日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省属综合类)2022年3月16日山东省事业单位省属综合类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稳居世界前列,高铁技术“走出去”,雄安新区“长起来”,全面深化改革搭起四梁八柱,“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世界认同……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下生动的实践注脚。
这体现了_______。
A.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熟悉的来源C.实践是熟悉进展的动力D.实践是熟悉的目的2.2022年10月23日上午10时许,习近平总书记宣布_______正式开通。
大桥在设计理念.建筑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A.粤港澳大桥B.深粤港大桥C.港珠澳大桥D.深珠澳大桥3.2022年7月,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粤三省学习。
学习归来后,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出席阅历沟通会议时指出,要以_______创新推动山东改革的深化进展。
A.文化B.科技C.人才D.制度4.济南地铁以汉字“泉”为标志,呈现出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体现了济南轨道交通的行业特征。
“泉”字标志属于_______。
A.篆书字体B.隶书字体C.楷书字体D.行书字体5.古人所说的“绿蚁”“欢伯”“般若汤”,指的是_______。
A.茶B.酒C.豆浆D.蜂蜜6.唐代诗人李白对山东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极为宠爱,留下了很多美丽诗篇。
其中《古风·昔我游齐都》写到“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
诗中的“华不注”位于_______。
A.泰安B.曲阜C.淄博D.济南7.2022年8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创建了_______,这也是继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古风李白阅读参考答案古风李白阅读参考答案古风,是一种充满了古代文化气息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古代的诗词、音乐、舞蹈等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古代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传递给现代人。
在古风中,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就是李白。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奔放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古风的表现手法,使其作品更加具有古代文化的韵味。
在李白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他以自然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比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李白的诗作中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明月和故乡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此外,李白的诗作中还融入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他常常引用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使其诗作更加具有古风的韵味。
比如他在《将进酒》中写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里的“银鞍照白马”就是对古代文化的引用,使整首诗更加具有古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作中融入了古风的表现方式,使其作品更加具有古代文化的韵味。
他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作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成为了古风中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诗人。
通过阅读李白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古风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
②赤松:仙人名。
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5.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邀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赏析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
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
16.①“宁知是赤极”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限漫主义色转。
②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用,与仙人一起邀游仙境,诗人加象击样。
③“金笑凌创柔”,飞升快乐,表现出阻经世吞注查局限的想法。
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的意思“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出自唐朝诗李白的作品《古风·昔我游齐都》,其古诗全文如下: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世路多艰险,白日欺红颜。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注释】⑴华不注:山名。
在山东济南市东北。
⑵萧飒:寂寞凄凉。
⑶“了知”句:了知,明知。
赤松,仙人名。
⑷凌倒景:谓升上天空,向下看日月。
景,日光。
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⑸勖:勉励。
⑹去去:越离越远。
⑺倏:忽然。
飘风,暴起之风。
⑻《紫金经》:炼丹之书。
⑼“终留”四句:《列仙传》:安期生者,琅玡阜乡人也。
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
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緉(双)为报,曰:”后十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即遣使者徐巿、卢生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海波而还。
【翻译】以前我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
只见山岭苍翠,高峻入云,犹如一朵擎天的绿荷花。
我还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赤松子。
赤松子借给我一头白鹿,他自己却乘坐两条青龙。
我欣然含笑与他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我们的身下成为倒影。
临行前,亲朋好友来送别,泪水如雨雪霏霏,牵衣不舍似杨柳依依。
希望他们有青松般的耐寒心,历霜雪而愈年轻。
人世间多凄风苦雨,白日喜欢衰退人的红颜。
此一别就是千万里,何时相见只有天知道啊!人生苦短啊,生死如旋风,一瞬即去。
纵然有紫金经,也恐怕误了白头翁,不能及时得道。
想到这里不禁粲然一笑,何必为他人担忧呢?让他们迷醉于功名利禄好了,让他们煎熬在人间的色利地狱。
赤松子留下赤玉舄以后就回到蓬莱岛了。
李白《古风(其十五)》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古风(其十五)李白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1.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2.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5分)试题答案:1.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每点2分,共6分)2.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
(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3分)【赏析】: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
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
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
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
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
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
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
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
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
“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
《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
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
李白《古风(四十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②,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③,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
②翕忽:(上升)得迅疾的样子。
③扬执戟: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描绘了长安宫室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形态,“峨峨”则突出了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总结了这一百多年来王侯如星月永恒,而周遭宾客则如云烟消散的历史。
D.七、八两句诗人呼应开篇,描写金宫里斗鸡、瑶台边蹴鞠的游乐场景,形象展现大唐之盛,情感浓烈。
E.九、十两句写王侯们“摇白日”“回青天”,举动足以左右政局,以夸张之笔极力刻画其权势之大。
15.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①徂(cú)晖:落日余晖。
