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学案(含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22
【 - 小学作文】【篇一】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风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
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
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
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2、掌握生字词。
蔓(màn指延伸、滋长)(wàn指植物的枝茎)撩(liāo指掀起、掀开)(liáo指挑逗、招惹,如撩逗)(liào同“撂”,指撂倒)捶(chuí)偌大(ruò)芦苇(lú wěi)栅栏(zhà)槐树(huái)攀附(pān fù)蜷曲(quán qū)屋檐(wū yán)弧形(hú xíng)锥形(zhuī xíng)蹦跳(bèng tiào)刹那(chà指很短的时间)(shā指停住、止住)三、整体感知1、本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下面我来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段:树林子。
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三段:羊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苍蝇。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风雨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暴风的暴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咱们展示出了风雨夹攻的景象。
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多处运用,语段精彩,是写景散文的模范之作。
经过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开始把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办法,但关于美文的赏析和鉴赏能力却有待进步。
学习《风雨》对学生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补,又可得到审美的熏陶。
激起学生酷爱美酷爱大天然的思想爱情。
1.有爱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3.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1.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2.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品尝本文生动精确的言语。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求一、激趣导入说起暴风雨,咱们忍不住联想到“暴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跟着暴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片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日,咱们学习闻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触他笔下的暴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查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3. 《风雨》教学目标:感受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风雨,却不着字“风雨”的妙处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自读法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风雨”,却无“风雨”二字的妙处。
最后,在感受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中,借鉴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谜语导入,结合谜底让学生猜出课题,引出本课。
备注:谜语一: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
(打一自然物)谜语二: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 (打一自然物)二·检查预习情况:1 、出示幻灯片1,展示图片,贾平凹作品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介绍贾平凹名字的由来: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通形异,二代人心境可见也。
(我的小传)3、生字正音:偌大( ruò)刹那( chà)栅栏(zhà)蜷曲(quán )倏忽(shū)锥形(zhuī)撩起(liáo )屋檐(yán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请学生分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和感情,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纠正发音和字形.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范读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各段都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风雨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展示幻灯片1)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了绳的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木架,油灯,老头,孩子;3·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分析讨论,明确:自然景物,动物,人,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自然景象的描写二、对动物的描写三、对人的描写•有宏观、微观的描写•风的特点:•狂暴、肆虐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文章两处写到了“雨”,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都写得很含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整体感知1.范读全文。
(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牵羊的姑娘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片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狂风暴雨。
(3)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描摹了各种景物(景象)和人的变化状况,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概括。
(提示:注意概括简洁全面,抓住对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 教师示例:第1段:默读全段,发现本段只写了狂风中“树林子”的状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是总起句,后面的描写都是表现这块“面团”在狂风中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可以概括为: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本段写了三种景物的变化状态:柳条、杨叶和芦苇。
第一句话写柳条乱得像麻团;第二句写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最后描写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的样子。
学生讨论概括: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13.风雨贾平凹【累积·练字】(把下边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录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觉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来表现风雨的高妙手法。
3.能联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怎样仔细察看并真实描绘光景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要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来表现风雨的高妙手法。
【预习·沟通】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 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 年开始发布作品。
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异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 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烦躁》获1987 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绘新期间西北乡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改革,视线宽阔,拥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区风土特点,风格清爽隽永,简洁自然。
2.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 1982 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出色写照。
3.字词1)给加点注音。
偌大()顷刻()蜷缩()屋檐()大意() 锥形()2)解说词语偌大:顷刻:大意: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边。
【自学·合作】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绘仍是侧面描绘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方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研读·赏析】1.文章描绘 " 风雨 " ,全文却无 " 风雨 " 二字,认真体会,又感觉无处不在描绘风雨,无处不在表现风韵雨态。
《风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并积累文中优美词语和句子。
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1、2、3【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教具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5.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仔细揣摩下面句子,说一说句子的表达作用。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 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 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 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 赏析有一定难度, 赋1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 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 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 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诵读课文, 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 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 在课堂开始之前, 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 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 陕西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陕西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协会员, 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 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 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 平淡朴实的语言里, 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 但言近旨远, 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 运用修辞手法, 200字左右。
