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词雅俗形态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346.08 KB
- 文档页数:3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
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
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
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摘要: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
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诗词;雅俗走向;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4-0036-04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李冬红(1970—),女,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②同上。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李冬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Vol.9No.4Apr.2010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从根本上对之产生了冲击,正统雅文化悄然暗转,俗文化渐成主势,在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文人的外部面貌和内在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品亦体现出其不同前代的气质与内涵。
然而,宋代诗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在雅俗层面上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议,成为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一、宋型文化与士人心态现今学界中,宋型文化已是约定俗成的工具性概念,特指宋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与前代文化传统有着深刻差异的新的文化类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转型,各种文化因素相应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士人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释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
词变为“宋词”关键:五代词的雅化,从“吹皱一池春水”说起“宋词”是一种成熟的文体,但是宋词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起源于民间的词在五代越来越雅化(一)何谓“词的雅化”“宋词”是一种成熟的文体,但是宋词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们今天读那些经典的词可以知道,词原本起源于民间。
真正在文学史上显露头角,乃是在中唐时期。
盛唐李白的《忆秦娥》可谓是发轫之作,而到了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笔下,词才真正的成为一种文体。
但很遗憾的是,唐代的文学形式以诗歌为主,词的地位非常低下。
这些流传到今天的诗词,保留着民间词的通俗率真和清新的特点,但同时又逃脱不了其作为“诗余”的地位。
那么词的转变究竟在什么时期呢?按照当今文学史的评价乃是在五代时期。
根据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学著作诸葛忆兵《论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我们可以得到“词雅化”的概念。
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词之创作逐渐摆脱鄙俗的语言和风貌,从“无复正声”之民间词和作为艳科、多为代言体之花间尊前之宴乐文学,渐渐演变为充满士大夫文人风雅情趣的精致的阳春白雪,这一整个过程都可称之为`雅化'进程”。
文章又指出“歌词的雅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题材内容的改造,使其品位提高,趋于风雅音乐声韵的改造,使其八音克谐,和雅美听表现手法的改造,使其含蓄委婉,精美雅丽,等等”。
可见词的雅化是一个繁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产生于民间的词当然有其自己的生命力,但是如果没有大批文人的参与,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很难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
而一旦文人参与,就不可避免的有了文人的色彩和风格。
使得这些诗词逐渐的脱离民间风味儿,更多的呈现出精致雅致的一面。
(二)词的雅化过程从当前对文学史的评价来讲,宋词的雅致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指的是从词的产生一直到晚唐时期。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诸多词人开始逐渐的关注词的创作。
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以他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写出了太多精彩的诗词,绮丽浓艳的词风盛行于世,将文人词创作推向了成熟。
论述唐诗宋词演变过程和规律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重要代表,它们在形式、主题、风格和技巧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唐诗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诗歌以宫廷和士大夫为主,风格典雅,形式多样。
盛唐时期,诗歌风格更加多元,出现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
中晚唐时期,诗歌主题更加深入,形式也更加灵活,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
宋词则是宋代文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形式,它以长短句为特点,以歌唱为主要目的。
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词以小令为主,风格婉约,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等。
