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8.46 MB
- 文档页数:81
辽金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艺术表征与意蕴解读作者:王韦尧杨宏珊于毅张毅来源:《丝绸》2022年第03期摘要:春水秋山纹自辽代以来,便是中国装饰纹样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纹样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狩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物。
本文以辽金元时期织绣品中的春水秋山纹为研究对象,依托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应文献资料,厘清春水秋山纹概念,对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题材类型、造型手法和构图方式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出春水秋山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研究表明,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民族风格鲜明,其纹样的艺术表征呈现出“狩猎之景”的题材选择、“以情写景”的表现手法和“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展现了游牧民族浓郁丰富的北国风情、别具一格的游猎风尚及各民族文化间交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深入研究民族艺术文化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和途径,为现代创新设计提供相应的纹样素材和风格选择。
关键词:春水秋山纹;辽金元时期;织绣品;艺术表征;文化内涵;意蕴解读中图分类号: TS941.11;J523.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 7003(2022)03 0124 09引用页码: 031303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3.017 (篇序)春水秋山纹是一种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纹样题材,描绘的是北方契丹与女真族的四季渔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即春日水边放鹘打雁,秋季入林围猎野兽。
《金史·舆服志》中提到:“其从春水之服,则多转(轉)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箭,取便于骑也……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铭尾,纳方束中,其刻斑多如春水秋山之饰。
” [1] 其中简要概述了春水纹的具体表现为杂花卉与猎雁捕鹅场景的组合,秋山纹则是以鹿、兔、山林石景为主要构成元素。
赵丰 [2] 在《中国丝绸通史》中对春水秋山纹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概述;张春旭等 [3] 基于辽金元时期的绘画、雕刻、壁画等作品分析了四时捺钵制度的演变对“春水秋山”题材的影响;袁宣萍 [4] 从服饰与玉器的视角梳理了辽金蒙元时期春水秋山纹的发展特点。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麒璁(韩洞)说明:这篇资料是依据邵彦教授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编的。
书法与工艺美术暂时没有编入。
这篇资料文字较多,是本学期知识通览。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共享笔记,这才能完成这篇资料。
因为这个做的挺赶的,麒璁最近又一直头晕得很厉害(当然我一直是要死要死的节奏),所以内容有疏漏多多包涵......建筑与雕塑平江图现代苏州(旧称平江府)的古代城市地图。
这里是一个地方政治中心,是两重城。
这也是南方的重要城市,很多地名现在还在用。
燕云十六州处于辽和北宋之间,是后唐和后晋之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为此有两位中原皇帝死去。
这一地区属辽,但汉文化保留较好,属于汉文化地区。
在十六州以北的辽地,也受汉文化影响。
代表有大同宣化张世卿墓的十二宫星象图,有传统汉元素、佛教元素、西方元素。
2.26寺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0)。
外看两层,中有夹层,实为三层。
内有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16m 高),直通三层。
建筑有较强的唐代样式,斗拱巨大,出檐硕大,柱子低矮粗壮,悬唐式竖彼匾。
现四角支柱是清代后加。
大同薄伽教藏殿(辽)内雕塑内有经橱,有模仿木构建筑的装饰,称为“天宫楼阁”。
该寺是皇家寺院。
二仙观道帐,山西晋城,北宋道帐是神仙上方的遮冕。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北宋建筑有一定的唐代风格。
鱼沼飞梁是木石混合结构桥梁,上桥面是石材,水面下是木材。
河北正定隆兴寺唐称龙藏寺,有隋代的龙藏寺碑。
现存建筑是宋代始建。
其摩尼殿是从檐歇山顶式。
入口处有两个抱厦,四面皆有抱厦。
抱厦及殿内都有壁画。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南宋其歇山顶边檐更斜,飞檐向上飞得更厉害,有窗户,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晚清重修。
补间铺作由一个变为两个,也是宋元式的。
佛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外看五层,实为九层。
六面塔身,楼阁式。
此塔距今千年,几次修整但外形未大变,几次地震未倒。
全身木质,内有覆斗形斗拱。
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三彩印花海棠式盘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三彩印花方盘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黄釉执壶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第七章宋、辽、金美术(960——1279年)概述历史文化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是为北宋。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宋室南迁,此后偏安江左,是为南宋。
1279年南宋亡于元。
宋王朝统治的区域并不大,与北宋并存的,在北方有属契丹族的辽(916——1125年),在西北有属堂项族的西夏(1032——1227年)。
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1115——1234年),先后灭辽和北宋,长期与南宋对峙。
此外,与宋政权并存还有: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古格,“白蛮”在云南、四川西南建立的大理(937——1254年),西迁的契丹族在新疆及其以西建立的西辽(1124——1218年)等少数民族政权。
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两大变迁,一是南北经济文化的转移,宋室南渡,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一是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门第衰落后,政治权利解放更普遍,军人亦逐渐失去左右政局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
宋代经济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换来东南城市工商经济近乎畸形的发达,而与商业化并行的历史进程是文化的普及化和通俗化。
