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四)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一)第一节壮族的来源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今壮族地区已有人类居住、繁衍。
迄今发现的柳江人、麒麟山人、西畴人等近20处人类化石地点,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邕宁长塘、南宁豹子头、扶绥敢造、隆安大龙潭等3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田东、宾阳、武鸣、恭城、平乐等地的大批春秋战国墓葬,以及左江流域和云南麻栗坡发现的一批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原始崖画等,都说明了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广西史前人类骨骼和现代壮族活体的调查和研究,也支持壮族是我国南方土著民族的科学论断,研究我国南方发现的大量的史前古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表明,壮族与历史上岭南的古代居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壮族在人种上属蒙古利亚人种华南人类型,其祖先最早应追溯到柳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己具有鼻孔宽阔等热带人类的一些特征,体骨与股骨显示出其身材矮小,与现代东南亚人比较接近。
专家认为,柳江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比较接近,都是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但其体质特征已出现南北异形的现象,到了新时器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不同的地方变异类型。
桂林甑皮岩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其体质特征与柳江人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而且与蒙古人种南亚型接近。
这一类居民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很可能是古越人的祖先。
通过颅骨测量项目的比较,罗泊湾人与甑皮岩人和现代壮族比较接近。
其他体质特征与华南人类型最接近,应属华南人类型,而且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
总之,柳江人、甑瓦皮岩人等,与现代壮族人都有着较多、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说明他们都有可能是壮族的直系祖先。
据研究,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
据史书记载,其族称又多有变化。
周秦时期称骆越、西瓯、南越、濮人等,汉代以后称乌浒、俚人、僚人、蛮夷、百越等,唐宋后有僮人、侬人、侬蛮、侬徭、俍人、沙人等称呼。
论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才能大力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标签: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关系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
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
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壮医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
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
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
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
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
简介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
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
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应当包括壮族地区。
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其针型与《内经》中的九针之首(chan)最为相似,二者又与砭石最为相近。
“九针”已是金属医疗工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陶针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可知在汉族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体质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
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
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
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
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壮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壮族传统医药和中医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对壮族人民的重要性。
一、壮族传统医药的起源与特点壮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壮族人民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宝贵经验。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药物的应用:壮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自然环境采集各种草药和植物,研制出许多具有疗效的草药。
例如,苦丁茶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和清热解毒,防治中暑等。
2. 饮食调理:壮族人民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调理,擅长利用食材的药用价值来保健和治疗疾病。
例如,他们常食用一些有益健康的食物,比如牛油果、黑木耳等。
3. 经络推拿疗法:壮族传统医药中,经络推拿疗法被广泛采用。
这种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系统,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医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和融入,使壮族传统医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壮大。
1. 中医理论在壮族传统医药中的应用:壮族人民在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医疗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将中医理论融入到壮族传统医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
2. 中医师的传承与培养: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中医师参与其中。
壮族地区也在不断培养和传承中医师,以确保壮族传统医药能够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3. 中药材的运用与推广:中医文化的推广也带动了壮族中药材的种植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使用壮族的传统草药和植物,以此来治疗身体不适和保持健康。