南宋时期,由于国破家亡的背景,词的风格转为豪放,代表词人有辛弃疾、李清照等。
唐诗宋词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
首先,它们都受到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例如唐代科举制度的推动和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繁荣。
其次,它们的演变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唐代的曲子词到宋代的词牌,音乐对诗歌的形式和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唐诗宋词的演变也与文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有关,例如唐代诗人对格律的探索和宋代词人对长短句的创造。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进步,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结合两宋文化的雅与俗谈谈当今文化的雅与俗陈亚茹 201040119230 播音与主持艺术2班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
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
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
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
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
唐宋词的发展第一篇:唐宋词的发展唐宋词的发展第一节词的起源和发展一、词的名称、起源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为它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五代称为曲、曲子词、词等。
它在初唐出现,在中唐得到了发展,在晚唐五代得到了繁荣。
唐代政局统一,经济发达。
南北交通与中外贸易,带来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作为词乐的燕乐也就随之兴起并广泛流传起来了,唐代城市繁荣,助长了官僚地主、豪门富商的享乐欲望,歌楼妓馆随处可见,城市中处处管弦,处处笙歌,随之涌现了许多乐工歌姬。
他们演奏、传播燕乐,歌唱并创制曲词,这就促进了词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词随燕乐而兴。
燕乐就是宴乐,是宴饮时演奏的音乐。
南北朝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楚汉旧声逐渐衰落;另一方面,通过军事活动、中外通商以及教徒传教等多种渠道,输入了大量的外来音乐,即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和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
这些外来音乐与原来流行的中原音乐、民间俗乐相融合,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音”。
他们经常在宴饮时演奏,被称为燕乐,词就是随着这种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
再次,词的兴起也是诗体嬗变的结果。
唐代近体诗十分发达,近体诗往往可以作为声诗入乐。
但近体诗都是整齐的律绝,它在配乐演唱时与抑扬多变的燕乐谱曲难得协调,所以乐工歌姬在演唱文人近体诗时,或加和声(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或加虚字,或略为增减字数,以适合乐曲的需要。
如王维的《渭城曲》在演唱时采用“阳关三叠”曲谱,正是律绝合乐时改动字句的例子。
而最终解决词曲矛盾的办法,还是以乐定词,使声文相从,于是出现了以曲拍为句的词。
因此,词是合乐诗歌,是依声填词的合乐诗歌;是律化了的句式参差的诗歌。
它的合乐方式,从因诗入乐到依声填词;他的句式,从整齐的律绝到律化长短句,就是由诗入词的演变过程。
二、词的发展过程1.民间词:词最早产生在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
浅谈宋代诗词的“雅”、“俗”之变的必然性
张荣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宋代是都市经济繁荣的典型时期,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发展.宋代诗词的雅、俗走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诗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宋诗要发展,就要独辟蹊径,于是宋诗一改唐诗恢弘之气,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偏重“言情”.宋词来自于民间小曲,这种特性决定了宋词之“俗”,然而宋代的许多文人士大夫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词逐渐走向“雅”化.宋代诗由“雅”到“俗”,词由“俗”到“雅”的这种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发展需要雅俗共存.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张荣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柳词风格的俗雅之变 [J], 梁必彪
2.俗中求雅: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 [J], 郭鹏
3.柳词风格的俗雅之变 [J], 梁必彪;
4.浅谈汉代音乐中"雅""俗"交融的必然性 [J], 王曦
5.开放与保守的交融和对抗——谈唐传奇与宋话本的“雅”“俗”之变 [J], 张惠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兼谈文体发展及文学与文化之关系(一)【内容提要】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属于文体发展的问题。
文体的发展,与文化环境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文体自身的演进规律,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我们在研究具体文体时,不但时常忽略文体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常常将文学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过于简单化,本文在对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问题作了简要论证之后,并以实证的方法对这些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南宋后期诗词雅化俗化文体文化环境南宋后期文坛出现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现象,不须过多论证,就可以基本确定下来、成为词学和诗学研究者公认的事实,但是由于诗、词一直处于分体研究的状态,很少有人将这两种情况并列起来对比考察,所以需要简单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南宋后期为什么会产生诗、词这种反方向发展的状况,词学研究者和诗学研究者却有不大相同的认识。
