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8.44 MB
- 文档页数:20
古代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
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屋顶的形制及其装饰都有许多等级化的规定。
屋顶的形式、高度,脊饰的形象、尺寸、数目、颜色均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不得超越。
作为古代建筑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屋顶一般均呈曲线,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
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
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并根据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如庑殿顶格调恢宏,用于高级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和门屋;歇山顶性格华丽活泼,一般用于配殿;攒尖顶多用于亭、塔;悬山;硬山顶则多用于住宅。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
“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顶的进行不同的组合。
(一)、基本顶1、硬山式宋《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基本可以推想出现在宋代以后。
明清时期硬山式广泛应用。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
2、悬山式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檩承托的。
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
3、歇山式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不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4、卷棚式以上所有的屋顶去掉正脊,呈弧形的屋顶就是卷棚式了。
从屋顶的形制看传统建筑的等级中式传统建筑因其构建华丽、大气磅礴而闻名于世,是人类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瑰宝。
中式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从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各方面均严格遵照传统等级礼法,繁文缛节如恒河沙数。
今天,我们从传统建筑的屋顶谈起,且看屋顶如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
传统建筑的屋顶,从大体上讲,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其中重檐庑殿顶> 重檐歇山顶> 庑殿顶> 歇山顶> 悬山顶> 硬山顶。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 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传统建筑中屋顶规格最高的。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
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故宫太和殿是中国形制最高的宫殿,没有之一▲岱庙天贶殿也使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形制▲东大寺大仏殿(大佛殿)也使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形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
▲山西善化寺使用了单檐庑殿顶的形制在明清时庑殿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二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形制之巅,无敢出其右者。
▲故宫的南北门——午门和神武门,均使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形制然而,1911年大清国完了之后封建等级制度也随之失去了制约力。
建筑师们有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民间也随之涌现了许多新(yāo)建(é)筑(zǐ)。
比如横店的「秦王宫」,创造性地使用了三重檐庑殿顶的形制,比大清皇帝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横店「神宫」——使用了三重檐庑殿顶的秦王宫歇山顶又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日语称为「入母屋造/ いりもやづくり」。
▲著名的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既是重檐歇山顶▲雍和宫万福阁使用的是三重檐歇山顶形制,也就是常说的「重檐三滴水」▲恭王府的大殿——银安殿使用的是单檐歇山顶形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样式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与装饰风格而著称,尤其是其丰富多样的屋顶样式。
屋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遮风挡雨的功能,更是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的集中体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五种基本样式。
一、悬山顶悬山顶,又称为“挑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样式。
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
悬山顶多用于民间建筑,如住宅、寺庙等。
在等级上,悬山顶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次于硬山顶。
二、硬山顶硬山顶,又称“硬山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常见样式。
其特点是屋面与山墙同宽,且屋檐与山墙齐平或略为突出。
硬山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因此在民间建筑中广泛应用。
与悬山顶相比,硬山顶的等级略低。
三、歇山顶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重要样式。
其特点是正脊与四条垂脊的中段相交,形成两个山花。
歇山顶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常见,具有显著的等级标志。
歇山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歇山顶的等级高于单檐歇山顶。
四、庑殿顶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
其特点是屋面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四坡。
庑殿顶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如故宫太和殿。
在等级上,庑殿顶高于歇山顶,是古代建筑屋顶的最高形式。
五、攒尖顶攒尖顶,又称“尖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特殊样式。
其特点是屋顶呈锥形,没有正脊,而是由若干条垂脊交汇于一点。
攒尖顶多用于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
攒尖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优雅、轻盈的感觉。
古建筑顶部形制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造型精美,形态优美。
古建筑的顶部形制主要包括檐口、斗拱、刹顶、脊兽等,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古建筑的顶部形制。
一、檐口檐口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贴合在一起的檐瓦组成的。
檐口的形制有檐檩、檐条、宝盖、斗栱、雀替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檐口以其形态的优美和装饰的精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斗拱斗拱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湛。
斗拱的形制有飞檐斗拱、灵芝斗拱、悬山斗拱、蝙蝠斗拱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斗拱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刹顶刹顶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瓦片组合而成的,形态优美,制作工艺精致。
刹顶的形制有八角刹顶、十角刹顶、十六角刹顶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刹顶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脊兽脊兽是古建筑顶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块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形态优美,雕刻精湛。