三、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壮族传统医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不仅对壮族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壮族传统医药和中医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壮族巫术巫师与巫医壮族医学和壮族的巫术、巫师、巫医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最初壮族医学起源于壮族巫术,最早的壮族巫医则产生于壮族巫师之中,并由巫医发展为民间医生。
后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壮族医学才从巫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壮族巫术、巫师与巫医的产生和发展,是壮族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跨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壮族巫术巫师巫医作者:玉时阶,1950年生,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历史上,壮族医学和壮族巫术、巫师、巫医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最初的壮族医学就起源于壮族巫术,而最早的壮族巫医则产生于壮族巫师之中,并由巫医发展为民间医生。
直到后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壮族医学才从巫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造福于人类。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注重壮族医学的应用和发展,但对壮族医学的产生及其与壮族巫医、巫师、巫术的联系研究不够。
事实上,壮族巫术、巫师与巫医的产生和发展,是壮族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跨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
一、壮族巫术、巫师与巫医的起源在远古时代,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瘴气弥漫,毒蛇猛兽横行,加上卫生条件极差,生活艰苦,人们时常发生疾病,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
故史籍上记载说:“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
”于是,壮族先民在经受各种疾病的痛苦折磨之后,不得不开始思索人生病的原因,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很低,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仅对人自身的各种疾病、生理活动和身体构造难以理解;而且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雨雷电的变化,春夏秋冬的更换等自然现象也感到十分不可思议,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有意识地支配着,这种力量超越于人类社会之上,是一切自然现象的主宰者,从而产生“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有神论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原始宗教的自然祟拜、祖先祟拜和图腾祟拜。
壮医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壮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本民族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至今仍然是壮族人民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下面本文对壮医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壮医广西医药【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63-02一、壮医的历史沿革1.壮医的历史考究壮族医学源远流长。
洪荒时代,壮族先民能取火进而烧制陶器,开始熟食,有利卫生,后由采集植物进而识别百药。
考古遗址中的发现的一些尖状器、陶片、骨针则为壮医使用针贬卿、角疗、骨刮的起源。
例如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甄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褪石器、小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贬针”、“陶针”、“角疗”、“骨刮弓”医疗工具的原型。
近年,考古学者从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里的“南方”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在内,这是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
2.壮医的历史成就(1)成熟的毒论学说。
壮医毒论学说是蕴藏于壮医学中较为完整而具有典型壮医特色的学说。
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就记载了广西壮族土著居民用吉利草治疗蛊毒的病例。
(2)壮医的发病机制理论。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
“三道”、“两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3)系统的医药学。
我国历史上一些医学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千金方》等方药书籍都收载了不少广西壮族用药。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广西壮族地区出产和使用的药物近300种,保留了许多医家对岭南地区壮族医药知识的言论,对研究壮族医药学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三)第四节壮族社会历史的一些特点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历史发展基本上与中原汉族一致,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因素,壮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 这些特点对壮族医药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壮族自古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说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 在原始社会 , 壮族度过了漫长的独立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
壮族先民就成为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2000 多年来从来没有脱离过。
秦始皇时期 , 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 3 郡 , 壮族正式纳入伟大祖国的版图。
汉武帝时期 , 岭南分设檐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 9 郡 , 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南海、苍梧、郁林、合浦 4 郡。
三国时期 , 壮族先民大部分分布在吴国统治下的交州、荆州 ( 吴后期为广州、荆州 ) 二州范围之内分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高凉、朱崖、高兴、桂林、临贺、始安、始兴 11 郡。
晋代 , 壮族先民分布于广州、交州、宁州 3 州之内 O 西晋初年分设诸郡同三国时期 (但废朱崖郡 , 合浦郡改为宁浦郡 ) 。
其后又有些变化 , 如废高兴郡 , 所属县并入高凉郡。
南北朝时期 , 壮族先民分布地区分属广州、越州、潮州与宁州 O 广州领18 郡 , 越州领 9 郡 , 潮州及宁州涉及壮族先民分布地区的分别有 3 郡和 2郡。