这牵涉到许多复杂问题,譬如南宋文化环境整体的雅与俗,诗、词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文化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南宋士大夫的雅俗观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词到了南宋后期,日趋雅化,姜夔及格律词派是词雅化到极致的典型代表。
姜夔的词或被称作“骚雅”,或被视为“醇雅”、“清雅”、“古雅”、“淡雅”,正如有学者所说:姜夔“以清雅之词,抒清雅之情,写清雅之意,吐清雅之气,或咏清雅之物”①。
还有学者则明确指出:“姜夔则彻底地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雅而又雅。
……姜词被视为雅词的典范。
”②古往今来的学者基本确认了姜夔词“雅”的特点。
的确,与晚唐五代以来任何词家、词派相比,姜夔的词都显示出“雅”这一特点——清虚缅邈的情思,清劲古雅的语言,清空淡雅的词风,这些特点受到时人和后人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崇,以致南宋后期的词坛,差不多是姜夔及其格律词派的一统天下,也可以说是雅词的一统天下,这足以说明,词到了南宋后期就彻底雅化了。
然而与之相反,诗到了南宋后期,则日益俗化,刘克庄、戴复古及其江湖诗派可以说是“诗”俗化到极致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是从宋至清诗评家的共识:尝闻之曰:江左齐梁,竞争一韵一字之奇巧,不出月露风云之形状。
1.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一)词大约产生于盛唐,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是一种可歌的文体。
与唐代的近体诗有渊源。
配合词调的隐喻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
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音律变化繁多,所以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就不免要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
由于要配合曲调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因此音乐性比较强。
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阙,比较适合于触景生情或今昔对比的抒情小诗的写作。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又多由歌妓传唱,因而其内容多反映民间和妇女的声音。
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其题材就比较广泛,包括国家安定繁荣,少数民族倾慕的情况,战争频繁、边疆多故及人民对战争和兵役不满的情况、妇女不满自身处境的内心不平等。
这些词内容少有可取,但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是声律还不够严格,艺术比较粗糙。
(二)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部分比较接近人民的文人开始创作。
如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韦应物集成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而摆脱了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词调的特点对温庭筠的花间词有较大影响。
还有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跟唐代民间词一样,初期的文人词题材也比较广泛,表现民间词调的本色,又经文人加工形成独特风格。
(三)温庭筠是唐文人写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菩萨蛮》。
还有一部分描写闺情的,如《望江南》。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很想当动人。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任务情思。
在表现上又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
字句的修饰和声律协调,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
但温词题材偏于闺情,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给后来文人造成不良影响。
五代时候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词》,它们词风大致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派。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一)词的起源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96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宋代是都市经济繁荣的典型时期,经济上的繁盛也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发展。
宋型文化包含了宋代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
诗和词是宋代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类型。
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到了宋代则逐渐走向市民化。
词是诗歌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唐代,到宋代开始繁荣发展起来。
关于宋代诗词的发展,俗、雅之变一直是当今学者所争议的话题。
陆辅之在《词旨》中说:“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
宋代被认为是雅、俗文化相交融的时代。
从古至今,人们始终以雅、俗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
认为雅的艺术一定是正派的、应该被发展的;俗的艺术就是消极的,应该是被贬低的、排斥的。
