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玻璃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9
玻璃发展史管的另一端放在嘴中,根据模具的形状吹制成形状各异的器皿。
玻璃吹管的使用是玻璃制造工艺的第一个变革,其在玻璃工艺史上的重大作用相当于陶瓷工艺史上陶轮的出现。
这种极简单的原始工具传播到全世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玻璃吹管的出现不仅能制造出圆形、薄壁器皿,而且可利用木制模具制造出其他形状的器皿,并可使制出的玻璃器皿标准化、成套化。
此外,还可利用玻璃吹管将玻璃吹制成长筒,然后将它剖开摊平而制成平板玻璃。
在20世纪初直接从池炉中拉制平板玻璃工艺出现之前,窗玻璃就一直用这种方法制造。
尽管窗玻璃尺寸有限,且质量不高,但它却使玻璃应用出现了新的领域,即从日用和观赏进入建筑领域。
原料和燃料的变化玻璃制造技术的第二个变革是工艺中所使用的原料和燃料摆脱了对森林的依赖。
罗马帝国时期,许多地方制造玻璃所用燃料为木材。
玻璃配料中所需的助熔剂(碱金属氧化物)都使用木灰。
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ZO,所以早期玻璃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由于对燃料和原料的需求,许多玻璃厂都必须开设在远离城市的山林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砍伐的树木越来越多,使得玻璃工厂离燃料和原料供应地也越来越远。
这种状况迫切需要玻璃制造业进行变革。
17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利用煤作嫩料熔制玻璃,并在玻璃配料中使用了工业纯碱(NaZCO3)。
早期的玻璃是钾钙硅酸盐玻璃,在玻璃中引入纯碱后就成为钠钙硅酸盐玻璃。
由于后者的透明性、耐腐蚀性、良好的操作性和不含贵重氧化物等优点,使其至今仍然是平板玻璃和瓶罐玻璃的基础成分。
古代玻璃由于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及其他杂质,因而总是带有暗绿色。
约公元1世纪,埃及亚力山大港人为了制造无色玻璃,在玻璃中引入氧化锰作为补色剂。
无色玻璃的出现为随后的彩色玻璃开辟了道路。
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西方玻璃中心威尼斯,都制造出许多美丽的彩色玻璃器皿。
1676年,英国在玻璃配方中引入氧化铅而制得晶质玻璃。
晶质玻璃的高折射率和高亮度以及易于雕刻的特性,为艺术玻璃和光学玻璃系列奠定了基础。
现代建筑中的玻璃艺术摘要:分析建筑玻璃的特性、功能与艺术表现力,回顾工业革命以来建筑玻璃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应用,分析著名设计师的有关论述和作品。
关键词:玻璃;艺术;结构;现代建筑;在很多历史阶段,新的建筑材料是决泄一种新的结构及造型方式的先决条件,并推动建筑的发展。
从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为现代建筑开辟了广阔前途。
作为围护结构,没有一种英他材料像玻璃这样能这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世界。
人们使用玻璃、研究玻璃,除了追求通透的视觉和采光,并且是因为对其绚丽的外观和所创造的独特空间效果的喜爱。
设计作品往往是以功能决定形式准则,但也总需要一些美丽的奢侈品的存在。
玻璃,自它诞生以来,像钻石一样,在各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中熠熠生辉。
1851年,由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在伦敦建成,玻璃成为人们喜爱的建筑材料并得以推广运用,它被看作是进步和现代生活的象征。
水晶宫突破了当时的建筑形式,是从设计、制作、运输到建造和拆除的一个完整的建筑过程和体系。
它与博览会的众多展品一起,展现了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由于结构和材料的变革而带来的崭新而貌。
现代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以世纪年代的现代主义为起点,而是来自工业革命,透明的玻璃与钢材、现代混凝上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建筑形式的变化,建筑的空间塑造从此可以更宏大,传统的建筑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墙体和屋顶可以全部由玻璃构成,空间充满阳光。
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从此,一种新的建筑诞生了,容光焕发,以开放的墙而和透光的室内。
玻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材料,从日用器具、门窗、屏幕、汽车风挡等处都体现其独特的用途和视觉感受。
玻璃自发明以后,相当一段时期仅用于珠宝的制造,而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貝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从古老的教堂、温室的玻璃,人们逐渐对这种透明的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特别是平板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髙和玻璃深加工工艺的成熟,当代城市中玻璃幕墙,采光大厅比比皆是。
我国玻璃艺术业的现状与发展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
玻璃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由于玻璃具有透明、反射、温变、着色、浮饰、刻磨等独特品质,因此,无数的工艺家以玻璃材质为载体,设计、造型、吹制、脱蜡、窑烧等,体现设计理念,把人的愿望展示为玻璃艺术品。
