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00.63 KB
- 文档页数: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74778.4(22)申请日 2019.04.10(73)专利权人 云南大学地址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72)发明人 申东娅 刘志俣 袁洪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代理人 胡川(51)Int.Cl.H01Q 1/38(2006.01)H01Q 1/50(2006.01)H01Q 13/10(2006.01)(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ISGW超宽带天线(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ISGW超宽带天线,其包括上层介质板、下层介质板以及设置在上层介质板和下层介质板之间的间隔介质板;上层介质板的上表面印刷有第一敷铜层,第一敷铜层上蚀刻有窗形缝隙,上层介质板的下表面印刷有馈电微带线,馈电微带线至少部分延伸到窗形缝隙的下方;下层介质板的上表面印刷周期性排列的圆形金属贴片,下层介质板的下表面印刷有第二敷铜层,每一圆形金属贴片上设有贯穿下层介质板的金属过孔,金属过孔与第二敷铜层连接。
本实用新型能够克服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结构复杂、电磁屏蔽性能不强等缺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CN 209571547 U 2019.11.01C N 209571547U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571547 U1.一种ISGW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介质板(1)、下层介质板(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层介质板(1)和下层介质板(3)之间的间隔介质板(2);所述上层介质板(1)的上表面印刷有第一敷铜层(11),所述第一敷铜层(11)上蚀刻有窗形缝隙(12),所述上层介质板(1)的下表面印刷有馈电微带线(13),所述馈电微带线(13)至少部分延伸到窗形缝隙(12)的下方;所述下层介质板(3)的上表面印刷周期性排列的圆形金属贴片(31),所述下层介质板(3)的下表面印刷有第二敷铜层(32),每一所述圆形金属贴片(31)上设有贯穿下层介质板(3)的金属过孔(33),所述金属过孔(33)与第二敷铜层(32)连接。
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
李育红;杨程;周正
【期刊名称】《电路与系统学报》
【年(卷),期】2007(012)001
【摘要】近年来,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超宽带天线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通过合理设计辐射贴片和介质基板的尺寸及形状,有效地展宽了天线带宽.仿真结果显示其VSWR<2的频带范围较大,而且随着频率的增加,天线的增益有增大的趋势.此外,这种天线成本较低廉,比较容易制作.
【总页数】5页(P143-146,50)
【作者】李育红;杨程;周正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网络实验室,北京,100876;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37;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网络实验室,北京,100876;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网络实验室,北京,1008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22
【相关文献】
1.一种新颖小型共面波导馈电的超宽带天线设计 [J], 陈良;唐鹏
2.一种新型微带馈电的圆锥喇叭天线设计 [J], 张文辉;李萍;安合志;王蕾蕾
3.一种新颖的双频微带天线设计 [J], 赵欢欢;姚爱琴;孙运强
4.一种电磁偶极子超宽带微带天线设计 [J], 冯波涛
5.一种X波段超宽带F形微带天线设计 [J], 赵天宇; 陈明; 张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申请公布号(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396856.X(22)申请日 2015.07.08H01Q 13/02(2006.01)H01Q 3/00(2006.01)H01Q 3/22(2006.01)(71)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地址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72)发明人王超 李恩 郭高凤 崔红玲(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代理人敖欢 葛启函(54)发明名称超宽带喇叭天线(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宽带喇叭天线,包括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同轴线激励部分、双脊喇叭部分,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包括后馈腔腔体、短路板、十字凸起、楔体、斜体、上脊和下脊,该天线利用金属套、短路板、斜体、楔体、喇叭窄边侧壁等结构使天线获得较小的电压驻波比和良好的辐射方向图,在天线工作的整个频段,有效地减小了天线的驻波,提高了增益,喇叭窄边侧壁由位置可调的金属栅构成,使得喇叭天线不仅具有良好的低频特性,而且高频辐射方向图不会出现恶化,在0.8~20GHz 宽频带内得到满意的阻抗匹配及辐射特性,具有功率容量大,频带宽,增益高,方向性好等优点。