②枳(zhǐ)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yuān)鸾(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试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
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
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
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
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
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
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
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
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
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2.(7分)①(3分)B
②(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答案】B【解析】A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人来写写出春风拿着神奇的剪刀精心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B项上句着眼视觉写出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眼于听觉以细微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C项写出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芍药和蔷薇都写成了有生命感情的人和物D项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不打招呼推门而入又翻书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_____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_______________ “风”“骚”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2.(2)《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_______________2.(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后所作写下了两篇赋这篇文章是第一篇又称_______________2.(4)赋古代文体名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多用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 同时注意“写志” 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文体的性质【答案】(1)政治抒情诗, 《楚辞》【解析】(1)《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部政治抒情诗《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答案】(2)“五言之冠冕”【解析】(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答案】(3)《前赤壁赋》【解析】(3)苏轼被贬黄州时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赤壁赋》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第二篇称为《后赤壁赋》【答案】(4)诗歌和散文【解析】(4)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时常借景抒情所以赋兼具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性质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②囧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A.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B.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C.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D.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答案】B【解析】(1)“婉顺”是一个词意为“温婉和顺”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殷夫妇”指“刘殷夫妇” 是一个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答案】D【解析】(2)D项“文中的祭酒与战国时荀子担任的祭酒属同一类官职”错误文中的祭酒与战国时荀子所任的祭酒不属同一类官职文中是军师祭酒荀子为稷下学宫祭酒【答案】C【解析】(3)C项“张宣子认为刘殷是庸人见识”错误原文“岂庸人所识哉”意思是哪里是庸人所能懂得的呢!【答案】(4)①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②司马囧认为他很奇特改任他为新兴太守刑罚明察表彰善美很有政绩【解析】(4)①谢推辞直只只是酬报答②奇认为……奇特明明察旌表彰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2)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A. 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作铺垫B. 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C. 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的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D. 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了不同的情境寄托了不同的情思【答案】C【解析】(1)C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错误“舟自横”在诗中是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不是自己要渡过涧口的意思【答案】(2)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包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韦诗写暮春景物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解析】(2)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一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因而柳诗终带“排遣之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写于作者任滁州刺史期间开头两句写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独怜”二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上”字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开朗最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只见空空的渡船悠然自在地飘浮在水面全诗通过幽草、黄莺、树阴、小舟的意象营造幽静的意境表露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因而韦诗自含“旷达之怀”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奥诺雷·本唐的形象5.(4)小说为什么以“魔鬼”为标题?请简要分析A. 医生骂奥诺雷·本唐是个畜生他认为此时此刻奥诺雷·本唐应该留下来照顾母亲表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B. 奥诺雷·本唐要及时将麦子收回来花钱请拉佩太太来照顾护理自己生病的母亲他的举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C. 拉佩太太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想碰碰运气最终她的运气真的不错D. 奥诺雷回到家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计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答案】C【解析】(1)C项拉佩太太是杀人凶手而不是她的运气不错【答案】D【解析】(2)D项本文人物对话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奥诺雷·本唐和拉佩太太的形象在对话中愈发鲜明【答案】(3)①身处社会底层酷爱节俭奥诺雷·本唐以务农为生面对照顾病危母亲与收麦子的选择时拿不定主意犹豫再三反复盘算②十分吝啬斤斤计较为母亲请看护反复盘算价钱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最后还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③冷漠自私不重亲情母亲病危直至去世奥诺雷·本唐没有悲伤没有照料在医生的坚持下才请了看护【解析】(3)解答此题主要可从情节内容、人物描写等方面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阅读文本可知小说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主要讲述了奥诺雷·本唐在母亲病危后犹豫盘算请拉佩太太来看护母亲并料理后事的故事故事中面对病危的母亲奥诺雷·本唐“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从中可以看出他身处社会底层冷漠自私最终在医生的要求下他去找了拉佩太太两人为了看护费用讨价还价当傍晚回到家时“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吝啬与计较对母亲的离世没有悲伤并不看重亲情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答案】(4)①情节上概括了小说的情节拉佩太太讲述有关“魔鬼”的恐怖故事恐吓奥诺雷·本唐的母亲导致其咽气死亡②形象上生动地刻画了拉佩太太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视钱如命奥诺雷·本唐也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冷漠无情③主题上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性扭曲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心冷漠亲情淡薄【解析】(4)解答此题主要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思考分析阅读文本可知文中奥诺雷·本唐委托为人吝啬的拉佩太太看护自己即将去世的母亲拉佩太太因其迟迟未咽气而向其讲述了有关“魔鬼”的恐怖故事最终导致奥诺雷·本唐的母亲咽气死亡由此可以看出小说的标题概括了小说情节另外从拉佩太太为奥诺雷·本唐母亲讲恐怖故事致其去世也可以看出拉佩太太视钱如命忽视生命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而奥诺雷·本唐得知母亲去世并不悲伤反而“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 反映了诺雷·本唐的冷漠与自私他也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小说的标题直击人物心理最后小说以“魔鬼”为标题蕴含深意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性扭曲、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心冷漠、亲情淡薄等社会现象的讽刺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 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它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组成C. 