这是原本的玻璃艺术。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钟情于陈设玻璃艺术品摆件,而且乐于选择平面艺术玻璃装饰现代居室,美化家庭环境。
因此,现代的玻璃艺术业已不单指不可复制的纯玻璃艺术品的创作,而应包括可以复制的艺术玻璃、装饰玻璃的生产和制作。
这可以作为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
基于此,笔者结合从事15 年装饰玻璃制作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玻璃艺术业的发展谈些看法。
1 我国玻璃艺术业的现状与问题玻璃的特质吸引着无数饱含创作欲望的人。
他们以玻璃为材质进行着不同的创作和加工。
玻璃艺术品按加工方法大致可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两类。
加工温度高于850℃的叫热加工,加工温度低于850℃的叫冷加工。
热加工方面包括:吹制、压模、铸造、坯心成形、拉丝热塑、脱蜡铸造、灯工等;冷加工方面包括:釉彩、彩绘、研磨、刻磨、塌陷(热熔)、切割、抛光、镶嵌、浮雕、版画、喷砂、酸蚀、叠合(粘合)等。
热加工的属玻璃艺术范畴,冷加工属装饰玻璃(艺术玻璃)范畴,两者统称玻璃艺术。
按作品(或者产品)的用途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设品、挂饰品;另一类是装饰品、贴饰品。
前一类侧重于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品味,着于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与震撼力,讲究用材优良,技术精湛,突出绝无仅有,强调艺术造型,天下无双的个性,具有收藏价值。
对应于玻璃艺术业的一大分支,我们称为玻璃艺术业。
后一类则侧重于玻璃产品在建造装饰艺术化中的应用,突出其实用性与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装饰功能。
对应于玻璃艺术业的另一大分支,我们称为装饰玻璃业。
1.1 玻璃艺术以玻璃为主要材质,加工制作成的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几摆件、灯饰、首饰、工艺器皿等。
彩色玻璃的制造玻璃制作最早见于埃及。
大英博物馆仍保有纪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一只蓝色玻璃瓶,罗马共和时代西方已有大量的玻璃生产。
中国考古界在河北省古中山靖王墓发现的琉璃也已具备玻璃的效果。
玻璃本身是硅、碱、石灰等原料高温烧成。
而其色彩则是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属成分而产生。
但花窗的色彩也有可能是玻璃制成后涂装上去的。
西元10世纪起,西方的玻璃工厂在盛产硅土的地区广泛建立。
它们在玻璃制作半溶解状态时添加金属氧化物使玻璃变色。
例如氧化铜产生绿色,钴产生蓝色、金产生红色,等等。
硒。
使玻璃成浅玫瑰色,与浅绿色互补,中和成无色玻璃氧化钴。
使玻璃成蓝色,与浅黄色互补,使玻璃变为无色∙瓶状胚心玻璃(Cylinder glass):此法为古代彩色玻璃拼花窗制作所广泛运用。
即先以土石类材料制作瓶状胚心,而后敷以溶解之玻璃,待其厚度均匀后剖开胚心,反复压平。
∙吹制玻璃(Crown glass):十六世纪以后民间玻璃材料广泛应用的工艺。
即将溶解玻璃吹入瓶状模具,并转动模具以离心力使溶液均匀分布,待固著后剖开模具取得玻璃。
此法可取得适当厚度的玻璃材料用于花窗以及其他场合。
∙板制玻璃(Table glass):此法广泛用于现代。
即将玻璃溶液注于板状模台,由于高温玻璃溶液与冷却的金属模台剧烈作用,可以使玻璃产生厚实多样的纹理。
虽然此法生产的玻璃有时称为“教堂玻璃”(Cathedral glass),但其实并非盛行与古代而是现代,并且以商业化方式大量生产。
∙红闪玻璃(Flashed glass):此指一种深红色的玻璃。
是将胚心作法产生的无色玻璃在半溶状态注入另一装有红色玻璃溶液的模具中,使成品有一层红色的外衣。
此法产生的深红色玻璃甚为昂贵。
它可产生不均匀、富变化的红色玻璃、宝石色玻璃等花样。
而且红色的外层可以施以刻画加工,使内部的透明玻璃暴露,造成生动的变化。
中古后期此法曾用于制作花窗上圣徒外袍的颜色,但晚期维多利亚时代与20世纪以后,才为民间工艺广泛运用。
玻璃手工艺的现状与未来玻璃手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手工艺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在当今社会,玻璃手工艺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玻璃手工艺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探讨。
玻璃手工艺的现状玻璃手工艺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美国的Tiffany玻璃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例子,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于世。
通过镶嵌花鸟、色彩斑斓的艺术玻璃制品,展示了玻璃手工艺的魅力和魅力。
在欧洲,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手工艺更是闻名遐迩。
威尼斯玻璃工艺起源于公元13世纪,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项综合性产业,涵盖了艺术、工艺品、工业制品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威尼斯的水晶酒杯、花瓶等工艺品更是享誉世界。
