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翻译的难点及策略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51 KB
- 文档页数:2
英语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翻译在英语童话世界里,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间接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本文以“The Giving Tree”为例,探讨英语童话中隐喻的翻译。
“The Giving Tree”是著名作家Shel Silverstein的作品,讲述了一棵树为男孩提供一切,而男孩却总是索取,从未真正关心过树的感受。
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许多隐喻,如“树是爱的象征”、“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等。
在翻译这个故事时,隐喻的翻译是难点之一。
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含义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翻译技巧:对于一些直接描述事物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
例如,“The tree loved the boy”可以翻译成“树深爱着男孩”。
这种译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由于文化差异,有些隐喻在中文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隐喻含义用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The tree gave everything it had”可以翻译成“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男孩”,这样读者虽然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原文的形象,但却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些隐喻在中文中可能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但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可以采用形象化翻译。
例如,“The tree was just a tree”可以翻译成“树只是一棵树”,这种译法通过加入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英语童话中的隐喻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意图。
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和形象化翻译等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使中文译本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含义。
在英语童话故事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然而,在翻译英语童话故事时,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隐喻表达,确保其含义和意象的准确性,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诗歌的翻译挑战与策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
它牵扯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描绘,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诗歌翻译的挑战,并提出一些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韵律和节奏的保留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表达形式,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对于意境的构建和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韵律和节奏差别巨大,因此在翻译中如何保留原作的韵律和节奏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
这需要翻译者在选择词汇和句子结构时,注重音韵的和谐和句子的流畅,以尽可能地还原原作的韵律和节奏。
二、意象和隐喻的翻译诗歌中常常使用意象和隐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于意象和隐喻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象和隐喻成为了一个挑战。
对于这一问题,翻译者可以借助词典和注释,提供对意象和隐喻的解释,或者通过选择具有类似意象和隐喻的词语来代替。
另外,翻译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文化转换的手段,将原作中的意象和隐喻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三、押韵的处理押韵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
然而,不同语言的韵律和音韵规律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原作中的押韵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种策略是通过寻找目标语言中具有类似音韵的词语来还原原作的押韵效果。
另外,翻译者还可以在译文中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排比,来弥补押韵的损失。
四、文化因素的考虑诗歌是一种深刻地扎根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翻译诗歌时,需要考虑原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翻译者可以通过注释和解释来提供对原作中文化元素的解读,或者通过寻找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跨文化的翻译。
五、保持诗歌的美感诗歌的翻译不仅要保持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要追求美感的传达。
因此,翻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尽可能地还原原作的美感。
此外,翻译者还需关注诗歌的结构和格式,合理安排句子的长度和排列,使译文在排版上具有整洁美观的特点。
从语用等效的角度看法汉隐喻的翻译策略最近,隐喻的翻译已经受到了业界的重视和研究。
隐喻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穿插在语言艺术和文化传播中,在语用学和翻译研究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往的翻译学研究中,对于隐喻翻译有多重策略性的探究,并且从视角、表达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解析,但是,研究仍然缺乏以语用学角度来探究隐喻翻译策略的研究。
首先,隐喻是汉语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提供更加简洁的表达形式,极大的提高了表达的效率。
另一方面,隐喻又能够表达一种情感,甚至一种哲学思想,能够深刻的把握汉文化的特点。
因此,汉隐喻的翻译应该注重等效的原则。
以一种高度贴合原文语境的方式将隐喻翻译为外语,以便外语读者能够从中理解出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从而有效的传达原文之意。
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隐喻翻译,首先,翻译者应该弄清楚隐喻的类型,以及隐喻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
隐喻可以分为暗喻,比喻和共振等一系列的类型,这三类类型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翻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策略。
其次,翻译者应该注意汉文化中关联的情感和思想,隐喻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情感或思想,翻译者应该尽量在外语中保持原文语境和意义,以便让外语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此外,翻译中应该注重表达的简洁性,翻译为外语的句子应该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以便表达的简洁性和意义的贴合度。
除此之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汉语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有时候,汉语隐喻的表达也会增加复杂性,翻译者应该强调的是,保留原文内容在外语文本中尽可能少的扰乱其原文环境,以便外语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