隋朝 , 在壮族先民分布的地区设有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熙平、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宁越 13 郡。
唐初 , 分天下为 10 道 , 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岭南道 ( 包括今广东、广西两省区 ) 。
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 ), 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 , 设置桂、容、邑3管,下设的州县在唐朝不同年间多次调整、更名 ,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 , 分为江南道黔州都督府 11 州 , 岭南道桂州都督府 7 州 , 邑州都督府 25 州 , 安南都护府 8 州 , 剑南道戎州都督府 4 州 , 共计55州。
壮族古老传统医药知识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古老的传统医药知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古老的医药知识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理解,还为他们提供了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壮族古老的传统医药知识。
一、植物药物壮族传统医药中广泛使用各种植物药物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许多壮族人相信,大自然中的植物具有神奇的疗效。
他们使用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部分来煮汤、研磨成粉末或直接食用。
例如,壮族人民相信鸡骨草可以治疗感冒和咳嗽,他们将鸡骨草晒干后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温水冲服。
除此之外,壮族人还使用龙胆草、黄药子等植物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这些植物在壮族古老的传统医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动物药物除了植物药物外,壮族传统医药还使用动物药物。
壮族人相信某些动物的器官和部位具有治疗和保健的功效。
他们使用动物的骨骼、皮肤、肌肉、内脏等部分来制作药物。
例如,壮族人民相信熊胆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问题,他们将熊胆煎煮后食用或制成药丸。
此外,壮族人还使用虫草、鹿茸等动物药物来滋补身体和治疗疾病。
动物药物在壮族古老的传统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针灸和推拿除了草药和动物药物,壮族人民还常常采用针灸和推拿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一种通过插入和转动细针来刺激穴位的方法,以平衡身体的气血和调整人体的功能。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按揉来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的技术。
壮族人相信通过针灸和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在壮族的传统医药中,饮食也被视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壮族人民相信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传统医药理论,某些食物的性质可以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壮族人相信食用绿豆可以清热解毒,他们会在炎热的夏天食用绿豆汤来降温。
此外,壮族人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式,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总结起来,壮族古老的传统医药知识涵盖了植物药物、动物药物、针灸、推拿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壮族传统医药的研究与应用壮族传统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壮族传统医药在研究与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壮族传统医药的历史文化背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其传统医药学派别独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壮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于壮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医疗实践中,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二、壮族传统医药的核心理念与理论体系壮族传统医药的核心理念是协调与平衡。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
壮族传统医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三、壮族传统医药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对壮族传统医药的研究逐渐兴起。
学者们在对壮族传统医药文献的梳理和整理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知识。
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和临床实践,研究人员对壮族传统医药的药材、药方、治疗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壮族传统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壮族传统医药的应用现状壮族传统医药在当代社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民众对传统医药的接受度较高,很多人在生病时仍然选择就诊于传统医师。
此外,壮族传统医药也在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壮族医药的药材被提取和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在现代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壮族传统医药的未来发展与其他传统医学一样,壮族传统医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时期。
在传承方面,通过加强壮族医药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建立壮族传统医药的数据库和档案,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医药文化。
在创新方面,可以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趋势,对壮族传统医药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为其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语壮族传统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对其研究与应用的推进,在传承中保护它的独特性和特色,在创新中赋予它新的活力和现代价值,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医药的繁荣。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五〕第六节关于壮医药无系统文字记载的问题和藏医、蒙医、维医、傣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医学一样, 壮医是客观存在的。
但有些人以壮医无系统的文献史料为由 , 否认壮医的存在 , 这是必须澄清的问题。
诚然 , 壮医没有中医的?黄帝内经?、藏医的?四部医典?那样的经典著作 , 但是历代古籍不乏关于壮医药的记载 , 而且文献不应单纯理解为文字记载, 正如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野外工作方面所强调的:"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工程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 , 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状态的文献内容 , 作为文献整体而记载下来。
