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的有趣经历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1
老外学中文搞笑段子老外学汉语笑话一:有位老外一见面就自豪地卖弄起自己的汉语学问来:“你嚎( 好)小姐刘,我恨歌星(很高兴)扔死你(认识你)。
”老外学汉语笑话二:有位老外学习汉语时很珍惜与中国人的对话机会,笑话便层出不穷,比如他告诉秘书:“我的媳妇(西服)在皮包里。
”为了谈协议,我们约好八点种在我办公室见面。
“今天早上担心马路太忙,我七点就‘出家了’”他的好友回国了,于是这位外国友人经常念叨的是:“一个火人(好人),飞去了(回去了)。
”每次走到楼梯口,这位外国友人都会略微躬着身,一派典型的绅士风度,口中念念有词:“请小心裸ti(楼梯),下流、下流,一起下流(下楼)吧。
老外学汉语笑话三:老外学汉语开始的时候和她的秘书说了一句:“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 秘书:“怎见得?”这位外国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老外学汉语笑话四:有位老外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老外学汉语笑话无:初到中国的这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有次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为“报纸”,服务小姐还真耐心解释:“马路对面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
”;想吃饺子,遗憾的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坠云雾之中。
尤其令服务小姐莫名其妙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名菜。
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这位外国人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
女侍者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老外学汉语笑话五:这位刚开始学汉语的老外后召开全体职员大会:“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们和它们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四级作文外国人学中文
《外国人学中文那点事儿》
哎呀呀,你不知道,现在好多外国人都开始学中文啦!这可真是件有趣的事儿呢。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正拿着一本中文书在那读啊念啊,嘴里还时不时发出一些怪怪的音调。
我就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原来他在学中文对话呢。
他看到我,特别兴奋,就用那种蹩脚的中文跟我打招呼:“你豪,我系……汤姆。
”我当时就忍不住笑了出来。
然后他就开始跟我聊天,那可真是状况百出呀。
他说他学中文是因为特别喜欢中国文化,觉得汉字特别神奇。
他给我讲他学“一、二、三”的时候觉得好简单,结果学到“四”的时候就懵了,怎么都写不出来那个形状。
还说有次他想跟人说“我喜欢你”,结果说成了“我想你”,闹了个大笑话。
看着他努力学中文的样子,我真的觉得特别有意思。
他一会儿皱着眉头想某个字怎么说,一会儿又为自己好不容易说对了一句话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就在旁边给他纠正发音,教他一些简单的词语。
后来我走的时候,汤姆还特别认真地跟我说,他一定会好好学习中文的,将来要去中国的很多地方看看。
从那以后,每次我看到外国人学中文,都会想起汤姆在公园里那可爱又努力的模样。
真的呀,外国人学中文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希望他们都能学好中文,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魅力哟!。
老外学汉语的梗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
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语法的不同,对于老外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老外学习汉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梗,并带来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经历。
梗一:四声的烦恼汉语的四声是老外学习中最具挑战的部分之一。
许多汉字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这对老外来说非常困难。
例如,“妈妈”的第一声意思是”母亲”,第二声则意味着”麻麻”(麻烦)。
因此,老外经常会搞混并造成一些有趣的误解。
有一次,我在一个汉语学习班上遇到了一位老外同学。
他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汉语,但是四声对他来说仍然很困难。
一天,我们一起去吃饭,他尝试着用中文点菜。
他想要一份”面条”,却意外地用了第三声,结果点到了一份”毛血旺”(一道辣味火锅菜)。
我们当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梗二:汉字的迷惑汉字是老外学习汉语中的另一个难题。
相对于其他语言的字母表,汉字有着复杂的笔画和形状,对老外来说非常陌生。
例如,“猫”这个字由于其可爱的形状而受到了很多老外的喜爱,但是要将它的发音和意思牢记并不容易。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外国朋友,他满怀兴奋地给我展示了他刚刚学会的一个汉字:“糖”。
他觉得这个字的形状和意思都很有趣,于是他用它写了一句口号:“糖果让我甜到爆炸!”然而,当他向我展示时,我看到他错误地写成了”燥”字,让这个可爱的故事变得非常滑稽。
梗三:语法的困扰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西方语言截然不同,这也是老外学习汉语时的一个挑战。