在亚洲,中国的玻璃手工艺也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中国的玻璃手工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制作工艺精湛,产品多样,包括玻璃花瓶、酒杯、吊坠等。
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玻璃手工艺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尽管玻璃手工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辉煌的传统和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机器制造的玻璃制品日益普及,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失去市场。
玻璃制品的生产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训练,劳动力成本较高。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逐渐影响着玻璃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设计。
尽管玻璃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手工艺品逐渐成为了市场的热门。
玻璃手工艺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对品质和艺术性的追求,因而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兴起,玻璃手工艺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许多旅游胜地,如长隆海洋王国、世博园等,都有着专门的玻璃手工艺作坊和展览。
通过展示和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推动玻璃手工艺的发展。
建筑历史知识:玻璃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玻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它的应用和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玻璃材料的起源和早期应用开始,详细介绍玻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历程,包括玻璃的制作工艺、技术突破和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玻璃的起源和早期应用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当时人们发现一种由沙子烧制而成的透明物质,这便是最初的玻璃。
古埃及人将这种材料用于装饰品和珠宝首饰上,由于制作工艺粗糙,玻璃制品的品质并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等也开始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玻璃制品逐渐普及。
在建筑领域,早期的玻璃主要用于制作窗户,将透明的玻璃安装在窗框中,可以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
最早的玻璃窗户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古罗马人使用玻璃制作小块的窗户,安装在建筑物的墙壁上。
这种玻璃窗户不仅改善了建筑内部的采光条件,还起到了隔离风雨和灰尘的作用。
2.玻璃制作工艺和技术突破随着人们对玻璃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玻璃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中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威尼斯成为了当时欧洲最重要的玻璃制作中心,威尼斯玻璃工匠们开发出了更先进的玻璃制作工艺,包括吹制、压延和钻孔等技术。
这些技术突破使得玻璃制品的品质大幅提升,玻璃窗户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玻璃制作工艺经历了新一轮的革新。
发明者詹姆斯·海斯利特(James Hartley)开发出了机械工业玻璃制造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玻璃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玻璃制品开始被大规模用于建筑领域,不仅应用于窗户,还用于建筑的幕墙和屋顶等部分。
3.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玻璃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幕墙、天窗、隔断、楼梯等。
其中,幕墙是玻璃在现代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应用之一。
玻璃幕墙是指以玻璃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其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外墙的形式和性能。
建筑中的装饰玻璃艺术一、建筑中装饰玻璃艺术的发展史1、中世纪玻璃镶嵌画玻璃以平面造型形态出现的历史是与建筑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最早的建筑装饰玻璃出现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中,教堂建筑的繁盛大大促进了平面装饰玻璃的快速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工艺就是玻璃镶嵌画和铅条镶嵌的彩绘玻璃窗工艺。