本文以从语用学角度来探讨汉语隐喻的翻译策略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策略。
首先,翻译者应该弄清隐喻的类型,和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应该注意汉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再者,应该注重表达的简洁性;最后,应该注意汉语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充分考虑原文的环境,以便在保持原文的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翻译。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隐喻翻译研究论文1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
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运用普遍而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文学、生活和语言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隐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特点以及隐喻的本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首先,理解隐喻的本质至关重要。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信息或表达意义的。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理解隐喻的寓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红颜知己”隐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用“bosom friend”或者“soul mate”等词组来表达,以体现密切而深厚的情感。
其次,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隐喻翻译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隐喻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如,汉语中使用“肝胆相照”形容深交好友,但在英文中可能会使用类似于“liver and gall are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这样的形式,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深交”的含义。
此外,还应该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文中使用“rose-colored glasses”来形容过分乐观的人,而在汉语中则可能使用“有玫瑰色的眼镜”来传达类似的意思。
针对以上原则,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背景研究,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隐喻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隐喻。
其次,可以采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总之,隐喻汉英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重要的任务。
理解隐喻的本质,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翻译隐喻的基本原则。
通过背景研究、意译和注释以及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等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In conclus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crucial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taphorical meaning effectively. Strategies such as conducting thorough background research, using paraphrasing and annotations, and consider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is a challenging yet important task that necessitate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metaph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translators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收稿日期:2020-8-27 1 《围城》简介1.1 《围城》及作者简介钱钟书,作家、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
其中,《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深受大众喜爱。
该小说虽是虚构的,但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缩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的《儒林外史》。
20世纪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珍妮 · 凯利(Jeanne Kelly )与华人学者茅国权(Nathan K. Mao )把《围城》译为英文,该英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选为1980—1981年度卓越学术著作。
1.2 《围城》隐喻的既往研究《围城》隐喻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关联理论、认知学等方面。
喻婷婷(2008)表明,在隐喻翻译中直接翻译应是译者首先考虑的方法。
李军艳(2009)也指出,文学翻译的目的决定其翻译应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方法为辅。
曾昱茜(2018)基于四种基本的情感因素——愤怒、快乐、悲伤和爱,分析了《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发现概念隐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生态翻译学 2.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根据胡庚申(2008:11)对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胡文婷江南大学[摘 要] 隐喻作为一个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适应和选择是核心概念。
本文借由该理论框架,着重从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更好地探索隐喻翻译新路径。
[关键词] 隐喻;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围城》[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4-0025-03学的定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生态学方法,或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的研究。
汉语翻译难点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翻译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翻译的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
而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且复杂的语言,其翻译难度也是非常高的。
本文将从汉语翻译的难点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语翻译的难点1.语言结构不同汉语与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很大。
汉语是声调语言,而欧洲语言则不是。
汉语的语法结构与欧洲语言也不同。
汉语有很多词缀,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翻译汉语时需要更多的上下文。
2.词汇和词义的多样性很多汉字有多种含义,这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
比如,“口”可以表示人的嘴巴、口子,还可以表示海岸线、江河、山谷的出入口等。
