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培养⼈才的蓝图。
课程问题在任何⼀个国家教育教学中总是居于中⼼地位,它集中地体现各国的教育要求,举凡师资培养的规格,学校各种设施的标准,以⾄于⾏政管理的⽅案,都需要围绕着如何实施课程来制定。
解决好课程编订问题,才能实现预期的培养⽬标。
在我国,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和编制通常都是由国家来规定,由教育科学⼯作者来编制、设计课程,形成教科书,这就容易使⼈们造成⼀种错觉,似乎课程理论与教师⽆关。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为了正确地主导教学过程,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原则和⽅法,⽽且要正确地认识与处理教学、学习、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的学都建⽴在这个基础之上,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才能做好教学⼯作。
所谓“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是指不只是知道教材上的内容,更要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 ;不是只按教材上的知识结构,更要明确这些知识“应当有什么样的结构” ;不是只依照教材上知识展开的顺序进⾏讲授,更要把握知识⾃⾝的逻辑发展与学⽣认识过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只⽤教材上的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更要知道解决了这些问题“达到什么教学⽬标” 。
这不是“就教材讲教材”的“教材中⼼论者”所能做到的,总之,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正确认识与处理教、学、教学内容的关系,就要研究课程结构和教材,懂得课程理论,这样才能跳出教材,从理论⾼度分析,掌握教材,在⽴⾜于实现培养⽬标的基础上使⽤教材。
总之,对教师⽽⾔,谈教学⼯作⾸先要研究课程问题。
教师最了解学⽣,最了解实际,他们应当是⼀个⾃觉的课程研究者,应当成为课程研究队伍中基本的积极成员。
⼈们对课程内涵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课程是指学⽣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较权威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教育⽬标⽽规定的教学科⽬及其⽬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取的全部经验。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 ——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 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 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1.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皖西学院单元教案第五章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课程的含义、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及其课程理论流派。
2、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
3、认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方案和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
4、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5、了解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涵义(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中国:《诗经》;《朱子全书》西方: Curriculum 斯宾塞 1859;Currere(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六艺西欧:七艺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批判: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忽视学生2、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
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而且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定义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从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
4、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三)多样性揭秘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二、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课程”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
认为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
强调学术性、结构性、知识的内在联系(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应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即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把它们付住诸社会行动。
《教育学》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第五章课程 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如:语文、英语、数学。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课时分配、学制编制、周学时安排。
知识延伸: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指礼仪的活动程式。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的类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
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