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6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993243 A (43)申请公布日2015.10.21C N 104993243A1.一种超宽带喇叭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镶嵌于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中的同轴线激励部分、与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紧密连接的双脊喇叭部分,所述模式转换后馈腔部分包括:后馈腔腔体、后馈腔腔体底部的短路板、所述后馈腔腔体中心的十字凸起,所述后馈腔腔体的两窄边的中点分别设有两个楔体,所述楔体位于所述十字凸起的上下两侧且与所述十字凸起的上下两侧边紧密接触,所述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斜体,所述斜体从所述后馈腔腔体的四角倾斜延伸至与所述楔体的左右两侧面边缘紧密接触,所述后馈腔腔体的两宽边中点的两斜体之间嵌入平行于电场方向的上脊和下脊,所述上脊和下脊位于所述十字凸起的左右两侧且与十字凸起的左右边缘紧密接触,所述上脊和下脊具有在双脊喇叭部分内沿传播方向延伸的曲线部分。
电子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1 引言由于宽带喇叭天线结构简单,方向性好,相位中心稳定,在通信、雷达、电磁兼容和电子对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微波测量系统中被大量的用作标准测量天线。
本文根据宽带波导理论设计了一种频率范围为1GHz~5GHz的超宽带加脊喇叭天线,测试结果可见全频段内驻波比最大值为2.8,对1.18G、1.33G、2.9G、4.3G等四个频点进行方向图测试,均具有良好的增益曲线平坦度,测试频点最小增益为4.53dBi,且全频段内方向图均未分裂。
2 喇叭天线的设计图1为加脊喇叭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天线由激励段、脊波导段、加脊喇叭段组成。
本设计中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1GHz~5GHz,要求喇叭部分截止频率应低于1GHz,且在上述频率范围内膜传输[1]。
双脊喇叭天线设计中,优化脊波导部分尺寸,可改善馈电端到喇叭口径之间的阻抗匹配。
在双脊波导[2]的设计中,波导截面如图2所示,长边和短边分别为a,b,脊宽和脊间距分别为a1,b1。
其中,脊波导的截止频率为:(1)脊波导的截止波长为:(2)脊波导的特征阻抗为:(3)其中,式(3)中的λc 为脊波导截止波长,λ0为自由空间波长,Z∞为λ趋于零时脊波导的等效阻抗。
由于脊棱边缘电容效应,如式(1)和(2)所示,脊波导主模TE10模的截止频率比矩形波导TE10模的截止频率低,而其TE20模的截止频率比矩形波导的TE20模的截止频率高。
因此,脊波导单模工作的频率很宽。
同时因其等效阻抗很低,脊波导一般用来做阻抗变换的过渡结构。
由上,由截止频率λc 得到a1、b1的初始数据,利用AnsoftHFSS电磁仿真软件建立最初三维仿真模型,对 a1、b1尺寸进行优化,得到λc 所对应的a1、b1精确值。
从同轴馈电端到短路面间的脊波导部分为短路段部分, 该部分对于展宽变换的带宽有着很大作用。
一种“钳”形超宽带天线的设计作者:孔璇王世奎张宇烜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年第13期摘要:隨着无线通信技术在航空领域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对超宽带(Ultra Wide Band, UWB)天线的研制需求愈加迫切。
由于UWB天线会与窄带通信系统产生相互干扰,因此需要改进天线结构,实现对窄带信号的干扰抑制。
通过设计、加工一款带有T形缝隙结构的“钳”形UWB天线,在背面接地板上刻蚀两个T形缝隙,使该天线的阻抗带宽得到了扩展。
天线尺寸为30mm×35mm×1.6mm,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的-10dB阻抗带宽为9GHz(3GHz~12GHz),相对带宽达到120%。
关键词: UWB天线;“钳”形; T形缝隙; 阻抗带宽; 增益曲线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3-0005-041引言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了频谱资源日益紧张,航空无线通信技术对超宽带(UWB)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使超宽带天线研究开发的需求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与窄带天线不同,UWB天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时间为纳秒级甚至更小的窄脉冲向外辐射信号,通过提高数倍的信道带宽,提高信道容量。
UWB天线高数据速率的特点非常适合机载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
例如,机载设备间可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短距离音视频数据。
超宽带天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因此,研究和设计高性能的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在民用和军用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于2002年首次批准3.1GHz~10.6GHz频段内的超宽带商业使用规则以来[1],UWB技术突破了军事通信和雷达遥感应用的局限性,成为商用及民用无线通信系统在短距离、高速率传输上的研究热点[2]。