宋代文化处于繁荣时期,儒、道、释思想融合的社会形态刚刚形成,与传统思想形成对立。
文人士大夫内心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一方面要恪守传统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受自由洒脱的道家思想影响,诗词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诗词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从北宋到南宋,从俗到雅,从雅到俗,宋代诗词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
正是在俗、雅交融的共同作用下,诗词逐渐适应当时时代的发展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宋代诗词雅、俗的评判值得追究。
人们普遍认为,宋代的诗经历了由雅到俗,而词是由俗到雅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宋代文化又被认为是俗、雅艺术的交融?本文下面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一、宋代诗词雅、俗走向北宋初期,诗延续和模仿唐诗的特点。
但要想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就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在宋代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宋诗逐渐走向平民化、日常化、生活化。
北宋诗人欧阳修、苏轼等诗人创作的诗的特点逐渐接近平民化,后来经过黄庭坚和杨万里等人的创作更加确立了北宋诗的世俗化特点。
宋词最初是作为民间小曲出现的,是人们饮酒娱乐、消遣后所作,语言自由随意,无雅致;内涵浅显易懂,无意境。
词最初不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看重,是因为词最初是一种抒发自己情感,带有隐私性和随意性的小曲,相较于唐诗那种抒发恢弘志气的气势来说,其被认为是一种平庸的、世俗化的曲子。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原因探析一、引言雅俗之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
《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雅俗异势”的观点,自此以后,雅俗对立就成了雅俗观的中心,并以此形成了崇雅尚雅的文学传统。
但是到了宋代却发生明显变化,它在延续尚雅传统的同时,又能够在实际创作中呈现俗的层面,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以往雅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
宋代的文体,无论是诗、词、文,还是小说,因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雅俗融通的趋势,以诗歌最为突出与明显,诗歌反映出的雅俗关系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宋代雅俗观的转变。
从某种角度上说,雅俗之间的融合与互通可以说是宋代文化最外在和最深刻的变化。
故本文以宋诗为例,探究宋代文学中的雅俗变化以及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加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由雅变俗的一种简单转变,而是形成了一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互补关系,同时,也可以领略宋代文学雅俗互通的艺术魅力。
二、宋诗中雅俗互通的转变——以俗为雅纵观宋代文学,从雅俗之间的对立转化为雅俗互通交融的关系,这在宋诗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俗为雅”这四个字上。
“以俗为雅”的宗旨不是使诗歌单纯地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相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雅”,让这种雅更能贴合人的现实生活,拉近文学与受众群体的距离,并以此为桥梁,实现外在人生与内在风神的相通。
宋代诗人往往能够以理性和绝妙的精神来调和所謂的“俗”,从而达到另外一种高雅的境界。
具体而言,宋诗的“以俗为雅”主要体现在题材、语言和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宋诗的“以俗为雅”最先在题材和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把眼光投射到对俗物和俗语的运用上。
宋代以前,对生活中的俗事与俗物都鲜有关注,认为把这些内容写入诗中会降低整首诗歌的韵味。
到了宋代,梅尧臣和欧阳修首先开启了雅俗之间的变革,援日常生活中的俗事和俗物入诗,但是这在梅诗中只是一种尝试,还并未成熟,所以缺乏韵味,同时,也经不起推敲。
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引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在唐代和宋代取得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唐宋词派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出现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和创作方法的各个流派。
本文将探讨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
1. 唐代词派的出现1.1 六朝乐府诗对唐代词派的影响六朝乐府诗是唐代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文体,它以其简练、抒情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为后来唐代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六朝乐府诗中融入了民歌和民谣等丰富多样的民间元素,为唐代词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 近体詩流行对唐代詞派产生影响近体詩是六朝文坛上一种较为自由灵活、构造比较松散但仍保持意境深远的诗体形式,它对唐代词派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体詩推动了诗歌表达风格的多样化,为后来唐代词派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2. 唐宋词派的特点2.1 清新婉约派清新婉约派以陈后主、杨万里等人为代表,强调感情细腻、语言优美以及意境曲折迷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2 豪放派豪放派以杜牧、苏轼等人为代表,注重个性张扬、表达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他们在写作中常采用华丽辞藻和奇思妙想,展示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真实个性的特点。