一个简单的句子在汉语中经常需要进行调序,造成了许多老外在表达意思时的困惑。
我有一个朋友来自美国,他在中国学习汉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有一天,他想要询问我去哪里买衣服。
他问:“你是去哪里买衣服?”我立刻笑了起来,告诉他应该先说主语”你”,然后才是动词”去”,最后是地点”哪里”。
他非常惊讶,因为在英语中问句是以”是不是”开头的。
外国人学汉语趣事1、不是东西老师:“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电脑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外国学生:“老师,我明白了,像你就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2、魏什么德国友人魏特荗,娶了位中国太太。
某日遇一老人,两人寒暄起来。
老人:“您贵姓”德国友人:“我姓魏。
”老人:“魏什么”德国友人:“为什么姓魏也要问为什么”3、各种各样的汁有一次,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汁。
”~试卷收一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绞尽果汁”、“绞尽墨汁”、“绞尽汤汁”、“绞尽乳汁”等等。
老师在后来讲评试卷时,对这些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绞尽脑汁’。
”4、吓退洋教授清末,一位西方教授听人说汉语难学,不太相信,便漂洋过每来到中国,想用最短时间学会汉语。
他带着翻译登陆后,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指着凹下去的沙坑问身边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一眼说:“洞。
”洋教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窝。
”洋教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孔。
”再问一位秀才,秀才说:“穴。
”又问一名儿童,孩子大声道:“窟窿。
”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这么一个小问题,竟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第二天就乘船回国了。
5、洋教授交白卷老外来华留学4年,主攻汉语。
临毕业,参加中文晋级考试:~请写出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
外国人学汉字的趣事外国人学汉字,那可真是趣味横生的事儿。
有个外国朋友,刚开始学汉字的时候,看着那些横横竖竖的笔画,就像看天书一样。
他瞅着“人”这个字,皱着眉头问我,这两笔就代表人啦?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这一撇一捺,多像一个人站着啊,两条腿稳稳地立在地上呢。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起来,那“人”字写得就像个喝醉了酒的小棍儿,东倒西歪的。
我忍不住笑了,他还很认真地说,这可是他眼中独特的“人”呢。
再看“日”和“目”这俩字,可把不少外国人搞迷糊了。
一个外国学生说,这两个字就像双胞胎,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
我就给他解释,“日”啊,就像天上的太阳,中间一横就像是太阳的光,简单又明亮;“目”呢,就像人的眼睛,你看那框框里的两横,不就像眼珠嘛。
他恍然大悟,说原来汉字还这么形象啊。
可下次写的时候,还是会出错,把“日”写成“目”,自己还纳闷,怎么这俩字老在他的笔下打架呢。
还有学“休”字的时候,我跟他们说,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木”,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的意思。
他们听了觉得特别神奇,有个外国姑娘还说,汉字就像一幅小小的画,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过呢,她写“休”字的时候,把“人”写得太大,把“木”都快挤没了,那画面就像一个巨人靠在一根小树枝上,感觉那树枝随时都会被压断,看着就特别滑稽。
学汉字的笔画顺序也是个有趣的挑战。
中国汉字讲究笔画顺序,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再一层一层往上盖一样。
可外国人不理解啊,他们觉得只要把字写出来就行了。
有个外国小伙子写“王”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两横,最后写两边的竖。
我就问他,你为啥这么写呀?他说这样写顺手。
我就告诉他,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写,这个字写出来才好看,就像排队一样,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字才会显得整齐、有美感。
他试着按照正确顺序写了几遍,虽然写得还是不太好看,但起码知道了笔画顺序的重要性。
外国人学汉字的过程中,多音字也是个大难题。
“行”这个字,既可以念“xíng”,又可以念“háng”。
国际汉语培训课中的趣事一二则
初学中文的日本人与“空调”
在某次汉语培训课课中,我的一个新学生,日本人,给人感觉恭敬而带点小幽默。
一次上课,提到“空调”这个词的时候,他跟我分享了他刚到上海时的一件趣事。
那时他还没怎么接触中文。
他喜欢乘公交,于是有一次,他上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某个地方,他侧耳听着公交车每到一站的报站信息,试图听出些和日语相似的词,结果他听出了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空调”,可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就猜想,出现频率这么高,那它就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了,于是他继续关注着这个词的出现,可是他纳闷了,一站又一站地报这个“地方”,可是迟迟不到!于是他暗自疑惑:我离这座城市的中心到底还有多远呢??