一种新型超宽带微带天线贾登权;史志纬【摘要】目前超宽带无线通信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对天线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小型超宽叉形微带天线结构,首次采用对地板做开一个半圆形缝隙处理,提高了天线辐射性能,而对其他参数影响不大.通过数值模拟,该天线主抗带宽为3.5~14 GHz,基本覆盖了FCC建议的频段.其在XZ面具有良好的全向,在YZ平面辐射图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天线结构具有良好的辐射特性,基本满足了超宽带通信对天线的要求.【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09(032)001【总页数】3页(P41-42,46)【关键词】微带天线;半圆缝隙;超宽带;辐射图【作者】贾登权;史志纬【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电磁所,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磁所,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20.10 引言伴随着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一些可携带移动通信设备的需求,小型化超宽印刷微带天线的研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美国通信委员会于2002年将3.1~10.6 GHz频段作为超宽通信使用,使超宽天线技术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大量的不同类型超宽带平面微带单集子天线出现在相关文献中,如矩形、椭圆形、圆形、多面形[1]等,但是有的很难与其他的微波器件集成在一起[2]。
最近有些文献提出了对地开矩形缝隙的处理[3,4],提高了主抗带宽。
文献[5]提出了对贴片开缝隙提高YZ平面辐射特性的一种方法,但其主抗带宽较小。
在此提出了一种新型叉形结构单集子微带天线,通过对原始五边形贴片结构进化、优化,使得主抗带宽在3.5~14 GHz。
特别是对地做半圆形缝隙的处理,提高了天线的辐射特性,而未对主抗带宽形成较大影响。
通过应用电磁高频仿真软件HFSS的仿真,此天线结构在3.5~8 GHz的频段内,其XZ面具有良好的全向性,并且在YZ面具有类偶集子辐射特性,在这个频段内,其辐射特性有较好的稳定性。
一种新型超宽带喇叭阵列天线易超龙;樊亚军;袁雪林;丁臻捷;夏文锋;石一平;朱四桃【期刊名称】《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年(卷),期】2016(014)003【摘要】研制了一套16阵元的小型超宽带喇叭阵列天线,阵元天线由渐变横向电磁场(TEM)喇叭加框型电流环构成,分析了设计原理结构,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在每个单元馈入峰值电压4 kV,前沿180 ps超宽谱脉冲时,获得了rE值82 kV。
整个系统紧凑小巧,具有较高的辐射效率,适合低功率情况下超宽谱脉冲的辐射。
%A 16-element array for ultra high repetition pulse is implemented. The antenna element consists of a Transverse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TEM) horn and a current ring. The design principle is analyze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are perform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value is up to 82 kV when the antenna elements are excited by a pulse of 180 ps risetime and 4 kV peak voltage.【总页数】4页(P409-412)【作者】易超龙;樊亚军;袁雪林;丁臻捷;夏文锋;石一平;朱四桃【作者单位】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20.1+5;TB822.8【相关文献】1.一种新型超宽带紧耦合天线阵列设计 [J], 张君;胡志慧;曲洪东2.一种新型超宽带耳形对踵Vivaldi天线单元及阵列设计 [J], 黄迎春;石小林3.一种用于高速公路探地雷达的新型时域超宽带TEM喇叭天线 [J], 尹德;叶盛波;刘晋伟;纪奕才;刘小军;方广有4.一种新型超宽带喇叭阵列天线 [J], 易超龙;樊亚军;袁雪林;丁臻捷;夏文锋;石一平;朱四桃;5.一种新型超宽带喇叭天线的研究 [J], 王向晖;蒋延生;汪文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 年 2 月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February, 2007 文章编号:1007-0249 (2007) 01-0143-04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李育红1,2,杨程1,周正1(1.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网络实验室,北京 100876;2. 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近年来,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超宽带天线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通过合理设计辐射贴片和介质基板的尺寸及形状,有效地展宽了天线带宽。
