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震安全会议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班会时间:2023年X月X日班会地点:XX中学会议室主持人:XX老师参与人员:XX中学全体师生---一、班会背景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损失。
为了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校特此召开本次科学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二、班会流程(一)主题宣讲1. 开场致辞:XX老师首先对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地震知识普及:XX老师结合我国地震灾害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解了地震的形成原因、震级划分、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等科学知识,使同学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防震减灾措施:XX老师针对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详细介绍了防震减灾的具体措施,包括:- 学校防震减灾:地震发生时,同学们应迅速躲到课桌下或坚固的家具旁,保护好头部,等待救援。
- 家庭防震减灾:在家中,应确保家具摆放稳固,避免放置易碎物品,制定家庭应急疏散路线。
- 公共场所防震减灾:在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二)互动环节1. 知识问答:为了检验同学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掌握程度,XX老师组织了知识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活跃。
2. 模拟演练: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自救互救能力,XX老师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同学们按照预案迅速、有序地完成了逃生任务。
(三)总结发言XX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班会总结本次科学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第1篇一、班会背景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地震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地震自救互救技能,我校于2023年3月15日下午组织了一次以“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为主题的校园地震知识班会。
本次班会由班主任张老师主持,全体同学参加。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张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她强调,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震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2. 地震知识讲座张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震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1)地震的定义及成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因地质构造运动而突然发生断裂或错动,导致能量迅速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
(2)地震的等级及分类地震等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
地震的分类有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人工地震包括核试验地震、爆破地震等。
(3)地震前兆及预警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地震预警是指利用地震前兆,提前发出地震即将发生的警报。
我国已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为地震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
(4)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地震发生时,同学们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措施:①逃生:迅速离开教室,寻找开阔地带;②躲避:在室内,利用课桌、床铺等坚固物体进行掩护;③救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同学、老师撤离。
3. 实践演练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震自救互救技能,张老师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
同学们按照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到达安全地带。
演练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 总结发言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地震安全关系到同学们的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地震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第1篇日期:2023年4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李老师参会人员: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一、班会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加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校决定于今日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二、班会目的1. 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应对地震的能力。
3. 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班会流程1. 主持人开场班主任李老师首先向全体师生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并要求大家认真参与。
2. 地震知识讲座学校地震知识讲师王教授为学生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震级、烈度等。
王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地震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学校应急救护员张师傅现场教授学生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能,包括:- 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区域,如课桌下、承重墙旁等。
- 遇到建筑物倒塌时的自救方法:用书包、枕头等物品保护头部,保持呼吸畅通。
- 伤员急救知识:对伤员进行初步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
4. 实战演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自救互救技能,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实战演练。
学生们按照所学知识,有序地进行了逃生和自救互救的演练。
5. 学生代表发言一名学生代表分享了参加本次班会的感受,表示通过学习地震知识,自己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应对地震的信心。
6. 总结发言班主任李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班会效果本次防震减灾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下是班会效果的具体体现:1. 学生们对地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防震减灾意识。
2. 学生们掌握了地震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应对地震的能力。
第1篇一、会议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上午9:00二、会议地点学校会议室三、参会人员班主任、全体学生四、会议主题地震防护安全教育五、会议议程1. 班主任介绍地震防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2. 地震防护知识讲解3. 实地演练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总结发言六、会议内容1. 班主任介绍地震防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首先强调了地震防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加强地震防护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2. 地震防护知识讲解(1)地震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因此地震防护教育尤为重要。
(2)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前,地壳会发生一系列异常现象,如地面裂缝、地光、地声、动物异常等。
了解地震前兆,有助于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3)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①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所处环境的安全情况。
②如果身处室内,应立即躲到桌子下、床下或墙角等坚固的地方。
③如果身处室外,应迅速离开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广告牌等危险物品。
④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尽量走楼梯。
⑤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保持警惕。
(4)地震后的自救互救地震发生后,要立即开展自救互救,帮助他人逃生。
具体措施如下:①寻找水源、食物和药品。
