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67.00 KB
- 文档页数:7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通过代谢类型判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消费者一定是寄生异养或捕食异养的生物,分解者一定是腐生异养的生物。
(2)从图中信息判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D中有“3”个指出箭头,确定其为“生产者”,C有“3”个指入箭头,确定其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A→B、D→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辨析碳循环过程图解(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4)流经生产者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非“照射”。
(5)流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强调关键词“同化”而非“摄入”或“储存”。
(6)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中不存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去向。
(7)未利用:存在现有生物体内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是由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生物互作、扰动等。
本文将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1 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如光合作用的植物和细菌;异养生物是指不能合成有机物质,而需要从其他有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生物,如动物和真菌。
按照营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产者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如植物;消费者是指以其他有机体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如动物;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真菌和细菌。
按照空间位置划分,可以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是指在土壤表面或水面以上的有机体,如植被、陆栖动物等;地下部分是指在土壤或水中的有机体,如根系、土壤动物等。
按照功能作用划分,可以分为功能群和功能型。
功能群是指具有相似功能或对环境变化有相似响应的一组有机体,如C4植物、食草动物等;功能型是指具有某一特定功能或特征的单个有机体或种类,如固氮植物、耐旱植物等。
1.2 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无机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
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空间支持、化学元素等必要条件,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限制或选择作用。
非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太阳能和地球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是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由生态群落、生态位、生态圈等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紧密
相关,下面对其进行归纳:
1.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
在生
物圈中,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与非生物环
境相互作用,形成各种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圈和生态位等。
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也不同。
2.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生境提供、
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
生态系统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维
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
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持水、气、土地等资
源的稳定,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调节气候、
调节水文循环,保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3. 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它由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一群生物种群组成,它们在同一地区内相互作用和共同生活。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等方面。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并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环境要素的结构包括气候因子、土壤类型、水质等。
3. 营养网络:生物群落中的物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营养网络。
不同的物种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维持着生态平衡。
4. 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环境要素不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物种和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维持着物质的平衡。
典型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通过这些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被循环再利用,提供给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维持着能量的平衡。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能量被转化为化学能,进而被生物群落利用。
能量从生物群落中的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直至最终被释放为热能。
3.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压力。
4. 服务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服务功能,如水源保护、空气净化、土壤保持等。
这些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
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而生态系统的功能则反过来影响着物种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嘿,同学们!咱们来聊聊生态系统的结构。
这可有趣啦!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
首先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那可是很关键的。
这包括了生产者,像那些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简直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工厂”。
还有消费者,比如各种动物,它们靠吃别的生物来获取能量。
分解者也不能少,像细菌、真菌这些小家伙,它们负责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让物质能循环利用。
再说说营养结构,这就好比是生态系统的“交通网络”。
食物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表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比如说,草被兔子吃,兔子又被狐狸吃,这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食物网就更复杂啦,是由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
咱们看看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功能可重要了,就像一个社区的运转机制。
物质循环是其中之一,像碳循环、氮循环等等。
碳在大气、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来回跑,氮也在生物和环境之间转来转去,保证了生态系统里物质的平衡。
能量流动也很有意思。
能量从生产者开始,沿着食物链一级一级地传递。
不过要注意哦,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且在传递过程中会逐渐减少。
信息传递也不能忽视。
生物之间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来交流。
比如,蜜蜂跳舞告诉同伴花蜜的位置,这就是行为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呀?。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生境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态位、食物链、营养链等。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它们在生态位中互相协调,共同生存。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包括生物的营养需求、生活方式和生命周期等。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通过食物链获取能量,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能量。
营养链是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系,它们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能源流动、物质循环、生态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能源流动是生态系统内能量的传递和消耗,通过食物链实现。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转化和流动,包括水、氮、碳等元素的循环。
生态调节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包括控制害虫、防止土地沙漠化和防止自然灾害等。
生物多样性维护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关系,保护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防止生物种群的灭绝。
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证了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护,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体系。
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物种、生态位和食物链等,其中每个层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生物组成的社群。
具体来说,生物群落包括的生物种类、数量、密度、分布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草、树木和水生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会存在沼泽和湿地的植物和动物,通过形成丰富的生态链,使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地运转。
物种是指按照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类的生物体。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种数量的增加和多样性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系统功能,消除物种之间的竞争,避免生态漏洞,保护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
另一方面,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减少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更多的竞争、捕食和不平衡的生态关系,使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位置和功能。
每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位类型。
这些生态位可以是生态位、食物源、建筑材料、繁殖场和食物网,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例如,草食动物会吃草、肉食动物会吃草食动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在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非常重要,因为食物链的运转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
除了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因素之外,土地利用、气候、人口压力等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例如,在一个受到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观察到曾经充满生命的森林被大片开垦,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破坏的过程。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转。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单位。
它包括所有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群落,以及它们存活和相互作用的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表现。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层次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三个层次。
1. 生物群落层次: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群生物群体,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中,并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2. 生物种群层次: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个特定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个体群体。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关系。
3. 生物个体层次:生物个体是指一个物种的一个个个体。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生理功能和遗传特征,同时与环境相互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功能:能量是维持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
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进行,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摄取和消化,来自光合作用的能量源。