在有宋一代的各种文艺中,无论是诗词、话本、类书还是歌曲或绘画,均可见出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普及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许多方面在宋代都处于辉煌顶峰。
宋代文化是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致优雅和最具品味的文化类型。
宋代是一个崇尚智识的时代,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是这种智识时代中两种突出的思想标志。
无论是对自然秩序的理性清理(即理学的“格物致知”),还是直接参悟(即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们都开始将目光与兴趣由传统儒家抽象的伦理原则和神秘的精神理念转向具体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事务。
对美术而言,重要的是它们从两个方向,即崇尚物理格法和追求天然灵性上影响了宋代的艺术创作。
美术有宋一代,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皇室贵族对美术的普遍爱好和重视、文人士子购藏赏鉴书画、城市平民生活对于美术品的大量需求等历史文化氛围相对应的是,宋代美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技巧的成熟和创作的繁荣以及种类、题材、风格的更进一步的多样化的等方面,如:(一)宋画与宋瓷是中国中古时期文化的双葩,其艺术上的细腻体贴和精致表现,实是同时期的中世纪欧洲所无法梦想。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外美术史》课程(xxxxxxxx23)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外美术史课程代码:xxxxxxxx2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各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科学与地理等大的社会背景来了解、分析每个时期美术样式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运用纵横联系、中西比较的方法加强与提高学生对中外美术的造型、特征及精神内涵的理性分析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对我国美术独特的审美观的形成与沿袭的认识。
立足当代结合现实,立体地把握中外美术各艺术风格、流派及作品作家的特点,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现由以往单一、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美术史原始社会美术夏商周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辽金元美术明清美术民国与新中国早期美术外国美术史学时222222221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合计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原始、上古美术中世纪美术近代美术现代主义美术226632第一部分中国美术史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原始时期美术的主要样式的形成原因及开展规律。
基本要求:理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原始人群生存环境与美术形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生产工具向艺术转化的历史进程。
难点:原始美术创作的动因与审美情趣。
教学办法:讲授与发问相联合辅助多媒体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刻划艺术品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公元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2、磨制石器与玉器3、彩陶与黑陶4、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美术的变化过程,熟练掌握青铜器形成的原因、特点、意义及其它美术样式。
第一章中国史前、先秦美术与秦汉雕塑一.中国史前美术(距今约2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代(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河姆渡文化遗址(浙江余姚市郊)仰韶文化中突出的文化---彩陶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鹤鱼石斧缸/庙底沟类型)二、先秦美术史---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夏、商、周、春秋、战国商重酒器、周重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失蜡法四羊方尊(商后期)武王征商簋(西周初期/食器)纪念战争三、秦汉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
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马踏匈奴石刻:用寓意手法,以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中树立的奇功。
西汉雕塑典型特点:因石理形,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
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
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美术(公元220年---589年)一、社会状况1.出现了士族制度2.思想上出现了唯心主义的玄学3.影响了艺术4.佛教的传入,修建大量的寺院与造像。
二、绘画艺术方面特点1.出现了专业画家2.出现了民间美术活动3.绘画题材多样,尤其是肖像画、绘画理论出现洛神赋图艺术特点: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的情思主要不是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史前美术一、简释题1.红山文化雕塑2.良渚文化玉琮3.龙山文化黑陶二、论述题1.简述造型艺术的起源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形态。
造型艺术的起源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劳动是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制造和使用石质工具的实践,在审美发生和造型艺术起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的石器造型上,只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少量装饰物和刻纹制品。
2.什么是彩陶?简析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色。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而瓷上作品相当于纸上作品,更具张力,彩陶艺术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有多姿多彩的珍品。
仰:半坡类型彩陶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半坡类型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底和平底盆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
庙底沟类型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纹样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过。