脊兽的形制有骏马脊兽、神兽脊兽、凤凰脊兽等,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脊兽以其造型的独特和雕刻的细致而成为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是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以其造型的优美和雕刻的精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了解古建筑的顶部形制有所帮助。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大全1.平顶:平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屋顶形式之一、在早期的古代建筑中,平顶常用于祭祀场所和宫殿等重要建筑。
平顶不仅简洁大气,还具有凝聚和神圣化的象征意义。
2.斗拱顶:斗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它由一系列逐渐升高的层次构成,每层之间用斗拱相连。
斗拱顶常见于寺庙、宫殿和宅院等建筑中,它不仅具有牢固稳定的结构,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曲线美的追求。
3.黄瓦顶:黄瓦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由一层或多层黄色瓦片组成。
黄瓦顶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庙宇等建筑中,它不仅具有美观大方的外观,还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
4.筒瓦顶:筒瓦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屋顶形式,它由数十只或数百只圆筒状的瓦片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
筒瓦顶常见于古代宫殿、寺庙和庙宇等建筑中,它不仅具有美观独特的外观,还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5.飞檐翘角:飞檐翘角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屋顶形式,它具有类似于出檐和悬角的构造,常用于宫殿、庙宇和宅院等建筑的屋顶。
飞檐翘角不仅可以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6.重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典型特色的屋顶形式,它由两层或多层的歇山顶结构相叠而成。
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古代建筑中的宫殿和重要祭祀场所,它不仅具有庄重大气的外观,还展现了古代建筑师在结构设计和装饰形式上的非凡才华。
7.斗栱顶:斗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装饰性较强的屋顶形式,它由一系列斗栱相连而成。
斗栱顶常用于寺庙、祠堂和重要建筑中,它不仅可以起到承重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价值。
8.玉佛顶:玉佛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屋顶形式,它由一系列玉雕或石雕的佛像组成。
玉佛顶常见于佛教寺庙和佛塔等建筑中,它不仅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还体现了佛教对于建筑的崇高和神圣的态度。
以上仅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其屋顶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经过漫长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积淀,展现出多样化和等级化的特点。
主要形式有: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有单檐和重檐之分,以重檐为多。
重檐庑殿顶的第二檐与第一檐的屋顶是重合的,比第一檐更长、更大。
故宫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重檐庑殿顶建筑。
歇山顶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署使用。
歇山顶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它屋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有五脊二坡,又叫“挑山”或“挑梁”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特点是屋面只有前后两坡与山墙顶相交,也就是说山面不伸出山墙。
悬山顶有利于防风雨侵蚀和节约建筑用料,多用于民间建筑中。
硬山顶也是中国建筑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五脊四坡的屋面。
硬山顶等级上低于悬山顶和庑殿顶。
卷棚顶是一种没有明显转折、屋面为弧形的建筑形式。
这种屋顶的造型曲线流畅,其外观给人以流畅之感,卷棚顶也是寺庙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此外还有扇形顶、盔顶、盝顶、十字脊顶等形式。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多样、等级分明,反映了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些丰富的屋顶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1. 院落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院落的布局一般以主建筑为核心,周围是厢房、花园等辅助建筑。
2. 屋顶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歇山顶、完山顶等形式,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屋顶一般采用青瓦覆盖,瓦片上常常绘有吉祥的图案和动植物的纹饰。
3. 建筑结构与支撑: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和龙骨结构等。
建筑底部常常使用石块或木桩进行支撑,以防止地震和潮湿等自然灾害。
4. 建筑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意境,常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常常镶嵌着精美的木雕或石雕,形成丰富多样的纹饰和图案。
5. 策划与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借景、参差造型和对称布局等。
古代建筑师常常考虑山水、风水等因素,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智慧。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斗拱屋顶:斗拱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也是
最典型的汉族传统屋顶形式。
斗拱屋顶一般由一系列建筑木构件组成,中
间有斗拱和枋榫,斗拱起到承载重量的作用,使得屋顶具有较大的跨度。
斗拱屋顶通常为典型的线条和比例,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2.歇山顶屋顶:歇山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
特点是两侧高,中间低。
歇山顶屋顶的形状像一座山岭,因此得名。
这种
屋顶形式一般用于较大的建筑物,如庙宇、宫殿等。
歇山顶屋顶常常用瓦
当瓦作为覆盖材料,使建筑物更具传统古朴的风格。
3.发达屋顶:发达屋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屋顶形式。
它
的特点是四面均为坡面,四棱拱起,形似马背。
发达屋顶多用于寺庙、古
塔等建筑,其形式既美观又实用。
4.重檐屋顶:重檐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屋顶形式,其特
点是屋顶由多个檐面组成。
通常情况下,重檐屋顶有两层檐面,下层檐面
较大,上层檐面较小。
重檐屋顶一般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其形象高大、庄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
5.斗栱屋顶:斗栱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屋顶形式,特点
是屋顶中央有一块平面,两侧有斗栱支撑。
斗栱是一种特殊的结构,通过
斗栱的设置,可以使屋顶更加坚固稳定,承受较大的风压和重力。
斗栱屋
顶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其造型精致、雄伟。
宋代屋顶的建筑风格
宋代屋顶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斗拱式屋顶:斗拱式屋顶是宋代建筑的特色之一,其特点是屋顶在檐口以上呈折线形,由多个斗拱构成。
斗拱式屋顶形式多样,可以是单檐单楼,也可以是多目多楼,整体呈层层递进的形态。
2. 矮檐歇山式屋顶:矮檐歇山式屋顶也是宋代常见的屋顶形式。
它的特点是屋顶两侧的坡度比歇山式屋顶更低,檐口处没有明显的翘角,整体较为平缓。
3. 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也在宋代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特点是两侧坡度对称,中间呈弯曲状,形似山峰。
4. 坡状屋顶:坡状屋顶是宋代屋顶的基本形制,它由一系列平坡组成,整体呈现出平缓的坡度。
坡状屋顶在宋代常见于一些庙宇、官署、寺庙等建筑中。
总体来说,宋代的屋顶建筑风格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灵动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屋顶设计,使建筑整体呈现出优美而独特的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
《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
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
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
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
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
