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0
2014高考语文文言翻译解题方法对高考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所以说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句子的理解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
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
文言文翻译近几年,文言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与,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和把握能力。
而对句子的选择标准则是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或者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往往是高考翻译评分时的采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X、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七种翻译方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与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即时小练]1.(2015·高考XX卷,T9)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可保留的词有:弘文、象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
(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
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
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3)互文。
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标准:信、雅、达(具体定义见金版学案)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一)直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一、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塟之。
例:罪细且不容,巨滑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二、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删: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
如: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例:夫留过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噫吁戲,危乎高哉!例:何陋之有?例: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四、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词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例: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译:光武..的人?”..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文言文翻译原则以及方法通过精做近三年的高考文言文,我们发现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原则: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具体: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从“言”的角度,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例:夫战,勇气也。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出现修辞手法,翻译原则如下:1.一看就懂的加以保留。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我的心像磁针石一样永指一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2.换成现代汉语中同值的修辞。
出自贾谊《过秦论》原句: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译:铜墙铁壁绵延千里。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口诀》【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口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浏览与支持!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管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能够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辞汇替换古代辞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剂。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剂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样应调剂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涛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控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知道,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管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推敲,揣摩语气,力求做到,通情达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