2.3 深沉含蓄派深沉含蓄派以柳永、晏殊等人为代表,倡导内敛含蓄、意境深邃和感悟人生的情感态度。
他们常使用暗示和拟物等手法,在深层次上表达出对人生、自然以及情感的独特理解。
3. 唐宋词派的发展演变3.1 唐代词派的继承与发展唐代词派在乐府诗和近体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清新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两个主要流派,并在后来的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2 宋代词派的新兴与变革宋代词派对唐代词派进行了创新和转变。
在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创作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深沉含蓄派等新兴流派。
这些流派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使得宋代词艺术达到了巅峰。
结论唐宋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而丰富的遗产,它们在不同时期中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
中国古代文学“雅”与“俗”的转变——宋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所谓“雅”,是指流传于中上层社会阶层的文人文学——诗、文、词;所谓“俗”,就是指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宋代诗文词是元明清文人不断追怀仰慕的昨日辉煌,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话本的灿烂明天。
宋代是继唐代以后又一个诗歌的高峰,苏轼、陆游、杨万里等宋代文人,创造了宋代诗歌的繁荣盛况。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论》中说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固。
宋代散文建立一种稳定而成熟的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词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宋词是我国词史的顶峰,其影响笼罩着整个后世词坛。
有人论,宋词分为豪放与婉约,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三百年宋词发展,早已不局限于豪放与婉约,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宋代开始出现了话本,其是元明清小说、戏曲的早期萌芽。
宋代话本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学特征,语言采用白话。
北宋杂剧、南宋戏文也是后来戏曲文学发展的基础。
文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黄金时期,失去了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进而酝酿发展,元明清时期,渐渐走到了文学前台。
今下,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汉语文学,应向哪个方向发展?。
唐宋词派发展考察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
其中,唐诗和宋词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最高的成就。
在唐宋文学中,词与诗同为两大主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而唐宋诗词在形式上也有了互补和相互借鉴的趋势,因此,可以将唐宋词派的发展作为一个研究词与诗关系的突破口,深入探究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唐词派的形成唐代,诗和词的关系还很模糊,整个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
唐初的词则多为吟咏晋楚风俗、讴赞明君和歌颂景物的“胡骑篇”、“河湟篇”等,体现了北方地区的特点,缺乏北南词曲在文化思想上的交流和融合。
到了盛唐时期,随着民间文化和文人交往的拓宽,唐词派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起来。
首先是李商隐,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大批量发表词作品的词人之一,在数量和广泛创作领域等方面都超出了当时其他词人。
李商隐的词,有边塞风光丽的《无题》、醉酒怀人的《无言独上西楼》以及投杼一片心的《夜雨寄北》等等,风神独立,寓意深沉,文采斐然,给唐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繁荣局面。
其次,王之涣的出现,使唐词派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推动。
王之涣的作品风格偏向写意,超出了传统词歌的既定模式,这种意境式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一些著名词人的创作有很大借鉴意义。
王之涣的代表作有《经年》、《未能忘记》、《登高》等,都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生命的渴望,栩栩如生。
最后,就是白居易,他的词歌代表了唐朝民间文学和词曲创作的最高水平,体系鲜明、风格新颖。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朝最长的一篇长词,以横向叙述方式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其艺术成就深受后世词人喜爱和推崇。
另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谢朓的《送元二使安西》的理想继承,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出走壮志不屈、秋草萋萋和良友别离之感怀,风貌清新脱俗,至今仍被推崇为唐代五言词的典范。