"据此 , 壮医药的民间口耳相传 , 亦应属文献范围 , 通过代代相传 , 壮医药得以传播。
曾见有一位善治乳痛的民间壮医 , 患者求治时先问清是左乳还是右乳 , 嘱送药上门时不能与医者说话 , 采好鲜草药后, 径往病家, 病在左乳者, 鲜药放在右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病在右乳者, 鲜药那么放在左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放药时屏气默想, 嘱任何人不能与医者说话, 医者不能索要病家的任何钱物, 放好药后即离去。
这张秘方带有神秘的色彩 , 或许这就是壮医的特色。
该壮医于 1985 年去世前将秘方传给儿子 , 儿子又传给孙子 , 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广西民族学院一位壮族教师祖传下一条治疗糖尿病伴发皮肤感染溃烂的验方, 由朝天椒、假烟叶、红薯叶各适量组成, 捣烂外敷, 确有奇效。
如病情严重, 上药参加由未开眼的仔鼠、童便、石灰混合浸泡的药液同捣 , 外敷 , 那么去腐生肌的作用更强。
诸如此类的验方在群众中流传得很广泛 , 如现已闻名中外的药线点灸疗法 , 就是根据壮族群众的流传而开掘整理成功的典型。
这就提示我们 , 民间调查是开掘、整理壮医的重要形式。
壮医药虽然元系统的文字记载 , 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壮族医药卫生习俗述略[摘要]:壮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形式多样的医药卫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壮族医药卫生习俗既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又对壮医药的传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标签:壮族卫生习俗医药文化医药卫生的起源,是人类与自然、疾病、创伤、饥饿作斗争的必然结果。
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医药卫生习俗,这些医药卫生习俗不仅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壮族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探讨。
1生活卫生习俗1.1断发:《庄子·内篇·逍遥游》载:“宋人资章甫而谪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所谓“断发”者,“剪发使短,……,而不束发加冠之意也。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吴越到岭南九郡,所有的越人都存在“断发”的习俗。
从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的人物像看,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发饰确实有“断发”情况存在,不管壮族先民最初基于何种原因而“断发”,由于“断发”后头发易干且易于体温散发,适应于骆越地区湿热为主的环境气候,因此断发习俗符合卫生的要求。
1.2服饰尚青黑:壮族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古代、近代壮人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
直至当今,这种主色调仍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
据记载蓝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
蓝靛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因此壮族的青黑服饰具有解毒的作用,可防避蚊虫,适合于壮族地区的气候环境。
1.3居干栏: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早就发明了“干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作为人的居所,下层贮放农具或圈养牲畜,《魏书·僚人篇》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壮族关于医学的神话故事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数众多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
其中,壮族关于医学的神话故事既承载着人们对医疗的渴望,又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类身体的理解。
故事一:创世神炎帝的医术在壮族的创世神话中,炎帝为全民族的祖先。
据说他拥有无比高超的医术,能够驱除疾病,并拯救人类的健康。
炎帝在世时,教导人们使用草药治疗疾病,使壮族人民逐渐掌握了丰富的医疗知识。
故事中记载了炎帝创造医学的经历。
在他年轻时,他曾亲自前往山林中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认真研究它们的特性和功效。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炎帝发现了草药的独特作用,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人类。
这些传授的医术成为了壮族医药的基石,为后代的医生和药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故事二:瑶姬的神奇草药另一个壮族的医学神话与草药有关,讲述了一个名叫瑶姬的神秘女子。
瑶姬擅长采集各种稀有的草药,并将其混合使用,制作出疗效显著的草药配方。
传说中,瑶姬是壮族医药界的女神,她每年都会在春天的时候降临人间,为人们带来健康和福祉。
她的草药配方被广泛传颂,据说只要按照她的指引使用草药,便能治愈各种疾病,并带来好运。
故事三:白兔与神农壮族的医学神话中也出现了白兔和神农的故事。
神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和医学家,而白兔则是他的忠实助手。
据传说,神农每天都要亲自收集各种草药,并进行实验以研究草药的功效。
然而,由于年事已高,他需要一个能够将这些草药分类整理的助手。
于是,他借助上天的帮助,在草药仓库的门口放置了一只白兔。
这只白兔被赋予了特殊的能力,能够理解神农的指令并将草药按照功效进行分类。
神农通过白兔的帮助,极大地提高了草药的研究效率,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壮族关于医学的神话故事不仅是对医学的表达和渴望,更寓意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这些故事通过行文精美的描写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将医学与神秘的力量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信心和希望。
壮医历史文物及其反映的古代壮医药
吴小红;王柏灿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5(001)002
【摘要】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近年的调查表明,壮族民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医药内容。
但是,由于壮族无本民族统一文字,古代壮医药的宝贵经验大部分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幸而近年在考古中陆续出土了一批古代壮医药文物,我们以这些文物中还可以看出古代壮医药的概貌。
本文主要对壮医药文物及其反映的古代壮药作一简介。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吴小红;王柏灿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1
【相关文献】
1.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壮药助卵汤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观察 [J], 方刚;杨美春;刘姣;黎敏;杨健;班胜
2.传承壮医药特色适宜技术、促进壮民族医药事业持续发展 [J], 韦远斌;梁振兴;危丽松;苏肃