仿真结果显示其VSWR<2的频带范围较大,而且随着频率的增加,天线的增益有增大的趋势。
此外,这种天线成本较低廉,比较容易制作。
关键词:超宽带(UWB);微带天线;辐射方向图;驻波比中图分类号:TN822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以其超高速、超大容量、低成本、低功耗、低系统复杂度、保密性好、抗多径衰落、节省频谱资源、能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等诸多优点,特别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及军事通信应用,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强有力的候选技术。
而天线在UWB无线通信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天线设计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传统天线不适合传输UWB信号及便携应用[1],某些天线是色散的,如对数周期天线,不具备适合UWB信号传输所应具有的良好的冲激脉冲特性,因为从天线的不同部分辐射不同的频率成分;某些天线,如UWB的环形天线,具有较好的辐射波形,但反射大而且匹配较差;其它天线,如蝴蝶结天线虽然用阻抗负载获得了良好的匹配和较大的阻抗带宽,但辐射效率又太低。
满足UWB设计的天线应该具有大带宽、高辐射效率、低功耗、易制作并且对于UWB信号的激励响应是稳定的。
目前被H.G.Schantz等人[2~4]报道的较成功的UWB天线设计有:微带三角形偶极天线、微带圆形或椭圆形偶极天线、磁性缝隙天线及环形天线[5]等。
本文设计的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做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及微带天线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合理地设计介质基板及辐射贴片的形状,有效地展宽了天线带宽,在天线输入端口不需要任何阻抗变换器,匹配良好,增益从 2.8GHz的7dBi到14GHz的17dBi,且具有较好的辐射方向图,易制作,成本低廉。
2 微带天线概述微带天线的概念早在1953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当时并未引起工程上的足够重视。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也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真正的发展和推向实用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微波集成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低耗介质材料的出现,微带天线的制作得到了工艺保证;而空间技术的发展,又迫切需要低剖面的天线元。
1970年出现了第一批实用的微带天线。
这以后微带天线的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新形式和新性能的微带天线不断涌现,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召开了专题会议和出版专集。
这些都表明微带天线以其重量轻、体积小、低成本、低剖面、易集成等显著优点已经成为天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6],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国内外广大学者研究和探讨。
甚至在微带天线处于其幼年时期就已经有许多成功和不同的应用,对于大多数的应用,它都可以取代常规的天线,实际设计中已经有的重要系统中使用微带天线的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接收机、导弹遥测、武器信管、指* 收稿日期:2004-04-06 修订日期:2004-12-14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3AA1232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372097);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03035)挥控制系统、多普勒及其它雷达、无线电测高计、便携装置、环境检测仪表和遥感、复杂天线中的馈电单元和生物医学辐射器等。
但这些也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由于微带天线诸多优点及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设计中采用一种新型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有理由相信随着各国科研人员对微带天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微带天线会应用得更加广泛。
2.1 微带天线定义在带有金属导体接地板的介质基片上贴加导体辐射薄片就构成最简单的微带天线。
导体辐射薄片常为铜或金,其形状任意,但通常为简化分析及便于预测其性能,导体贴片常取规则形状,如:矩形、圆形等。
微带天线通常用同轴线或微带线馈电,在导体贴片和金属接地板之间激励起射频电磁场,并通过贴片四周和接地板间的缝隙向外辐射。
2.2 展宽微带天线频带的技术途径[6]事实上,微带天线(特别是微带贴片天线)突出而固有的缺点就是频带窄,但这些缺点并没有影响微带天线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因为微带贴片天线的窄频带特性是由其高Q 的谐振本性所决定的,即存储于天线结构中的能量比辐射和其它耗散能量大得多,这就是说当在谐振时实现了匹配,而当频率偏移谐振时电抗分量急剧变动使之失配。