玻璃镶嵌画工艺,也称“玻璃马赛克”,于公元4世纪逐渐成为教堂壁面装饰的主流,一般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墙壁、天花和地面,画面内容兼有主题、场面和人物,具有宗教象征的意味和强烈的装饰性。
浓厚的宗教气息赋予玻璃这种材料以神秘性,成为了人们精神的载体。
玻璃镶嵌画的特点是,利用玻璃表面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来突出图象的轮廓,可以随着视点的变化而产生忽隐忽现的视觉效果。
这种闪烁斑斓的特质,使得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巧妙统一,有力地烘托了教堂庄严而神秘的气氛。
彩绘玻璃窗工艺盛行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尤其在哥特式建筑中大面积的窗户为彩绘玻璃窗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中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
哥特式建筑出于对采光的要求,将窗户增多加大,几乎布满整个建筑的立面。
这种装饰性的彩绘玻璃窗一般使用胶、调和油与玻璃颜料进行描绘。
在工艺上,先在窗框中用铅条编连成各种图形的轮廓,然后按照铅条分隔出的轮廓嵌入小块的彩绘玻璃,逐渐组成大幅画面,类似勾线填色的绘画表现方法。
玻璃窗的颜色视建筑内部采光情况而定。
早期罗马式建筑由于光线较暗,为了更好地采光,多用淡色甚至无色玻璃,纹样也较简明,大多为抽象纹样和植物纹样;采光较好的建筑,其玻璃颜色就比较丰富,描绘的形象也比较为具体。
2、19世纪欧洲工艺美术等运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先后发生在欧美的“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再次将传统工艺的复兴摆在了艺术设计的首位。
浮法玻璃技术的发明开创了世界平板玻璃生产史的新纪元,也为平面艺术玻璃的工艺加工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浮法玻璃,浮法是指玻璃流液漂浮在金属表面上生产平板玻璃的方法。
略论玻璃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玻璃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从艺术史的角度对玻璃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进程进行梳理,无论是对了解古代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还是对丰富现代玻璃艺术表现语言都有意义。
就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过程来看,早期玻璃艺术在世界各地都有多元的发展,而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则成为世界玻璃艺术的中心;就玻璃艺术风格技术演变和发展的进程来看,玻璃艺术及其工艺技术越来越向着玻璃本身的材质美与工艺美方向发展。
标签:玻璃艺术;起源;发展玻璃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过程,以及玻璃艺术风格技术演变和发展的进程进行梳理,无论是对了解古代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还是对丰富现代玻璃艺术表现语言都有意义。
一般认为玻璃是在人类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由古埃及人发明的,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是约公元前3000年的有孔玻璃珠,当时是由沙、灰与天然碳酸苏打的混合物加热制成,用此种方法与原料所制成的玻璃并不透明。
到新王国时期之后,埃及人又发明了玻璃的着色技术,现在能够看到的早期彩色玻璃艺术制品,是在底比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睡莲纹玻璃杯”,这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所制,以大面积的群青色与橙黄色作对比,穿插着深蓝色和黑色线条,使人感到古拙而流美。
当时的玻璃艺术品的制作主要采用“沙芯法”,这种方法是先用粘土及沙制成器物内模,并使之充实,然后放入盛有玻璃溶液的坩埚中旋转,利用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之均匀地附上玻璃层,在其即将冷却之前,还可以再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彩色玻璃作为装饰,如果用工具在此时刻划则可产生各种凹凸起伏的艺术纹饰,待玻璃冷却成形之后,除去颗粒状的酥松内模即得以完成。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出土于古埃及阿玛那,这件玻璃制品是采用了包括“沙芯法”在内的多种加工手段制成的艺术佳品,代表了当时埃及人玻璃艺术品制造的最高水平。
作为玻璃工艺发祥地的古埃及,在新王国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玻璃为材质,表现艺术语言,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玻璃工艺的源起与发展玻璃工艺是既有古老历史底蕴又有现代时尚感的工艺美术门类之一,本文对于工艺美术史中玻璃工艺技术的更迭与发展还有琉璃艺术中心几次重要转移进行梳理,一方面便于深入了解琉璃工艺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代玻璃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意义。