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
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
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宋称为“五脊殿”、“吴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
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
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多用于殿堂式建筑。
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
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
《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
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
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
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
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
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
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
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宋称为“五脊殿”、“吴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
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
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多用于殿堂式建筑。
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
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
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重檐庑殿顶太和殿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
属单檐庑殿顶建筑,晚唐建筑,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现存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山西南禅寺)。
独乐寺为中国仅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山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正脊的鸱吻,属辽代原物,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鸱吻。
山东省泰安岱庙天贶殿,中国最早的重檐庑殿顶的宫殿。
宋大中祥符二年建。
汉朝的阙楼也是庑殿顶建筑的代表2.歇山顶:仅次于庑殿顶的屋顶形制。
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因歇山顶一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
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
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到了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基本上只准官署使用。
歇山顶亦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第一层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湾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天安门重檐歇山顶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最早的单檐歇山顶早期的歇山顶比较小,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
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山面开始不透空,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
而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
歇山顶的变体: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所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
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离宫,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
故宫角楼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3.悬山顶(挑山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
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
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特点。
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一般只用于民间建筑,但在一些寺院建筑上也有悬山顶。
唐朝以前悬山顶并未用于重要建筑。
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
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
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
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
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垂花门晋南(长治市)平顺龙门寺——集六朝木建筑于一身、最早悬山顶实例的寺院4.硬山顶: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低的一种形制。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
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硬山顶实图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
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
在建筑中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制,大量应用于住宅、园林、寺庙等建筑,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
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
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
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七檩小式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
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
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5.攒尖顶: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一种形制。
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
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依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
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多见于亭阁式建筑。
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6.卷棚顶: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制。
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
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
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
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
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
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避暑山庄歇山卷棚顶廊轩卷棚二、次要的屋顶形制:清水脊、盝 [lù] 顶、盔顶、十字脊顶次要的屋顶形制一般多用于民居、园林、寺院、楼阁等建筑,但在重要的宫殿建筑中亦可见。
6.清水脊:清水脊门这种街门是平民院落中最为讲究的,最为费工,成本最高的一种门。
其门楼的外形如房屋顶一样,分前坡、后坡。
两坡由阴阳瓦合成,顶部砌圆筒瓦。
整座街门自上而下刷成青黑色(民国后期有的院宅门刷成白色),门楼顶部如鱼背,所以这种门在行话中也称之为“鱼脊门”。
这种门楼的最上两端,各有翘起的房脊头,其形状如街门门楼要腾飞一般,现这种街门及门楼在大胡同中仍可见到。
清水脊图7.盝[lù] 顶:盝顶是中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
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