②为伤者包扎伤口,进行简易急救。
③用绳索、铁管等物品搭建临时避难所。
④向救援人员报告情况,等待救援。
3. 实地演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防护知识,班主任组织了一场地震逃生演练。
演练过程中,学生按照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达到了预期效果。
4. 学生提问与解答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关于地震防护的一些疑问。
班主任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使同学们对地震防护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总结发言最后,班主任对本次地震防护安全教育班会进行了总结。
第1篇一、班会主题防震减灾,共建平安校园二、班会时间2023年10月26日三、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参会人员1. 班主任及全体同学2. 邀请的校安全负责人3. 邀请的地震专家五、班会流程一、开场致辞1. 班主任简短介绍班会主题及目的,强调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2. 校安全负责人致辞,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要求。
二、地震知识讲解1. 地震专家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震级等。
2. 分析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次生灾害等。
3. 介绍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及作用。
三、防震减灾措施1. 校安全负责人讲解学校防震减灾工作措施,包括应急预案、疏散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
2. 地震专家讲解个人防震减灾措施,如在家中、在学校、在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3. 班主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四、疏散演练1. 班主任宣布疏散演练开始,同学们按照预定路线进行疏散。
2. 疏散过程中,同学们保持秩序,听从指挥,快速撤离至安全地带。
3. 班主任对疏散演练进行总结,指出同学们在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互动环节1. 开展地震知识问答,提高同学们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经历,共同探讨防震减灾的方法。
六、总结发言1. 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校安全负责人对同学们在疏散演练中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大家继续加强防震减灾意识。
3. 地震专家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解答,提高同学们的防震减灾能力。
七、班会结束1. 全体同学起立,向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作出贡献的先烈们默哀。
2. 班主任宣布班会结束,同学们有序离开会场。
六、班会效果1.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
2. 班级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在疏散演练中表现良好。
3. 本次班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共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基础。
第1篇一、班会时间2023年5月12日(星期五)下午2:00二、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参会人员全体师生四、班会主题“防震减灾,安全同行”——纪念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地震安全教育日班会五、班会流程1. 主持人开场2. 领导致辞3. 地震知识讲座4. 学生代表发言5. 实地演练6. 总结发言7. 班会结束六、班会内容1. 主持人开场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地震安全教育日班会,旨在纪念汶川地震十五周年,提高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班会。
2. 领导致辞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全国第15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举行地震安全教育日班会,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地震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惕,珍爱生命,安全成长。
3. 地震知识讲座主讲人:学校安全主任安全主任:同学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突然、迅猛,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些地震知识,希望大家能够掌握以下要点:(1)地震前兆:地震前,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面裂缝、动物异常行为、地下水位变化等。
我们要学会观察这些现象,提高警惕。
(2)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措施:①远离高楼、桥梁、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②躲在桌子下、墙角等安全区域;③保护头部,用书包、枕头等物品遮挡;④不要乘坐电梯,尽量走楼梯逃生;⑤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3)地震后的自救互救:地震发生后,我们要迅速组织自救互救,以下是一些自救互救方法:①寻找被困者:首先要确定被困者的位置,然后进行救援;②清除障碍物:将被困者周围的重物清除,以便救援人员进入;③提供急救:对受伤者进行止血、包扎等急救处理;④维持生命体征:对昏迷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第1篇一、会议背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我校于XX年XX月XX日组织了一次班会防震减灾教育活动。
本次班会旨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应急逃生能力,确保在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同学们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二、班会主题“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及应急逃生演练”三、班会时间XX年XX月XX日四、班会地点XX年级XX班教室五、参会人员XX年级XX班全体同学、班主任六、班会流程1. 班主任介绍防震减灾知识班主任首先介绍了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常见的地震前兆。
随后,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逃生技巧。
2.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为了检验同学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掌握程度,班主任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必答、抢答、风险题三个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3. 应急逃生演练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应急逃生演练。
演练过程中,同学们按照逃生路线有序撤离,用时XX秒,达到了预期效果。
4. 班主任总结发言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同学们在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和应急逃生演练中的表现,并强调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七、班会成果1. 同学们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2. 同学们在应急逃生演练中掌握了正确的逃生方法,增强了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3. 班级形成了良好的防震减灾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八、班会不足1. 部分同学对防震减灾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需要加强学习。
2. 应急逃生演练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慌乱、拥挤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
九、改进措施1.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定期组织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同学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2. 优化应急逃生演练方案,提高演练效果,确保同学们在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逃生。
3. 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同学们的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第1篇一、班会时间:2022年10月15日二、班会地点:学校会议室三、班会主题:地震安全知识普及与应急演练四、参会人员:全体师生五、班会记录:1. 主持人开场(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和目的。
(2)主持人简要介绍地震的成因、危害以及我国地震分布情况。
2. 地震安全知识普及(1)邀请地震局专家为师生讲解地震基础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距离等。
(2)专家详细讲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方法,如:避难姿势、逃生路线、应急物资准备等。
(3)师生互动环节,针对地震安全知识进行提问和解答。
3. 地震应急演练(1)主持人宣布地震应急演练开始,模拟地震发生场景。
(2)师生按照地震逃生路线迅速撤离教室,模拟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过程。