微带贴片天线的Q 值和带宽公式如下:c d r T Q Q Q Q 1111++=,(其中σπµr c f h Q 0=,δtan 1=d Q ),S Q S BW T 1−=。
由以上公式可知,展宽频带可从降低总的T Q 值入手,目前展宽天线频带的方法有:采用厚基板、附加阻抗匹配网络、采用楔形或阶梯形基板[7]、采用非线性基板材料[8~10]、采用非线性调整元件[11,12]、采用对数周期结构[12]、采用附加无源贴片[13]、采用多层结构[14]、采用低剖面的折合振子天线[15,16]、采用行波辐射元[17,18]、采用在贴片或接地板“开窗”等很多种方法。
但所采用的方法的基本设计思想实质上都是从降低总的T Q 值的各个方面去考虑的。
本设计中采用的这种超宽带微带准喇叭天线也是基于此。
即:通过合理地设计介质基板和辐射贴片的形状来达到展宽天线带宽的目的。
3 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基本原理及几何模型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模型简图如图1所示。
它由接地板、楔形介质基片以及介质之上特殊设计的辐射贴片组成,介质上的导体面随着介质材料以适当的角度逐渐倾斜上升。
整个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波沿着均匀微带传输线传播的原理,当上面导体和接地板之间的间距和波长相比非常小时,波的传播主要被限制在导体和接地板之间的介质材料里面,然而,随着导体和接地板之间的分离程度逐渐增大,间距达到或接近半个波长抑或是更大时,波就不再在导体面和地板之间引导,能量开始有效地向外辐射,这样整个结构完全相当于一个天线[19]。
天线的长度、导体及介质的轮廓决定宽带匹配。
图1中导体辐射贴片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用了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辐射贴片在楔形介质基片上,用一个余弦平方函数表示。
其中h 1、h 2分别是天线输入口、输出口高度,天线采用微带传输线馈电,微带馈线的结构与尺寸如图2所示。
其中,中间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为1.5左右,模型的几何尺寸省略。
4 仿真结果及分析用Ansoft 公司的HFSS (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 )软件对此天线进行了仿真,图3(a),图1 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几何模型简图图2 微带馈线的结构与尺寸第1期 李育红等:一种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设计 145 (b),(c),(d),(e),(f)分别是在频点2.8GHz 、6GHz 、8GHz 、9GHz 、13GHz 和14GHz 仿真的E 面辐ZX (a) 频点2.8GHz 计算的E面辐射方向Z X (b) 频点6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Z X (c) 频点8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Z X (d) 频点9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Z X (e) 频点13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Z X(f) 频点14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图3 频点2.8GHz 、6GHz 、8GHz 、9GHz 、13GHz 和14GHz 计算的E 面辐射方向图Y X (d) 频点9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 X Y (e) 频点13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Y X (f) 频点14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XY(c) 频点8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X Y (b) 频点6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X Y (a) 频点2.8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 图4 频点2.8GHz 、6GHz 、8GHz 、9GHz 、13GHz 和14GHz 计算的H 面辐射方向图射方向图,图4(a),(b),(c),(d),(e),(f)分别是在频点2.8GHz 、6GHz 、8GHz 、9GHz 、13GHz 和14GHz 仿真的H 面辐射方向图。
从频点2.8GHz到14GHz 对应的增益从7dBi 到17dBi,随着频率的增加天线的增益变大。
电压驻波比(VSWR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其VSWR <2的频带很宽。
5 结论目前,随着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宽带天线在民用和军事通信领域中应用日益广泛,地位日趋重要。
本文设计的基于微带传输线的新颖的超宽带楔形微带准喇叭天线,通过合理设计介质基板和辐射贴片的形状达到了有效展宽天线带宽的目的,具有较高增益和较宽的工作频带,匹配良好,成本低,容易制作。
而且随着频率的增大,增益有增大趋势。
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为新型超宽带天线设计提供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可选方案。
