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迁移率测量-3-SCLC-2012
- 格式:pdf
- 大小:360.60 KB
- 文档页数:20
钙钛矿光伏器件中空间电荷限域法测缺陷态密度原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钙钛矿光伏器件中空间电荷限域法测量缺陷态密度的原理探析在太阳能电池领域,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低成本的制备工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测量方法(1)渡越时间(TOP)法适用于具有较好的光生载流子功能的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的测量,可以测量有机材料的低迁移率。
在样品上加适当直流电压,选侧适当脉冲宽度的脉冲光,通过透明电极激励样品产生薄层的电子一空穴对。
空穴被拉到负电极方向,作薄层运动。
设薄层状况不变,则运动速度为μE。
如假定样品中只有有限的陷阱,且陷阱密度均匀,则电量损失与载流子寿命τ有关,此时下电极上将因载流子运动形成感应电流,且随时间增加。
在t 时刻有:若式中L 为样品厚度电场足够强,t≤τ,且渡越时间t0<τ。
则在t0 时刻,电压将产生明显变化,由实验可测得,又有式中L、V 和t0 皆为实验可测量的物理量,因此μ值可求。
(2)霍尔效应法主要适用于较大的无机半导体载流子迁移率的测量。
将一块通有电流I 的半导体薄片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磁场中,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薄片两端产生一个正比于电流和磁感应强度的电势U,这称为霍尔效应。
由于空穴、电子电荷符号相反,霍尔效应可直接区分载流子的导电类型,测量到的电场可以表示为式中R 为霍尔系数,由霍尔效应可以计算得出电流密度、电场垂直漂移速度分量等,以求的R,进而确定μ。
3)电压衰减法通过监控电晕充电试样的表面电压衰减来测量载流子的迁移率。
充电试样存积的电荷从顶面向接地的底电极泄漏,最初向下流动的电荷具有良好的前沿,可以确定通过厚度为L 的样品的时间,进而可确定材料的μ值。
(4)辐射诱发导电率(SIC)法导电机理为空间电荷限制导电性材料。
在此方法中,研究样品上面一半经受连续的电子束激发辐照,产生稳态SIC,下面一半材料起着注入接触作用。
然后再把此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流向下方电极。
根据理论分析SCLC 电导电流与迁移率的关系为J=pμε1ε0V2/εDd3 (7) 测量电子束电流、辐照能量和施加电压函数的信号电流,即可推算出μ值。
(5)表面波传输法被测量的半导体薄膜放在有压电晶体产生的场表面波场范围内,则与场表面波相联系的电场耦合到半导体薄膜中并且驱动载流子沿着声表面波传输方向移动,设置在样品上两个分开的电极检测到声一电流或电压,表达式为Iae=μP/Lv.(8) 式中P 为声功率,L 为待测样品两极间距离,v 为表面声波速。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法2011011743 分1 黄浩同组人:李奕 实验日期:2013-11-9 提交报告日期:2013-11-10实验教师:杨忠强1 引言 1.1 实验目的1. 采用界面法测定H +离子的迁移数2. 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 实验原理当电流通过电解电池的电介质溶液时,两极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与阳极迁移。
假若两种离子传递的电量分别为q +和q -,通过的总电量为Q q q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
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q t Q --=, qt Q++= (1) 且1t t +-+= (2)在包含数种阴、阳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t -和t +各为所有阴、阳离子迁移数的总和。
一般增加某种离子的浓度,则该离子传递电量的百分数增加,离子迁移数也相应增加。
但对于仅含一种电解质的溶液,浓度改变使离子间的引力场改变,离子迁移数也会改变,但变化的大小与正负因不同物质而异。
温度改变,迁移数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温度升高时,t -和t +的差别减小。
测定离子迁移数,对于了解离子的性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迁移数的测定方法有界面法、希托夫法和电势法等,本实验详细介绍界面法。
利用界面移动法测迁移数的实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两种指示离子,造成两个界面;另一类是只用一种指示离子,有一个界面。
本实验是用后一种方法,以镉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测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氢离子的迁移数。
在一截面均匀的垂直放置的迁移管中,充满HCl 溶液,通以电流,当有电量为Q 的电流通过每个静止的截面时,t Q +当量的+H 通过界面向上走,t Q -当量的Cl -通过界面往下行。
假定在管的下部某处存在一个界面(aa '),在该界面以下没有H +,而被其它的正离子(例如2Cd +)取代,则此界面将随着H +往上迁移而移动,界面的位置可通过界面上下溶液性质的差异而测定。
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迁移数是指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中迁移的能力。
它是评价离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和电解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的迁移数,探究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规律。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包括:电解质溶液(如NaCl、KCl)、导电池、电源、电流计、电极、盐桥、滴定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导电池两端的电极用砂纸打磨,保证电极表面光滑,清洗干净。
2. 实验前的准备: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如NaCl溶液,浓度为0.1mol/L。