汉语词汇量也非常大,并且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使用的词汇也不尽相同。
3.文化差异汉语与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翻译需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如,中国人喜欢在文章和谈话中运用成语和典故,这些典故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
同时,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基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这也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
二、汉语翻译的策略1.语境翻译法汉语是一种形象化语言,意思的描述和表现比较生动。
在汉语翻译时,需要完整地翻译句子的语言和语境,这是最重要的。
2.增加辅助语言建构在汉语翻译中,辅助语言建构是非常有用的。
当翻译某个句子时,选取正确的术语可能会更容易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同时,合理使用比喻和类比也可以有助于做到更好的翻译。
3.考虑目标受众对于某些专业性的文章,目标受众很可能是一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在翻译这些文章时,需要考虑到专业术语的正确性以及目标受众的背景知识。
同时,选择合适的翻译语气也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商业翻译所使用的语气是非常不同于诗歌翻译的。
4.注意语言的精度和准确性汉语翻译需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精度。
比如,有些词语可能有多个含义,翻译时需要选择最适当的含义。
在进行汉语-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英语语言结构中的经典误区。
语言研究浅析隐喻和意象关系及翻译策略王玉凯【摘 要】本文从意象和隐喻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两者紧密关系,探究影响意象隐喻翻译的几种因素并介绍几种汉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意象 意象隐喻翻译一、前言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应用广泛的修辞手段。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就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隐喻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并置在一起,将其中一个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事物上,最终形成新的抽象概念,从而认识新事物。
意象也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基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
由“意”和“象”两个部分构成,其区别于一般的“形象”,更具主观色彩,并且与隐喻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隐喻和意象是互相依存的。
意象需要通过隐喻展现出来,而隐喻的转换也需要意象的介入。
意象是情感和形象的统一,如果要体现意象,隐喻通常是最常见的手法。
如:You are a lucky dog. 句中通过寻找“人”和“狗”的相似性,再通过“狗”这一意象,说话者对听话者隐喻出自己的心思,并传递出想表达的内容。
然而隐喻是根据熟悉的事物,表现或表达不熟悉的事物。
通过已知的领域,去理解认识新领域。
由于特定的交际环境、文化、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有可能不同,不同文化对同一隐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如上文中的“狗”这一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狗总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等。
但在西方,狗却寓意着忠诚、勇敢和聪明。
其文化意象与中华文化相差甚远。
You are a lucky dog. 意为你真是个幸运儿。
如果不加处理直译出来,难免造成误解。
因为自身体验不同,对隐喻的解读会有偏差,对施喻者所营造的意象的把握也非常有限。
因此了解影响意象隐喻翻译的一些外在和内在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因素探讨英汉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对彼此隐喻中意象的理解也会不同,这也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017.06语言应用研究一、引言隐喻作为普通意义的一种意指手段和意指过程,它不仅隐藏于语言本体系统中,更表现于语言运用之中。
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也认为:隐喻是从具体向抽象概念域的一种系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的最大亮点就是引人注目,以人们熟悉的概念去阐释相对陌生的概念。
宣传鼓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政治语篇的主要特征。
鼓动性是指政治语篇的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其表述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
逻辑性是指政治语篇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论点,使论据富有说服力,论证更科学严谨。
为了使政治语篇的这两个特征更加突出,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隐喻的运用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隐喻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政治语篇中的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可以说隐喻赋予了政治语篇新的活力。
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从汉英翻译的视角对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加以分析和归纳,以便揭示出政治隐喻中常用的翻译手段。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所用的翻译策略学者们针对隐喻的翻译提出了许多翻译方法,经过归纳、总结,大致有这几种:1.隐喻直译法;2.隐喻意译法;3.隐喻直译和意译结合法;4.隐喻省译法;5.隐喻注释法;6.其他译法。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同,在隐喻的运用上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所以政治隐喻的翻译要考虑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下面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汉英对照材料来分析有关隐喻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以原文的形式为标准,在关键词的对应、句法结构的对照等方面都保持原文的原貌。
一般来说,在中英文化对待某些事物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时就采用直译法,既能吸收原文的特色又能忠实于原文的表达结构,极大削弱了翻译过程中的失切之弊。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化在翻译的广袤领域中,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无疑是一座充满挑战与魅力的山峰。
而其中,隐喻的转化更是一个关键且复杂的问题。
隐喻,作为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常常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情感和文化内涵。
因此,如何在翻译中准确、生动地转化隐喻,对于传递原作的精髓和韵味至关重要。
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隐喻的构建和理解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第一道难题: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找到目标语言中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原隐喻的意义和效果?首先,深入理解原作中的隐喻是成功转化的基础。