3.壮医药熨联合壮药贴敷治疗护理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J], 陈海艳;张春丽;李艳艳
4.壮医药著作文本特点和汉壮翻译策略研究 [J], 滕明新
5.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壮药熏洗疗法治疗慢性湿疹60例 [J], 张云;蓝毓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族医药历史文化发展简介壮族医药历史文化发展简介(一)对岭南及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等病症,逐步有所认识。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
“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两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
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
两江流域是壮族聚居的地方。
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作者是在广西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其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所称“土人”,当是指民间壮医。
可知这时的壮医,已经知道按发病季节对瘴疾进行分类,并从实践中得知,发作于8、9月的黄茅瘴,病情最重。
这和壮族地区民谚:“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对于蛊毒、痧症、瘿瘤等病症,民间壮医分类也甚详。
一些方志杂说有壮妇蓄蛊放蛊说,这当然是诬蔑之词,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反证了壮族民间对蛊毒的'病因和解毒治疗方法,有较多的认识。
(二)对解剖及生理病理的认识北宋庆历年间,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宜州,曾经发生了一次壮族农民起义。
统治者以诱捕的方法,捕获了区希范、蒙干等义军首领56人,全部杀害,并命宜州推官吴简及一些医人,对尸体进行解剖,绘下《区希范五脏图》。
这是有记载的我国医史上第一张实绘的人体解剖图。
在解剖的过程中,还从医学角度进行了一些观察;如“蒙干多病嗽,则肺胆俱黑;区全少得目疾,肝有白点”等。
这次解剖事件,虽然是以镇压农民起义为背景,说明北宋王朝的极端残忍,但在我国医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它发生在壮族地区,除了说明统治阶级有意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施淫威、随意杀戳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壮族民间对于尸体解剖或多或少是能接受的。
试论壮医药的战略地位[摘要]通过对壮医药战略地位的思考,阐明了壮医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创造,提出了壮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加速壮医药发展应成为广西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命题。
[关键词]壮医药;发展;战略地位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人民在艰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壮族医药既是民族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壮医药开始引起国内高等教育、科研院所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主要表现:一是成立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二是成立了广西壮医医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三是成立了广西壮医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四是中央民族大学正研究试办壮医药民族班;五是许多壮医药研究专著出版;六是广西中医学院已将壮医引进高等教育;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将发展壮族医药列入“十五规划”等等,这表明壮医药在研究开发方面,不仅得到社会关注,而且已实现了一定规模。
目前的壮医药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积累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然而,壮医药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壮医药在传统医药学、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农村医疗卫生、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必将会影响到壮医药的发展。
因此从其发展的历程、对人类的贡献、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大力提高壮医药的战略地位,从而提高人们对壮医药的认识,最终达到加速壮医药的发展之目的。
一、壮医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创造(一)壮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壮医药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例如,举世闻名的花山崖壁画文化被誉为“壮族文化瑰宝”,其宏大的画面、磅礴的气势和神秘的内容,成为公认的壮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
此外以壮医医疗工具和壮药为特征的物态文化和以药市、佩药挂药为形式的医药习俗文化,都是壮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四)
第五节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影响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 渊源于秦汉的士官土吏 , 开始于唐宋的羁麽制度,形成发展于元代 , 全盛于明代 , 没落于清代 , 消亡于民国时期。
土司制度从开始到消亡经历了 1000 多年的漫长历史 , 而这一时期正是壮族医药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阶
段 , 所以 , 我们认为土司制度对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一、土司制度对壮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晌
土司制度对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央王朝册封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威望、有势力的首领为职官 , 划分其疆界 , 使之"世领其土 , 世有其民", 维持他们内部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 使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 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 , 从而促进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壮族地区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 亦对壮族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光大主编的《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一书 , 把壮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独特性、共华性、包容性和二重性四个方面。
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 : ①不少土司头人汉文化水平较高 , 吸收了很多汉文化知识。
②壮族地区的某些士官和土民原本系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 , 后被强大的壮文化所融化。