标签:玻璃工艺;源起;发展一、古埃及玻璃工艺关于琉璃工艺的起源,人们认为最早是始于古代埃及,后经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最古老的玻璃材料和制品,据考证都是在埃及发现的,这些玻璃品是由沙、灰与天然碳酸苏打的混合物加热制成,这种制作方法所制成的玻璃并不是透明的。
这种制作工艺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有了进一步提升,埃及人的玻璃着色技术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明,出土于底比斯的“睡莲纹玻璃杯”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典型的玻璃工艺制品。
古埃及是玻璃工艺的发祥地,其工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宫廷和民间。
新王国时期是第一个以玻璃为材质来表达艺术语言的,这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罗马玻璃工艺罗马在公元一世纪成为玻璃艺术的中心。
古罗马人发明了“热熔马赛克”的制作方法,该方法是将各色玻璃切成马赛克似的碎片拼在一起,在窑内加热后熔接而成的。
日常用具的制作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充气法”,这种方法完全改变了玻璃工艺的传统面貌,大大拓宽了玻璃制品的样式、品种及适用范围,为更为大规模生产、制作廉价、实用、多样化的玻璃器皿提供了条件。
古罗马时期是玻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艺技术、造型类型、装饰手法以及设计风格等方面所进行的大胆尝试与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为之后各个时期的玻璃艺术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伊斯兰玻璃工艺伊斯兰时期的玻璃制品是对古罗马和萨珊波斯时期玻璃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伊斯兰人民极其喜欢玻璃器皿,其纹样中藤蔓花纹和阿拉伯书法是最有名的。
这一时期的日用品包括灯具和杯盘等的设计也是十分华丽。
伊斯兰时期精致、豪华的装饰以及精良的质地成为玻璃制品的代名词。
在灯具设计制作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尤其是清真寺专用的油灯,它们的造型设计十分独特,敞口束腰、大腹小足都是其设计的特点,整体线条变化和节奏感强。
玻璃加工工艺概述玻璃是一种具有各种优良性能和易加工的材料,是将原料加热熔融,冷却凝固所得的非晶态无机材料。
由于玻璃的非晶态构造,其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等是各向同性的。
它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玻璃、日用玻璃、光学玻璃、电真空玻璃、药用玻璃、仪器玻璃、激光玻璃等。
它们的品种与用途虽各不一样,但它们的生产工艺却有如下相近的生产流程,例如,窗用玻璃在成分设计上采用钠钙硅玻璃系统,由浮法成型制得一次制品窗用玻璃;光学玻璃在成分设计上采用磷酸盐玻璃系统,由压制法成型,经研磨、抛光而制得一次制品光学透镜,等等。
把一次制品经深加工后,增添了新的性质与新的用途,这种玻璃称二次制品,常称深加工玻璃。
例如,把一次制品的窗用玻璃,经磁控离子溅射法制成二次制品镀膜玻璃,使玻璃增加了彩色和反射光的性质,等等。
公元前2600年,巴比伦已有绿色玻璃棒。
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已能制造玻璃珠。
最早的玻璃器物由玻璃块凿制而成。
以后埃及人用粘土和砂做成一定形状的砂芯,在砂芯上逐层蘸集玻璃液,经过拍打塑形和用颜色玻璃条围绕装饰,固化后再将砂芯除去,制得玻璃器物。
公元前1200年,埃及人采用开口模型将玻璃压成碗、盘、杯等制品。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艺萌芽于西周。
战国时期出现含铅和钡硅酸盐玻璃。
汉代已有模压、铸压的玻璃壁、珠等。
公元前200年,巴比伦人首先使用吹玻璃的中空铁管。
用吹管吹制玻璃制品是玻璃制造中的一个突跃性进展。
公元1世纪,罗马人把各种颜色玻璃拉成棒,排列成捆烧熔,再切出具有一定图案截面的玻璃薄片,在模具上将这些薄片加热熔接,制出千花玻璃器。
他们已掌握在玻璃外表刻磨、用颜色釉彩绘和在玻璃中夹金等技艺,并会在暗色玻璃上镶套一层乳白玻璃,再磨去乳白玻璃,制出具有图案的套料刻花、雕花玻璃瓶。
7世纪,叙利亚人把玻璃吹成球,再用铁顶杆蘸少量玻璃液粘住球底部,然后切断吹管处玻璃,用顶杆将开口球在炉中加热软化,借快速旋转的离心力将玻璃球展平成平片玻璃,称冠冕法。
玻璃发展史丨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玻璃是由二氧化硅和其他化学物质熔融在一起形成的(主要生产原料为:纯碱、石灰石、石英)。
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致使其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玻璃历史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
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
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
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玻璃大事记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18世纪,为适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
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
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