译者需要对原语言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英语中,“an olive branch”(橄榄枝)常被用作和平的象征;而在汉语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用“鸽子”来表达和平的意象。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可能在翻译时出现偏差,导致读者无法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理解了隐喻在原语言中的内涵后,译者接下来要面对的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常见的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和替换三种。
直译是指在目标语言中尽可能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意象。
这种方法在原隐喻具有普遍性或在目标语言中能够被读者理解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比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在汉语中也能被读者直接接受和理解,直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简洁和生动,也传递了相同的概念。
然而,并非所有的隐喻都适合直译。
当原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被读者轻易理解或可能引起误解时,意译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意译强调的是传达隐喻所蕴含的意义,而非拘泥于形式。
比如,“It is a hardnut to crack”如果直译为“这是一个难啃的坚果”,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
此时,意译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则更能清晰地表达原意。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与原隐喻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时译者可以考虑进行替换。
文学翻译的挑战与策略文学翻译,一门需要耐心、智慧和才华的艺术。
作为译者,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同时也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来确保原作的精髓能够被传达到读者手中。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挑战,并分享一些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语言与文化的契合第一大挑战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契合。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著风格的找到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对两种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深入研究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偏好,灵活运用对等、释义和意译等翻译技巧,以及熟练掌握俚语、谚语等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自然地融入目标文化。
风格与节奏的传达文学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节奏,译者需要尽力保留原著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张力。
然而,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原作的情感表达效果。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通过模仿、置换、增删等手法,在保持原著风格的灵活调整译文的语调和节奏,确保读者能够体会到与原著相似的情感共鸣。
文化隐喻和象征的转化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隐喻和象征,译者需要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符号体系,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内涵和哲思。
应对策略: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注释、顺应、重构等方式,将原作中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来,同时避免武断和过度解释,留一丝余地给读者自行品味。
文学翻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文学鉴赏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译者需要保持谦逊、专注和耐心的态度,始终以传达原著文学魅力为己任。
文学翻译是一门综合能力的考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译者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将原作的魅力传达给读者。
在文学翻译的道路上,勇于挑战,善于策略,才能成就一篇流畅、贴近原著的佳作。
[隐喻翻译方法探析]隐喻的翻译方法1 前言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2002:85) 指出,英语语言中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
隐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二是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三是语言学传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E.Benveniste)和英国的乌尔曼(S.Ull-mann)。
2 隐喻的归化和异化翻译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普通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表达方式都源自隐喻概念。
纽马克(2001:113)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对隐喻的翻译归根结底可分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
2.1归化翻译策略2.1.1换喻法隐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种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型里存在着相似性,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隐喻,只是隐喻的方式不同。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即喻体不同,相似点具有共性。
显示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喻体,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
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把原语中的认知方式,即喻体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目的语中。
为了使译文语言理解顺畅,译者不得不使用目的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喻体改头换面成合适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找出与原文形象比喻平行对应的形象性词语,实现平行转换。
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由于一些隐喻仅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
有时同一个喻体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隐喻的喻体形象无法保留,又难以用译语中的另一形象取代,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原文的喻义变为铺陈、直说或阐释。
特别是当有些比喻的价值对整个译文并不重要时,就更有理由这么做了。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换在翻译的广袤领域中,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无疑是一座充满挑战与魅力的山峰,而其中隐喻的转换则如同山峰上的险要隘口,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感知力、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文化、思维和情感的载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隐喻的恰当转换,对于传递原作的精髓和神韵至关重要。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或事物相联系,以达到更生动、形象表达的语言手段。