初中语文七上《风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谋篇行文上的独特之处,学习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品味作品精粹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风雨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2.在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别样的构思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悟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热情讴歌和含蓄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把握作者笔下风雨的特点,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侧面烘托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的。
2.难点A.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B.领会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习运用侧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描写。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法;板块教学法;朗读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
2.自制《风雨》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内容)一.简介作者贾平凹,设问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作家,同时也要了解他在写作上独树一帜的特点。
贾平凹(1952~),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
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深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PPT演示)2.教师板书作者,并强调贾平凹“凹”的读音:wā3.师:这篇写景散文大家在课前都预习过,有谁能试说说写了什么吗?(风雨。
)可文章在字里行间并未出现“风”“雨”相关字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4.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此时,再板书课题),进入对文本的讲学。
二.读“风雨”(读-纠-导-评)A.师:请大家一起朗读《风雨》,有信心吗?注意文章有没有直接出现“风雨”?(当然没有,这个问题,其实刚才已明确了。
13 风雨《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碍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的情状。
文最后一段,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B.冰心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白鹿原》《病隙碎笔》等。
D.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惭愧盔甲人迹罕致B.宿孺云霄截然不同C.譬如奥秘人生鼎沸D.渊博脑髓博学而笃志4.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
②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
③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
④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
⑤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二、名句名篇默写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博学而笃志,。
(《<论语>十二章》)(2),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3),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4)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5)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被俘临刑之时,文天祥“,”展现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三、诗歌鉴赏7.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8.下面是一份有关饲养宠物的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上面的图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请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要通过实地采访探究其中的原因,面对一位采访对象,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文言文阅读9.文言文阅读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
时方冬月燎原①,风势极盛。
犬乃周章②号唤,生醉不觉。
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教次,周旋跬步③,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④,堕于空井中。
狗呻吟彻晓。
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⑤,往视,见生。
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
”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
”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人曰:“若尔⑥,便不相出。
”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
”即而出之,系之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日,狗夜走还。
(选自《搜神后记》)(注释)①燎厚:野火旺盛。
②周章:急得团团转。
③跬步:半步,④暗行:晚上赶路。
⑤号:嚎叫。
⑥尔;这样。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乃语.路人语:告诉;对……说B.狗夜走.还走:步行C.怪.此狗向井号怪:对……感到奇怪D.系之而去.去:离开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犬.乃周章号唤其一犬.坐于前B.狗呻吟彻晓.晓.驾炭车辗冰辙C.若.尔,便不相出若.屈伸呼吸D.狗乃引.颈视井下车引.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堕于.空井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也B.即而.出之学而.不思则罔C.方见之.久之.,目似瞑D.以.狗相与静以.修身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A.从“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B.“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从这一细节可知这只狗最终听从杨生的话跟路人走了。
C.晋朝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D.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这一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从下列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老子(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六、现代文阅读11.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莫顿•亨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请概括这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2)“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在叙述中有什么作用?①______--有了信心--信心大增--______②作用:______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此句中的“探”能否改成“站”?为什么5)你认为文中的父亲身上最值得赞赏的是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12.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
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l ǐn lǐn地俯视着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
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kuí kuí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
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
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shì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原创)1)本选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家,著有短篇小说集___。
2)文中画线字词的读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读音补全空缺的汉字:_____,_____,_____。
4)解文说字。
“狼狈”一词基本释义有:①二兽名。
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②喻指恶人。
③喻艰难窘迫。
《后汉书·任光传》:“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康故吏民杨阜、姜敍、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超)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④急速,急忙。
⑤喻互相勾结。
选文中的“狼狈”一词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__。
七、作文13.老舍《济南的冬天》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使得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请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150字左右)课文片段在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