参考文献:[1] H G Schantz. Ultra Wideband Technology Gains A Boost from New Antennas [J]. Antenna Systems & Technology, 2001-01/02, 4(1).[2] H G Schantz. Planar Elliptical Element Ultra-wideband Dipole Antennas [A]. 2002 IEEE A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URSI Meeting[C]. San Antonio, TX, USA, 2002. 44-47.[3] H G Schantz, L Fullerton. The Diamond Dipole: A Gaussian Impulse Antenna [A]. 2001 IEEE A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URSIMeeting [C]. Boston, MA, USA, 2001. 100-103.[4] H G Schantz, M Barnes. The Cotab UWB Magnetic Slot Antenna [A]. 2001 IEEE A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URSI Meeting [C].Bosion, MA, USA, 2001. 104-107.[5] Pochanin G P, Kholod P V, Ogurtsova T N. The UWB Receiving Loop Antenna [A]. IV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tenna Theory andTechniques, 2003 [C]. 2003-09, 2: 546-548.[6] 张钧, 等. 微带天线理论与工程[M]. 国防工业出版社,[7] D R Poddar, et al . On Some Broad_Band Microstrip Resonators [J]. IEEE Trans. on Antennas propagat., 1983, 31(1): 193-194.[8] J Q Howell. Microstrip antennas [J]. IEEE. Trans Antenna Propagat, 1978-01, 23: 90-93.[9] N Das, S K Chowdhury, J S Chatterjee. Circular Microstrip Antenna on Ferrimagnetic Substrate [J]. ib., 1983, 31(1): 188-190.[10] A R Pucel, J D Masse. Microstrip propagation on magnetic substrates-Part I: Design theory [J]. IEEE. Trans. MicrowavetheoryTech., ,1972-05, 20: 304-308.[11] P Bhartia, I J Bahi. Frequency Agile Microstrip Antennas [J]. Microwave journal, 1982-10. 67-70.[12] P S Hall. New Wideband Microstrip Antenna using Log-periodic Technique [J]. Electronics Letters, 1980, 16(4): 127-128.[13] C Wood, B Sc. Improved Bandwidth of Microstrip Antennas Using Parasitic Elements [J]. IEE. Proc, 1980, 127(4): 231-234.[14] P S Hall, C Wood, C Garrett. Wide bandwidth microstrip antennas for circuit integration [J]. Electron. Lett, 1979, 15(15): 458-460.[15] J R James, P S Hall, C Wood. Microstrip Antenna-Theory and Design [Z]. peter peregrinus LTD, 1981. 265-269.[16] G Dubost, M .Nicolas, H Havo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or Broadband Microstriop Antennas [A]. in Proc.6 th European Micro.Conf. [C].1976-09. 275-279.[17] C Wood, P S Hall, J R James. Design of Wide-band Circularly Microstrip Antennas and Arrays [A]. intl. Conf. antennas propagation. IEE.Part I [C]. 1978-11. 312-316.[18] ib. Radiation Conductance of Open-circuit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icrostrip [J]. Electronics Letters, 1978, 14(4): 121-123.[19] Cam Nguyen, Jeong-Soo Lee, Joong-Suk Park. Ultra-wideband microstrip quasi-horn antenna [J]. Electronic letters, 2001, 37(12).作者简介:李育红(1971-),女,河南焦作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信号处理、B3G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