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形制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11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 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 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岀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 (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岀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岀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中国古建筑-斗拱(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古建筑-斗拱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古建筑顶部形制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造型精美,形态优美。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主要包括檐口、斗拱、刹顶、脊兽等,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古建筑的顶部形制。
一、檐口檐口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贴合在一起的檐瓦组成的。
檐口的形制有檐檩、檐条、宝盖、斗栱、雀替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檐口以其形态的优美和装饰的精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斗拱斗拱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湛。
斗拱的形制有飞檐斗拱、灵芝斗拱、悬山斗拱、蝙蝠斗拱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斗拱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刹顶刹顶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瓦片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致。
刹顶的形制有八角刹顶、十角刹顶、十六角刹顶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刹顶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脊兽脊兽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形态优美,雕刻精湛。
脊兽的形制有骏马脊兽、神兽脊兽、凤凰脊兽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脊兽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以其造型的优美和雕刻的精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grading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 直至清末 延续了2000余年 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从汉代以来 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 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周代据先秦史料 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 堂的高度和面积 门的重数 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 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 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 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 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 大夫、士只能用帘帷 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 柱用红色 斗、瓜柱上加彩画 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 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 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 皇帝用三重子母阙 诸侯用两重 一般官吏用单阙。
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 门前后相对 地面涂赤色 窗用青琐文 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
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
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 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 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 用重藻井 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 进深不得超过九架 可做成工字厅 建歇山顶 用悬鱼、惹草等装饰 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 深四至五架 只可用悬山屋顶 不准加装饰。
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 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 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 县城开一个门洞 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
除庑殿顶外 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 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
木构架类型中 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 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
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 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 与一般有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 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颁布禁令。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形制
古建筑形制是指古代人们在建筑设计和构造中所采用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古建筑形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单体形制:指独立、孤立的建筑单体,如古代的宫殿、庙宇、塔楼等。
这种形制注重建筑的整体效果和独立性。
2. 复合形制:指由多个建筑单体组成的建筑群体,如古代的皇家宫殿、园林、寺庙等。
这种形制注重建筑的布局和组合,以形成整体的景观效果。
3. 建筑群形制:指多个建筑群体组成的建筑群,如古代的城市、宫廷、寺庙群等。
这种形制注重建筑的布局和规划,以形成整体的城市景观效果。
4. 四合院形制:又称为“四合院式”或“四合式”,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制。
它由四个建筑翼楼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心庭院,具有独特的布局和空间组织。
5. 园林形制: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其精巧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
园林形制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如池塘、假山、花木等,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效果。
6. 寺庙形制:古代的寺庙建筑通常采用特定的形制,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
这种形制注重建筑的宗教意义和仪式性。
以上是古建筑形制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空间、布局和结构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这些形制在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建筑设计和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包括屋顶、屋身、台基、平面布局、装饰和总体规划等方面。
1.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屋顶通常采用人字形或坡屋顶的形式,以琉璃瓦或灰瓦为材料,色彩鲜艳、工艺精湛。
屋顶的檐口通常有雕刻精美的装饰,如龙、凤、鱼、鸟等。