二、宋词派的形成与唐词派相似,宋词派也是在时代背景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宋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词歌文化逐渐集成,词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论唐宋词雅俗形态的融合与发展趋势历史回廊濒壤囊辩萋鬻黪瞎舞螽自裁舞辩《∞曩萋文学界论唐宋词雅俗形态的融合与发展趋势蒋晓城(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摘要:作为唐宋词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俗词与雅词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们在唐宋词史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对立共济,由俗入雅的融合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晚唐五代直至南宋后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创作实际中体现.关键词:唐宋词雅词俗词中国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ll(2010)03—0137—03雅与俗是唐宋词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两种对立的审美趣味与创作风格.词之初起时,配合的是轻靡流荡的燕乐,产生于民间市井的"北里"歌场,描写的大都是世俗的男女情爱.俗乐与俗情使词一开始产生就具有俗的特性.从民间市井流人到文人手中后,词出现了不断雅化的迹象.同时,雅俗之辨开始盛行,而且崇雅黜俗一直是词坛的主流倾向.鲷阳居士《复雅歌词序略》首举"复雅"旗帜,对温庭筠以来的"流为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荡而不知所止"的俗艳之词进行黜责,力倡歌词骚雅.后来王灼,曾懂,胡寅,张炎等人以对花问及柳永俗词的反拨进一步强调弃俗尚雅.虽然由俗人雅是词的总的发展趋势,但在每一个阶段,雅词与俗词,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却总是如影随形地纠结在一起.俗词首先是词情单纯浅近,缺乏高雅的情致意趣,甚至流为淫亵,其次言情直率发露,无所顾忌,缺乏一种委婉含蓄的韵味;最后是语言的俚俗直白,缺乏典雅精美的风格.而雅词却明显不同,在情感内容上,具有深厚之思和高远之意,不象俗词那样单纯浅近;在表达方式上委婉曲折,不象俗词那样发露直率;在语言上优美典雅,不象俗词那样直白俚俗.俗词与雅词这两种审美形态在唐宋词史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对立共济,由俗入雅的发展趋势.词本源于"胡夷里巷之曲",它产生于城市商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在市井坊曲中流行,在秦楼楚馆中传唱.民间市井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与欣赏口味使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歌词以言情俚浅为世注目,并具有相当浓厚的世俗性.民间词的代表敦煌民间词自然也是如此.敦煌词中的各类作品作从审美形态上看,绝大多数属于俗词的范围,合乎雅词标准的极为少见.这些作品大都情意浅露,质朴爽直,字句俚俗,缺少含蓄之趣.如《鱼歌子》:"洞房深,空悄悄,虚把身心生寂寞.待来时,须祈祷,休恋狂花年少.但匀妆,周旋少,只为五陵正渺渺.胸上雪,从君咬,恐犯千金买笑."不过,敦煌词中"虽有俚俗之作,然亦有艳丽深厚之作,足与《花间》抗行"…,如《菩萨蛮》:"清明时节樱桃熟,卷帘嫩笋初成竹.小玉莫添香,正嫌红日长.四肢无气力,鹊语虚消息.愁对牡丹花,不曾君在家."比起上面的《鱼歌子》一类的作品,相对要雅了许多.由民间进入到文人词客的创作视野之后,词开始摇身一变,文人化的痕迹比较鲜明,并随之出现了相对于民间市井俗词的雅化现象.为最早的文人词集《花间集》所作的《花间集序》就已经显示了雅化的理论色彩.序中所谓"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 "南国婢娟,休唱莲舟之引",就将"侧艳"的花间词与古代的《阳春》,《白雪》这样的雅歌相提并论,对贵族化的"侧艳"之词加以肯定和提倡,同时对民间"莲舟之引"一类的俗词加以否定和贬黜.在"红楼夜月,香径春风"中产生的以表现女性的离愁别怨为主要内容的花间词,尽管在色彩,意象,语言上非常的绮艳,但绮艳之中却不失含蓄,与民间词的浅露俚俗之风也确实大异其趣.如温庭筠《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厌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它通过对景物与人物情态的描写,环境的渲染来暗示,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深婉雅致.这类词作突出体现了花间词"风流华美,浑然天成"(郭唐《灵芬馆词话》)的特点.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说:"花问词中所展开的境界洋溢着妖艳之美,具有诱人的不可思议的魅力.这大约是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始终是优雅艳丽的."这指明了花间词艳中带雅的艺术风貌.然而,花问词在雅化,艳化的同时,也有俗化,俳调化的趋向.论者对此已有发现.如沈雄《古今词话》评魏承班词"较南唐诸公意浅而近,……故意求尽之病",李冰若《栩庄漫记》谓阎选词"多侧艳语,颇近温尉一派,然意多平衍,盖与毛文锡相伯仲耳",甚至就连温庭筠词也有直率浅露的作品,如施蜇存评温词就说: "飞卿浅者直露,幸不至野,……浅者不能学,学则多堕入南北曲."指出了温词俗的一面.而且,花间词俗化,俳调化现象也成为宋代俗词之滥觞.如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引评尹鹗《杏园芳》说:"第二句'教人见了关情',末句'何时休遣梦相萦'遂开屯田俳调."李冰若《栩庄漫记》评牛峤词云:"松卿善为闺情,儿女情多,时流于荡, 下开柳屯田一派."由此可见,花问词已经开启北宋以柳永为代表的一派词人的创作风气:浅近卑俗,平铺直叙,既不见描写之细腻,又缺少抒情之婉转.再者,文人酒边花下的应歌之词自然难免有绮靡乏韵之作,如牛峤《菩萨蛮》(玉楼冰簟鸳鸯锦),毛文锡《恋情深》c滴滴铜壶寒漏咽),欧阳炯《浣溪纱》(相见无言有泪珠)等词描写男女的相会缠绵,合欢艳遇,明显地带有为一种生理的冲动以及性的气息,以至于后人对此颇有微词.另外,花问词虽然摆脱民间词的俚俗,但过于追求形式的绮丽艳美,也未免有伪雅之嫌.如清人沈祥龙就说过:"俗俚固非雅,即过于浓艳,亦与雅远."(《论词随笔》)后来的一些词人对花间的绮艳词风表示了不满,并在这个美学层面上,对词作进行了改造.与花间词人差不多同时的南唐以及踵武南唐的北宋前期词人,在唐宋词的雅化进程中又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冯延巳,李煜,文学界.137.文学界历史回廊晏殊.欧修等人的词篇,在女子的伤春离怨的描写中,开始不自觉的融入了词人主体的生命忧患意识,渗透着盛时难久,好景不长的感叹.如李瑗《浣溪沙》(菡萏香消翠11r残),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李煜《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近),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等篇都写出了艳情的深意.柳永的一些作品也在男女的相思离别之情的抒写里织进了其羁旅奔波的困顿愁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玉蝴蝶》(望处云收雨断),《曲玉管》(陇首飞云)等.它们已经超越了那些纯粹的描写男女柔情思绪的作品,在情感内涵上,词得到了第一次雅化.