在外语文学作品中,隐喻常常被作者巧妙地运用,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隐喻的意义和联想在源语和目标语中往往并非完全对等。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诸多难题。
首先,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差异是隐喻转换的第一道障碍。
不同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体系,这可能导致某些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直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在汉语中直接翻译成“像蜜蜂一样”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陌生和困惑,而更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或许是“忙得不可开交”。
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隐喻的内涵,并在目标语中寻找最贴切、最自然的替代表述。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隐喻转换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隐喻往往深深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则往往与不吉利、厄运相关联。
因此,当遇到与文化相关的隐喻时,译者不能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进行适当的文化调适。
有时,甚至需要对隐喻进行加注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
那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隐喻的有效转换呢?直译法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和联想时,可以直接将其翻译过来。
本论文为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英语隐喻的认知及翻译策略》(编号:2014064)
【摘 要】 作者认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是隐喻翻译的基础;因此对于隐喻的翻译要考虑不
同语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维与认知。本文以钱钟书与王尔德的翻译作品来描述探讨隐喻在翻译
过程中认知问题所带来的翻译难点以及翻译策略,比如:对等策略,转换策略,异化策略,
加注策略等。
【关键词】 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为人们所熟知,从语言本身来讲,隐喻的存在
既能填补词汇空缺,又能使语言简练、间接、生动、鲜明、新奇、委婉。但自1980年美国语
言学家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共同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国内外学者对隐喻
的内涵与重要性的研究都进入到新纪元,在此书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饰手段,更是人类
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人们通过隐喻概念实现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
系统方式。这个观点直接将隐喻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联系起来,也从而把隐喻从一种修辞手
段直接提升到人类认知的高度。
既然隐喻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有着如此直接的联系,那么对于隐喻的翻译自然要考虑不
同语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维与认知,如果没有这个认识作为基础,对隐喻的翻译根本无从谈起。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隐喻本身就已经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那么对隐喻的翻译
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如果还要顾及隐喻中涉及的不同领域,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就要成倍增加,
这不仅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双语素质,还要对双语中各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认知
方式等有极高的认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家纽马克对此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隐喻翻
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
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 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 而
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2]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复杂的特性。那么具体该如何入手呢?笔者认为应该遵从四
大策略:1)对等策略;2)转换策略;3)异化策略;4)加注策略(2007)。[3]但理论必须要与
实践结合方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笔者拟以钱钟书与王尔德的翻译作品来详细描述这四种策略。
这两位文学天才的语言风格都是幽默诙谐,语言中充满着妙趣横生的比喻,贴切精辟的评论,
因此对他们两人的翻译作品的分析非常具有代表性。
《围城》中的“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7]这句话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原意指饭量很大的人,而后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其涵义延伸为只会吃饭,别的什么也
不会干的人。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暗喻已经成为人人皆知,因而不需特别说明了,但如果
直接翻译成“a rice bucket”,恐怕读者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和前句有何关联,但如果直
译成“useless”,读者倒是能理解了,只是又犯了上述第一个范例的错误,即不能准确传达
原文,可是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考虑到英译者本身的文化,就会想到英文中有个词“fat-head”,
也是英国文化中和“饭桶”一样是长期语言发展而变得而人人皆知的明化的暗喻。如此一来,
既不失原文的色彩,也迎合了翻译目标读者的文化,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这正是因为译者
考虑到了双方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结果。
再以王尔德的作品为例,《温夫人的扇子》中温夫人有一句话“london is too full of fogs
and---and serious people„” [8] 余光中对这个“serious people”的处理采用了将暗喻
明化的转换策略方式,译为“道貌岸然的人”,这种处理是非常恰当的,将“serious”后面
所隐藏的人性坏的一面直接转换成汉语中的成语,而中文的“道貌岸然”本身就是表里不一
的代名词,中国的读者一下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
从以上的四个范例可以看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是隐喻翻译的基础;而隐喻翻译的难点涉
及诸多的因素,比如语言的表现力,不同文化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知,不同的文化传统等等,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
对等策略,转换策略,异化策略,加注策略这四种。说到底,隐喻翻译的好与不好,最后还
是归结到如何将异域的文化归化到自己的文化的问题。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当中,必然不能只采用其中一种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并加上译者本人丰
厚的文字功底,才能将对隐喻的翻译尽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