2.屋身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身通常采用木结构框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配以石材、灰砖等。
屋身的结构坚固耐用,同时具有较高的装饰性。
门窗通常采用雕花工艺,如格子门窗、花鸟图案等。
3.台基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通常比较高,以显示建筑的高贵和威严。
台基通常采用石材建造,分为多层,每层都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台阶。
台基的侧面和顶部也有装饰性的雕刻和图案。
4.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采用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形制,以庭院为中心,建筑分为前堂、后室、书房、休息室等。
这种布局形式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和舒适性,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雕刻、绘画、镶嵌等多种形式。
装饰的主题通常与文化、历史、神话等有关,如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物,以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
6.总体规划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规划非常注重轴线对称和层次感。
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通常按照等级制度进行安排,以突出皇权和神权的至高无上。
同时,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也考虑到风水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建筑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天旅游和观赏的重要景点。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1. 院落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的布局一般以主建筑为核心,周围是厢房、花园等辅助建筑。
2. 屋顶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歇山顶、完山顶等形式,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屋顶一般采用青瓦覆盖,瓦片上常常绘有吉祥的图案和动植物的纹饰。
3. 建筑结构与支撑: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和龙骨结构等。
建筑底部常常使用石块或木桩进行支撑,以防止地震和潮湿等自然灾害。
4. 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境,常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木雕或石雕,形成丰富多样的纹饰和图案。
5. 策划与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借景、参差造型和对称布局等。
古代建筑师常常考虑山水、风水等因素,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中国建筑结构详解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古建中国小编带你了解复杂的中国古建筑建造结构,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名称注解详细。
建筑结构详解之四椽栿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
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
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脊槫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劄牵:长一椽的梁)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
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檐栿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
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建筑结构详解之阑额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
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中国古建筑之屋顶中国的大屋顶,在世界建筑中的独树一帜的。
是中国建筑不同于别的建筑体系最显著的标志和特征。
两坡顶的有硬山、悬山之分;四坡顶的有庑殿、歇山;多坡顶的有攒尖。
在造型上各具特色:庑殿顶庄重而舒展;歇山顶华丽而雄飞;悬山顶素朴而轻快;硬山顶俨不过朴实;攒尖高而飞扬。
中国组群建筑整体形象的丰富性,“屋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神,成功地使用了中国美学“以少总多”的创作原则。
1、庑殿顶这是最早用在宫室上的屋顶形式,考工记中写为“四阿重屋”,是指这种屋的顶为四坡顶。
宋代叫五脊殿,是说这种四坡屋顶的脊有五个。
庑殿分单檐(五脊殿)和重檐(九脊殿)单檐(五脊殿)模型示意图重檐(九脊殿)模型示意图故宫的太和殿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也是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2、歇山顶《清式营造则例》解释:“歇山是悬山与庑殿合成。
垂脊的上半,由正吻到垂兽间的结构,与悬山完全相同,由博风到仙人,兽前兽后的分配同庑殿一样。
”能够理解为在人字顶的周围加上一圈围廊所形成的。
歇山顶也分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模型示意图(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的代表建筑3、硬山顶屋面与山墙平齐的两坡顶建筑,各种柱檩都不出山墙。
硬山顶的屋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4、悬山顶屋面挑出山墙之外的两坡顶建筑,各种檩都挑出山墙。
悬山顶的屋子比起硬山顶,顾名思义,屋顶会有一部分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和悬山顶都是两坡顶的建筑,屋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民居或厢房常用5、攒尖顶屋顶集中在中间最高中心点的锥形顶建筑。
有方、圆、六角、八角等各种攒尖形式。
天坛祈年殿,圆形攒尖顶。
八角攒尖顶。
另:中国的屋顶都是成曲线的,这都是出于实用与美观的原因。
为达到这个目的,中国人发明了很多独特的方法。
1 、举架要使整个屋顶成微凹的曲面,早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欲卑,则吐水疾而流远。
”这是指建屋顶就如做车盖一样,上宜陡峭,下宜和缓的道理。
古建筑的形制与特征
古建筑是指以古代建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繁文缛节的建筑技术而建
筑的建筑群,其具有独特格调的建筑形式,以礼仪、文艺、审美观和品位
等来表达文化精神。
在中国,古建筑是历史上建筑文化发展过程的有机组
成部分。
古建筑中包含着中国历史文明、礼仪和审美情感的文化内涵,这
是古建筑被世人熟知的原因。
古建筑的形式主要有汉、宋、元、明四大建筑风格。
汉代兴盛的时期,古建筑以建筑繁荣的大殿庙宇为主,建筑形式上以内庭式列柱院落和外花
窗式外护罩柱为主;宋代古建筑以建筑繁复的庙宇建筑构成,建筑上以内
外层楼榭、左右互护等形式为主;元代古建筑以带有藏族特色的宫殿、佛
教寺院、酒楼等建筑组织形式为主;明代古建筑以建筑细节精致、简约大
方的江南庭院、古建筑殿宇为主。
古建筑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建筑的建筑艺术风格特色鲜明,汉代以唐宋典雅气质特征为主,建筑风格精致,院落布局严谨,构成锦绣江南的场景;宋代古建筑以繁复
布局的庙宇居多;元代古建筑以蒙古风情的宫殿寺庙建筑居多;明代古建
筑以建筑细致的江南庭院建筑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建筑类型:1、功能分类:宫殿、城防、寺庙、坛庙、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坊2、建筑形式(单体建筑造型):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廊、舫一、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一)中国古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二)屋顶样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盔顶、盝顶、攒尖顶清代建筑的通则1、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2、面宽与进深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
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
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
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
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
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3、柱高与柱径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