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16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本教学设计针对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进行,该单元主要内容为XXXX。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的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2.教材准备:准备教材《XX课》,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
3.备课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以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并提出学习重点。
3.朗读练习: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表达。
4.理解笔记: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做笔记,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梳理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总结。
2.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分组讨论:按照课文内容,分组展开讨论,梳理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
4.朗读比赛: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1.激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编写相关小故事或续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评价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诗词解析与欣赏《村居》:学习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理解《草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荷花》:分析借物抒情的手法。
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理解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陶罐和铁罐》:学会尊重他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
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太阳》: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培养科普阅读兴趣。
《松鼠》:学习观察动物,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寓言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的阅读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村居》为例,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新课讲解对所选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以《草原》为例,分析散文的语言美,学习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对课后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守株待兔》为例,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荷花》为例,让学生仿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
拓展延伸:以《松鼠》为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2. 第二单元:散文的语言美、借物抒情手法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的寓意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村居》课后习题1、2、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选取了三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讲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使自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田忌赛马》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跳水》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帆船上的事,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
习作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主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探险故事,把过程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行交流;“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3.本单元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教会学生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二、教学目标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学会根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三、教学措施1、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配合“思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四、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16、田忌赛马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4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
2.掌握词语的拼音、读音和词义。
3.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情感抒发。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文的学习。
2.课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性。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细节,领会课文的主题。
2.进行情感抒发,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课文内容。
2.分组朗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背诵生字词语,理解句子结构。
4.整体学习课文,进行相关问题讨论。
第二课时1.复述课文,学生掌握细节。
2.分组进行课文表演,感悟故事情感。
3.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第三课时1.学生进行课文串讲,讨论故事主题。
2.分组进行扩展阅读,拓展思维。
3.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和解答。
五、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词语,并标出读音。
2.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本单元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2篇)五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篇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要以同学为中心。
在教学中,老师作为同学的组织者、合和参加者,要擅长开发符合同学实际的课程资源,以网络信息为载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激发同学剧烈的学习求知欲和奇怪心,形成学习动机,让同学在轻松、愉悦、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课通过展现九寨沟迷人的自然景观,使同学身临其境,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同学已初步具有肯定的预习和分析课文的力量,能通过预习基本扫清课文障碍,大致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经济条件落后、学问面狭窄、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孩子来说,特殊对状物类课文的学习比较困难,仅凭课文中生动的文字描述和课本中有限的几幅插图往往是不能很好地满意于同学学习需求的。
信任同学能在我的指导下组织起语文活动,从而到达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教材分析:《九寨沟》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句清爽,词藻华美,重墨浓情,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置身于课文中,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九寨沟的位置和得名。
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九寨沟秀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
第五自然段总结赞美九寨沟是个布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九寨沟奇异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沉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珍禽异兽。
读完全文,令人有一种实地巡游的酣畅,使人不禁沉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
①学会有关九寨沟的学问。
②学会“插入云霄”、“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把握文中的一个比方句。
③积累课文中的美丽词句、精彩句段。
2.力量目标。
①能通过文字,想象并表达出课文描绘的童话世界般的情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六单元第1课时总计1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本单元指定的古诗文。
3.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法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古诗两首》:指定古诗文的学习与背诵。
2. 《荷叶母亲》: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3. 《火烧云》: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生词与语法1. 生词: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2. 语法: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法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安排课时分配1. 《古诗两首》:2课时2. 《荷叶母亲》:2课时3. 《火烧云》:2课时4. 总结与复习:1课时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语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促进互动和思考。
4. 实践活动: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等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查漏补缺。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指定的古诗文。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本单元的生词和语法。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五、教学资源1. 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 教案指导书:提供教学指导和参考。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穿透。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6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本课“吾、弗”等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学习一个多音字“夫”,理解“鬻、陷”等字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测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化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骄傲、自豪的语气,声音要大,声调要高。
2.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用夸大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矛、盾、誉、吾”等生字。
五、课堂巩固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六、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生:楚国人同时卖矛与盾而产生的尴尬。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表格式)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及评改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