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节目作文审题立意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者》节目作文评讲提纲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所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材料解读】

这则材料考查的是我们对当下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文中的关键句给我们提供审题方向,“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文字和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情感,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滋养,这些使我们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的提升;“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语句启发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除了人文素养

还需要科学理性。不管是谈人文方面,还是谈科学理性,都必须从材料出发,回归时代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个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人文素养,需要理性精神。

【立意参考】

1.从人文素养角度看:文化节目的成功反映的是在消费主义当下,人们面对欲望的不断膨胀,越来越担忧“娱乐至死”,越来越担忧道德的荒芜和心灵的空虚,越来越担忧精神文明长期滞后于物质文明。在这些文化节目中,我们的心灵受到滋养。如《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嘉宾许渊冲如今已是96岁的高龄,但在谈论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滔滔不绝,说到动情时刻依旧是热泪盈眶。正如先生所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即使走到人生的尽头,许老先生的愿望依然是翻译,多翻译。他的乐趣在于比别人翻译得更好一点,比自己翻得更好。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这个乐趣也是根植在内心深处,时刻可以被点燃的。看到许先生这段的采访,我们知道真正的热爱,是一辈子投入,

不问结果,不问世事,享受过程。真正的热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激情对于“感觉自己被掏空”这种浮躁的时代病来说,不正好是一剂良药吗?

今天受到热烈关注而刷屏的即使没有《朗读者》,也会有新的其他类似的节目,因为真正刷屏的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某一位主持人,或者是某一档电视节目,而是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越来越坚定的自信。

2.从科学理性角度看:《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徐光启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为己任。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3.综合立意:我们不需把科学和文化对立起来,通过贬低文化来推崇科学,通过贬低文科来推崇理科,通过贬低感性来推崇理性。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人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央视第九期《朗读者》请来90岁的焊接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潘际銮讲述了自己从10岁开始历经抗战、异地求学,及投身焊接事业的人生经历。抗战胜利后,潘际銮的家已经没了。无敌可抗,无家可归,但这个国家还需要他们这些科学家去拯救。潘际銮回到清华,师从清华机械工程学系奠基人之一的李辑祥学习焊接工程,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份事业。直到现在,90岁的潘际銮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潘际銮先生在朗读中产生的那种热血沸腾的少年感,就来源于对祖国、对事业的单纯。

4.其他立意:材料中提到朴素语言背后的深情,诗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家书抚平时代的创伤。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在现实社会的作用,就以上各点立意不算偏题,但是由于同学们古典诗歌积累不足,或者对家书类文学作品不熟悉,难以在文中举例论证,作文空有论点、流于泛泛。

【参考题目】

《让文化节目重建国人文化原乡》《时代需要感性的泪水》《总是文字暖人心》

《于理性之上,构筑诗和远方》《珍惜文化的清流》《诗到醇厚动人心》

《让灵性滋养理性》《拥抱丰富的内心》《社会进步需要理性精神》

《充盈心灵岛屿,共享诗意人生》《文字熨平心中褶皱》

【相关点评】

《中国诗歌大会》点评

1.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近些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充分说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