而且,南唐及北宋前期词人也开始改变花问词中尚存的绮艳化,俳调化,口语化的趋向,消除了其中的"俗气".冯延已的词"思深词丽","艳而不侧"(陈世修《阳春集序》),晏欧之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都显示出一种清丽淡雅,含蓄深婉的风格.在《阳春集》,《珠玉词》这样名字看起来就很雅的词集里也确实找不出牛峤《菩萨蛮》,欧阳炯《浣溪沙》那样的俗词.而且以俗词着称的柳永词中,也存在雅的一面.如其《八声甘洲》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苏轼渭其"不减唐人高处"(晁补之《评本朝乐章》),这其实也就是说它有高雅之处,其高雅之处在于将对佳人的怀念之情融入苍凉广阔的景物之中.这说明:南唐及北宋前期词人已经开始把传统的"艳科"小词向着正统文人所喜爱的"文雅"方向提高.但是,在"风流闲雅,超出意表"的词作盛行词坛的同时,也出现了俗词的逆流.柳永的许多词篇直承唐代民间曲子词的创作风气,以铺叙发露的抒情,俚俗直自的语言,放胆吟唱者世俗生活中的男欢女爱,大有抗衡士大夫雅词的气态.在柳永的笔下出现的世俗情爱,市井人物以及俚俗语言体现了柳词以俗为美的审美特性.如:"昨夜里,方把旧欢重继.晓月将沈,征骖已鞴.愁肠乱,又还分袂.良辰好景,恨浮名牵系.无分得,与你恣情浓睡"(《碲人娇》),"巴巴之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瓜茉莉》)等.论者谓柳词"格固不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闺门淫蝶之语"(胡仔《苕溪渔隐词话》,都是针对其去雅近俗的特性而言的.不仅是柳永这样的混迹于市井坊曲的下层文人,就连"一代儒宗,风流自命"的欧阳修也创作了不少的俗艳之词.如"细把身心自解,只与们们猛拚却.又及至见来了,怎生教人恶."(《看花回》),"不知不觉上心头,悄一霎身心顿也没处顿(《怨春郎》),它们在词意,用语等方面与一般的民问俗词并无区别,有的甚至比柳永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证明了词的雅化和俗化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从柳永因其《定风波》遭到晏殊黜退这一事实来看,既反映了词坛雅俗两种审美趣味的对立与冲突,也反映了雅词与俗词的并存与共济.北宋中后期,是词体变革的时代,在苏轼的革新精神和革新词风的影响之下,词已超越了作为流行歌曲之歌词形式,呈现出诗化状态,成为一种独特的抒情诗体.传统的"艳科"题材与前代也已不可同日而语,其表征之一就是从多方面得到了雅化.首先是"将身世之感,打并人艳情".以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等为代表的词作,在男女之间的离情别绪中贯注了词人对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复杂感受与体验,词的情感内涵比之于南唐及北宋前期的词又有所深化.其次,北宋中后期词舍弃了吟风弄月,滴粉搓酥的描写,融入了士大夫的情性品格,摆脱了花问词中的香艳气,脂粉气,褪出了柳永词的市俗气.最后,北宋中后期词多.138.文学界采肿景交融的表现于法,语言上多t化前人诗语.这些方郡体现出词的诗化特色.苏轼的词作,俱怀逸兴,少有尘俗之气,少有软媚之态,与一般词人的作品词大相径庭,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张炎《词源》),如其《浣溪沙》(漠漠轻寒上晓楼)等.晏几道词作无花问的浓墨重彩,雕绘满眼,而显得意厚情深,真不愧"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如其《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等.贺铸之作, 意蕴遥深,沉郁骚雅;周邦彦之词.典雅精工,柔婉含蓄,别具姿态,等等这些都是雅化所带来的成果.由于文学思维的躅有惯性和词的传统的影响(主要是柳永词的影响),古老的俗词在这~时期又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前代词中出现的俗的成分在北宋中后期词人的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消除.比方说,北宋中后期词虽去柳永词之发露直率,不求文雅,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具体的情事的描写,抒情的热烈放纵也并没有完全消失.秦观被苏轼责为"学柳七作词"(黄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晏几道被说成"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周邦彦的一些词作被看成"意趣不高远","失之软媚而无足取"(张炎《词源》)等,都是就这种倾向而言的.另一方面,北宋中后期词之中也潜引着俗的暗流,那就是俚俗之词的大量出现.如秦少游名作甚多,而俚俗的词亦不少, 如"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Jj乞织."(《品令》)等.黄庭坚前期词深受柳永的影响,创制了许多的俗艳尘下之词,被人斥为"笔墨劝淫"(黄庭坚《小山词序》);北宋后期的大晟词人以及一些御用文人还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俗词派,他们用俚俗的语言,戏谑的口吻抒写柔情.这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南渡之后.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万俟咏,晁端礼,沈公述等六人,源流从柳氏来,病于无韵".可见,柳永俗嗣形态的词风在新的时期又得到了大力张扬的机会.北宋后期出现的俗词,大都写得靡曼浅俗,直白无文,有的甚至是非常露骨,恶俗不堪,与雅词异途殊辙.后来南宋词坛出现的强烈的"复雅"的呼声,就是对这一创作倾向的全面反拨.L4j总之,北宋中后期词坛也如花间词,南唐及北宋前期词一样,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词的雅化虽然已卓有成效,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成.时代的巨变带来了词坛的巨变.南渡之后的歌词创作,在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虽表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如果就词的雅化来说,则是基本一致.在词坛"复雅"之风的劲吹之下,在南宋理学对歌词创作的有力渗透之下,伴随着前期词坛的重建与后期词艺的深化,南宋词进入了全面雅化的阶段.词的雅化一个突出方面是词作在男女之情的表现中熔铸了个体的悲剧意识和时代情绪, 不管是前期的"香草美人,以喻君子"式的闺怨伤春之词,还是后期的怀人念远的词.这标志着词由纯粹的风月柔情走向了个体的,社会性的情感,最终完成了情感内涵上的雅化;标志着词也已经不再拘泥于男女之情,它们甚至成为文人士大夫言志抒怀的载体.如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刘过《贺新郎》(老去相如倦),《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蒋捷的《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张炎(《长相思?