马: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石岭下型构图疏朗,风格简洁明快。
后三种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一、简释题1.三星堆铜塑2.金沙石雕3.楚漆木雕4.商甲骨文5.西周金文二、论述题1.简述先秦青铜器造型与装饰风格的演变。
随着青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的造型从功能上分为:礼器、实用器具、装饰品和雕塑。
从功能和种类上分:炊具器、饮食器、水器、酒器、工具、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其他杂器。
风格:神异动物纹、仿生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画像故事纹,锥刻、刻画、嵌铜、错金银、鎏金等新手法。
2.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及象征意义。
礼器就是体现礼治的器物,用于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祭祀工具,久放于王侯贵族宗庙中的祭器。
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秩序。
因而青铜器也就成为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的标志和具体象征。
艺术的历程--浅论中国美术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美术作为东方绘画的主要流派,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融汇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美术的源头是原始社会美术,又经过唐、宋、元、明、清、现代美术等,不同时期的美术,经过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有不同的特点,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美,是人们议论的对象,论文从中国美术的不同时期论出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美术的历程、中国美术的发展、绘画观念、创新一、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阶段。
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时代,那么是什么推动艺术的产生呢?从古至今关于艺术的发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最早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
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前者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后者认为艺术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仅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过程的,更主要的是如恩格斯所说:“手不仅仅是劳动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
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人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
中国史前美术发生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创造的第一件工具,这些工具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均衡对称、规整光滑性质的追求是源于实用的要求。
属于人类文明的共性,那么普遍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的彩陶和其他遗存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中国美术的一些早期特性,体现出我们的祖先把握材料性能的能力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它们还是现出一些在形式方面中国人特有的感受和认识总的来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原始人对于流动事项的特有感受能力以及以之相关的一些描绘手法,比如对动态的捕捉,追求整体氛围而忽略细节等等,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性的雏形,它们犹如从层层冰雪中覆盖的山岩淌出的细流,是中国美术长河的真正源头。
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涉及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艺术、社会等等。
在这个时期,壁画艺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具有精美绝伦的作品。
对于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艺术风格在辽金元时期,佛教的传播非常广泛,因此佛教寺庙也非常多,其中不少寺庙都有进行壁画创作的传统。
在这些寺庙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以凝练的线条为主导的辽代风格、追求质感的金代风格以及威严肃穆的元代风格等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二、题材内容辽金元时期的壁画,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例如藏传佛教中的阿赖耶、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等,以及摩崖石刻中的佛像、菩萨、罗汉等等。
在壁画创作中,手法多样,无论是线条清晰还是笔触粗犷,都能够表现出佛教特有的内敛、幽邃和神秘感。
三、技艺特点辽金元时期的壁画,技艺非常精湛,特别是金代壁画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金代的壁画中,画家们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法,如渐染法、水墨渲染法、硬笔描绘法、立体浮雕法等等,许多技艺特点成为后世壁画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受到了这些技艺特点的影响。
四、文化内涵辽金元时期的壁画,除了表现出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壁画所描绘的情景、人物,以及寺庙的布局、装饰等等,都是当时的人文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缩影,更是反映当时的文化脉络和美学观念。
五、保存状况如今,辽金元时期的壁画遍布全国各地,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多数壁画保存状态较好,仍然能够洋溢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例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内蒙古平康地区的“五台山石窟”、河南郑州的“少林寺壁画”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吸引了众多人们前往参观和探讨。
总之,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是中国壁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在风格、题材、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表现特点,是中国美术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