印度太太与“兰”州拉面
一位太太,印度人,说话非常快,哪怕说中文,她也力争做到最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想到的蹦出来再说。
有一天,我们正在做排比式问答“你喜欢......还是......”时,当问到:“你喜欢打篮(lan)球还是打排球?”,她立刻接到:“我喜欢兰(lan)州拉面!”......(彼时正接近午饭时间)。
文章来源国际汉语培训学校儒森汉语教师tianna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外国人学习中文的语文作文语文哇哦,我今天看到好多外国朋友在学中文,简直太有趣了!他们的中文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是特别可爱!有一次,我在公园看见一个叫大卫的外国朋友,他跟我说:“你好!我叫大卫,你叫什么名字?”他的发音有点怪怪的,但是我听得懂。
我笑着回答:“我叫小明,你学中文学得怎么样啦?”大卫眨眨眼睛说:“哦,学中文好难哦,有好多声调!我老是把‘鸡蛋’说成‘鸡扬’,哈哈!”我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太好笑啦!别担心,慢慢来,你会越来越厉害的。
”后来,大卫告诉我他特别喜欢吃中餐,他说:“我超爱吃炒饭和春卷!老板娘看见我,总是笑着问我‘你要辣的吗?’我只好点点头,结果整个嘴都快冒烟了!”我听了笑得差点喷饭,“哈哈,大卫,你真是太可爱啦!中餐是不是有点辣味,但是好吃对吧?”大卫点点头,眼睛里闪闪发光:“对对对!中餐真的超级好吃!我还在学习怎么点菜,我学会了‘红烧肉’,下次我去餐馆就可以大胆点了!”我开心地鼓励他:“嗯嗯,没错没错,你会越来越厉害的!”有一次,大卫来问我:“小明,你能帮我翻译一下这个汉字吗?”他拿出一张写满汉字的纸条。
我认真看了看,然后慢慢地给他解释:“这个‘爱’字是说‘love’的意思,这个‘美’字是说‘beautiful’,这个‘吃’字是说‘eat’……”大卫听得云里雾里,但是眼睛里充满了兴奋:“哇哦,汉字真的好有趣啊!我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还经常一起唱中文歌,虽然有时候他唱错了歌词,但是我们都笑得肚子疼,真是超级开心!每次看到大卫进步一点点,我都觉得特别自豪,他不仅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让我们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
总之,外国朋友学习中文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困难,但是他们的努力和可爱的样子让我们都觉得特别温暖。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大卫一样,勇敢地尝试学习新的东西,哪怕是挑战多多,也会有无限的乐趣等着你哦!。
外国人如何学汉语的语文作文你能想象一群金发碧眼或者皮肤黝黑的外国人,操着一口带着“外国腔”的汉语,努力想要表达自己的样子吗?这场景可有趣啦!我就认识这么一位叫汤姆的外国友人,他对汉语那叫一个痴迷。
汤姆来自美国,原本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就因为一次来中国旅游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学好汉语。
刚开始的时候,那可真是状况百出。
汤姆买了一堆汉语学习的书籍,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爬起来,抱着那些书,像个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正。
光是拼音,就把他折磨得够呛。
那四个声调在他嘴里,就像是调皮的小精灵,怎么都抓不住。
他总是把一声读得像三声,二声又读得像四声,听起来怪怪的。
为了练习发音,汤姆还想出了各种奇招。
他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贴上了汉字和拼音的标签,比如“桌子(zhuō zi)”“椅子(yǐ zi)”“电视(diàn shì)”。
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就被那满屋子花花绿绿的标签给震惊了。
他还得意地给我展示他的“杰作”,一边指着一边读,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学汉字对汤姆来说更是一场“噩梦”。
他总是抱怨汉字就像一幅幅神秘的画,看起来差不多,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有一次,他把“买”和“卖”搞混了,结果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对着摊主大声说:“我要卖(买)一斤白菜。
”摊主听得一头雾水,还以为他是来卖菜的呢。
还有一次,他写“自己”的“己”,多写了一点变成了“已经”的“已”,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他委屈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简直就是双胞胎,我分不清啊!”不过,汤姆可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参加了各种汉语培训班,还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一有时间就拉着朋友们陪他练习。
我们一起出去逛街的时候,他总是特别兴奋,看到什么都要问这个用汉语怎么说,那个用汉语怎么写。
走在路上,他的眼睛就像雷达一样,不停地扫描着周围的汉字招牌。
有一回,我们路过一家饭店,门口的招牌上写着“麻辣香锅”。
汤姆立刻来了兴趣,非要我给他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外国人学汉语趣事分享外国人学汉语的趣事一箩筐。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语言。
外国人即使能够明白单个汉字或词语的意思,但当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常常犯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在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时候,老师们也对老外的这些错误哭笑不得,只能尽量地向老外们介绍汉语的特点。