朱熹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在这次讲会中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益于教育实践的优化D. 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答案】D【解析】(1)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选项缺少“主要”二字C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七段中写朱熹访问张栻属于“会讲”而不是“讲会”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无中生有本文并未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答案】A【解析】(3)A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一句里“徒”字的含义是“只仅仅”7.读课文《故都的秋》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B.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 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C.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D. 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答案】B【解析】文无一处随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文章主题的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情感倾向和内容,写花色这一笔,主要是从色彩方面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凉”(文章中有明显的交代) 这里有一个美术方面的理解,即白色和蓝色是什么色系的问题显然白色和蓝色都是冷色系,作者的这中感悟能力当然与他突出的美术功底有关,但是文章却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美术造诣文章选择这样写正是为了用这两种色彩突出北国之秋的“凉、冷静”,故选择B8.(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B. 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D. 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答案】D【解析】(1)A项“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说法不符实情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B项“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缩小了基本权利的范围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 隐私权只是基本权利中的一个C项“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说法绝对原文第五段只是说“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的说法与原文的意思恰好相反根据原文第四、五、六等段落可知“身份认证信息”应比“内容信息”重要【答案】A【解析】(3)A项“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理解有误原文第六段说的是“这部分信息……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 可见只是“有时”要让渡给商家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某中学将举行高二年级辩论赛决赛以下是团委、学生会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当(包括标点符号)请指出并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老师高二年级《才辩无双》辩论赛决赛将于12月10日16 00在国际报告厅举行我们谨代表本年级全体同学诚邀您光顾现场并担任本场比赛评委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务必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团委、学生会2019年12月8日【答案】①“才辩无双”的书名号改为引号②“光顾”改为“光临”③“惠赠”改为“敬赠”④删除“务必”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谢”【解析】①“才辩无双”不是书刊名不能用书名号应改为引号②“光顾” 敬辞称客人来到句中是学生邀请老师参加辩论赛不合语境应改为“光临”③“惠赠” 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谦敬不当颠倒应改为“敬赠”④“务必”是“必须一定”的意思语气生硬应该删除⑤“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婉辞此处是表示感谢应改为“深表感激”10.(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0.(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10.(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处画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遍地开花潜移默化别树一帜标新立异B. 层出不穷潜移默化另辟蹊径新颖独特C. 遍地开花耳濡目染别树一帜新颖独特D. 层出不穷耳濡目染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答案】B【解析】(1)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重在接连不断符合语境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多用作定语或状语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故此处应该填写“潜移默化”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语境说的是要重新开发一种新的风格打造综艺节目故应用“另辟蹊径”新颖独特新鲜别致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结合语境要想打造爆款综艺除了选题要另辟蹊径表现形式也要新颖故应用“新颖独特”故选B【答案】D【解析】(2)文中语句存在两处语病其一为杂糅“激起水花”或“让水花喷溅”选用一种排除A项后一语病为成分残缺应在“原创力”后加“不足” 排除B、C两项故选D【答案】B【解析】(3)文中“吃老本”应为特殊含义A项为直接引用B项为特殊含义C项为特定称谓D项为直接引用故选B。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及赏析关于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及赏析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①徂(cú)晖:落日余晖。
②枳(zhǐ)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t(yuān)鸾(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试题】李白《古风(其三十九)》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李白《古风(其三十九)》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t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
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
《蜀道难》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释: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典故,含蓄蕴藉。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3.《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是写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
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但与《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
C.尾联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5-16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戒游齐都。
登华不注①峰,
首山何秀俊,赚翠如芙蓉。
萧城古恼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
自扶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
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
②赤松:仙人名。
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日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指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美蓉花,板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最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高世俗,和同样不演现实的仙人邀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5. 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
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