(3)在逃生过程中,师生注意保持队形,避免拥挤和踩踏事故。
(4)到达安全区域后,各班清点人数,确保全体师生安全。
4. 总结与反思(1)主持人对本次地震安全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强调地震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2)师生代表发言,分享地震安全知识和应急演练的感受。
(3)学校领导对本次班会进行点评,肯定师生在地震安全方面的努力,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地震安全工作的要求。
5. 结束语(1)主持人宣布本次班会圆满结束。
(2)师生共同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六、班会效果:本次地震安全主题班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使大家了解到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2. 增强了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地震发生时的逃生和救援提供了保障。
3. 培养了师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4. 为学校地震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5. 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总之,本次地震安全主题班会对提高师生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地震安全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为构建平安校园贡献力量。
第2篇一、班会时间2023年3月15日二、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班会主题地震安全知识普及与应急演练四、班会主持人班主任:李老师五、参会人员全体师生六、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2.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3. 地震应急演练4. 学生发言5. 总结发言6. 结束语七、班会记录(一)开场致辞班主任李老师首先对全体师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预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会议记录5篇预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会议记录【篇1】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二活动过程1小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
3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
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
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第1篇时间:2023年3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会人员:全体班级同学一、班会主题本次班会的主题是“地震防灾减灾,共建安全校园”。
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地震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必要的地震自救互救技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班主任张老师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地震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本次班会活动中来。
2. 地震知识讲座邀请了学校安全办李老师为大家进行地震知识讲座。
李老师详细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特点、危害以及如何进行地震自救互救。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3. 观看地震逃生演练视频观看了学校组织的地震逃生演练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以及逃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了对地震防灾减灾的认识。
4. 分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5. 分享地震逃生经验邀请了几位经历过地震的同学分享他们的逃生经验。
他们讲述了地震发生时的恐惧、如何迅速逃生以及逃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分享,深受启发。
6. 地震逃生演练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同学进行了地震逃生演练。
演练过程中,同学们按照既定的逃生路线,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演练结束后,班主任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7. 总结发言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同学们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的认识和行动,并希望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创建安全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班会内容摘要1. 地震知识- 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
-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地震自救互救- 保持冷静,迅速判断逃生路线。
- 避免使用电梯,选择楼梯逃生。
学校防震安全会议记录
学校防震安全会议记录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下面关于学校防震安全会议记录,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活动内容: 1、通过谚语和顺口溜,让学生初步了解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学生观察和自我保护能力。
2、让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演练遇到地震突事件时有秩序逃生和自救的技能。
活动过程: 1、讲解地震预兆。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
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
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
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使人感到的地面抖动只是一瞬间,只有强烈的地震才能有长达一分钟的感觉,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只延续几秒钟。
为此,只有保持镇定,采取果断措施来保护自己,才能够减少你所遭遇灾害的损失。
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这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
地
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信号警告。
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应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等的变化,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的微观前兆现象。
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
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由此群众总结了如下谚语:群测群防搞预报宏观异常很重要井水忽高又忽低变色变味冒气泡果树提前把花开植物反季发芽早骡马牛驴不进圈狗上房屋狂吠嚎老鼠蛇子和家兔纷纷出洞向外逃鸟不进窝鹅鸭飞家养金鱼上下跳地声地光很怪异这是它们来预报宏观异常排干扰方法简单效果好在大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异常变化特别丰富和突出。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
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已有100多种。
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
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有些大震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做出确切描述。
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
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
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变化。
19xx年2月9日至8月16日,我省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20xx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鸭晚上不进窝、惊叫、乱飞;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
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地震预兆指的是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等现象有关,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或生物、地理知识来预测地震。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3、动物反常的谚语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地声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5、植物反常的谚语 6、现场演练逃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