赠别笑倩》)同时,南宋后期词人对词中男女情爱的内容进行了过滤和改造.在他们笔下,情与欲已经完全分离,男女之情则变得纯洁化,骚雅化,前代作品中惯见的剪红刻翠,脂腻粉浓的描写也已荡然无存.象姜夔的合肥情词中的《江梅引》(人间离另0易多时),《琵琶仙》(双历史回廊文学界桨来时),吴文英的追怀去姬的,"当时明月娉婷伴,怅客路,幽扃俱远.雾鬟依约,除非照影,镜空不见"(《绛都春》),"离烟恨水,梦沓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消,冷薰沁骨悲乡远"(<琐窗寒》) 等篇,甚至使人感觉不到他们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情别恨之作,而只是一般的抒情之作.再者,针对北宋词中尚存的情浮于表,意露于外,雅化并不彻底的现象,南宋后期的词有意识地回避和洗褪.它们不注重具体情事的描写,也不注重情感的热烈浓挚,而是以深婉含蓄为审美意向,遗貌取神,避实就虚.它们常采用以景物融化情思的手法,追求并达到一种情余言外的韵致和清空绵邈的意境.史达祖《=解佩令》(人行花坞),张炎《淡黄柳?赠苏氏柳JL)等.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为代表的南宋词人在这些方面的创作实践使南宋词最终形成了俗处能雅.柔而不媚的艺术风范.这个时期,俗词渐成没落之势,象刘过的<沁园春》咏美人足,咏美人指甲那样的香艳之词,已经寥寥无几.个别词人虽问有民间俚俗风味的作品,但数量极少,并且也不完全同于早期民间词的浅俗,或多或少地渗入了文人的文雅之气.雅词完全占据了南宋词坛,唐宋词最终走完了自己漫长的雅化道路.参考文献:[1]唐圭璋.《云谣集杂曲子校释》[C].《云谣集研究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0.[2]村上哲见着,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06页.[3]施蛰存.《读温飞卿词札记》[c].《词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0.[4]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489.(蒋晓城(1970一),男,湖南湘阴人,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研究)(上接第136页)婚姻关系的存在与否掌握在男性手中,他们对婚姻不满时可以随时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解除婚姻的权力.但是在唐代,由于社会开放,妇女在获取自由婚姻的权利和机会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朝代.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中呈现出"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情侣,离婚再婚蔚成风气"的趋势,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出身将门的聂隐娘与磨镜少年只一面之缘,就日"此人可与我为夫",而聂父"不敢不从,遂嫁之"(《聂隐娘》).这种直截了当的求婚方式不正是婚恋自主权的表现.又如{=昆仑奴》中,红绡本是一代权臣的宠姬,她为了实现自主幸福爱情,毅然抛弃了"富贵"的生活,主动追随自己倾心相许的,地位卑贱的恋人.这些女性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除了自主选择婚姻以外,在唐代,女性在面对不和自己的心意的婚姻时,还可以主动提出离婚,社会也接受这种做法.而在以前,只有男性对婚姻不满时才有权抛弃妻子.《河东记?卢佩》中的地仙因为卢母治愈恶疾而与卢佩成婚,在识破了卢佩的卑劣品质后,旋又嫁与他人.这种做法无疑问是对代女性权力的一种颠覆与超越,那些自由改嫁,再嫁,甚至三嫁者在唐代社会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唐代妇女在重新获取自由婚姻的权利和机会方面,非其它朝代所能企及;又如社交方面,唐代妇女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出游,宴饮,集会,形式多样的社交活动让女性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同时"借助他者的眼光反思自我",使女性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自由,如"奔者不禁"的礼法,在女性看来,是男权社会这一"他者"对女性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促使女性借助男权社会的眼光来反思自我,发现自己可以对社会礼法说不,可以超越种种礼制的限制,从而改变自己在男女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这又进一步促进她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回首中国古代文学史关于女性文化表述的历史,女性意识从《诗经》时代出现某些方面的萌芽,到汉魏时期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思考(《孔雀东南飞》),发展到隋唐时代女性意识,女权意识的高涨,随即又因宋明理学的发展而回落,可以说女性意识在中国艰难的发展着,直到"五四"时期,才有了巨大突破.虽然唐传奇中的女性意识还只是表现为一种量的积累,可能在整个女性发展史上只是浪花一点,但是从中我们看到了唐人尤其是唐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爱情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说,现在的我们正继承着前人的理想,努力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女性在其中能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人,是能创造生活,而不隶属或者依附于任何人的人;她们是能自主快乐的人,真诚的认可自己的需要.参考文献:[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王汝涛.太平广记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8]李炳海.女权的强化与妇女形象的重塑——唐传奇女性品格刍议[J].学术交流,1996,(3):110—114.[9]吴毓鸣.从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的重塑看唐代女权的伸张[J].莆田高等师范学院,1999,(6):6l一64.[1O]李小江主编,杜芳琴着,女性观念的衍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1]易永娇.从唐传奇看唐代女性观的嬗变[J].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1):115一I18(李楠(1981一)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学界?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