3. 实验操作:将电极分别插入导电池的两个孔中,注意保持电极与溶液接触的部分长度相等。
将电流计插入电路中,调节电源电压使电流计读数约为1mA。
待电流计稳定后,记录电流计示数。
4.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电流计示数和电源电压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强度,并根据法拉第定律计算迁移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电压数据。
根据法拉第定律,电流强度与迁移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NaCl和KCl溶液进行测定。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Na+和Cl-的迁移数分别为0.6和0.4,而K+和Cl-的迁移数分别为0.7和0.3。
可以看出,Na+和K+在电场中的迁移能力较强,而Cl-的迁移能力较弱。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根据离子的电荷和半径大小,我们可以推测Na+和K+的迁移数较大是因为它们是单价阳离子且半径较小,迁移速度较快。
而Cl-由于是单价阴离子且半径较大,迁移速度较慢。
此外,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现象。
例如,在测定过程中,电流强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导致的。
同时,电解质溶液的温度也会对迁移数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温下离子的迁移速率更快。
钴酸锂离子迁移率:
钴酸锂(LiCoO2)是一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对于钴酸锂材料来说,锂离子的迁移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它反映了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速度。
锂离子迁移率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一般来说,测定方法包括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定电流密度测试。
在电化学阻抗谱中,锂离子迁移率可以通过测量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阻抗来获得。
在恒定电流密度测试中,锂离子迁移率可以通过测量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系数来获得。
钴酸锂材料的锂离子率通常在10^-9 to 10^-8 cm^2/s的范围内。
此外,锂离子迁移率还会受到温度、电场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锂离子迁移率会增加;随着电场的增加,锂离子迁移率会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锂离子迁移率只是钴酸锂材料性能的一个方面,还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等因素,才能全面评估材料的性能。
第二章有机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迁移率测试方法一、电荷渡越时间法(TOF)电荷渡越时间法(Time of Flight二、场效应晶体管表征法(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三、空间电荷受限的电流法(SCLC)Space-Charge-Limited-Current四、瞬态电致发光Transient Electroluminescence一电荷渡越时间法(Time of Flight TOF 、电荷渡越时间法(Time of Flight, TOF)1.1、TOF的早期11TOF mobility 最早被称为drift(漂流)mobility 1954年被用于测量离子在气体中的迁移率(M.A. Biondi, L.M. Chanin, Phys. Rev.1954, 94, 910.)年被电在液体中的率1959年被用于测量电子在液体中的迁移率(O.H. LeBlanc, J. Chem. Phys.1959, 30, 1443.) 1960年被用于测量载流子在有机固体中的迁移率(R.G. Kepler, Phys. Rev.1960, 119, 1226.)(p y)Charge carrier production and mobility in anthracene crystals(R.G. Kepler, Phys. Rev.1960, 119, 1226.)Charge carrier production and mobility in anthracene crystals Charge carrier production and mobility in anthracene crystals1、蒽单晶,尺寸1-2 mm蒽单晶尺寸2、2 μs light pulse(Xenon flash tube)(Xenon flash tube)3、Under 10−5mmHgA光电流检测脉冲激光L金属电极透明玻璃半导体薄膜迁移率(μ):空穴迁移率μh ,正偏压,透明电极ITO为正极电子迁移率μe,负偏压,透明电极ITO为负极迁移率(μ)计算公式:1、μ= L2/ (t×V)TRL :半导体厚度t TR :渡越时间TOF法测量迁移率的关键TRV :电压是测量出渡越时间tTR。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是目前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率、低成本、易制备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光伏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暗电流(SCLC)问题。
SCLC是指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电荷的流动现象。