通常来说,来自日韩的学生跟欧美人相比,学习汉语更简单些。
日本的文字中,至今还保留了很多汉字,当然,存在于日本文字中的汉字和中国人的汉字,在意思上是有差别的。
有一个日本学生,他的进步很快。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问他的老师,“Y头是什么意思?”他的老师被问懵了,直到这个男生拿出书,为老师指出“Y头”,他的老师才明白,原来是“丫头”!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一些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文字,外国人学汉语时,可能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
比如,汉语里的成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都是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睦,但是外国人有时候会用这两个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除此之外,外国人学汉语时,对一些词的褒贬色彩也有分不清的时候。
“拍马屁”是个贬义词,有些外国学生却把这个词理解为赞美某个人的意思。
比如,当老师夸奖学生进步快的时候,学生却回复,“老师,您不要拍我马屁!”让老师们哭笑不得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很多外国学生学汉语时都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比如,他们把黑锅理解为一种负担,“背黑锅”自然就是承受很大压力的意思……当他们抱怨汉语老师留了太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说,“老师,您能不能不要让我们背黑锅?”老师们经常被学生们问得哑口无言——即使是从业多年的老师,面对外国学生的各种奇葩问题,也是束手无策。
外国人学汉语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楚,时常会画蛇添足,在固定词中加一些修饰词。
比如,很多外国人认为"蛋"和“鸡蛋”的意思相近,所以为了表达清楚,他们通常都会说“鸡蛋”,而不是蛋。
当他们买东西的时候,说“来一斤鸡蛋”,这当然没有错误。
但当和人戏谑,他们想称戏谑对象为“笨蛋”,却习惯性的说成了“你这个笨鸡蛋”。
外国人学中文时的尴尬趣事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
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早点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无法控制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大陆某地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不是东西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外国人看麻球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中国太奇妙了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
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
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吻”字新义美国青年比利学习中文。
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比利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
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魏什么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国太太。
某日遇一老翁,两人寒暄起来。
老翁:“您贵姓?”德佬:“我姓魏。
”老翁:“魏什么?”德佬:“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各种各样的“汁”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老外学汉语的10个经典笑话老外学汉语的10个经典笑话曾几何时,众多学子心向海外,纷纷店铺镀金,然又有大批人在外语这道门槛上纷纷落马。
后来有人不无调侃地说:“等咱们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
惹急了爷,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
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听力全用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只听一遍,阅读理解就用<周易>,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饺子。
”其实“老外”学汉语也是一样的不容易,学习过程中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少误会,因此也常常闹出令人捧腹的笑话,比如下面一则:外国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外国人:“每当我早晨上街,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不要以为这只是编出来供人一时开怀的笑话。
其实这样的笑话在现实中非常多,尤其对那些初学中国汉语的外国人而言,更是可见可闻。