③土司制度本是封建王朝压迫人民的工具 , 却民情易服 , 故能较长期存在。
结合史实 , 可以肯定土司制度时期的壮汉文化交流比以前有更大的发展 , 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故在壮汉文化双向交流中 , 壮族医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 , 土司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促进了壮族地区政治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 同时 , 土司制度对壮医药也有促进作用 , 具体表现如下 :
1. 土司制度下的医药机构
在土司制度下 , 官方设有医药机构 , 官方和民间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医药人员 , 地方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 , 明代嘉靖十年 (1531 年 )广西壮族聚居的 40 多个州府县土司均设有医学署 , 如庆远府、思恩县、天河县、武缘县、永淳县、南宁府等 ( 均为壮族聚居地 ) 。
这些医学署的医官"本为土人", 在土司家属中 , 亦有专门从事医药工作的人 ( 具体内容见第五章第五节 ), 说明在土司制度下壮医
药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 这是土司制度对壮医药促进作用的一个方面。
2. 土官对壮医药的重视
土官对壮医药的重视表现在对名医、神医、药王的崇拜和纪念以及对民族医药采取的一些褒奖措施。
清代《宁明州志·上卷·祠庙》记载 :"医灵庙在东门外附近城脚。
"《邑宁县志·卷四十三·祠祀志》谓 :"
药王庙 , 在北门大街 , 东岳庙左侧。
"《柳州县志·卷三》称 :"药王庙 , 在西门内。
"等等。
清代以前 , 壮族地区基本上没有西医 , 中医也为数不多。
这些被立庙纪念的神医、药王 , 尽管没有标出姓名 , 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民间名医 , 在壮族地区即是壮医 , 因为他们的医术高明 , 能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
以及他们的高尚医德而受到群众的敬仰。
忻城土司衙门附近 , 现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 " 三界庙 ", 三界是一位内科、外科、五官科都精通的神医 , 而且名气很大 , 得以立庙享受百姓香火。
三界庙能修到土司衙门旁边 , 亦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位神医在土官土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土司对民族医药采取的一些褒奖措施 , 对于民族医药的发展 , 应当说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
广西庆远协左营三司把总 ( 土官名 ) 李某赠给名医谭靖修一块牌匾 , 大书"妙手婆心"四字 ; 一些民间壮医因医术高明 , 德高望重而被作为地方名人入选地方志 , 如《融县志》 :" 路顺德 , 古鼎村人 , 赠精医学 , 著有《治蛊新方》一册。
" 《象县志》 :" 罩德本 , 同庚村人......善治跌打损伤。
" 《三江县志》 :" 侯第福 , 寨壮乡佳林村......善脉理 , 用草药。
" 等等。
正是由于壮医药在土司制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特殊的诊疗方法和验方、秘方得以初步总结和逐步提高 , 如壮医浅刺疗法、斑麻救法、青蒿绞汁内服治瘴等 , 早在宋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南宋医书分类中 , 还出现了《岭南方》一类 ( 专门列岭南少数民族医方 ) 。
清代《柳城县志》指出 :" 病者服药 , 不尽限于仲景叔和 , 间有用一二味草药奇验者。
其他针灸之术 , 以妇人尤为擅长。
" 著名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 其主要传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壮医楷覃氏。
三、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消极影晌
在政治上 , 土司制度是 " 以夷制夷 " 的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
土宫是封建王朝封赐而独霸一方的统治者。
在士司统治地区 , 土官既掌握着政治特权 , 又完全控制着经济领域 , 这种封建领土专制比起其前的奴隶制来说 , 虽然是社会的进步 , 但它并不是什么理想的天堂 , 而是有其反动、罪恶、残酷的一面 , 特别是土司制度发展到明朝晚期 , 这种腐朽没落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土官自恃雄长 , 独断专行 , 权力欲膨胀 , 土司间经常发生武装侵扰。
在土司家族内部 , 也常因争夺官位而相互残杀。
由于长年干戈不止 , 战乱频繁 , 严重地阻碍了壮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 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影响了壮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 , 是专业壮医队伍受到限制 , 特别是能进入到官办医药机构中的壮医 , 为数更少 , 绝大多数壮医 , 只能流散在民间行医。
在清末民间编篡的一些地方志中 , 虽然还有医学署的记载 , 实际上这些机构早已荡然无存 ,也未能重修。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壮医药的学术发展。
其次 , 由于分科不细 , 多数壮医的治疗方法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 , 未能进一步提高 , 有的甚至由于后继乏人而淹没失传。
土司连年征战 , 对于毒药、毒箭之类的东西 , 作为重要武器之一 , 是比较重视的 , 而对于民间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 , 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 因而阻滞了对这些疾病防治的发展。
土司制度下的狭隘、保守、封闭思想意识 , 对于壮医药的发展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据文献记载 , 晋代的葛洪等医药学家 , 唐代的柳宗元等文人流官 , 都曾把中医药传播到壮族地区;宋代威平初年 , 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集验方刻石桂州驿",邕州知府范旻"下令禁淫祀","市药以施治","并刻疗病方书 ,
置诸厅壁"。
前述诸人对于中医药的推广做了一定的工作 , 但由于土司制度的落后、保守和封闭 , 壮族地区的中医药是不发达的。
如壮族聚居的靖西县直至解放前夕也只是在县城有一二家中药铺。
一些读过几本
中医书的民间医生 ,"一经临证拟方 , 病人服之有验者殊少。
此殆于精微变通之处犹有欠欤"。
说明医术并不怎么高明。
由此可知 , 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学术 , 在土司制度下 , 未能较多地影响和渗透到壮医药之中 , 这对于壮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是不利的。
另外 , 在土司制度下 , 壮族医药还常常被披上迷信的外衣 , 这就束缚了它的发展。
客观地评价土司制度对于壮族医药的影响 , 应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 , 又有消极的一面 , 不可全盘否定 , 也不能全盘肯定 , 土司制度对于壮医壮药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保留 , 是有其历史功绩的 , 并使壮医药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另外 , 在壮族尚未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的情况下 , 壮医药
居然能通过口授心传和部分汉文资料得以流传下来 , 这不能不认为是与土司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的 , 其
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不可抹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