SCLC的存在会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研究和解决SCLC问题对于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如何研究和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SCLC问题,是当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迁移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迁移率(Mobility)是指载流子在晶体中受到电场驱动时的移动速度,是衡量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提高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可以有效降低暗电流,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如何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载流子迁移率成为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暗电流(SCLC)问题和载流子迁移率的研究涉及到材料、器件结构、工艺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讨论。
一、材料1. 晶体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主要是钙钛矿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材料,通过调控晶体结构、原子间作用力等因素,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能,降低暗电流。
2. 材料掺杂:通过掺杂适量的杂质,可以调控材料的禁带宽度、载流子迁移率等性能,从而改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二、器件结构1. 电极选择: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如导电玻璃、导电聚合物等,对于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
2. 光电极优化:光电极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光电极的结构和材料,可以有效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降低暗电流。
三、工艺1. 晶体生长:通过不同的晶体生长工艺,可以控制晶粒的大小、形貌、结晶度等,从而影响载流子的迁移率。
利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对有机材料迁移率的研究引言有机材料的迁移率是评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研究中,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pace-charge-limited current, SCLC)法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有机材料的迁移率。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SCLC法对有机材料迁移率进行研究,并分析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有机材料迁移率简介有机材料迁移率是指载流子在有机薄膜中移动的速率。
它是表征有机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参量,也是评估OFET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迁移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OFET的开关速度、输出特性以及稳定性。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有机材料迁移率的方法。
它基于电子在有机材料中的移动被空间电荷限制的原理。
当载流子移动速度较小时,空间电荷区域的内部场会阻碍电子的进一步移动,形成电流限制。
通过测量不同电场下的电流密度,可以得到有机材料的迁移率。
SCLC法的基本原理1.在高电压下,载流子在有机材料中被俘获。
2.载流子的俘获会形成空间电荷区域,内部场会限制电子的移动。
3.当电子移动速度变缓时,电流密度将达到一个稳定值。
4.通过测量稳定电流密度和电场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机材料的迁移率。
SCLC法的优点•简单易行,不需复杂的实验设备和条件。
•可以对各种有机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迁移率测量。
•适用于大面积材料的迁移率研究。
SCLC法的局限性•忽略了晶体管器件的界面特性对电流传输的影响。
•需要有机薄膜较大的尺寸以保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利用SCLC法研究有机材料迁移率的实验步骤1.制备有机材料薄膜:通过旋涂、溅射等方法在基底上制备有机材料薄膜。
2.制备金属电极:在有机薄膜上制备金属电极,确保良好的电接触。
3.测量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在特定电场下,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曲线,得到电流密度。
4.分析曲线斜率:根据电流密度和电场的关系,计算有机材料的迁移率。
半导体n-si少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测量实验
半导体n-Si材料的少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测量:
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n-Si单晶衬底,并在其表面进行化学氧化得到一层厚度为几十纳米的SiO₂层。
接着制备金属电极,并沉积在SiO₂层上,用以形成n-Si材料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结构。
2. 实验装置准备:使用霍尔效应测量仪和离子注入设备等设备,构建少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测量实验装置。
3. 实验操作过程:将n-Si材料置于实验室中,经恒温处理后,体中注入低浓度的杂质掺杂物,并在杂质原子的注入区域施加电场。
接着对于杂质原子注入区域的二维分布和电子浓度进行测量,从而计算杂质原子注入区域的少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于样品中的迁移率和扩散系数进行计算,并通过事先设定的相关模型进行优化。
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操作,可以测量得到半导体n-Si材料的少子迁移率和扩散系数,并为相关领域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