2. 物质循环功能: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在生物体内、生物群体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着物质的吸收、分解、转化和释放。
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
3. 控制功能: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生态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关系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保持功能: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气体组成;同时,水体和陆地上的生物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 防护功能: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例如,海岸生态系统可以缓冲风暴潮的冲击,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和洪水的发生。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物种和环境要素,如水、土壤、空气等,通过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与其他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因此,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组成的。
其中,生物群落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的相似物种的集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着,共同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环境要素则包括了水、土壤、气体等非生物要素,它们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2. 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位、生态系统等五个层次。
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组成和功能,但是相互作用又是十分密切的。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着,共同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有些物种是相互依存的,比如食物链上的物种之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
而有些物种则是共生的,比如花上的蜜蜂和花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着,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的过程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功能是能量流的过程。
这是指从太阳辐射开始,通过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链的传递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将能量从一个环节传递到另一个环节。
这个过程中,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一个物种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2. 物质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的过程。
这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通过森林、草原、湖泊等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转化成不同形式,从而营造出不同的生境。
这个过程中,物种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在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着物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点有哪些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大部分。
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比如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绿色植物是常见的生产者,但要注意,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如蓝藻,也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加快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根据食性的不同,消费者又可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分解者则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如蚯蚓等都属于分解者。
接下来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要注意的是,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例如,草→兔→狐→狼,这就是一条食物链。
而食物网则是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我们再来看看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里要重点掌握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有机物中的碳又回到无机环境中。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通过代谢类型判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消费者一定是寄生异养或捕食异养的生物,分解者一定是腐生异养的生物。
(2)从图中信息判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D中有“3”个指出箭头,确定其为“生产者”,C有“3”个指入箭头,确定其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A→B、D→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辨析碳循环过程图解(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4)流经生产者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非“照射”。
(5)流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强调关键词“同化”而非“摄入”或“储存”。
(6)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中不存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去向。
(7)未利用:存在现有生物体内的能量。
5.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
6.聚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计算问题(1)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注意: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能量传递的最值计算7.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注意发生范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非“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细胞内的信息传递”。
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肉动物都为次级消费者B.自养生物都为第一营养级C.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 B解析食肉动物可能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等,A错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因此某生物的位置可以被其他生物取代,C错误;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也可以是消费者,如肺结核杆菌,D错误。
思维延伸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则:(1)在O~2时间段中,四种生物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是什么?答案由于丙数量的增加,直接引起甲数量增加和乙数量减少,而乙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植物数量增加。
(2)图中所示的食物链是什么?答案植物→乙→丙→甲。
2.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则:(1)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蚯蚓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2)不能,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中的所有生物题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如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鹰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B.Q与(Q1+Q2+Q3)的差值为牧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D.保护鹰和食虫鸟,利于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答案 B解析题图显示:在牧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在牧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故图中鹰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A正确;Q所示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去路是:①用于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即(Q1+Q2+Q3),③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B错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因此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C正确;保护鹰和食虫鸟,能够控制昆虫和鼠的数量,利于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D正确。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B.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C.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答案 B解析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A错误;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正确;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是指全部消费者,不是具体的某一营养级,因此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不能表示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不会减少,D错误。
思维延伸判断与填充:(1)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判断如下分析:①图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45 kJ( √)②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由4/5变为1/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4/7( ×)(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
判断下列说法:①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y)(×)②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③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7%( √)④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 √)(3)狼被引入某生态系统后,建立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则狼与野狗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若一种生物被下一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则狼增重1千克,至少消耗牧草________千克。
答案捕食和竞争41.7解析狼与野狗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计算“至少”消耗牧草的量,应该按照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
设草至少被消耗A千克,计算过程如下:草→羚羊→狼:A×(1/2)×20%×(1/2)×20%=A/100;草→斑马→狼:A×(1/2)×20%×(1/2)×20%=A/100;草→羚羊→野狗→狼:A×(1/2)×20%×(1/2)×20%×20%=A/500;草→斑马→野狗→狼:A×(1/2)×20%×(1/2)×20%×20%=A/500;则A/100+A/100+A/500+A/500=1,所以A =125/3≈41.7(千克)。
题组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多选)(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对E过度开发利用不会打破生物圈中的碳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含碳有机物又是能量的载体答案BC解析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因此在生物圈内,碳元素可以自给自足,A正确;据图可知,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C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大量煤、石油的开发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发温室效应,会打破生物圈中的碳平衡,C错误;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D正确。
6.回答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A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
(2)若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模式图,则:a.若上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D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在过程①~⑤中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是__________。
b.如果去掉图中的箭头①和⑤,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A、B、C和D都只代表一个物种,则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A和D的关系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