俄罗斯的巴丽娅小姐,刚开始学中文时就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去餐馆,老板问要吃什么,巴丽娅说“我要睡觉”,听得老板如坠云雾之中。
老板说“你要睡觉就去睡呗,干嘛跑我店里来?”原来她要的是“水饺”,因发音不准,却读成了“睡觉”。
还有一位英国留学生在餐馆里将“包子”说成为“报纸”,服务小姐耐心解释道:“马路对面有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
”尤其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菜。
看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洋学生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这才明白原来他想要的是“红烧排骨”。
老外学中文闹出的笑话真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单从过去已经流行的笑话中,就有这么一些堪称经典而又令人捧腹的段子——一、“中国很行”这个笑话颇讨中国人喜欢,说的是一个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批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骄傲自大的故事。
有一次这位友人来华做工作访问,与中国朋友在咖啡店坐定后,聊中国的文化,他对中国人的友好、礼貌、热情深有感触。
提及“方保罗”三个字,呈现于您脑海的“关键字”会是“电影”、“精通汉语的外国人”吗?再“进阶搜寻”的话,也许还有“美国人”、“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和“生鬼活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这么多吗?他的汉语究竟如何“精通”?方保罗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或许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方保罗的祖父母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虽然方保罗的母语是英语,但因很小的时候已接触希伯来文和俄文,他自言从少就对文字很敏感。
除此以外,方保罗的双亲亦很鼓励儿子学好语文以及发展自己的兴趣。
所以方保罗强调,他后来选择了电影及汉语,跟这种自由而充满鼓励的学习气氛有很大关系。
因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方保罗最初接触汉语的渊源亦由此而起。
他八岁时,父亲有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学生常到他家,教他写中国字。
方保罗当时觉得很有趣,对汉语的认识便由学写“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开始。
每次当他的父母自日本、泰国和香港等亚洲地区买来各地的精美礼物,又常常以当地报纸包裹礼物时,求知欲旺盛的方保罗便会细看研究纸上的文字。
当时“四四方方”的汉字逐渐引起了方保罗的注意,而他对汉语的渊源可说是由此而起。
至高中三年级,方保罗有机会到大学旁听汉语课程,但他说选择汉语的原因可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我想学的是日语,却因学校没有日语课程,乃转而研习汉语。
当时对我这个不知就里的美国人而言,两者分别都不大!”其实对当时一般的美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新奇而陌生的事。
当年连同方保罗在内,学习汉语的学生只有三个!“记得一位汉语老师曾说过,我们懂写中文以后,记忆会储存于手上,所以我们都不停地练字,在看电视的时候也写呀!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假期,我们举家自Ohio到Florida探望外公、外婆时,我也是在Miami的沙滩一边度假一边练字呢!”重看当年的字体,方保罗笑说像是婴孩写似的。
进大学以后,方保罗对汉语的兴趣仍不减,更于大学三年级时休学一年,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进修汉语。
但因当时使用汉语的人不多,课堂以外的实习机会比想像中少。
期间他曾到过印尼、苏门塔腊等地旅游,但当地英语并不通行,迫使他需以汉语应对,汉语却因而大有进步。
此后他再游历了泰国、缅甸、印尼等国家,期间认识了不少萍水相逢而又热情接待他的中国人,“我也是头一次享受到地道的传统中国文化”。
方保罗这时亦肯定了环境(语言的实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那么方保罗觉得学汉语最困难之处是什么呢?“我认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是掌握声调。
虽然我的普通话是正式从学院学的,但至今仍常出错,例如常把不同的字词声调搞错而闹了不少笑话。
其次,要认清每一个字,包括懂写、懂读都需要花上不少功夫。
”对语言饶有天份的方保罗自言很喜欢中国的成语,“其实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虽然我接触的仍很皮毛,但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来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有没有哪些成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口头禅”呢?“我很喜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这也正是英语的‘A Blessing in disguise’的中文对照,不是很有意思吗?”
听方保罗学习汉语的历程似乎相当顺利,但他还是下过不少苦功的。
修读硕士课程以前,他曾有约半年时间到台湾学习汉语。
为改善读、写能力,他从书店买来了一本巴金的《春》,每天细读两页,遇不明白的地方翻查过字典以后便记录在本子上,写上生字的声调、解释,遇上忘了的生字仍一再记录,由此反覆细读,一本《春》连同他的私人本子,见证了他学汉语的历程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